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护理人才的塑造:论“大思政”教育在护理领域的作用
Shaping Future Nursing Professionals: The Rol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Field
DOI: 10.12677/VE.2024.13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80  浏览: 13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白蔷薇:郑州西亚斯学院医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护理人才护理教育“大思政”Nursing Professionals Nursing Education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本研究以“大思政”教育视域下的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包括“大思政”教育在护理理论应用、护理人才培养价值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大思政”教育在护理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undergraduate nursing talent cultiv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ing its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It delves in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ursing theory application, and the value it brings to nursing talent cultivation. Additionally,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ursing are analyzed, accompanied by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resolution.
文章引用:白蔷薇. 未来护理人才的塑造:论“大思政”教育在护理领域的作用[J]. 职业教育, 2024, 13(1): 30-3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1005

1.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护理专业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使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传统的护理教育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在这种背景下,将“大思政”教育融入本科护理专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大思政”是一个系统概念,通常从教育观和工作格局两大方面进行解读,有学者认为,“大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强调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看法。其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工作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法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储德峰提到,“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以及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刘兴平认为,“大思政”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形态及其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演进中,从“三育人”到“N育人”的逐步扩展,形成了“静”与“动”、“量与质”、“显与隐”的有机统一体 [2] [3] [4] 。

“大思政”教育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护理专业中,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医疗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人文关怀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温暖、关心和尊重 [5] [6] 。将“大思政”教育融入护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使他们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和社会和谐的建设者。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不仅符合社会对优秀医疗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医疗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大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展了“大思政”教育的应用领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质量贡献力量。

2. “大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大思政”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大课程”:思政课程不再独立存在,而是融入各门学科和文化课程中,构建起一个全面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无时无刻不接触到思政教育,形成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2) “大主体”: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师,而是扩展到了家庭、社会、学生自身以及同伴之间的全员合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思政教育,形成了一种协同育人模式。

3) “大过程”:思政教育不再仅限于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历程。从幼儿园到大学,思政教育形成了一个全程育人的终身教育网络,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4) “大领域”:思政教育不再受限于学校的教育范围,而是拓展到家庭、社会、网络等多个领域。这种全领域覆盖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下接受思政教育,培养更为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文素养 [7] [8] 。

3. “大思政”教育在护理理论中的应用

“大思政”教育理念在护理理论中的应用,旨在引导学生将道德伦理观念融入到实际护理实践中,使其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具备更高的人文关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9] 。

3.1. 人文护理理论

人文护理理论强调将患者视为整体,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文化敏感的护理,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

3.2. 护士伦理学

护士伦理学关注护士在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下的行为准则。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护士职业伦理、患者权益保障等议题,使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责任感。

3.3. 健康传播理论

健康传播理论侧重于如何向公众传递健康信息,激发其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医疗信息透明度、信息真实性等伦理原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传播能力。

3.4. 病人中心护理模式

病人中心护理模式强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患者的需求和体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模拟真实护理场景,体验病人中心护理模式下的伦理决策和护理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

4. “大思政”教育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大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理念,更需要在护理实践中得以具体体现和应用 [9] 。

4.1.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不仅仅是医疗技能的执行者,更是患者的心灵支持者。通过“大思政”教育,护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更人性化、关怀性的护理服务。

4.2. 社区健康服务与志愿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活动,例如义诊、健康讲座、疾病防控宣传等,将“大思政”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实际服务中。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4.3. 护理伦理与实际案例分析

在护理实践中,引导学生面对具体的伦理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患者隐私保护等,运用“大思政”教育所学,进行深入讨论和伦理决策。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伦理道德原则的应用,培养伦理决策的能力。

4.4. 社会公益活动与护理实践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疫苗接种宣传等,将护理知识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护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大思政”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的价值

“大思政”教育理念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深远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塑造道德伦理观念

“大思政”教育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护理人才培养中,这意味着学生将不仅仅是医疗专业人才,更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专业人员。他们将始终遵循医疗伦理,尊重患者的权益,做到真心关爱,用心呵护。

5.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大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使其具备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医护团队中,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是护士必备的素养。通过“大思政”教育,学生将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协同工作。

5.3.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

“大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行动。在护理领域,这意味着学生将以更高的责任感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同时也能够参与社区健康活动、义诊等公益事业,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5.4. 增强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大思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学生可能面临紧急情况和复杂病情,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使他们更加沉着冷静,科学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大思政”教育,护理人才培养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医学技能培养,更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

6. “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扰。

6.1. 课程整合难度

将“大思政”教育融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精心设计和整合,以确保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同时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确保“大思政”教育与护理课程的有机结合。

6.2. 学生接受度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对“大思政”课程持有抵触态度,认为这些课程与实际护理技能培养无关。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大思政”教育对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实际应用难度

“大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需要学生将所学道德伦理观念应用到实际护理实践中。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护理技能,并能够将伦理原则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将道德伦理观念转化为实际护理行为。

6.4. 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

教师在“大思政”教育中扮演关键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道德伦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出品德高尚的护理专业人才。

克服这些挑战,将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顺利实施。

7. “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未来展望

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未来在护理教育领域,大思政教育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7.1.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理专业人才

未来,大思政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护理技能,更具备对患者、社会和医疗事业的责任心,成为真正的人文护理人才。

7.2. 推动护理伦理观念的深化和创新

大思政教育将促使护理伦理观念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护理伦理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更是对医疗、护理方式的审视和改进。未来,护理专业人才将在大思政教育的引领下,推动护理伦理观念的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7.3. 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护理人才

大思政教育将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护理专业人才。未来的护理人才需具备更广泛的知识,不仅懂得医学、护理学,还需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大思政教育将为护理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学科交叉的机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

7.4. 推动护理教育体系的改革

大思政教育的实施将推动护理教育体系的改革。未来的护理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将道德伦理观念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形成全面、立体的护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未来,大思政教育将继续引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护理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8. 小结

在当前医疗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护理专业人才需具备更为全面的素质。在“大思政”教育的引领下,护理专业将实现从技能型人才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转变。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大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化,护理专业将培养出更多具备医学知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护理人才,为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然而,我们也要正视“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所面临的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培养、学生接受度的提高等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努力解决。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大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有效应用,为护理人才的培养注入更多活力与活力。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白蔷薇,编号WJLX2023130)。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 22(6): 801-804.
[2] 张茜.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整体建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3] 孔标.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 39(2): 179-182.
[4]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4): 104-108.
[5] 徐桂华, 柏亚妹, 黄芳, 等. 护理专业“三全育人”在线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20, 20(7): 975-978.
[6] 浦玉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的“跟进式”路径[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1): 111-118.
[7] 赵继伟. “课程思政”: 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 17(2): 114-119.
[8] 杨增岽, 赵月. 善用“大思政课”: 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5): 19-23.
[9] 史瑞芬. 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 中华护理教育, 2019, 16(8): 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