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开封水患与迁城之议
Discussion on the Floods and Relocation of Kaifeng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DOI: 10.12677/OJHS.2024.121011, PDF, HTML, XML, 下载: 220  浏览: 320 
作者: 孔繁平: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牛鉴治理黄河迁移省城Niujian Govern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Migration of Provincial Capital
摘要: 道光二十一年,河南开封祥符堡发生严重水灾,担任河南巡抚的牛鉴在此次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并且在迁移开封省城的问题上,坚持认为不能迁移,只可防范。在牛鉴的前期带领下,开封民众团结一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Abstract: In the 21st year of the Daoguang reign, a serious flood occurred in Xiangfu Fort, Kaifeng, Henan. Niu Jian, who served as the governor of Henan,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the flood. And on the issue of relocating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Kaifeng, Niu Jian insist that it cannot be relocated and can only be prevented. Under the early leadership of Niu Jian, the people of Kaifeng united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文章引用:孔繁平. 道光年间开封水患与迁城之议[J]. 历史学研究, 2024, 12(1): 70-74.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4.121011

1. 引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841年8月2日),河南开封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由于暴雨造成黄河决堤,记载“维时金堤不守,河伯出而笑人;黄流狂奔,黎民号如泣鬼,人民如鱼鳌之游,村落尽蛟龙之窟” [1] 由此可见当时水势凶猛,对民众造成极大危害。大水一直围困开封长达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河南巡抚牛鉴带领官兵积极堵御,较好地保护了民众安全与开封城。

2. 开封水患发生与治理

水患发生以后,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道光皇帝多次谕令河南巡抚及时堵御大水,时任河南巡抚的牛鉴在此次治理水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牛鉴(1785年~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年)授云南粮储道。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山东按察使,十五年(1835年)补授陕西布政使。十九年(1839年)任河南巡抚。清史稿记载:“十九年,擢河南巡抚。整顿吏治,停分发,止摊捐;筹银二十万两,津贴瘠累十五县;筑沁河堤,濬卫河,甚有政声 [2] ”。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黄河决口,洪水爆发,水势骤涨,大水逼近开封城,当时洪峰主要集中在城内西北部,城内由于东南部城墙稳固而受洪水影响较小,巡抚牛鉴在水灾发生后,及时赶赴河口查看汛情,总河文冲在黑岗堤上守汛。而此时城内水患严重的西北角上却无一人在岗,布政使司张祥河,开封知府方宗钧到西北角以后,见无官兵在岗,遂即想要雇佣民夫出力守城,但是民众的要求没被满足,所以不肯尽力。导致西北角失事。十六日夜,水势更甚,平地水深皆丈余。城市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其余民众纷纷弃家奔赴堤坝避险,距离河堤较远的人家来不及逃走,只得聚于屋顶或者攀爬至树上躲避。期间又有多人饿死或坠落溺亡。

十七十八两日,水势依旧,城内官员绅士皆出资,民众共同出力堵御。洪水发生以后,城内银价骤降,平日每两千文而现在较平日几乎减大半。米粮蔬菜价格则倍价于平日,甚至有民众趁乱进户劫掠,强抢商户,情形大乱,民众痛苦不堪。针对上述情况,牛鉴除颁布告示令商家不得随意升涨物价外,又派兵驻守各个城门以外,还接受乡绅建议,赈恤灾民,修补城墙,派兵弹压地方以稳定治安。十九日水势大落,官员民众趁势巩固城防,十九日午时,巡抚牛鉴自河上回省,牛鉴从西门乘船进城。难民尾随号泣,声动天地。牛鉴且泣且慰,百姓如获慈父母,簇拥不去( [1] , p. 7)。道光帝又谕令牛鉴:

厚集民兵,广备物料,俾资守护,疏通去路,以免续涨之虞,至居民猝被水淹,必应赶紧赈救,其极需抚恤之处,著巡抚一面抚恤,一面奏闻,毋使流离失所,是为至要 [3] 。

牛鉴在皇帝旨意下,积极防范。

2.1. 赈济灾民

赈灾首要解决的是灾民的食宿问题,牛鉴下令在火神庙设置赈厂放赈,在五门城上散放馍饼,亦有大户备馍饼在南城上散放者( [1] , p. 10)。而开封附近没有水患的三十多个县城,也纷纷制作馍饼运到省城协助救灾。因天气原因,馍饼不能长久存放,便采取行军干粮做法,用盐和油和面做饼,延长存放时间。将受灾贫民搬入贡院,祥符县示云:

念尔等露处城头,难免日晒雨淋,情殊堪悯。玆将贡院号房给尔等栖宿,每大口二人住号舍一间,散给粮食养生。惟因地窄人多,尔等只准携带随身行李、小碗锅著,不得搬进木器家具,免得占地,致乏人居( [1] , p. 21)。

道光皇帝对牛鉴设厂赈济灾民一事颇为满意。而且针对商人趁机抬升米粮价格,牛鉴也下令严查。开封本为省城,人口众多,而今更遇水灾,为了减轻人口过多带来的压力,发出告示“照得省城百万人民聚积,不通商贾,食用俱无所出,其浮居客民及灾民坐困城中,生计断绝,所关均非浅鲜。即告知凡商贾贩运粮食、薪煤、草料一切来城贸易者,立即放入,卖毕即行放出,出入俱听其自便”( [1] , p. 25)。牛鉴采取的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民心,不使百姓在洪灾面前更加慌乱。作为巡抚,积极实地踏勘,了解实情。牛鉴还是认真负责的。除了安置灾民以外,对于河道的修理是治理水患的重要手段。

2.2. 修堵河道

洪水发生以后,道光皇帝非常重视,下谕严防省城及周边地区,不可顾此失彼。著文冲、牛鉴,多集人夫料物,设法分疏溜水,一面抢筑护堤缺口,毋再贻误( [3] , p. 381)。另外派大学士王鼎,通政使司通政使慧成,前往河南督办河工。并且函告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处提前加以预防。牛鉴在洪水发生间断赶筑挑水坝三道,外砌砖坡,抵御洪水,挑水坝起到了分疏水流的作用。自六月底,洪水分为两路,一路由北门向东,一路由西门向南,西门水势较大而且临近城墙,水势将城外护堤冲毁,官兵无奈将城南芦花岗决堤以泄洪水之势。七月十七日,洪水大增,逼近城墙,城下陷数丈情形危急。牛鉴率领官兵民夫彻夜抛砖防护,城内的武闱及庙宇都被拆除取砖防洪,后来又拆贡院经房用于抵御洪水。牛鉴一直宿于城上监督治理,不肯下城,每次城垣塌陷都跪祷上天或者身坐缺口处督工,所见者皆被感动。七月二十一日夜,在城西北角有河营水兵将护墙绳索割断,致使大水进城,城墙塌陷。危急之下,官员百姓自顾不暇,顷刻之间,哀嚎一片。

“牛鉴听到消息从官棚赤脚而出,手持令箭面向缺口而跪。激励准备逃走的人群加入抢险队伍之中,并悬重赏。于是满汉及回民数百人奋臂而起,誓不受赏,囊土抗料,无不争先恐后。”( [1] , p. 31)

为稳定局势,牛鉴派兵分别立于各船头,如果有人驾船移动则立即斩首。所以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混乱。

至二十四日水势稍退牛鉴始下城少憩。而相邻省份及厅县也不断将物资运到开封协助抗洪。城内重价购买砖石或买民间破屋,或拆毁废庙,赶运工次,抛成坦坡,偎护城根( [1] , p. 152)。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城内的破旧房屋以及庙宇都被拆除殆尽,水势却不见回落,拆城堵水,无异于割肉补疮。牛鉴上奏皇帝,请将南北两岸各厅的存料调运到开封,以及熟习水性的官弁派遣到开封协助治水。皇帝应允。而两岸各厅虽然储存了数千料垛,运到省城的不过五六十垛而已,可见各厅不重视,皇帝遂下旨各厅运送物资,不得延误。通过皇帝的敕令,各省才缓缓运来救济物资,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场上,官员之间并没有通力协作,而是多半观望的态度。以至于后来的水患也影响到了安徽等地,对于当地的农业和民众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 开封迁城之议

此次水患是清代历史上最为严重中的灾害之一,自洪水发生以来,虽然官员百姓都在尽力抗击洪水,但是开封城内也是人心惶惶,早有富商贵胄携家逃离,众官绅奔命不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初二,河道总督文冲上奏皇帝,认为此次水势为以往所未见,眼下如果草率填堵水路,恐对来年不利,且花费巨大。文冲认为现在与水争地是为下策,顺流疏导为上策。况且现在水势凶猛,没有修防良策。“省城被水围困,现在城垣幸保无虞,但垣墙以外四面受淤,城内几成釜底,卑湿难居,即或挽归正河,亦需另择善地,早为迁避”( [1] , p. 30)等到洪水过后一两年以后再视情况而定。可见当时文冲已有建议皇帝迁移省城的想法。

道光帝收到文冲奏折以后,派王鼎和慧成作为钦差前往河南实地考察审度地理水势。并称“文冲所奏省垣卑湿,需另择善地,早为迁避一折,……省城建置,历有年所,择地迁移,关系重大。”( [3] ,卷三五四,p. 398)著钦差大臣与牛鉴一起仔细勘察,妥善讨论以后上奏。王鼎等人初抵河南,见水势较大,以为文冲所说有理,上奏道“臣王鼎,臣慧成,于未经抵汴以先亦以为避灾远害人情之常” [4] 可见两位钦差也认为开封被水围困,时日已长,迁避未必不是好办法。但牛鉴却坚持认为省城不可轻议迁移,虽然洪水冲塌了城角,但是经过及时镶补,水势没有进一步蔓延,城墙并无续塌,城根的水势也有回落,并且已经抛砖石进行挡护,修筑了挑水大坝,城内防水使用的垛料也有剩余,所以省城大局可保无虞,不必迁移。

后期王鼎和慧成二人经过实地勘察以及与当地民众交流,认为现在水消溜缓,大局无碍。也逐渐转变了想法,同意牛鉴保守省城的意见,在后期奏折中称“现在省城抢护情形,官民同心合力,可保无虞。”( [3] ,卷三五五,p. 409)道光皇帝在收到奏折后,谕令牛鉴、王鼎等人,省城迁移本来属于万不得已之举动,既然现在水势有所回落,更加上官民团结一致,迁移之事可以暂时缓迟。但是要求王、慧二人及牛鉴要详查情况,省城经过水灾以后城墙能否像以前一样坚固,水灾过后四周环境能否复旧,以后能否继续作为省城。

并且道光皇帝对于灾民一事也是非常重视,多次谕令地方以保全百姓为重,以免惊窜纷扰为至要。牛鉴在奏折中说道:

“省城辐辏之区,百万生灵所聚,如果万分危急不能保守,当凛遵前旨速谋迁避。惟事体重大,审度宜详,城虽屡濒于危,而人力足以捍御,人心略无动摇,守则转危为安,迁则变生意外,此中措置,间不容发。臣与署藩司鄂顺安体察情形,实在有万难议迁之势”( [1] , p. 54)。

而且牛鉴认为,城内居民以本地人为主,外地客民及年轻力壮者为少数,城内人少而辎重多,实在想要迁移的人只有十分之二三,其他城内的居民都是有产之家,而且大都不舍家乡,至于那些在城内务工人员而言,都不愿意舍弃现有城垣而去。自此,迁城之事变为“缓迁”。

另外河南绅士上《不迁省节略》,陈述六条内容说明省城不必迁移的原因。一是开封自古以来就是都会之地,可与燕京相辅,能够和下游吴越之地相通,开封联通南北可作为屏障,这是地理形势上的重要地位,不可迁移。二是从迁移省会,耗资巨大,偶遇洪水,不可轻易迁避。三是开封作为省城,是军事重地,一但迁移会对军事部署产生重大影响。第四,开封是重要的文武闱场,河南文闱乡试近万人,商贾数量数万计,交易买卖场所尽在城内,除开封以外,没有城市能容纳。第五,如果省城迁移,百姓则不愿捐输修建,人心必定惶恐,况且省城是九府四州的倚仗,现在省城有难,各州县捐输钱物视为应当,如迁移则人人视同隔膜,官府难以劝捐,所以不可迁移。第六,体察民心不能迁移,大灾过后,理应修养抚恤,如果强制迁移,富商必不情愿,贫苦者更是无力搬迁,大家族恋故坟而不舍,如果民众不迁而官员先走,就是违背了设官为民的初衷,是弃百姓于危难之间,为官者定不能如此。上述六条内容,关乎国计民生,开封必不可迁。况且现在城内水势缓解,贸易和物价都已经渐渐恢复于平常一样。士农工商现在团结一心,没有惶恐。赈济灾民也在有序进行。“似此人心维系,安固不移,不特不可议迁,并且无从议迁”( [1] , p. 55)王鼎在后来的奏折中说道:

“未迁者固安堵如常,已迁者又复纷纷折回,倘或轻举妄动,百姓至愚,以为城不可保,官已弛防,产业不可保,生计无可谋,四出逃窜,仓皇靡止。因之无赖棍徒趁机抢夺,赤手游民随声附和。即此时急公效力之义民,亦将变而为劫掠作乱之奸民。祸生不测,只在须臾,岌岌危城,何从防守?其不能迁徙委系实在情形。”( [1] , p. 55)

八月初十,牛鉴再给道光皇帝上奏,认为省城可守而不可迁,牛鉴在奏折中认为文冲所奏迁移省城,是畏难不办,置百姓于不顾。如果现在迁移,以后发生水灾将各省连成一片,又将如何。他说自己殚精竭虑守城已经有两月之余,对于城内情况心知肚明,现在绝不是议迁之时。况且钦差进城以来,数次登城查看,针对水势守顺迁逆已经有了心得窍门。认为文冲在水势发生以来,并没有进入省城实地查看情况,他所上的奏折都是在危急情形之下所见,而现在情形好转,文冲也并为进城查看,所以之前所言都是文冲的揣摩臆猜之言,不能全信。由此可见,牛鉴是坚决反对省城迁移的。道光皇帝在谕旨中说“河南省城为百万生灵所聚,谋筹迁避,原系万不获已之举。既据该抚奏称水消溜缓,人夫料物已充,民情安定,自以保护省城为是。”( [1] , p. 63)最终在牛鉴、王鼎等人的坚持下,开封并没有迁移,并下旨将文冲革职枷号河干,以示惩戒。开封迁城之争告一段落。

4. 余论

牛鉴作为当时的河南巡抚,在整个治水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及时向皇帝汇报治水进展以及其中遇见的问题等。洪水发生以后,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积极设法堵御,即便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官员虽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

首先是官员贪污渎职。洪水始发之时,即使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还有官员不以为然,开归道司河官步际桐为保护省城,付三百贯钱给河营守备王进孝,责令其防守河堤,以保省垣。“进孝尽肥己囊,以为此漫水不时即退,遂归家聚赌,坐失机宜”( [1] , p. 2)。有官如此,则可见当时形势之松懈。六月十七日,有祥符县知县张官差遣家丁陈某送去钱二百千以资助南门抗灾,结果却是“某干没其半,余复被被众役侵吞”( [1] , p. 3)而雇佣民夫搬土,一筐土仅仅给二三文钱,导致后来民夫溃散,大水灌入城内。更有甚者,部分官员在洪水来临之际,派船将家眷全部运出城外而枉顾百姓死活。以上种种可见当地官员在面临危险之际仍然只顾贪腐,全然忘记自身职责,这也是当时官场的一种真实写照。

其次,地方官员不重视绅民的策略和意见。洪水围城以来虽然以牛鉴为巡抚的政府官员也曾发布告示,鼓励百姓与绅民积极进言献策集思广益,以有效解决危机,但是当绅民将建议上交以后,却始终得不到官府的重视。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牛鉴被调任两江总督,牛鉴离开后,开封灾民数百人在西门关帝庙焚香祝祷,“求保牛大人早平英逆,仍回河南巡抚任所”( [1] , p. 75)可见牛鉴在此次河南防水过程中的表现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而他在处理水患中所表现的镇静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所以才会将他调任到当时更为紧要的两江总督任上。

参考文献

[1] (清)痛定思痛居士, 著. 汴梁水灾纪略[M]. 李景文, 王守忠, 李湍波, 点校.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
[2] 赵尔巽. 清史稿[M].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3]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M]. 卷三五三.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375-376.
[4] 王鼎, 慧成. 奏为遵旨熟筹定议省垣可守而不可迁决口可堵而不可漫[Z]. 台北故宫博物院, 档案号: 10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