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
The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elp the Train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DOI: 10.12677/AE.2024.141008, PDF, HTML, XML, 下载: 178  浏览: 2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樱枝, 胡见前, 贺 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人才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alent
摘要: 涉农专业学生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基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应当从知识、素质、能力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并针对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实践力度不够、情感温度不够等三个层面的问题,从创新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三个角度提出解决上述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
Abstract: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are the main force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Based on the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deeply analy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which make clear the main objectives of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depth, insufficient practical strength and insufficient emotional tempera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desig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so as to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文章引用:林樱枝, 胡见前, 贺维. 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1): 49-5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08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 可见,人才振兴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从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到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快20类乡村人才培养”,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已成共识。职业教育以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为目标,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厚植三农情怀,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 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服务乡村振兴三维目标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讲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项重大战略任务,首先必须明确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2.1.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要讲好乡村振兴战略,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知。

一要让学生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时代所需而被提出,既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又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3] 。二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要讲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通过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还致力于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发展成就斐然的过程中,消除对农村贫穷落后的偏见,增强服务农村的自信心。三要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实现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等等,使学生对乡村为何振兴、怎样振兴、何时振兴形成全方位的认知。

2.2. 素质目标:涵养学生三农情怀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在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三农情怀”强调个体对农村、农业、农民真挚的热爱,包含了个体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牵挂、责任与羁绊 [4] 。是个体情感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更要使学生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农问题”,唤醒其内心深处的三农情结,进而产生服务三农、投身乡村振兴的强大意志。

在价值引导层面,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于思想教育,以消除学生中常见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为目标,将他们“对三农工作漠不关心、服务三农意愿不强、在农村比在城里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过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

在品格锤炼层面,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于道德教育,特别要以培育涉农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为目标,既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涉农专业的就业面临“环境苦、收入低、不稳定”等现状,也要使他们了解,身为一名涉农工作者,必须恪守“献身农业、服务农民,任劳任怨、科学严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职业道德;在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

2.3. 能力目标: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农业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愿意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素质的能工巧匠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不仅要从观念层面为涉农专业学生注入“知农、爱农、兴农”的意识,还要使他们自觉加入新农人队伍,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

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设计上,要以职业性为导向,面向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相关岗位设计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既可以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中融入与涉农专业相关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元素,达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又可以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发挥移动课堂的作用,通过体验式教学,开展依托专业,服务“三农”的志愿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在校内开展以农村创业为导向的项目孵化;并通过以乡村为主阵地的“劳动教育”课,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其“强农有我”之志,走“乡村振兴”之路。

3. 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服务乡村振兴存在问题

全面乡村振兴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呼唤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参与。然而,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学农不务农”的现象,这说明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服务乡村振兴育人成效不强,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 理论深度不够:未能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5] 。然而,当前,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和教研能力不足,面对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讲授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内容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政治话语、抽象难懂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简明生动、平实易懂的教学语言的效果不理想,“照本宣科”造成高职学生既听不懂,也不爱听的局面,不利于知识的有效吸收。二是未能有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在以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讲述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时,忽视了思政课的学理性和政治性,没有将实施乡村振兴的理论、历史、实践等层面的逻辑分析清楚,不利于思政课体现国家意志和政治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重要使命。

3.2. 实践力度不够:未能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与师生交流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6] ,为高职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供了思想指引。虽然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许多农业高职院校对于如何将思政课搬进社会课堂,上好乡村振兴这堂思政大课还未形成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缺少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更缺乏具有农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品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未能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的专业优势,引入专业教师、基地导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课堂,实现专业与思政协同育人方面迟迟不能落地。另外,许多学校出于学生安全、教学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受限,能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人数较少,未能实现实践教学百分之百全员覆盖。再加上,许多农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不重视,教师备课不用心、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主题不明确,导致乡村振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不感兴趣,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3.3. 情感温度不够:未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7] 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讲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讲授乡村振兴这一内容时,未能让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乡村振兴存在认知局限,特别是一些在城市长的青年教师对乡村缺乏了解,对振兴乡村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导致讲授相关课程内容时,很难把深奥的理论融入真情实感,将教学案例讲得鲜活生动、真实可感,故而很难达到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语言枯燥无味,一些教师很难紧密结合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将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理论,简化成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通俗语言,将党的方针政策讲得有滋有味,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厚植三农情怀。

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上课,这种教师掌握主导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感,既不利于学生深刻感受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4. 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策略

解决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4.1. 创新教学设计:将乡村振兴思想融入课堂教学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践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讲好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伟大实践,需要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思政教师首先要夯实真学这个基础,做到笃学不倦。既要清楚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即它系统回答了“建设怎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8] ;又要明白乡村振兴思想的价值意蕴,特别要阐释清楚它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同时要系统梳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举措。

同时,教师在对乡村振兴思想进行透彻的学理阐释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深悟透。先要了解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熟悉度、兴趣点和困惑之处,做好学情分析;再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找准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课的契合点设计教案。如遴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教学;结合涉农专业特性,根据教学重难点,创设“小山村大变样”、“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等情境,进行情境式教学;根据学生对乡村振兴普遍存在的疑惑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设置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学习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4.2. 强化实践教学:在田间地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强化实践教学是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将“课堂”搬到“田间”,用“实践”武装“思想”,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服务乡村意识,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之中。

如何在田间地头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呢?首先要创新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运行模式,以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为目标,采取信息化的建设方式,借助农村地区发展优势,创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项目。

其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际,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知识点,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具体实践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多元性,不断深化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引导学生把人生追求落实到振兴乡村的具体行动中。

最后,要通过组建农村实践基地导师团队,引入社会优质人才,搭建校内思政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实践教学的获得感。 同时,针对专职思政教师开展农村实践研修活动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增进教师对三农工作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4.3. 提升育人实效:增强大学生服务三农行动自觉

是否增强学生的行动自觉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思政教师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教学讲好乡村振兴战略,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转化为兴农强农的行动自觉。

教师要着力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投身乡村振兴的志向,增强学生为乡村振兴而发奋读书的积极性。首先,要激励学生掌握真才实学,锤炼过硬本领。通过让涉农专业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与乡村振兴的紧密关系,引导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增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其次,要激励学生坚持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实践。引导涉农专业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躬身实践,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积极参加三下乡等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强农有我的火热实践中淬炼,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成长。最后,要激励学生扎根田野,践行强农使命。引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以扎根“三农”,服务乡村,做新时代新农人为奋斗目标,系统谋划返乡就业、返乡创业方向,做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上留下青春足迹,在实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历程中绽放青春之花。

5.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院校高职思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头研究好、阐释好、传播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课堂、进头脑。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立足办学特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了解涉农专业学生思想困惑和专业特性,让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实践者。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NZSZK2023QN00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 王海燕. 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J]. 内蒙古教育, 2021(6): 1-3.
[4] 陈丽娜.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应培育学生“三农”情怀[J]. 核农学报, 2022, 36(3): 681-682.
[5] 肖卜文. 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N]. 经济日报, 2020-09-14(010).
[6] 黄梓根. 更好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N]. 光明日报, 2021-04-26(008).
[7] 易刚.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EB/OL].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00908/t20200908_525245830.shtml, 2020-09-08.
[8] 黄承伟. 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J]. 行政管理改革, 2021(8):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