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阈下古城保护改造与活力更新研究——以安阳市古城片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Vitality Renewal of Ancient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aking the Ancient City Area of 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4474, PDF, HTML, XML, 下载: 138  浏览: 417 
作者: 杨謦铭, 白 雪, 王慧英, 邓庆哲: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城市更新公共空间历史文化城市绿地Urban Renewal Public Space History and Culture Urban Green Space
摘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与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许多古城原本的结构与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面临着物质性老化、功能性与结构性逐渐衰退等问题,造成了古城范围的活力缺失以及经济凋敝衰落。古城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古城的历史与居民的集体记忆,也是居民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如今也面临着文化特征不突出、空间碎片化以及无法很好地支撑公共活动等问题。为了能让古城历史建筑被更好地了解与保护以及古城传统空间格局能与城市发展更好融合,将古城的公共空间整合并塑造独具特色的节点空间环境,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脉,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original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many ancient citi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material ag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decline,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vitality and economic decline of the ancient city.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ancient city carries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memories of the resident, it is also the main space for resi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Today, it also face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fragmentation, and inability to support public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otect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better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ity with urban development, we try to integrate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create unique space environment to better protect the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residents and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文章引用:杨謦铭, 白雪, 王慧英, 邓庆哲. 空间视阈下古城保护改造与活力更新研究——以安阳市古城片区为例[J]. 设计, 2023, 8(4): 3852-3857.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74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面向全体公众的开放场所,主要用于市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包括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户外空间 [1]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民身心健康的促进、城市活力的提升、城市生态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公共空间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城市空间与人们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对培养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更加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高质量供给。

安阳古城经过漫长的建设与多次改造,古城原本的空间格局被破坏,历史建筑群相关的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历史建筑与环境的相容性也随着周边不断地改建增建而降低;并且为适应现代建设与需求,古城功能的更新使得古城公共空间很难满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改造。通过将安阳古城公共空间分为交通干道、街巷空间、历史建筑与其周边环境、滨水空间等,从片区、街道以及节点多尺度来分析,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2. 研究地情况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曾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处建都,是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古城基本位于市中心,南北长度约为1.5千米,东西长度约为1.7千米,面积约为271公顷。

2.1. 古城历史沿革

安阳古城最早修建于后魏时期,在宋时又有所扩大,明时为防守需求重新修建了相州城,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城内坑塘水系零星分布,城外护城河环绕的整体布局,既有利于古城防洪排涝,又能满足城内用水;至明清时古城格局基本稳定,形态规整,钟楼与鼓楼为城市中心,东大街与西大街构成了古城的东西轴线,南大街与北大街构成了古城的南北中轴线,宗祠与庙宇散布在城内各处,整体格局呈现为“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此时古城公共空间主要为传统商业街巷与依托坑塘水系的滨水空间 [2] 。

解放后,老城垣以及不少历史建筑被不同程度的摧毁,二十世纪末,随着对商业以及交通通行的需求增大,改造步伐大大加快,通过建设了环形文峰中路将古城南北贯通,古城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原有格局被打破。格格不入的违章建筑建造增多,重要古建、古城轴线以及重要历史节点空间也逐渐衰退。

2.2. 存在问题

文峰路以及与其相连的步行街等被打造为安阳市标志性的商业中心,但在打造过程中忽视了古城历史的重要性,古城区结构与空间为满足交通需求而让步,导致了空间的碎片化以及景观连续性的缺乏。主要使用空间依附于原有街巷,为发展商业,在原有街巷两侧置入新的商业功能,对原有建筑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历史建筑遭到破坏的同时吸引来的大量人流给狭窄的街巷带来更多通行负担,再加上古城片区交通规划混乱,大量的人与车在狭窄的街道混行,不安全的同时降低通行效率,也使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变差、古城历史氛围与历史建筑的存在感被不断削弱。

历史建筑宗教祠堂零星散布在各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忽视,使得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与融合度降低,成为孤立于地面的存在。

2.3. 更新需求

公共空间承载了很多功能,临时来到这里的市民可以在这里获得新的观景体验、购买所需物品等;对于长久居住在这里的市民来讲,古城公共空间则承载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生活社交,部分居民还保持着曾经的生活模式,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同时,公共空间也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与内涵,记录了城市的历史与发展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生活延续 [3] 。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有利于提升片区整体活力;提升市民认同感;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有利于文化传播。

3. 公共空间更新要素

3.1. 更新主体的选取

将古城公共空间根据形式特征分为点、线、面三种,根据形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优化提升策略。其中,面状空间则主要为坑塘水体、广场、大面积建筑以及块状绿地等;线状空间是古城连接点状与面状空间的骨架,如街巷空间,交通干道、带状绿地等;点状空间为重要节点空间,如历史建筑及其周边以及小广场等 [4] 。从面状空间入手,搭建古城空间框架,再探讨它们之间的连续性,由线状空间连接点状空间,达到整体面状空间的活化,从而提升古城整体空间质量。

3.2. 更新方法的选取

3.2.1. 古城片区空间秩序的塑造

古城传统空间秩序是古城特征的一大重要体现,保护与延续古城空间秩序,加强原有轴线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古城内部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护原有风貌,营造更宜人的公共空间尺度。

在建筑物等功能空间的布局上,应强调古城的十字轴线,弱化文峰中路的交通功能,其次文峰塔、钟楼、角楼等作为古城的重要制高点与标志性观景点,应当在规划上予以重视,确保标志性建筑物在古城主要公共开敞空间的实现可达性 [5] 。同时通过古城标志性建筑确定古城景观视线廊道,对古城新建建筑进行高度的控制,视线廊道控制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应超过相应眺望对象高度的2/3。

在古城绿地布局层面,应采取见缝插绿、应绿尽绿的形式,改善建筑密度较高的古城空间质量,提升古城环境。同时满足弱势群体需求,专注景观细节设计,满足被动娱乐 [6] 。点状绿地主要为结合历史建筑的景观资源点以及拆建老旧建筑后形成的空地以及广场与街头绿地等。线状绿地主要依托于道路、街巷以及护城河;应注重交通干道的行道树遮荫情况,搭造步行友好的通行空间;在街巷中,应注意小型公共空间的绿化以及植物种植效果,同时注意街巷空间绿化设施的安放;对于护城河绿带而言,应结合古城功能与城墙遗址,分片区进行主题展示,形成休闲娱乐的河岸景观带。面状空间则多为结合古城内的坑塘水系而形成的面状绿化空间,应对古城内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在保证水体质量的基础上营造亲水空间与绿地公园。维护良好的休息区,配有舒适的设施,以创造休息与交谈的机会 [7] 。最终在点线面绿化空间的搭造下形成古城的生态景观系统。

3.2.2. 片区交通的梳理

目前文峰中路作为主要交通干道,连接着东西城区,是通往西部铁西区的重要交通道路之一,文峰中路上交通十分繁忙,车辆川流不息,但这也与片区本身的商业功能形成冲突;由于道路两旁有大量的步行街,大量的人流有横穿文峰中路的需求,但这与汽车的快速通过需求形成冲突,造成该段道路极易堵车的同时行人步行的安全性与安全感都极低 [8] ;其次对于开车来到此处消费的人群而言,现状交通模式也十分的不方便,一是因为道路空间有限停车位紧缺,二是因为接到拥挤变道困难。同时对于周边街巷而言,曾经狭窄的街巷空间很难满足如今的车辆通行需求,造成拥堵的同时对街巷路面造成破坏,并且侵占街巷的景观空间,限制街巷景观与环境质量的提升。

因此针对文峰中路提出疏解车流量的方法,将需要通过文峰中路的车流分散一些到周边道路上,缓解文峰中路的交通压力,其次提出限时限行的策略,在人流密集的时候比如下班后或节假日等限制机动车通行数量,从客观条件上营造步行友好的环境。同时兴建地下停车场与古城独立的公共交通网络,解决来到古城的人们的交通问题。

针对街巷的交通问题,首先可以通过对街巷的历史文化保有度、汽车通过需求、街巷现状条件等方面对街巷进行分级,选取部分街巷保留其通车功能从而保证片区整体的交通连通度,其余街巷则打造为步行街,在街巷公共空间中更多地强调人的使用需求,提升街巷空间的舒适度与景观效果。同时减少居住片区汽车污染,增加居民幸福度,提升健康指数 [9] 。

针对步行系统的构建,可以与片区公共交通相结合,将其线路串联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点与主要公共空间。针对历史文化游览可以搭建“文物径”的景观打卡游览系统,针对古城区绿地系统可以搭建护城河休闲景观游览路线,针对商业消费功能可以搭建慢行生活休闲游览路线,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10] 。将古城片区景观资源通过慢行系统联系在一起,系统地对片区文化进行宣传、提升片区活力。

3.2.3. 节点塑造

1) 空间序列的恢复——原有空间激活(以天宁寺为例)

天宁寺兴建于五代后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峰塔现为其内主要建筑物,塔五层八面,上大下小,塔身为辽式,塔刹为藏式,形制罕见,塔立面雕刻精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天宁寺结构仅保存了不到原有结构的三分之一,仅有文峰塔与主要轴线南部的两座建筑,以及轴线末端的小塔楼孤立于停车场,隔文峰中路北路与天宁寺相望,在天宁寺原有结构部分现为小吃街、大型商业体以及商场停车场,周边建筑功能多为商业建筑。

文峰中路在天宁寺西侧分为南北两路,文峰塔直面人流主要来向,很好地发挥了点景与文化宣传的效果,天宁寺入口前广场作为公共空间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很好的聚会与休闲活动去处,但就天宁寺景区而言,整体结构风貌恢复不佳,游园小且内容杂乱,未能营造出很好的空间氛围,为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效果。

因此改造建议为拆除效益与风貌不佳的小吃街,扩大景观绿地范围,改善周边环境,同时尽可能恢复原有建筑序列;商业体附属小型停车场建议更改为地下停车场,更好地解决停车需求的同时为地上景观营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提高环境质量;同时结合地下停车场的设置,建议该段车行道设置为地下,既能方便出入停车场,又能人车分流满足部分车辆的快速通行需求,并且能增加地面层的步行友好型与景观连续性。在获得地面层的景观空间后,建议对天宁寺空间序列进行重新搭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游园,恢复历史的完整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节点,提升周边绿化水平与环境质量,搭建宜人的公共空间尺度,修复历史文脉同时侧面提升片区活力。

2) 空间尺度的调整——使用方式的改变(以钟楼以及相邻街巷为例)

钟楼位于北大街与西钟楼巷交叉口正中央,始建于明代,清时整修,日军攻占安阳后被毁,后按照照片样式重建。现北大街为商业步行街,沿街分布各色店铺,街道中间挤满各种小摊,售卖食品衣物等。在钟楼下并不宽敞的交通空间里也会塞满各种小摊小贩,钟楼提供了遮阳与避雨的作用。东西向的西钟楼巷为并不宽敞的小巷,现不可通车,在现代改造与建设中,街巷空间混乱,并且塞满各种零售摊位。

在钟楼以及与之相连的空间中,存在空间特征不明显,历史建筑地位与氛围被削弱以及用地杂乱等问题。因此改造建议为首先修整街巷空间底面,通过铺装将空间进行初步分割,同时强调朝向钟楼的轴线,增加绿化改善环境引导视线。增加街巷的可通过性与景观资源的可达性 [11] 。钟楼空间的突出可以采用将钟楼的地坪抬高0.45~0.6 m的方式,通过略微的错层使得钟楼的空间区别于周围的售卖空间,减少摊贩的涌入,对钟楼进行强调。同时对零售摊位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零售行为与方式。引入非限定空间的概念,在街巷空间加入合适的装置,既可以满足摊贩售卖与遮阳避雨的需求,规范售卖空间,同时满足街巷的多种活动要求,减少各种摊位以及相应设备所占空间 [12] 。凸显历史文脉的同时,促进街巷健康发展。

3) 空间的分隔——绿地的置入(以郭朴祠为例)

郭朴为明代高官,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喜爱,为纪念郭朴而修建郭朴祠。郭朴祠位于西钟楼巷与北大街交叉口东南角,处于繁华的商业街中心。郭朴祠大门朝向钟楼,其余立面由院墙围合,郭朴祠与周边环境融合度不高,历史氛围搭建较差,并未营造出闹中取静的效果。同时外围空间利用率低,使用功能混乱,未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改造建议为在郭朴祠外围增加绿化空间,既起到分隔商业空间的作用,又能提升环境质量,规范外围的空间使用。增加郭朴祠内外空间的渗透,渲染静谧的空间氛围。

4. 总结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商业开发建设与古城历史文脉的保护总是无法很好地融合,如何在保留古城特征的同时通过改造为古城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是古城更新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安阳古城的实际调研,梳理了现存问题,并依据现存问题,从点线面多空间形态与尺度提出古城整治提升策略,期望通过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激活、景观廊道的搭建、面状空间的质量提升等方式,在保护古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古城进行整体活力更新。但出于相关思考仍是有所局限,更新实践经验也十分有限,古城更新策略在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宁. 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 风景园林, 2021, 28(4): 52-57.
https://doi.org/10.14085/j.fjyl.2021.04.0052.06
[2] 孙锦旭. 系统论视角下的古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9.
[3] 盛日照. 肇庆古城墙周边公共空间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 苏晨. 商业化历史街区现状问题及整治提升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6943/d.cnki.gbjzc.2020.000459
[5] 谢华春, 班石. 城镇历史街区的个性文化保护与空间优化[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 36(5): 252-256.
[6] Li, X., Huang, Y. and Ma, X. (2021) Evaluation of the Accessible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at the Community-Scal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emporal Accessibility and Quality. Ecological Indicators, 131, 108231.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231
[7] Vidal, D.G., Teixeira, C.P., Fernandes, C.O., et al. (2022) Patterns of Human Behaviour in Public Urban Green Spaces: On the Influence of Users’ Profile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Design.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74, 127668.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2.127668
[8] 徐磊青, 江文津, 陈筝. 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 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J]. 风景园林, 2018, 25(7): 23-29.
[9] Hematian, H., Ranjbar, E., et al. (2022) Evaluating Urban Public Spaces from Mental Health Point of View: Comparing Pedestrian and Car-Dominated Streets.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27, 101532.
https://doi.org/10.1016/j.jth.2022.101532
[10] 岳天琦. 基于空间句法的京郊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6943/d.cnki.gbjzc.2020.000444
[11]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城市公共空间的健康途径: 健康街道的内涵、要素与框架[J]. 中国园林, 2021, 37(3): 20-25.
https://doi.org/10.19775/j.cla.2021.03.0020
[12] 万文韬, 邵继中, 杨民阁, 张晓思, 谭嫣然. 城市公共空间中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形态与环境优化策略研究[J]. 园林, 2022, 39(8): 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