少数民族聚落动线归纳研究
Inductive Study on the Circ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s
DOI: 10.12677/CnC.2024.121006, PDF, HTML, XML, 下载: 141  浏览: 251 
作者: 李尚翾: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化聚落功能动线聚落规划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Settlement Functional Circulation Settlement Planning
摘要: 文化聚落是指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挖掘、传承和展示本地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小型社区或地区。这种发展模式通常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旨在打造以文化脉络传递为吸引力的综合性社区。不同于传统功能较为单一的居住区域,文化聚落通常由于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经济模式等多个方向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聚居区通常也拥有研学考察、旅游参观、产业升级等多种功能。从而在功能层面上,文化聚落综合体不同目的的人流需要规划其相应的功能动线,本文将从理论阐述、研究意义、现实基础、功能动线架构等方向进行论述。
Abstract: Cultural settlements refer to small communities or areas that take culture as the co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ves by exploring, inheriting and display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development model usually cover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education, etc., aiming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that is attractive du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contex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eas with relatively single functions, cultural settlements are usually uniqu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living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model of the original residents. Therefore, settlements with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value usually also have research, inspection, and they also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tourism visit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refore, at the functional level, the traffic flow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n the cultural settlement complex needs to plan its corresponding functional movement lin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research significance, practical basis, functional dynamic structure, etc.
文章引用:李尚翾. 少数民族聚落动线归纳研究[J]. 国学, 2024, 12(1): 32-4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1006

1. 理论: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于2018年首次由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囊括了乡村社会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 [1] 。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中国东部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与城市农村差距。乡村振兴涉及到诸如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修建与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与乡村建设和谐发展等诸多议题。

本文将围绕该理论下乡村产业现代化中关于文化聚落的功能动线规划展开研究,并且根据各个原生聚落的现代化方向与现代化程度分析该类文化聚落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动线多样化问题。

2. 研究意义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聚落在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产模式、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其优秀传统文化是苗侗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其自发形成的聚落在面临先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社会文化交往等多方面对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阻力。

2.1. 文化传承保护

少数民族混居中形成的文化意识具有独立性,研究聚落中居民的目的动线有助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与生活方式、包括建筑改造形式、手工艺生产形式、传统节庆展现方式等,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需求,避免文化丧失。

2.2. 社区发展规划

通过研究聚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轨迹,可以为社区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包括建筑布局、街道调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确定等。

2.3. 社区发展规划

少数民族文化聚落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在旅游发展方向上进行改进,从而保障村落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功能动线,可以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设计有趣、富有体验感的旅游线路,黔东南州凯里市获得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通过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力度推动推动旅游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

2.4. 社会文化交往

优秀的聚落动线规划可以提高居民之间,甚至是居民和游客之间的信息传递,了解居民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方式也有助于社区的社会关系良性发展,提升社会的凝聚力。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实现经济文化双向互利共赢,振兴疫情三年以来文化消费产业停摆歇业的情况 [2] 。

3. 现实基础

3.1.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贵州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区,整个贵州有以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24个民族分布于贵州全省范围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其各自的民族服饰、蜡染扎染工艺、独特的锻银技术以及木质房屋搭建和多种榫卯结构的应用 [3]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好少数民族的服饰纹样以及文字符号与建立现代文化聚落,提升文旅价值的目的是相同的。

3.2. 文化聚落打造已经初具成效

自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黔西南众多拥有风景、民族文化资源的村组进行开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大聚居区如西江千户苗寨与肇兴侗寨。同时如三都县水族咕噜寨与榕江县大利侗寨、郎德村上寨为代表的小体量少数民族文化聚落,都拥有较为优秀的发展潜力。融合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元素的的丹寨万达小镇则是顺应丹寨县周围散居村落旅行而设立的精品旅游综合体。根据所在地建立的各种自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聚落都已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聚落融合起来 [4] 。

4. 文化聚落功能

功能动线的划分通常与聚落本身的多项属性相关,如聚落的业态、聚落的地理环境、聚落的历史沿革、聚落的民俗风情等 [4] 。文化聚落的业态同样也与聚落的资源条件有关,在一个较大的片区聚落群中,每一个聚落通过其较易发展的业态进行专一化产出,由此诞生出其相应的聚落功能。

4.1.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聚落可以有效对某一特定的文化介质进行合理的保护,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居民带来收益,包括手工艺、传统节庆、语言、建筑等。例如榕江县大利村梅花纹样纺织工艺、丹寨县蜡染工艺与雷山县鼓藏节文娱文化。从文化介质上而言是非常独特的文化体现,每个独立的文化聚落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留形式。

4.2.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聚落可以通过文创产业、艺术家工作室、文艺表演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如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宁杭蜡染与西江镇控拜村龙太阳手工坊等。从视觉观赏到沉浸式体验的生产劳动参与将文化产业通过旅游与教育这一渠道对内培养居民的本地文化认同,对外进行特色文化输送,同时增加地方经济的收入,带动地方人口致富 [5] 。

4.3. 艺术空间的建立

文化聚落可以通过主观判断对艺术空间进行高品质特色文化改造,提供视听语言上与文化聚落相似的艺术展览馆、演出场地、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为艺术家和居民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场所。从而进一步推广与文化相配套的业态。如西江千户苗寨传统节日活动场所“芦笙场”在商业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上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艺术空间。

4.4. 社区生活的规划

除文化产业带动相关的商业活动以外,文化聚落居民同样也应拥有属于自身的与商业活动的公共空间相对立的非开放式区域。与传统的聚落不同,文化商业活动带来的庞大业态将会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因此文化聚落应具有协调居民生活与商业活动之间众多矛盾的功能 [6] 。

5. 文化聚落动线类型

根据上文对文化聚落功能的分析,文化聚落动线类型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划分:

5.1. 按照动线主次分类

按照动线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动线分为主干动线与分支动线,见图1

5.1.1. 主干动线

主干动线是连接小镇的主要景点和文化设施的主要路径。包括主要街道、广场、主题公园等,是游客和居民流动的主要轴线。主干动线同时包括步行街道、车辆进出动线等。见图2,在西江千户苗寨游览地图中可以发现,位于白水河北岸的苗寨主体拥有古街和游方街两条主干步行动线,这两条动线从千户苗寨的游览主体对象中穿过。

图3,古街作为周边村落,如也东村、也通村的原街道重修,很大程度上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感受苗寨生活的主要动线选择;而位于白水河边的游方街则为游客打开了在吊脚楼小径中的逼仄感,以较为开阔的视角看到苗寨建筑群,同时两条主干道将多个苗寨中的重要场地串联起来,可以作为在复杂且多变的苗寨群建筑中的参照物,方便视觉引导。

内部车辆动线较为简单,岔路较少且进行了功能上的车辆通行限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苗寨无法规划大流量车行道导致车辆拥堵的问题。

Figure 1. Topology diagram of cultural settlement circulation logic

图1. 文化聚落动线逻辑拓扑图

Figure 2. Exploded view of the functional circulation of Qianhu Miao Villages in Xijiang

图2. 西江千户苗寨功能动线分解图

5.1.2. 分支动线

分支动线是在小镇的局部地区建立联系,作为连接主要动线无法到达的二级场所而存在的,主要受到区块功能、地理因素等原因的影响。见图4(a),分支动线通常表现出多岔路、路面窄小、路况不佳等特点。

分支动线同时也拥有相当的私密性,作为主要动线的补充,分支动线通常作为聚落内居民的定居区通行路段,例如图4(b),西江苗寨鼓藏堂位于山丘上的羊排村之中,而前往羊排村的大部分道路都为仅能步行前往的分支动线。分支动线在通行性上虽然不佳,但分支动线的私密属性使得分支动线在作为通行道路和旅行目的地时为游客提供了一定文化聚落沉浸感。

5.2. 按照使用对象分类

文化聚落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使用对象:居民与游客。因此文化聚落的动线类型同样也由这两个主要的使用对象进行划分。

Figure 3.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s major circulation pavement

图3. 西江千户苗寨步行主动线

(a) (b)

Figure 4.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s branch circulation pavement

图4. 西江千户苗寨步行分支动线

5.2.1. 游客

作为对于文化聚落的大部分信息非常陌生的人群而言,游客通常会关注文化聚落中的主要公共服务区域与游览区域。如图5以下司古镇、丹寨万达小镇的动线比较的动线设计为例,游客的功能动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Figure 5. Tourist circulation map of Xiasi Town

图5. 下司古镇游客动线图

1、文化历史动线

通常文化历史动线连接文化聚落内的主要历史文化景点、古迹和博物馆,带领游客了解小镇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下司古镇中文化历史动线被分为了三条,分别侧重于下司古镇的三种文化主题:地域商会文化、漕运马帮文化和阳明心学文化。分别对应三条主干动线街道明清街、码头街与芦笙广场。而不可移动文物则顺应其本身的位置修建相应的博物展陈空间,展陈空间在规划和视觉上也顺应文化主题的风格特点。

2、文创产业动线

连接文创产业区域的路径,将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创意企业等文创场所串联起来,由于文创产品的公共性和商业性,因此文创产业动线实际上与主干动线高度重合,便于人们欣赏和购买文创产品。

下司古镇将特产商品街和文创街分段为1805文创街和清江街两个部分,同时古镇动线设计在街道路线两旁增加了可互动小品和文化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创动线引导作用;万达小镇的文创产业街呈一字排开,尤公街、姊妹街和苗街处于同一条动线上,并在同一街道上规划铜鼓广场与斗鸡场,从体验维度和场地空间观感变化上丰富了该文创产业动线的趣味程度。

文创产业动线通常作为文化历史动线的后续交互以及文化历史内容的创意升级,通常也作为文化历史动线中商业化的部分而存在,如下司古镇中1805文创街与明清街和码头街一段相接,不论是哪一条文化历史动线都可以自然地承接到原本规划的文创产业动线上。

3、自然风光动线

以自然风景为主导的风景动线拥有通往自然风光和户外休闲空间的路径,如公园、湖泊、花园等。如图6肇兴侗寨景区内肇兴至堂安步行路段以侗寨内堂安村与厦格村梯田间的田埂小路改造而来,海拔落差约600米,该步行道除供游客通行以外,也升级了居民从聚落行走至田间的道路动线,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Figure 6. Natural scenery route from Tang’an Village to Zhaoxing Town

图6. 堂安村至肇兴镇自然风光动线

4、夜间景观动线

连接小镇夜间灯光景观、夜市、文艺演出场所等区域的路径,提供夜间娱乐和文化体验。如图7(a)丹寨万达小镇所规划的3公里花海步道,将整个丹寨万达小镇作为步道设计远景,同时给予整个动线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自然环境,夜晚环境下将东湖作为小镇的光影板。在图7(b)中配合路径上的交互小品和自然物装置使得动线整体与游客之间存在交互。夜间景色始终在远中近之间反复切换,形成了移步换景的独特效果。

Figure 7. Installation of Danzhai Wanda Town landscape circulation

图7. 丹寨万达小镇景观动线装置

5.2.2. 居民

居民作为聚落中长期居住的群体,通常对于自身所在的聚落二级动线与主干动线较为了解,因此居民的功能动线需求通常包含: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内公共空间的建立。文化聚落中居民的功能动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社区生活动线

社区生活动线主要围绕居民居住区展开,通常是连接社区活动中心,居民聚集地与对外商业街或商演活动场地的路径,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如图8,在西江千户苗寨中,主干动线古街以北的两条二级车行道与车行道相应的延伸出的步行道与商业街周边的游客动线明确区分开来,但同时该车行道与外部动线连接,将苗家居民区与商业街,苗家社区活动中心联系起来。

Figure 8. Living circulation of residents of Qianhu Miao Villages Yangpai village in Xijiang

图8. 西江千户苗寨羊排村居民生活动线

2、社区公共服务动线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则主要是围绕聚落内本身的社会属性建立的社区服务动线,其包括学龄儿童通学路动线、社区街道服务中心、聚落内水电供应与垃圾点等便民服务站点和服务区的路线,可见图9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居委会。通常社区公共服务动线具有独立性,并且拥有固定的路线,满足社区居民识别公共服务地点的需要。千户苗寨内拥有小学1所、金融机构5家、卫生机构2家、派出所1家,但由于早期规划不够合理,大量的民宿、酒吧、摄影等店面使得公共社区服务地点并不好识别,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北岸学生上学放学通常需要横穿三条商业街道主干动线,人流量较大时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

5.2.3. 综合动线

综合动线旨在分析来往游客和定居居民之间产生需求交集的动线,这类动线的形成通常会与地理位置和供需关系有联系,根据此次雷山县城鼓藏节巡演路线、下司古镇以及千户苗寨路径考察,归纳出以下功能动线:

Figure 9.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s public service point

图9. 西江千户苗寨公共服务点

1、商业街区动线

商业街区通常会根据知名度和规模呈现以及时间变化上呈现出在街区规模上、产品质量上、周期性时间上或者消费等级上的变化。商业街区动线通常与景区内的主干动线相吻合,但由于人群本身的特点,在商业街区动线中还会进一步出现细分:西江镇居民在餐饮上有着较为独特的饮食习惯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通常居民前往的店铺会呈现出碎片化分布,且几乎没有店招的情形,大部分依靠居民相互推荐的方式维系客源。而商业街店招则通常会通过相当的精力经营店招和室内装潢,以缓解游客对于陌生商业环境的排斥感。因此,商业街区的动线在居民和游客视角下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区分。

2、文化演艺动线

文化演艺动线通常与演艺文化中有关的表演场地联系起来,且动线途中道路开阔便于开展巡演。雷山县城苗年鼓藏节的文化巡演路径对城内道路通行情况与巡演规模需求进行了比较,串联出一条从第一中学至木鼓广场至民族广场的表演路线。文化演艺动线除表演规模与表演地点的考虑外,同时还应该考虑的有观众的到场方式与散场方式,由于文艺演出缺乏对于观众人数的预计,大部分观众并没有切实观看到演出。

3、应急疏散动线

应急疏散动线则是在寻找出口和避难场所为目的的前提下规划的快速路线,由于古镇本身的文化特殊属性,大部分自发建成的拥挤木质建筑形成了极易使得火灾严重化的场所。此类动线通常以主干动线为基础,将人们疏散至广场,山顶与出口处,与室内紧急疏散动线相似,在复杂环境场所内的抉择处会需要众多标识清晰的应急出口指示牌,同时在关键节点设置总体疏散导览图。图10中下司古镇应急疏散导览图中则明确体现了通过主干动线表明梳理外出方向以及最短时间内能够到达的小镇内避难场所。

Figure 10. Xiasi Town emergency evacuation route

图10. 下司古镇应急疏散动线

5.3. 动线类型总结

根据上述对动线类型的陈述,笔者根据其应用对象,类型和特点等要素对文化聚落功能动线类型进行了汇总,详情见表1

Table 1. Summary of functional circulation types

表1. 功能动线类型汇总

6. 从聚落体量上分析文化聚落动线的特点

肇兴至堂安步行路段穿过厦格村、堂安村与肇兴镇三个聚落点,侗族聚落拥有围绕着鼓楼为宗族中心的聚落特点,而在路途中的三个聚落内的道路动线也有着一定区别。

6.1. 堂安村落动线特点

三个聚落中堂安村的原始道路特点最为清晰,根据图11图12可以发现,围绕鼓楼和萨坛为中心,根据山腰上的地形特点进行辐射状道路延伸,道路的尽头则不断向山间梯田处延伸直至梯田尽头,总体道路动线受到聚落内宗族建筑、水源供给和地形的影响。

Figure 1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te in Tang’an Village

图11. 堂安村动线特点分析

Figure 12. Tang’an village center drum tower

图12. 堂安村中心鼓楼

6.2. 厦格村落动线特点

厦格村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围绕各自的鼓楼开展定居点,而后行车道路开辟,厦格村内主要动线改为以车行道为主的树状动线,由于厦格村处于步行道路的中间环节,厦格村内拥有较多的导视立柱以便来自其他乡镇的居民前往肇兴镇。

Figure 13. Zhaoxing Town main traffic route map and diversion plan for residents and tourists

图13. 肇兴镇主干动线图及居民游客分流方案

6.3. 肇兴镇动线特点

肇兴镇作为三个聚落中最大的聚落点,其动线类型也是最为复杂的。根据图13可知,肇兴镇被肇兴河划分为两半,并在河流两边建立了主干旅游动线,同时另外一条贯穿整个镇子的商业街道动线也是其人流核心之一,包含了商业、文化展陈、文化表演、社区公共服务等众多功能。肇兴镇建筑也同厦格村一样出现了建筑逐渐沿道路动线延伸的特点,同时肇兴镇的居民社区出入动线与游客进出动线分离,既分流了游客带来的大量车流导致的交通堵塞,同时也缓解了居民的人群关注焦虑感,从居住和旅游参观的功能上进行了区域区分。

7. 功能动线规划总结与展望

上述的文化聚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俗特点。作为文化聚落的使用对象,不论是前来参观或体验的游客,或者是长期居住在聚落中需要在众多游客中保持正常生活的居民,他们都需根据自身的目的需求找到其相应的功能动线。在其他拥有类似条件的文化聚落需要根据其文化内容设计参观游览动线的过程中,因地制宜了解文化聚落的功能划分,并根据相应的功能预先进行动线规划、优化对象群体的痛点。这不仅是建设文化聚落,带动文化经济,同时也有助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凝聚力,从而实现西南乡村从文化传播层面上的振兴。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绘

图2来源:作者自绘

图3来源:作者拍摄

图4来源:作者拍摄

图5来源:作者拍摄

图6来源:作者拍摄

图7来源:作者拍摄

图8来源:作者自绘

图9来源:作者拍摄

图10来源:作者拍摄

表1来源:作者自绘

图11来源:作者自绘

图12来源:作者拍摄

图13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心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南方农机, 2023, 54(23): 102-105+132.
[2] 冯晓欢.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因及保护传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
[3] 李鑫磊. 黔东南苗侗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22.
[4] 龚世新, 王春霞. 文旅视域下花桥村共生型民居设计策略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23(6): 86-92.
[5] 胡安华.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保护民族文化生态推动非遗创新发展[N]. 中国城市报, 2023-02-20(014).
[6] 袁小淋. 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网络关系及其空间网络基因特征[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