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网公敌》的“三幕式”叙事策略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ree Acts” Narrative Strategy in “Public Enemy of the Internet”
DOI: 10.12677/ARL.2024.131002, PDF, HTML, XML, 下载: 206  浏览: 295 
作者: 曾 妮: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黑镜《全网公敌》三幕式叙事策略Black Mirror “Public Enemy of the Internet” Three-Act Structure Narrative Strategy
摘要: 《黑镜》作为一部杰出的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其充满了飞速发展的科技内容,并且反应了隐藏在科技之下人们主体意识缺失的现状,荣获了国内外广泛好评。本文研究对象为《黑镜》中的独立剧集《全网公敌》,其情节环环相扣,剧情节奏紧凑,灵活地运用了三幕式结构架构剧情。因此,本文将采用戏剧大师悉德·菲尔德提出的“三幕式”结构,将文本划分为三幕,并对此进行叙事结构、叙事的内核进行分析。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post-modernis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Black Mirror is full of rapidly develop-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and refl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ck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hidden 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has won wide acclai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independent series “Public Enemy of the Internet” in Black Mirror. Its plot is interlocked, the plot rhythm is compact, and the three-act structure is flexibly used.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adopt the “three-act” structure proposed by the drama master Sid Field, divide the text into three acts, and analyz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narrative kernel.
文章引用:曾妮. 浅析《全网公敌》的“三幕式”叙事策略[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1): 7-1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1002

1. 引言

《全网公敌》的背景设定为——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蜜蜂灭绝,因此政府出资委托某公司设计研究并管理无数的人造蜜蜂,这些蜜蜂带有识别系统,负责授粉并促进植物生长,但由于公司的防火墙被黑客攻击,使机械蜂被利用沦为杀人工具。本部影片以社群媒体风爆核心的记者之死为始,展开了一名经验老道的伦敦侦探和她精通科技的搭档携手调查真相的故事。《全网公敌》中不仅有演员的精彩演绎,最主要的是剧情本身故事情节丰富,结构严谨,故事的推进富有极强的逻辑性,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值得去反复思考的故事。在对《全网公敌》剧情的叙事策略分析中,本文按照三幕式结构将其划分为三部分。

2. 《全网公敌》中“三幕式”的叙事结构

剧作大师悉德·菲尔德(Syd Field)提出了著名的“三幕式”结构,他主张剧作应按照线性时间,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划分为对应着具体事件或冲突的三幕,分别为建置(Setup)、对抗(Confrontation)、解决(Resolution)。“三幕式”(Three-Act Structure)是一种常用于电影、戏剧以及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剧本结构 [1] 。《全网公敌》按照“三幕式”结构,编写出悬疑类剧情常有的步步深入的线性叙事,在剧情发展的时间轴上设置了多个转折点,其通过超前的想象力、辛辣的讽刺风格以及层层递进的剧情谜团建构出了三幕。

2.1. 第一幕:作家与歌手之死

第一幕的作用是给影片打基础,它包括吸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引子”,点出影片主题的“主线”,打乱主人公正常生活的“引发性事件”以及主人公应对某种危机的“转折点” [2] 。《全网公敌》的第一个引子是发布所谓“不正当”言论女作家乔·鲍尔斯的离奇死亡。警察卡琳在调查后认为这无非是一起夫妻不睦造成的悲剧,而技术协助小蓝却认为女作家的死因并非如此。在案件的逐步调查中,卡琳与小蓝根据女作家死前吃下的他人赠送的蛋糕,且蛋糕上带有侮辱性语言装饰这一线索,找到了蛋糕的订购者莉莎,从丽莎口中得知这一蛋糕是网络上痛恨女作家的网友们众筹购买的。剧情至此,主人公卡琳依旧坚持自己最初对案件的判定。在剧情的设置中,影片将第二个引子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伏笔,即网络上对于歌手塔斯克在节目上公开侮辱粉丝,而遭受到广大网友的谩骂和诅咒一事。随着剧情的推进,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女作家大脑里的人造蜜蜂。医生在死去的女作家的大脑里发现了一只人造蜜蜂。卡琳渐渐意识到事情并非她想的如此简单,于是与小蓝一同前往研发人造蜂的颗粒公司。这一只人造蜜蜂的出现,促使着剧情走向了新的篇章。

这一幕的引子和转折点的设置逐渐使剧情进入主线,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仿佛在告诉观众“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而为之”?

2.2. 第二幕:保护行动

第二幕有众多的小情节组合成冲突与对抗,将故事的气氛一步一步往上推,而发生在影片中段的中点,标志着人物的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物要做出新的反应 [3] 。第二幕开端承接第一幕结尾处,卡琳与小蓝一同来到了颗粒公司进行调查。在了解到公司关于人造蜜蜂的管控权限之后,小蓝提出了系统被黑客攻击的猜想,但并未被公司负责人证实。回到警局后,国家犯罪局的李尚恩找到卡琳,并告知她女作家的死并非个例。剧情在这里就揭露了埋在第一幕中的伏笔——歌手也成为了网络中的众矢之的。两起案件存在着共同点,即网友们在网络上发布的帖子都带着他们“去死”的标签。网民创建了一个希望今天死去的人的排行榜,其中作家和歌手分别是前天和昨天被网友票选出的第一名。在小蓝的调查之下,她找到了网上流行的名为“后果游戏”的程序。正是这一疯狂的程序,让网络上的用户肆无忌惮地发布对他人的不满。这让卡琳和小蓝相信这些人造蜜蜂的杀戮行为与网民意见挂钩。通过对网络排行榜的调查,数据显示克拉拉为最新的排行榜第一,这意味着克拉拉将会成为下一个被“蜜蜂”攻击的对象。

故事的气氛不断攀升,到这里也迎来了影片的中点。当卡琳与小蓝猜测克拉拉会是第三个“受害者”时,她们目标从一开始的调查真相变成了保护克拉拉。这一转折改变了主人公的行动,让剧情充满了对抗。随着最后克拉拉的死,第二幕由此迎来了尾声,这使得卡琳和小蓝的行动目标也转向了找到控制“蜜蜂”的真凶。

2.3. 第三幕:“蜜蜂”屠城

在这一幕里,故事所有的矛盾得到解决。电影的矛盾既包括故事情节发展的外部矛盾,也包括主人公成长的内在心理矛盾。这一幕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必须场景,在必须场景中,主人公和对手之间进行决战,彻底解决故事最主要的情节问题。其次是结局,在结局里,要解决所有未了结的问题和关系 [4] 。

在克拉拉死后,编剧未选择直接引出故事的最后结局,而是巧妙的通过倒叙的手法,首先展示出卡琳作为被审讯人坐在法庭上的画面。这样巧妙地处理不断的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一种“这就是结局”的假象。

在法庭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细节——法官让卡琳描述一下自己的同事小蓝。

于是卡琳开始了她的回忆,即承接了第二幕的结尾,“蜜蜂”群体攻击克拉拉并将其致死的剧情。因为“蜜蜂”只攻击克拉拉,小蓝由此断定“蜜蜂”有面部识别系统。回到警局后,粒子公司负责人就承认了小蓝的猜测,声称这是政府资助的条件之一,在必要时安全机构可以要求“蜜蜂”提供视觉信号。小蓝想到这是一个突破点,尝试着从攻击乔的“蜜蜂”里提取数据,寻找入侵者的线索。与此同时,网络上的后果游戏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排在排行榜第一的是总理候选人汤姆。国家安全局则在想办法保护汤姆的安全,尚恩曾提出送总理到安全地堡,并炸毁地堡方圆十公里内的蜂巢。

小蓝不断地分析着“蜜蜂”里的数据,想揭露幕后黑手的真实面目。卡琳也在不断地审讯着曾在粒子公司工作过的人,想从这里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在这一情节上,就是主人公与对手之间的对决开始变得正面起来,不再是之前那样敌人身在暗处,而主角毫不知情的模样。卡琳在审问前员工苔丝时,发现她的室友加纳特曾经解救过苔丝,并且加纳特是一个超级聪明的神童,曾经也在粒子公司工作。小蓝从“蜜蜂”的缓存数据中发现了一份宣言文档,宣言作者正是加纳特。加纳特的宣言警告公众在使用科技赋予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时,也要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至此,众人知道自己要对抗的目标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主角和对手的对抗也被抬上了正面战场。卡琳的男同事谢尔顿想通过加纳特制造的后果游戏来使其自食其果,在网上贴出加纳特的照片并附上去死的帖子。小蓝在对数据库进行调查时发现,所有使用过这一标签的网友的个人信息都被收集在信息库里。公司负责人想通过对“蜜蜂”系统的关闭来阻止这一场闹剧,却不料正中加纳特的下怀。从未见面的两拨势力用着先进的科技进行着对抗。

最后,陷入圈套的卡琳一行人没能阻止“蜜蜂”的屠杀。所有利用后果游戏去诅咒他人的人,都死于非命。到这里,加纳特的目的达到了,故事也迎来了结局。

3. 《全网公敌》中“三幕式”叙事的内核

《全网公敌》通过三幕式的结构,在每一幕中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值得人们去深思。对于其三幕式的划分,本文还依据了文本中价值观点的转变为判断界限。

3.1. 第一幕:观众参与的“正面价值”

在第一幕的故事叙述中,我们会注意到两个死者所做出的令人厌恶的事。女作家发表不当言论引起公愤、男歌手贬低喜爱他的粉丝小朋友。在剧中的网民看来,这两个人都是没有底线、没有道德的“坏人”,他们都是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生物。因此网友们都搬出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在网络上去批判女作家与歌手,希望他们得到诅咒,用极其恶毒的话语来站在自己的道德高点进行制裁。毋庸置疑,很多观众在知道女作家与歌手的所作所为之后,也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不符合一个和谐、善良社会的标准,不符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准则。

这一幕的剧情就是将观众带入进网民的视角,站在所谓“正义”的一面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女作家与歌手,参与网民们的“正义制裁”。这一部分的内容传达出了一种“正面价值”的引领。但这种“正面价值”真的正面吗?或许观众也像网民一样,认为女作家与男歌手的所作所为令人厌恶,当网民在网络上谩骂这两个人时,观众选择默认这一举动——在网络上发帖或者附和网民的观点——他们这种人就该死。

当女作家与男歌手真正死去后,网民的心愿达成,众人讨厌的人终于消失了。观众与网民的“正面价值”得到了实现,这种拿着正义之剑去审判他人的“伪正义”感觉达到了顶峰。这不禁让人思考,他们以死结束,他们之前的暴行和网民制造的网络暴力相比,真的有这么可恶吗?在这一幕结尾时,从两位死者脑袋里发现的人造蜜蜂却将这种“正面价值”逐渐进行了一种转换。观众在这一幕中,从参与网民一起的“正面价值”的实现,到明白所谓的“正义”不过是别人筹划的阴谋的一种转变。不禁让人深思“正面价值”真的是“正义”的吗?

3.2. 第二幕:与“正面价值”对抗

承接第一幕的结尾,在第二幕的叙事中,观众也渐渐了解到网民的网络暴力将会被不怀好意的人当作杀人的工具。网民以自己所谓的道德标准去批判他人、诅咒他人时,其实就是一种暴行。如果说女作家和男歌手的所作所为令人唾弃,那么同样的,网友在网络上的言语暴行也是可恶的。在第二幕中,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视角,找到了即将被攻击的第三名受害者。主人公一行人对其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到这里,观众也渐渐的参与到了这一场保护行动中。克拉拉和之前的两位死者一样,都发表过令人发指的不当言论,但在这一次,观众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将对其的批判当作“正义”,而是参与到保护克拉拉的行动中,形成了一种与“正面价值”对抗的局面。

当观众意识到网民的激进发言也是一种暴行时,即使克拉拉做了那些过分的事,我们也不希望她被残害。在保护行动进行时,观众和主人公的欲望一致,都是想确保克拉拉存活下来。这一幕与第一幕构成了价值的第一次转变——“正面价值”到对抗“正面价值”。或许在这里,观众会感受到网民的恶,当恶人被他们宣判了死刑时,恶人的恶或许与网民的恶根本不相上下。第二幕的价值传达与第一幕的价值相互照应,“正面价值”真的是“正面”的吗?答案是,并不。“正面价值”反而是我们想要去对抗的。

当这一价值理念传达给观众时,这无疑形成了一个矛盾的观点,但这也正是第三幕想要表达的中心——“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矛盾之处。

3.3. 第三幕:“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矛盾

在第三幕中,有一个“警察谢尔顿给杀手加死亡标签”的重要情节。在这一情节中,编剧直接将观众带入进了谢尔顿的视角,就连叙事画面也是通过谢尔顿的第一人称来展开的。但是这位男警察的这个细节让观众移情了,当我们观众知道加纳特的阴谋后,我们认为加纳特的行为也应受到制裁,他也是恶的。因此彼时的谢尔顿在为加纳特打上标签时,其实也做了我们身为观众想做的事。

如果说,第二幕的价值是彰显了网民的可恶,那么到了第三幕的这个情节里,谢尔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无异于在实施网络暴行,因此他犹豫了,这也让第二幕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即对抗“正面价值”不再是第三幕的主旨,而“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矛盾,才是第三幕的主旨,也是故事最终想要传达的观念。

在观众参与了“正面价值”的实现并与其产生对抗后,到了最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正面”和“负面”。因为在一开始,观众所参照的事物基础不一样,导致观念受限。一开始观众以恶人为参照物,会形成一种网民是正义的“正面价值”;随后,观众又以网民为参照物,将网民视作施暴者,恶人视作受害者,从而又建构起了种“负面价值”;到最后,观众以加纳特为参照物,想要用自己的“正义”去审判,实现自己的“正面价值”,但到最后发现,自己和谢尔顿以及成千上万的网民一样,“死”在了自己埋下的恶果之中,这样的结果,又显得网民的网络暴力没这么可怕了,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

4. 结语

《全网公敌》以科技感十足、悬疑性强的影片风格,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价值对抗的故事。其影片对于三幕式结构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不仅将剧情一步步深入叙述,还将每一部分的价值刻画得极其深刻,这使得影片成为一部既具有深沉内核,又能吸引和打动观众,是一部优秀且值得回味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涤非, 於友忠.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 现实向∙三幕式∙民族性[J]. 电影文学, 2022(13): 144-148.
[2] 唐小辉. 《长发公主》的经典三幕式结构解析[J]. 大众文艺, 2017(7): 199.
[3] 植月薇. 电影《火锅英雄》基本叙事策略分析[J]. 新纪实, 2021(27): 94-96.
[4] 邓雯超. 《摔跤吧! 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J]. 传媒论坛, 2018, 1(22):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