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数学中的神奇常数
A Brief Discussion on Magic Constant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DOI: 10.12677/PM.2024.141025, PDF, HTML, XML, 下载: 108  浏览: 234 
作者: 徐 建: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高等数学无理数悬链线微积分Advanced Mathematics Irrational Numbers Catenary Calculus
摘要: 在高等数学中,e和π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在高等数学的课程当中,包含很多关于这两个常数的内容,也有很多漂亮的结果。本文介绍一些通常的高等数学教材中不太涉及但又非常重要的关于e和π的一些结果。
Abstract: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e and π are two very important constant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s, there is a lot of content about these two constants, and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resul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results about e and π that are not commonly covered in higher mathematics textbooks but are very important.
文章引用:徐建. 浅谈高等数学中的神奇常数[J]. 理论数学, 2024, 14(1): 235-240. https://doi.org/10.12677/PM.2024.141025

1. 引言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说过:数学里不仅有很多真理,而且有着极致的美。这种美冷峻如雕塑,……,它极纯净,能够向我们展示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具有的完美。

e和π是高等数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常数,比如被誉为最优美的数学公式之一的Euler公式—— e i π + 1 = 0 ,中间就含有e和π。高等数学的课程中包含了关于这两个常数丰富的内容,也得到了许多漂亮的结果。但是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e和π都是无理数,可是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即使是在通常的高等数学课程中,也并没有给出这两个常数为无理数的证明。在此我们将给出严格证明,同时讲好讲透这两个常数,使学生了解这两个常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并从这两个常数来体会数学的“美”,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常数π

2.1. 常数π的定义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定义为圆周率π,则单位圆的半周长为π,但单位圆的面积为什么等于π,则是需要证明的。

我们先定义曲线的长度:将曲线作划分,将分点联结起来,得到一条折线,折线的长度是可以计算的。如果随着划分的加细,折线的长度有极限,且极限值与划分的加细无关,则此极限值就定义为曲线的长度。换言之,曲线的长度为折线长度的极限。

设单位圆内接正n边形的半周长为 L n ,则 L n = n sin 180 n 。容易证明数列 { L n } 单调增加有上界,所以由高等数学中的单调有界数列必收敛,可知道 { L n } 收敛 [1] ,而极限值应该就是单位圆的半周长,即π: lim n n sin 180 n = π 。由于单位圆的半周长为π,我们就把半个圆周所对的圆心角(即180˚)的弧度定义为π,其余角度的弧度则按比例得到。于是按弧度制上式可写成 lim n n sin π n = π

设单位圆的面积为 S n ,单位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为 S n ,外切正n边形的面积为 S n ,则 S n < S n < S n 。由于 lim n S n = lim n n sin π n cos π n = π lim n S n = lim n n tan π n = π 。由两边夹原理 [2] ,可知单位圆的面积等于π。

2.2. 常数π为无理数

虽然从刚刚接触常数π开始,一直强调其为无理数,但是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因为常数π为无理数的证明不像证明 2 为无理数那么初等。此处我们严格来证明常数π为无理数这个结论。

反证法。假设常数π为有理数,那么 π = q p ,其中 p , q 均为正整数。考虑函数

f ( x ) = x n ( q p x ) n n ! ,

f ( 0 ) = f ( π ) = 0 f ( 2 n + 2 ) ( x ) = 0 。于是对于 0 < m 2 n ,由Leibniz公式有

f ( m ) ( x ) = 1 n ! k = 0 m C m k ( x n ) ( k ) ( ( q p x ) n ) ( m k ) ,

注意到

( x n ) x = 0 ( k ) = { 0 , k n n ! , k = n ( ( q p x ) n ) x = 0 ( m k ) = 整数,从而有 f ( m ) ( 0 ) = 整数,

p ! ( x n ) x = π ( k ) = 整数, ( ( q p x ) n ) x = π ( m k ) = { 0 , m k n n ! , m k = n ,从而有 f ( m ) ( π ) = 整数。

可知, f ( x ) 及其直到2n + 2阶的导数在 x = 0 x = π 时取整数。于是定义函数

F ( x ) = f ( x ) f ( 2 ) ( x ) + f ( 4 ) ( x ) + ( 1 ) n f ( 2 n ) ( x ) ,

F ( x ) x = 0 x = π 时取整数。再由

d d x ( F ( x ) sin x F ( x ) cos x ) = ( F ( x ) + F ( x ) ) sin x = f ( x ) sin x ,

可知,

0 π f ( x ) sin x d x = F ( 0 ) + F ( π ) ,

为整数。另一方面,当 0 < x < π 以及n充分大的时候,

0 < f ( x ) sin x < π n q n n ! < 1 π ,

从而,

0 < 0 π f ( x ) sin x d x < 1 ,

这矛盾于 0 π f ( x ) sin x d x 为整数。所以,π为无理数。

3. 常数e

3.1. 常数e为无理数

常数e可以由极限来定义, lim n ( 1 + 1 n ) n = e [1] 。实际上仔细推敲关于这个极限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令 x n = ( 1 + 1 n ) n ,则

x n = 1 + 1 + 1 2 ! ( 1 1 n ) + 1 3 ! ( 1 1 n ) ( 1 2 n ) + + 1 n ! ( 1 1 n ) ( 1 2 n ) ( 1 3 n ) ( 1 n 1 n ) = 2 + 1 2 ! ( 1 1 n ) + 1 3 ! ( 1 1 n ) ( 1 2 n ) + + 1 k ! ( 1 1 n ) ( 1 2 n ) ( 1 k 1 n ) + 1 k ! ( 1 1 n ) ( 1 2 n ) ( 1 k 1 n ) [ 1 k + 1 ( 1 k n ) + 1 ( k + 1 ) ( k + 2 ) ( 1 k n ) ( 1 k + 1 n ) + + 1 ( k + 1 ) ( k + 2 ) n ( 1 k n ) ( 1 k + 1 n ) ( 1 n 1 n ) ]

特别的对上式子中的最后一项,我们可以有如下的估计式,

1 k ! ( 1 1 n ) ( 1 2 n ) ( 1 k 1 n ) [ 1 k + 1 ( 1 k n ) + 1 ( k + 1 ) ( k + 2 ) ( 1 k n ) ( 1 k + 1 n ) + + 1 ( k + 1 ) ( k + 2 ) n ( 1 k n ) ( 1 k + 1 n ) ( 1 n 1 n ) ] 1 k ! [ 1 k + 1 + 1 ( k + 1 ) ( k + 2 ) + + 1 ( k + 1 ) ( k + 2 ) n ] 1 k ! [ 1 k + 1 + 1 ( k + 1 ) 2 + + 1 ( k + 1 ) n k ] 1 k ! [ 1 k + 1 + 1 ( k + 1 ) 2 + + 1 ( k + 1 ) n k + ] = 1 k ! 1 k

于是,就有

0 < x n [ 2 + 1 2 ! ( 1 1 n ) + 1 3 ! ( 1 1 n ) ( 1 2 n ) + + 1 k ! ( 1 1 n ) ( 1 2 n ) ( 1 k 1 n ) ] < 1 k ! 1 k

n ,就有

0 < e [ 2 + 1 2 ! + 1 3 ! + + 1 k ! ] < 1 k ! 1 k ,

如果记 θ = e [ 2 + 1 2 ! + 1 3 ! + + 1 k ! ] 1 k ! 1 k ,则显然有 0 < θ < 1

另一方面,如果假设e为有理数,那么 e = q p ,其中p和q均为正整数。如果令 k = p ,得到

e [ 2 + 1 2 ! + 1 3 ! + + 1 p ! ] = θ p ! p .

两边乘上 p ! ,就有

( p 1 ) ! q R = θ p ,

其中, R = p ! [ 2 + 1 2 ! + 1 3 ! + + 1 p ! ] ,显然为正整数。于是上式等号左边为正整数,右边却为小于1的数,从而矛盾。于是e为无理数 [3] 。

3.2. 常数e的应用

当常数e出现之后,利用微积分的知识,可以得到正确的悬链线方程。实际上,悬链线这个名字是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惠更斯在给德国著名博学家莱布尼茨的一封信中创造的。但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研究悬链线的是15世纪末的达芬奇。达芬奇有一幅画叫《抱着银貂的女子》,女人的脖子上有一串项链,但具体这个项链应该怎么画它自然下垂的样子呢?它垂下来应该是怎么一条曲线呢?达芬奇当时是想不明白的。大约100年后,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伽利略是第一个研究悬链线的人,将其形状认定为抛物线。又50年后,17岁的惠更斯证明了伽利略的猜想是错误的。但具体是什么曲线,在当时还不清楚。不过这已经距离正确解决悬链线问题不远了。下面来推导悬链线方程。

问题:有一长为2L的均匀链条,两端悬挂于相同高度,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设两悬挂点距离为2a (L > a),求链条所成的曲线方程。

解答:设两悬挂点的坐标为 ( ± a , h ) ,链条的线密度为 ρ 。由对称性,只考虑链条的右边半段。

在链条上取水平坐标差为 Δ x > 0 的一段,记它的长度为 Δ L 。该段的两端分别受到张力 T ( x ) T ( x + Δ x ) 的作用,另外还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记张力T的水平和竖直分量分别为 T x T y ,则水平方向力的平衡条件为:

T x ( x + Δ x ) = T x ( x ) ,

竖直方向力的平衡条件为:

T y ( x + Δ x ) = T y ( x ) + ρ g Δ L .

由于 Δ L 1 + ( d y d x ) 2 Δ x

T x = 常数, d T y d x = ρ g 1 + ( d y d x ) 2

又注意到 d y d x = T y T x ,从而有

T x d 2 y d x 2 = ρ g 1 + ( d y d x ) 2 .

虽然形式上看起来这是一个二阶常微分方程,但是令 v = d y d x ,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v的一阶常微分方程

d v d x = β 1 + v 2 ,

其中 β = ρ g T x

由此得,

d v 1 + v 2 = β d x .

v = sinh u ,则 u = β ( x + C 1 ) ,所以 v = sinh ( β ( x + C 1 ) ) ,于是

y = 1 β cosh ( β ( x + C 1 ) ) + C 2 ,

这里的 C 1 C 2 都是积分常数。再由 y ( a ) = y ( a ) = h ,可得 C 1 = 0 C 2 = h 1 β cosh ( β a )

但是由于 T x 是未知的,所以还需要确定常数 β 。由链条的长度

2 L = a a 1 + ( d y d x ) 2 d x = 2 β sinh ( β a )

得到 β 所满足的方程

sinh ( β a ) β a = L a .

考虑函数 F ( x ) = sinh x x ( x > 0 ) ,有 F ( x ) = cosh x x 2 ( x tanh x ) 。又令函数 G ( x ) = x tanh x ( x > 0 ) ,则 G ( x ) = 1 1 ( cosh x ) 2 = tanh 2 x > 0 ,同时注意到 G ( 0 ) = 0 ,所以 G ( x ) > 0 ( x > 0 ) 。因此, F ( x ) 关于x严格单调增加。又注意到 lim x 0 F ( x ) = 1 lim x + F ( x ) = + 。所以当 l > a 时方程 sinh ( β a ) β a = L a 存在唯一的解。

从而,链条的方程为

y = 1 β ( cosh ( β x ) cosh ( β a ) ) + h ,

其中 β 由方程 sinh ( β a ) β a = L a 唯一确定。

通常将函数 y = 1 β cosh ( β x ) 表示的曲线称为悬链线。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两个常数e和π的严格定义,并以此为基础,利用高等数学中相关的知识严格证明了数学中的两个常数e和π是无理数。同时也严格的给出了单位圆面积为π的证明,并给出了常数e的一个重要应用——推导出了悬链线方程。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数学系. 高等数学[M]. 第七版, 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M]. 第三版, 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寇静. 关于数e/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证明方法[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4):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