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DOI: 10.12677/AE.2024.141148, PDF, HTML, XML, 下载: 151  浏览: 34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许建兴: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lection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优质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current education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ake teaching as the means and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so that Chinese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be deeply integrated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文章引用:许建兴.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 教育进展, 2024, 14(1): 969-9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48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已经轻车熟路,并逐渐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进一步诠释了信息技术为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 [1]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全方位地思考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局势,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选用适切的教学资源,采取适用的教学设计,带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2.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 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2]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中学生很难咬动的“硬骨头”,学生不仅要落实文言字词,还需要感悟与体会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文言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效率较低,导致文言文的教与学困难重重。由于古人所处年代离我们太久远,遇到具体介绍某一事物,某一背景的文章时,单纯的叙述就显得更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相当被动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改变这种乏味无趣的现状。例如在讲解《小石潭记》时,可以使用Flash制作“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等系列动画,使用Flash软件绘制出水潭,石头,小鱼等景物,为潭水,小鱼等加入动作帧,使其“活起来”,并适当地选取背景音乐,突出潭水“叮咚”,鱼儿游动的响声。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好学文言文。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老师奉为经典,殊不知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难以掌握文章的总体架构,而且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学得“苦不堪言”,教师教得“难上登天”。基于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大流失了,更谈不上如何学好学懂学透。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声频、音频、视频等特点,对学生的感官造成直接刺激,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3] 。选取适切的教学资源,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使得文言文教学形成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推动文言文教学达到“春风度过玉门关”效果。

(二) 信息技术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古代诗歌是中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有效鉴赏和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中文语感,积累作文素材,而且能有效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4] 。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优化诗歌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的课程理念。如学习《琵琶行》一诗中,可以播放一段《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让学生首先感受琵琶共情的魅力。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微课来讲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官场腐败的现象,使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与感悟作者官场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在微课中穿插声音、动画、视频,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体会出文章的中心意义。

传统诗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囿于字词的勾画和诗文的背诵,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重构诗歌鉴赏课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合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同时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 信息技术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散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适时地将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图片、视频、三维建模、Flash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教学课件,巧妙恰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课,单纯靠讲解来描绘故都之秋,学生无法深刻感悟老北京秋天特有的味道。然而,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制作一个四合院,一颗挂满果实的枣树,一片片落下的叶子等事物,然后将单独的元素合成立体动画,短短几分钟就把老北京秋天的神韵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三维立体模型所制成的动画,仿佛置若老北京的秋天,更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散文是一种主观抒情很浓烈的文体,在传统的散文教学单用一支笔和一张嘴来描述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很难洞察作者的内心,所体会的思想感情也就会存在偏差。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对消除“抽象思维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变得十分顺利 [5] 。

(四) 信息技术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核心素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小说的阅读和鉴赏。就经典小说而言,传统的讲解的方式是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否能够兼顾小说教学的整体架构,是否依靠一支粉笔就能将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解释完整,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阅读教学需求来营造虚拟的现实空间,并在此空间内真实的还原小说故事情节与历史场景 [6] 。特定环境场景的还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处的生活年代,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例如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进行微课教学,利用微课展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直观体会风雪的狂暴,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风雪之大的句子,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教学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教学的重点,采用信息技术还原特定的环境场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掌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可以提升小说教学质量的成效。此外,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拓展小说的创作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检索,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如何指导学生在浩瀚星河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中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绝不是简单拼凑,必须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到有机整合。

3.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中介地位。尽管多媒体在学校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很多应用都是低层次的,未能充分挖掘出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带来的诸多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盲目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良莠不齐、多媒体使用不当等问题。

(一) 教学资源良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但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资源却极度匮乏,没有经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产品开发,使用性很小,效果很差。很多老师摒弃“拿来主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教学课件,但是由于自身技术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开发出的数字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同时,很多资源建设者多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设计、分类、定义,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相应的交流和借鉴,导致了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减缓了教育资源的更新速度。

网络上的语文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软件是层出不穷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实施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7] 。然而多数的学习软件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通过呈现图文并茂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与计算机交互也仅仅体现在电子习题册的使用上。所以,这样的学习软件和教学资源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微乎甚微。

(二) 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制约学生思维发展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获得巨大效率的同时,也带了些许弊端,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产生了很多问题。

首先,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了学生主体性。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教学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能由过去的“教师灌输”变成现在的“机器灌输” [8] 。有些教师尽管能够认识到教学媒体的优越性并将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存在不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的现象,不考虑是否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就更谈不上教学效率的提高了。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如果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反而适得其反。在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地方,教师却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违背了教育规律,更造成了严重的教育教学问题。

其次,课堂上师生互动减少,割裂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收获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思想品德不断的影响学生,达到耳濡目染效果。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造成师生间交流减少,教师的言传身教转变成行如流水的视频,不断变换的多媒体画面等,学生的注意力被信息技术展示的画面、视频所吸引,无暇顾及教师讲课的神态、动作、语言,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与掌握程度。所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

最后,过量的信息堆叠影响学生对知识层次的理解。信息技术的载量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传递给学生越多越好。把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深入分析的内容也就减少了,教师不停地照着提纲内容宣读,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冲击到学生大脑中,学生无法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有时甚至是不知所措,只顾侧耳倾听,埋头写笔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讲得内容虽然多,但学生收获却很少 [9] 。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了解信息技术只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等选择合理的教学媒体。

(三) 教学过程中盲目选择教学媒体,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型技术进入了课堂。有些教师并为很好地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只是盲目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本来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实现,展现出“只见技术不见育人”的课堂。非但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最大效用。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学习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教育带来前途光明的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有效配合,必须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借助信息技术的中介作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者,以教学软件为工具,以教学资源为素材,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又适切。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技术赋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研究”(XJ2023G27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9-09-21.
[2]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 中学语文教学, 1997(4): 25-27.
[3] 陈薪羽. 试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J]. 语文建设, 2014(18): 1-2.
[4] 林作霖. 信息技术在中学古代诗歌意境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10): 135-137.
[5] 聂翔云. 为语文课堂添一抹色彩——信息技术在散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 成才之路, 2011(36): 36.
[6] 郭萃卓. 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2): 67-68.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8] 齐群, 殷曰海.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78-80.
[9] 荆睿丽. 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负面效应与对策[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3):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