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面膜粉治疗湿热质痤疮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Damp Heat Acne with Facial Mask Powder
DOI: 10.12677/TCM.2023.1212547, PDF, HTML, XML, 下载: 103  浏览: 181 
作者: 邓湖影, 刘晨昱, 刘权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潘祥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中药面膜湿热质痤疮诊断病因病机个案图片分析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cial Mask Damp Heat Acne Diagnos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ase Image Analysi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面膜治疗湿热质痤疮的疗效及其机理。通过对湿热质痤疮的定义、诊断、中西医对其理解、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个案图片分析,为临床治疗湿热质痤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cial mask in the treatment of damp heat acne. By defining, diagnosing,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alyz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amp heat acne, and analyzing case imag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are provide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damp heat acne.
文章引用:邓湖影, 刘晨昱, 刘权霆, 潘祥宾. 中药面膜粉治疗湿热质痤疮的临床观察[J]. 中医学, 2023, 12(12): 3687-369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12547

1. 引言

湿热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1] ,主要与湿热内蕴、脾虚湿困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湿热质痤疮的发生与肝、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西医则认为,湿热质痤疮的发生与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 [2] 、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3] 。

本文通过对湿热质痤疮的定义、诊断、中西医对其理解、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个案图片分析,为临床治疗湿热质痤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中西方对痤疮的理解

2.1. 西医对湿热质痤疮的理解

西医认为湿热质痤疮,是由于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分泌过多,脂肪酰类、固醇脂类、异戊烯醇脂类的含量增加,鞘脂类的含量减少 [4] 。从而堵塞毛囊口,引起以毛囊口为中心的慢性皮肤炎症,多在面颊、鼻、额头、下颌、胸背处产生,多发于青壮年人。治疗湿热质痤疮应从控制皮脂分泌,消除炎症等方面入手。西医现主要使用维A酸类、壬二酸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口服或外用,以及光动力、激光疗法治疗 [5] 。

2.2. 中医对湿热质痤疮的理解

中医把痤疮称为“粉刺”、“肺风粉刺”、“肺风疮”等。中医认为,肺风疮是由于肺经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6] 。《内经知要·病能》记载:“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若郁而稍重,乃若小疖,其名曰痤。”痤疮之产生,或因素体湿热蕴结,再感风邪,风邪侵袭肺经,湿热之邪受外风引动,随风循经上行,熏蒸于头面;或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蓄积于肠府,随胃经上行,出于头面 [7] 。湿热阻碍气血运行,气血郁阻在肌肉之分,在皮肤上表现为红色丘疹,患者自觉患处痛痒难耐。痤疮日久,肉腐成脓,丘疹中有脓液生成。湿热内灼,津液耗伤,故口渴,随热与湿的偏重,口渴的表现稍有变化。故湿热质痤疮患者的表现为:皮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液、口渴:或喜冷饮,或不多饮、大便:或大便秘结,或大便粘滞,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中医治疗疾病要求“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现代中医一般将痤疮患者的体质普遍归类为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等九大类 [8] 。经杨佼等人 [9] 研究调查,发现在痤疮患者中,湿热体质的患者比例最高。由于本小组的精力有限,只为患者比例最高的湿热质痤疮患者的设立了一款中草药面膜。

3. 定义与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湿热质痤疮的诊断标准为:面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脓疱、丘疹等症状,舌质红腻,苔黄腻,脉滑数。

4. 治疗方法

4.1. 产品组方原理

祛痘面膜粉应用黄柏40 g、煅石膏60 g、苦参40 g、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20 g、金银花20 g、皂角刺10 g,黄柏和苦参,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能清湿热,祛虫毒,煅石膏,大辛大寒,走表清热,锻用又有收涩之用。苦寒之苦参和黄柏清泄湿热,辛寒之锻石膏走表,清热而敛肌肤,苦寒合用辛寒,燥湿而且解表之郁热。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三药选自清·吴谦等所修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金银花为疮家之圣药 [10] ,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肺、胃及大肠经;紫花地丁苦辛寒,《神农本草经》言地丁治一切痈疽发背;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又可以化湿行滞。三药合用,清热解毒化湿。三者皆为轻清之品,其性上浮,擅长清上焦之湿热,配合黄柏、苦参苦寒质重,苦泄下焦,清解上下湿热。佐皂角刺以破溃,与锻石膏同用,一破一收,对痤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调节。

4.2. 从现代药理角度

药理分析黄柏具有广谱抗菌的特性,药物浓度高可以杀菌 [11] 。苦参主要成分苦参碱 [12] ,有抗菌,抗肿瘤等功效 [12] ,石膏锻用,主要还是收敛溃口,其不口服,药力难以渗入肌肤。金银花作为常用泻火解毒的草药之一,目前为止已经从中分离鉴定了300多种有效化合物,包括酚酸、黄酮类、皂苷、环烯醚萜类等 [13] 。可以调节免疫力,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蒲公英富含黄酮类、酚酸类、萜类、甾醇类、多糖以及挥发油等多种有效成分 [14] 具有抗炎,杀菌,利尿,调节代谢的作用。紫花地丁主要含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环肽类、酰胺类、甾体类、萜类、木脂素和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 [15] 。有研究指出蒲公英分别与紫花地丁、金银花配伍的置信度为92.74%、91.06%,说明这种配伍能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16] 。

4.3. 使用方法

将祛痘面膜粉中的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和蜂蜜 [17] ,调成糊状。取适量药糊涂抹于面部,保留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每周使用2~3次,连续使用3周为一个疗程。

4.4.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本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取了一组典型的湿热质痤疮患者进行个案图片分析(见图1~3)。结果显示,患者在使用中药面膜治疗后,面部皮肤红肿、瘙痒、脓疱等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腻、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得到缓解。这说明中药面膜对于湿热质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Figure 1. Before treatment

图1. 治疗前

Figure 2. The results one week after treatment

图2. 治疗后的一周

Figure 3. The results 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图3. 治疗后两周

4.5.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患者的年龄、病程对治疗效果有影响。年龄较小、病程较短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年轻患者的皮肤修复能力较强、病程较短的患者病情较轻有关。此外,患者的体质类型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湿热质痤疮患者经中药面膜治疗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下降幅度较大,证明中药面膜对湿热质痤疮的治疗效果较好。

5. 结语

中药面膜治疗湿热质痤疮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症状。年龄、病程及体质类型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姣, 李建伟, 陈绍斐, 王刚, 沈萃萃, 刘学伟. 基于体质学说分析“湿热”表象下的痤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8): 1272-1274.
[2] 杨帆, 周晓鸿. 微生物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皮肤病与性病, 2020, 42(6): 810-813.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1.
[4] 何丽慧, 刘伟. 面部皮脂分泌的异质性差异与痤疮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20(5): 188-190.
[5] 赵俊英.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 14(5): 257-260.
[6] 李春燕, 隋秀林, 范玉, 张园园, 魏淑相.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湿热型痤疮的理论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6): 4-11.
[7] 汤晓旭. 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J]. 河南中医, 2013, 33(3): 378.
[8] 李晓黎. 复发性痤疮患者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
[9] 杨佼, 崔炳南, 姜桂仙. 179例成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 20(2): 214-216.
[10] 史传道, 刘继华. 从《外科秘录》看金银花治疗疮疡的效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22(4): 48.
[11] 曹宇, 刘涛峰, 杨菲, 等. 调理冲任法治疗女性迟发性青春期后痤疮及对血清T、DHEA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 31(1): 171-174.
[12] 朱晓慧, 袁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百部-苦参协同抗菌作用机制[J]. 中医儿科杂志, 2023, 19(3): 32-38.
[13] Li, Y., Li, W., Fu, C., Song, Y. and Fu, Q. (2020)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and Lonicerae Flos: Asystematic Review of Eth-no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Reviews, 19, 1-61.
https://doi.org/10.1007/s11101-019-09655-7
[14] Juri, K., Keisuke, N., Nobukazu, H., Yutaka, N., Yuji, H. and Hidemasa, N. (2022) Multidrug-Resistant Cutibacterium avidum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 and Other Infections.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8, 151-157.
https://doi.org/10.1016/j.jgar.2021.12.021
[15] 金阳, 吕涵, 葛金环, 等. 紫花地丁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40(7): 21-26.
[16] 杨矛, 方朝晖.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朝晖教授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用药规律[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3(6): 515-517+525.
[17] 徐晶, 商硕, 王庆松. 中药面膜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27(6): 161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