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1014, PDF, HTML, XML, 下载: 104  浏览: 345 
作者: 冉芹芹: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策略Family Education Parenthood Education Strategy
摘要: 古往今来,学校、社会及家庭是人们所受教育的全部来源。家庭教育的首要场所是在家庭中展开,而家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最无边界感的地方,其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家庭结构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情感、父母角色和喂养认识不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提升父母角色效率、关注民生问题、转变家长思维、建立家庭礼法观念、加大法律法规力度、联结三方助力家庭教育策略以期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ages, school, society, and the family have been all sources of education for people. The primary place of family education is in the family, and the family is the most familiar to the children, the most borderless place, its impact on children can not be ignored. At present, family education ha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parent-child emo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parental role and feed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improv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arental role, raising income leve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mpanionship,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tiquette and law, increas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necting three parties to help family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文章引用:冉芹芹.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105-11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14

1. 引言

家庭是国家的必要组成单位,国家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兴衰与治国理念的显现,其中就包括对教育的内容。古往今来,学校、社会及家庭是人们所受教育的全部来源。现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社会为辅作用,但家庭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家庭教育如何发挥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 家庭教育中几个关系的厘清

2.1. 家庭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最早的也是最容易接触的环境,子女在家庭中被父母精心养育长大直至成人。“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个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 [1] 从当下网络中搜索得出的信息可知,维系家庭的存在赖以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婚姻关系为主、二是血缘关系为辅、三是收养关系,以情感作为基础,联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生活单位生存在一起。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承担起对孩子养和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中,是子女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古代已有书籍记载在母亲怀胎时就开始在家中进行胎教,规范食物、环境及母亲的言行等方面的要求避免产生对胎儿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一词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促进法》)中释义为,为了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由父母或监护人对其实施引导和影响,包括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辞海》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教育大辞典》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2] 家庭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且首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在家庭中实施家庭教育是必要且迫在眉睫的。

2.2. 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在早期,“家庭”含义并不仅指代上述的含义。古时,由于社会制度和思想等并未达到像当下所处环境中的开放程度,所以“家庭”包括一对父母下的后代的全部子孙,形成一个家族。经过时间长河的流逝及外部环境和精神产物的变化,家庭中的人口开始不断变化,衍生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如核心家庭,人口单一并且内耗较少父母对子女有较多投入时间有很好的高质量陪伴;其次是缺失父母双方中的其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此类型家庭中普遍父母内耗较高,较少关注孩子教育和心理问题;再次是以父母双方离异后又重新组成的重组家庭,父母双方缺乏对前任孩子的关注;最后是父母双方缺位,由其父辈承担养育责任的隔代家庭,孩子在身体方面的生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其教育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上述几种家庭结构中各有特点,由于其环境及角色等不同,其影响方面也因人而异。但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家庭教育的正向结果方面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2.3. 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

社会不仅仅止于险隘的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社会中生物由动植物和人类及其它一些微生物等组成,环境中地理和生态占据主要地位。在上述几者的结合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持久的但又彼此独立存在,难以分割的关系。家庭是社会中人类通过某种形式的结合而存在的单位,在这种结构中家庭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也在无形中对家庭产生作用。家庭教育中会根据社会发展的一些导向,可以是显性也可以是隐形的导向对教育进行选择,并且影响着教育。家庭作为构成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家庭教育内部之间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在充满欢乐、有爱的、且父母明事理并对育儿观有着自己见解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融入社会时亲社会行为会呈现更加积极的偏向,反之则消极。同时,家庭教育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生活所需技能、行为习惯等,引导孩子积极向善,家庭与家庭之间和睦相处,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使得家庭之间的亲亲之情,孩子之间的仁爱之情不囿于家庭而走向社会,使得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因此,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且及其重要的。

3.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结构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情感影响

综上几种结构中,父母角色不缺位的核心家庭结构是目前研究中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明显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结构对家庭中的亲子情感关系的亲密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其效果也存在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如研究留守儿童中祖辈替代父母角色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留守儿童中亲子关系紧张,亲子情感关系不和或者陌生的情况。“还有国内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据一项对重庆市留守儿童进行的亲子疏离感的调查数据,计算出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得分、父子疏离得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而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这说明父母与青少年的日常沟通,尤其是母亲与青少年沟通的状况是亲子疏离感产生与否的重要原因。” [3] 众所周知,与男性父亲角色相比女性与生俱来有着母性的慈爱光辉,国外研究中表明,女孩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与男孩相比更亲密,特别是俗称叛逆期的初中阶段变现更加明显。也有与之相对的研究指出,在地处偏远且经济落后,具有顽固思想的地区,女孩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裂缝。但更有研究提出,性别不是良好亲子关系的障碍。“家庭结构会影响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消减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疏离” [4] 但还需认识到多孩家庭中就其母亲的养育来说其实是一种高负担,孩子过多的家庭很难以平衡对每个孩子的公平对待和付出,难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合理平衡到把时间均分给孩子。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和睦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效果不同,在日常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核心家庭结构的孩子,父母角色的陪伴时间较多,正向积极的引领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

3.2. 父母角色和喂养认识不足的影响

父母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养和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日常的观察和研究中,父母的养育存在单一角色的过度扮演。这点在上述家庭结构中也有体现。当今最容易看到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女性孕育胎儿,生产后子女不一定由母亲亲自养育。特别是在一些古装剧中,母亲生产后孩子交由专门的乳娘喂养,不同于传统观念中认为的养育包含的“喂养”观念,在高彦颐(Dorothy Ko)的书中也曾提到作为母亲,其责任仅只承担子女的教育上,而哺育方面则交给其他人。时间回到现代,牛奶制品的出现代替了因一些生理原因而无法产奶的产妇的亲喂,除此之外,个体意识的转变也是一个原因,经已有研究发现亲喂会导致后期产生一些身体病变,因此选择乳制品喂养是目前一些父母认可的方式。此处均从女性方面来说明母亲的养和育,对于男性的父亲角色和喂养很少提及。即使是在精神高度文明的当下,对于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从古至今都认为是一个家庭的支撑者、顶梁柱或主心骨、能够撑起一片天,但对于养育孩子方面是极少参与的。在古时男子成亲年龄尚早,十五岁便可议亲成亲,独立成家,按此发展一年后孩子出生,年龄在十六岁即成为父亲,这用现代的观点对此是反人性的。从生理角度来说十六岁的青少年各方面都在处于发展中尚未定性,但却过早担当父亲的角色,在心理上是存在一定影响的,更不用说亲自喂养和照拂婴儿。同时由于当时还需考取功名,忙于家庭生计营生,经常缺席孩子的成长教育。即便是现在的大多数家庭中男性父亲也不可避免存在此种情形,这是一种深层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在某段时间内却存在与此相反的观点“八月十三日晴……因初生小儿啼饥,用牛乳膏调水哺之,照应良久。八月十四日……调牛乳良久,复睡。辰初起,倦不能支,加被而卧。八月十五日阴,夜雨。丑初、卯初起,调牛乳二次。巳初起。八月十六日雨,午后止。丑正、卯正起,调牛乳二次,复睡。” [5] “再如王书吟提到新手父亲们通过牛乳罐头获得了亲自哺乳幼儿的机会,在代替母亲完成哺乳责任的同时也增强了父亲的参与感。她认为在城市中产阶级中牛乳育婴成为一种便捷的新方式,初为人父的男性以新生儿为对象书写的人生感悟数量明显地增加了,而且这类的感悟也更为细腻,诸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作了父亲’‘我做父亲’等一系列思考父亲职责的主题文章不胜枚举。” [6] “首先是哺乳的时间,按照书上是每三小时一次,每次若干分钟……然而人究竟不是机器,不会这样规律化的。小孩也真难对付:有时吃了几口就睡熟了,推也推不醒;有时他醒了,未到时间也不许吃,一任他啼哭……到了两个多月,患些感冒,去看医生,量了量体重,医生说这不对,孩子的重量只够两三个星期的,于是研究生活状况,由医生教我们在新鲜牛奶里面加粥汤,滋养糖等,分量照月份增加,这之后,才逐渐肥胖起来。” [7] 由此可见,在家庭中父亲角色的扮演和喂养责任并不是从未体现和记载过,可能因时代变化,这样的责任被淡化和转移,在现下更凸显出来。

3.3. 社会环境影响

3.3.1. 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认知和期待的影响

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已经发生很大变革,贫富差距明显并且还存在金字塔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的高低影响家庭养育子女数量和质量。当下大部分家庭承担房贷和车贷等债务。每月还有家庭经济的开支赡养老人等。财富来源于高收入且体面的工作,并且教育的“内卷”严重,社会对人才的筛选明显在教育上体现出来,因此在除了基本学龄段学习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兴趣班,补习班,这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并且父母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了解程度。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是有足够的时间花费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中,但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活下去,满足基本生存已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较高的认知水平的父母可以根据子女的自身特点、周围环境和家庭收入情况,对子女教育期望有较为理性的判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通常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 [8] 。其次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周围的同事和亲朋好友,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变迁,预测孩子在教育中的影响进而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在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后,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在家庭教育期望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贫困与非贫困家庭对子代学业成绩的期望均能显著的推动子代的学业进步,但是从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对子代的成绩要求方面非贫困家庭要显著高于贫困家庭 [9] 。父母害怕孩子未来生活受苦、生活质量不高、或者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变故因此对孩子产生一种高期待,期望孩子能够比父辈更优秀或者完成自己未达到的目标,从而孩子能生活的更好,以此产生阶级的跨越变动。

3.3.2. 礼法观念薄弱

当下秩序稳定离不开“法”的支持。过去社会中,礼治和法治共存,礼法存于心中,人们都能很自觉的去遵守秩序,而不破。在古时家庭教育中也特别规定用“礼法”来保障家庭教育的开展。例如为维护统治而作为一种政治告诫的家庭教育著作《训伯禽书》《诫侄成王》,创作于魏晋时期,名教衰微、奢靡竞尚、礼法变质的时代背景下的《颜氏家训》等。从古至今,“礼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纵观眼下家庭教育中的礼法已然不在,家长很少注意到家庭家风教育精神及其重要性。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治家精神逐渐消逝,家庭中父母长辈的教育职责缺位,人们淡忘了这种无形规制带来的作用,社会环境也较少明确要求在家庭教育中认清礼法对教育孩童走好人生每一步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虽然颁布了《促进法》这样的法律条文,来确保各环节配合家庭教育顺利开展。但往往事与愿违,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在这部分,人们不管是从意识上还是外在的规定上都缺少行为上的表现。为使得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在法律法规颁布的条文数量上就还不足,在更多领域涉及《促进法》的介入达到量化。其次,在地位上容易让人们忽视。《促进法》的颁布不同于宪法和刑法及其他法,没有很切身的关系到人们自身利益,因此形成系统且具有一定地位的法规能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教育。

3.3.3. 家、校、社合作联系少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十五”计划与“十一五”计划分别指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10] 。“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11] 。除此“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 [12] 相关法规政策也在对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不断提出要求,确保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应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明确各家庭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3] 。《促进法》中明确指出了三者之间的通力合作为家庭教育的施行和开展的保障作用。结合现下普遍实际情况,三者的合力虽然达到一些显著效果,但还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基于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的方向性问题在于目标缺乏一致性伴随家长与教师各自角色积累的能力不同主体性的参与常有缺失在协同过程中的交往深度与协同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同问题 [14] 。虽然在《促进法》刚颁发时有过家庭教育的风潮,例如社区入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培训会或者通过观看直播学习教学指导的理论。但风潮一过,便无持续性的活动开展。除此之外,无其他多样形式、多主体的参与。再者,开展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家、校、社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是目前一个较大的问题,虽然家庭作为家庭教育实施的主要单位,但也需要各方的支持。

4.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4.1. 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提升父母角色效率

教育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阶段的家庭教育要根据其年龄和孩子性别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要有所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同时,细观《家庭教育促进法》,以“父母”为词条的术语共出现三十多次,虽然不同章节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主体划分的责任范围不同,但“父母”贯穿于始终,指向性更加明确,“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第一人其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和责任是无法被剥夺和替代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认识到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能够给予孩子哪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哪方面的认知、能够培养或者给予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要做好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让家庭教育有体系、有层次的开展。母亲在大部分人的成长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几乎教育的责任由母亲一人承担,生、育、养都是母亲。但除了母亲角色的投入以外应更加关注父亲角色的扮演。“在研究中发现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有差异,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发展更加重要,而父亲对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更加重要。” [15] 父母角色定位对加强亲子关系,实施家庭教育极为重要。角色理论一词最初由米德确立基本立场,其概念体系接近于生活现实,该理论视域下的人被认为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局限于一种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基于特定角色,人们对此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各有不同,从而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角色理论下的父母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家庭教育由“家事”变为以“法”为基础的“国事”,跳出“家”的小天地上升到以“国”的大事,不得不重视其父母角色的重要性。父母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中各自角色的责任落实,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应根据角色特点正确定位对孩子实施“因材施教”。同时基于父母正向,积极的教养方式对改善亲子关系更加有益。正念(Mindfulness)在1994年与父母教养融合后成为一种新的教养方式的概念,常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正念教养指父母在当下的教养互动过程中,对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及教养行为有意识的、非评判性的注意(Attention)和觉知(awareness),包含自主权、同理心和接纳三大要素。正念教养不仅使父母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育儿问题,同时,稳定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同样积极的态度去投身于教养过程,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良好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角色的认知定位将会更好的使家庭教育趋向体系化。

因此,母亲不应一直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责任,把家庭教育的重担与父亲分摊。让父亲参与其中,让孩子感受来自父亲男性的责任担当与血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在身理和心理发展,建全人格。当父母双方都能够平衡于家庭教育中自我责任的实现与落实,才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联结父与子、母与子之间的关系。诚如有学者所言:“基于亲情伦理角色关系展开的,旨在培养、教育每一个家庭成员成为明人伦、知礼仪、行孝道、循规矩、守家风、有责任的合格家庭角色,为其走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16] 。

4.2. 关注民生问题,转变家长思维

教育与经济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作为教育路上一个不得不提,且重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经济稳定增长,受益于大众的同时能够减轻人们很多的焦虑,家长不用担心家庭经济开支等负担并且也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和高质量的教育效率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关注。这就使得国家必须关注民生问题。民生大计是国之根基稳固的重点。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基础的生理需要例如食物、睡眠、空气等得到满足,才有下一需求。基础的生理需求作为基本生存条件须适应于当前社会下的经济压力。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政策,稳定经济民生,促进经济活力,要求提高消费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考虑现下影响人们经济的因素和原因。家长有精力将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所需所想所做所能这是所期望的现实目标。只有减小贫富差距,让金字塔大基数人群受益。当人们不再陷入物质条件高低的困境、不再追求于积累多少的财富、不再基本生存条件的,当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基于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对于缺失性需要的不断满足,逐渐完善自身人格。同时对于孩子的关注度和家庭教育的理解有着与之前天翻地覆的转变,家长自身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对整个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的转变。不仅涉及个人更加积极的偏向对于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体的成长及灵魂塑造更加有利。

4.3. 建立家庭礼法观念,加大法律法规力度

战国时期的邹·孟轲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就是要想形成规整的方圆,必须要有规矩。引申到现下就是,国家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章和制度,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法治。家庭中更应如此,家庭中应建立相应的礼法、家规教育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将其家规家训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个人德行、家风、官风和社会威望及一系列的实际行动的展开上,明确了家庭教育的目标,提出正伦理、笃恩义、辩上下、言内外是居家之道的关键之处。并在礼法教育中提出严慈相济、重在践行的目标。“礼”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思想,以此为中心来展开,并以“礼”治家。家庭和谐须遵守“礼法”的规制,“法”作为保障手段,为了维护家族的秩序和规范,“法”作为相应的惩罚性措施,也有其作用 [17] 。家长要认识到礼法对孩子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制定合适的家规礼法规制,不拘于孩子天性发展又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孩子。同时家风建设也极重要。家庭作为道德风尚的“微型社会”,其家庭价值观映射当下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营造良好的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教育方式规范孩子思想意识和行为。家风不仅是言传,更是一种身教,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概括,更是一种道德实践 [18] ,家风是人生的奠基石,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其对人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方式、倾注爱心的方式与孩子的人格形成直接相关,人格“脊骨”的形成正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作用。个体德性发于斯、成于斯,足见家风在塑造公民品格中的份量,它是任何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 [19] 。最后,提高惩戒和监督力度。现代社会之下法的保障不可忽视,在法律允许下,保障实现人们权益在规定范围内的活动最大化。《促进法》的本意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校、社是保障的力量。但在实施中,其保障的实施对象、环节等落实,其中一方并未能很好的履行本身职责,提高惩戒力度能很好的让各方记住过错所承担的后果。作为确保家庭教育落实的责任方,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和审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而不仅仅止于言还要落于行。

4.4. 联结三方助力家庭教育

教育离不开家、校、社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在上述中提出将三者联系在一起。怎样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同心圆发挥其效力?首先,家庭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作用,是走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一步。只有当父母重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明确家庭中各角色的责任落实对孩子在成长中不同方面的引导满足其需求时,家庭教育才算开始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家庭也应该主动的不断吸收和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孩子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家庭是孩子除了学校以外最亲密、呆的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更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每一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固守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满足孩子日渐成熟的身心,而应与孩子共同成长,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和学习优秀的育儿观念和教育方法,其次,学校方面应该给予家庭的指导责任。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学校在教育方面是具有话语权和引导权的。学校具有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教育经验和对孩童身心发展的洞悉能力,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均衡性、差异性等,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调整策略。因此学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建设一支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对家庭开展定时、定向、定量的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家长育儿观念的正确性、了解家庭中孩子的情况等,做好实时追踪,实时记录并且反馈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邀请具有经验或对家庭教育具有话语权和研究的专家开展讲座,将有效且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沟通策略、育儿观念等通过讲座方式传授给家长,使得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能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更好成长。再者,社会也应该承担其责任。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搞建设,所以那时的生育并没有限制并且还鼓励多生。当时的社会环境单纯,出门不用将大门紧闭、邻里关系和谐、父母工作忙将孩子直接放在邻居家过夜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等,人们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共同努力。纵观现下,人们的一些思想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社会在侧面成为了一个风向标。作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其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精神引领将对家庭和学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要善于运用符号理论,将语言、法规、道德、制度等以符号中介的形式进行传播,广为宣传符合当下价值观的选择,引领人们管好小家,促大家。其次,社会中资源众多。各组织,各团体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管是从人力资源还是工作组织本身具备的资源,对于有利家庭教育开展的都应整合、融合促进家庭教育的实施。各方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只有明确好各自的位置,落实各方的职责后才能看清应该怎样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去协助其他方,才能将家庭教育落地,而不是虚浮飘渺口号。

5. 结语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且有力量的词语。它带给人们以情感的慰藉,支撑着人们穿过风雨的力量,即使在外奔波劳累但回到家庭中时也能放下满身疲惫,活力无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觉知心有归属的地方。在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怎样看待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影响,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父母自己的言行举止带给孩子的影响;自己的陪伴给孩子带来的性格,人格完整和独立的支持;自己的付出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治愈。现下的家庭教育虽然受到多方的影响,并且本文可能还未全面说明,但怎样将家庭教育落实到实际当中,在实施中减少与现实环境相冲突的方面。怎样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抹亮丽色彩,还需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9.
[2] 王其晋.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J]. 宁夏教育, 2022(3): 77-80.
[3] 方晓义, 董奇.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 心理科学, 1998(2): 122-125.
[4] 陆洋, 风笑天. 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J]. 青年探索, 2022, 242(6): 31-40.
[5] 曾纪泽. 出使英法俄国日记(1878-1886年) [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254-255.
[6] 王书吟. 哺育中国: 牛奶育婴与近代中国家庭结构及亲子情感变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4(5): 37-47.
[7] 许广平. 我与鲁迅[M].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8] Piopiunik, M. (2014)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ating Channels: Evidence from a Compulsory Schooling Reform in Germany.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878-907.
https://doi.org/10.1111/sjoe.12063
[9] 方超, 黄斌. 非认知能力、家庭教育期望与子代学业成绩——基于CEPS追踪数据的经验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 48(1): 55-70.
[10] 全国妇联, 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 等.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2(19): 1-3.
[11] 全国妇联, 教育部. 等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 [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13/content_5684961.htm, 2023-10-10.
[12] 全国妇联, 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 等.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2/t20170220_296761.html, 2023-10-10.
[13]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2023-01-15.
[14]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等. “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 43(4): 10-17.
[15] 吴愈晓, 王鹏, 杜思佳.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2): 98-120+206-207.
[16] 毕诚. 家庭教育变革的伦理问题[J]. 基础教育参考, 2021(10): 3-11.
[17] 李琼. 司马光《居家杂仪》对现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启示[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40(8): 3-5+15.
[18] 陈晋. 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4): 6-7.
[19] 康雁冰. 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12):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