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1001, PDF, HTML, XML, 下载: 134  浏览: 27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马列淼: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温金童*: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关键词: 激励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Motivation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摘要: 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人们的行为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前进的一种心理行为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工作。将激励理论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当前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激励理论运用不足问题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恰当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优化激励教育环境的解决方法。
Abstract: Motivation theory belongs to a kind of theory in psychology, which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process by stimulating people’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letting people’s behavior move for-ward towards their ide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work about educating people’s thoughts and cultivating correct values. The use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tap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However,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mul-tileve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ppropriately applying diversified motivation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motivation education.
文章引用:马列淼, 温金童 (2024). 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 1-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01

1. 引言

激励理论源自于管理学,因为运用激励理论可以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时代发展,激励理论被各领域专家进行研究,其内容不断丰富。与将激励理论用在企业管理领域相比,将激励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还是比较少,而将激励理论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还处在初始探索阶段。当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取向上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如何取舍、定位的紧张和冲突问题;还有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激励引导明显还不够(李艳艳,2011)。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激励方式单一,缺乏时代性的问题(赵爽,2015)。此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在处理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面临的问题时,态度摇摆不定,无法增强受教育者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邵秋男,2015)。本文通过分析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 激励理论概述

2.1. 激励理论的定义

激励是指通过精神的或物质的手段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一般用来指高效地达到某些目的。激励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的潜在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使所做的事情得到最大成果和做好成绩。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理论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只要是能够激发员工和学习者动力的方式方法,都被视为激励理论的具体实践。

2.2. 激励理论的类型

许多国外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科学家依据不同研究视角,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后果型理论。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其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例如大多数高校都有奖、助学金等物质奖励,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物质激励行为还是比较少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考虑到大学生的诉求,尽量在教学环境、教材等物质基础上给予满足,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效度;或者从思想、精神层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精神激励,在与学生谈话中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激励理论运用效度。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人的动机如何产生以及动机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整个心理过程”(候光明、李存金,2002)。主要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其中公平理论强调激励时应力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评价机制一定要禁止不公平,只有保证一个公平的激励环境,才能使激励结果深得人心,否则激励过程的展开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有客观公平的激励标准,这也就需要高校思政课老师一定要有一颗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心。

2.2.3. 行为后果型理论

行为后果激励理论是以行为后果为对象,研究如何对行为进行后续激励,如何塑造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将人颓废丧气的心理和行为变得主动乐观。其中强化理论最为实用,被广泛地应用于激励和人的行为改造上。强化可以分为正、负强化和正、负惩罚四中方式,它们既可以各自发挥作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增强效果。

3. 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激励理论来源自管理学,多年来一直被各领域专家关注、研究,因为通过使用激励,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其一直在企业管理中被普遍运用。近年来,教育家们也发现激励能够带来巨大益处,尤其将其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而且还能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3.1.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全国各地、不同身份、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理论修养、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太优越的学生极大可能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及时纠正这些学生自卑的心理。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困难,“内卷”行为遍及各行各业,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处在由学生身份到社会人士转变的重要时期,除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最大的压力就是就业压力。尤其是处在毕业季时期,大学生在找工作中更容易面对挫折,老师应该及时察觉学生的消极心理,引导其打破这种不科学的消极心理,用激励理论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鼓励学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保持良好开朗的心态。

3.2. 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但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对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不全面认识,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而他们也不过是根据学校的排名、毕业率、就业率以及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等等,一般不会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个人发展规划等,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潜在能力被挖掘出来。因此,高校教育中要掌握激励理论的科学内涵,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打破学生固有的思想偏见,引导他们重新组合理论知识的内容构成,扩展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科学、有效地运用激励方法,把握激励对象的个性特征,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理想目标。

3.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和引导积极正确的行为实践”(陈秉公,2006)。激励本身就具有激发人产生良好行为的动机,提高人们积极性的作用,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人格结构。比如在激励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强化理论,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其行为;对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从而减少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仅丰富了激励理论的内涵,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4. 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不足之处

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诸多好处,而且激励教育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且系统的过程,激励理论的运用发挥在实际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教育主体知识能力不足、使用激励方式单一、忽视教育客体多样性、激励环境创设不足的问题。

4.1. 激励主体的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激励主体主要是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而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会出现一些教师不相信、不使用激励理论,他们认为教师有自身的权威,并通过发挥权威作用即可促使学生表现良好,不犯错误,认真学习。事实上,学生虽然在教师权威的影响下表现良好,成绩提高,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特征很难被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信任激励理论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将激励作用发挥到最优。由于对激励理论的认知存在偏差、不够全面,在运用激励开展教育时,容易在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出现偏差。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有利于激励理论的运用,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列主义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因为激励教育有着深刻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目前高校教师评职称存在以科研能力为主要标准的问题,这也导致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专业知识上,忽视心理学等其他知识的汲取。

4.2. 激励教育方式不恰当且单一化

奖罚失衡,重奖轻罚是高校使用激励教育方式常见的错误方式。强化理论既要求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来刺激其反复出现,又要求对不当的行为予以惩罚来削弱其影响或使其消失,也就是说要将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师并未合理使用强化理论。例如,为了防止学生逃课,督促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老师会经常在上课前进行点名登记缺勤人数,扣除平时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学生虽然按时来到教室,但是课堂上却存在睡觉、玩手机等不利于专心学习的行为,大多数老师对此行为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高校激励教育方式大多使用物质激励,方式单一也不利于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各个高校都会设置奖、助学金,虽然这种激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但是单一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问题。一方面,奖、助学金名额有限,只有少部分人获得,这对于那些没有得到但是也有自身特长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打击自信心的行为,另一方面,发放金钱给学生会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一种“金钱万能论”的错误价值观影响,从而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运用物质激励并没有错,但是只是一味地用物质激励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动力,完成目标。

4.3. 忽视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每位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思想观念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追求的目标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进入大学,大学生远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与束缚,高中时紧张、压抑的生活也变得轻松、愉悦,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的校园生活也有极强的适应性,他们开始追求个性发展和人格独立,更愿意展现出自己除学习能力外的特长,积极参加社团、竞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当学校评定奖学金时会更加注重专业成绩,不能根据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表现来设置奖励,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削弱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的兴趣、特长难以得到展示。

此外,大学期间不同年级阶段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每个阶段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激励作用的发挥。需要具有多种层次结构,每位同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例如大一、大二时期,大学生刚脱离紧张的高中生活,更愿意选择参加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而到了大四的毕业季,学生会面临找工作的需求,但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满足学生需求并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4.4. 缺乏良好的激励教育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够创设和开展环境。在一定情境下,教育者可以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且可以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张耀灿,2006)。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不仅需要在教室、校园内运用激励理论,也需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内部环境存在差异,校园基础设施不到位、校风建设不足、学生之间存在攀比奢侈风气等;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也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一些家长思想道德水平低,从小给学生树立不良的形象,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激励教育环境;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到互联网的机会也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要想取得最大的激励实效,必须考虑到不同环境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

5. 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途径

恰当、合适的激励教育方式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些激励理论应用错误的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使用多种激励方式和优化激励环境的办法来提高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

5.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

拥有渊博的知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效地运用激励理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上课,并且也从课堂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此外,激励教育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怀有创新意识。

优秀、高尚的品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学生爱戴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想不成熟且心理不断变化的大学生,这也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具有魅力的人格来引导学生。中学生往往对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师产生崇拜之情,也就愿意认真听从这些老师的话;但是大学生往往会更愿意去那些情商高、人格魅力大的老师的课堂。拥有高尚品德、无私大度的教师也更愿意去了解学生的内心,并用自己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鼓励学生,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和信任。

5.2. 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的最低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级需要,只有满足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马斯洛,2003)。所以首先要满足学生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和住宿条件,尤其要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防止学生因为日常生活条件的不适应而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学校必须要设置满足学生看病医疗的条件,而且日常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是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多样化,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不一样(吴若男,2019)。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在进行激励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并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例如,刚入学的新同学和毕业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要把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需求分开考虑;还有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发展规划来划分,有考研升学的群体和直接工作的群体等。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手段和内容。

5.3. 恰当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单一的激励方式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大学生,而且不同时期也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所以高校教育不能只使用一种物质激励方式,还可以同时使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强化激励法等。

情感激励,是指教育主体运用自身的情感、言语或非言语等形式对教育客体进行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充分满足教育客体的情感需要,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邵秋男,2015)。教育者要时刻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理解和尊重学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用真情实感去教育、帮助学生,在一个舒适、平和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例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个“情感沟通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单独与老师交流沟通的计划,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内心。

榜样激励是指通过榜样的优秀事迹来激发学生的进步思想和行为。因此,一方面在校园、教室内展示榜样模范的英雄事迹,使榜样激励的方式更加形象化和日常化;例如在建军节、国庆节前后放置一些抗战英雄的榜样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输者,其各种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育者要时刻保持正面向上的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得到教育。

强化激励法指的是如何引导人的行为,使它朝着激励者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强调人的行为结果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进行。正强化是教育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在合适的情境下实施正强化,使学生得到满意的结果,当学生的作业或者某些行为表现很好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表扬或奖励。负强化是将那些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去除,削弱不良行为来消除学生的厌恶刺激,例如老师可以使用罚分制度,如果学生不及时交作业或者作业质量不过关就会扣分,学生为了不扣分就会认真对待作业。

5.4. 优化激励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都是在学校内,所以校园环境对运用激励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丽舒适、环境整洁的校园有利于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通过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使学生保持纯洁的思想。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例如,在校园内悬挂、张贴一些英雄榜样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向其学习;或者举办各种关于时事政治、科技发展等知识讲座,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正能量的视频。

家庭激励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模范作用,因此,父母应该严于律己,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父母要及时组织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因为溺爱孩子而放纵他们。大学生由于在家里的时间不多,父母更应该利用短暂的时间加强与孩子的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未来工作计划等等。

6.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激励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将其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激励理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师借助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激励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激发和鼓励,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了;此外,教育者运用激励理论使得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紧密,教师通过鼓励和耐心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师生间建立了融洽的情谊。将激励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恰当、准确地使用激励理论,将其发挥最大作用。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批准号:21ADJ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研究”(21JD710009)。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 著(2003). 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 译, p. 231).九州出版社.
[2] 陈秉公(200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 231).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候光明, 李存金(2002). 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p. 232).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李艳艳(2011). 激励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5] 邵秋男(2015). 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6] 吴若男(2019). 激励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
[7] 张耀灿(200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p. 321).人民出版社.
[8] 赵爽(2015). 激励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