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文旅融合适应性研究——以济南章丘三德范村为例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Sandefan Village in Zhangqiu, Jina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4412, PDF, HTML, XML, 下载: 287  浏览: 456 
作者: 陈淑飞, 王浩淼: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三德范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乡村振兴Sandefan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更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旅融合逐渐成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模式之一。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研究案例,以基于历史文化认同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政策支持,资源支持与文化支持三个方面对三德范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做出可行性分析,探究如何建立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与合作共赢局面,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村落本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provided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de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takes Sandefan Village, Zhangqiu District, Jinan, a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Guided b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paper make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Sandefa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ree aspects: policy support, resource support and cultural support. Explore how to establish a be-nign interaction mode and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o as to truly realize the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mselves.
文章引用:陈淑飞, 王浩淼. 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文旅融合适应性研究——以济南章丘三德范村为例[J]. 设计, 2023, 8(4): 3349-335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12

1. 引言

“古村落”是中国对传统村落的普遍称谓,在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更名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化意义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村落总数发生了明显减少。据统计,仅在2000至2010年这十年间,中国的传统村落数量就骤减为90万个。

2.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传统村落的思考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央各种文件中早已体现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基础差、基础设施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 [2] 。同时也指出应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各种形式和风格的传统村落 [3] 。而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价值和历史记忆。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联系,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以实现文化的自愿和主动传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3.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分析

由于很多传统村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但因其历史面貌保持得相对完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1] 。因此,通过旅游保护与活化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就成为一种选择。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但由于传统村落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传统村落对旅游发展的适应性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3.1. 适宜发展

一些传统村落具有较为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对于原有的历史风貌以及乡土文化保护较好。此外,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持积极态度,归属感强烈,这类传统村落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适合走旅游开发保护来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的道路。

3.2. 勉强发展

一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状况一般,缺乏足够的旅游资源,村集体资金非常有限,村民个人经济能力低,用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历史建筑修缮的资金很少。因此,整体保护、整体利用和整体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门支持,但是部分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兴趣和意愿不高,很多村民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因而旅游开发的难度较大。

3.3. 难以发展

一些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风貌逐渐消退,传统建筑景观和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致使传统村落逐步走上“消亡”,发展的与普通的村庄别无二致,丧失其独有的旅游吸引力,已经无法通过旅游保护与开发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

因此,在基于传统村落自身基本条件与旅游适应性分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乡村振兴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旅游开发在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文化,还需从文旅融合角度进行考量。

4.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作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文化旅游的生活方式日受青睐,久居城市的人们希望走出家门,去体验区别于高楼大厦、繁华都市以外的风土人情,追寻历史的印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综合解读文旅融合的深层含义即以整体化的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既要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又要让旅游有文化依托,形成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堆积叠加,而是形“合”意“融”,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发展。

4.1. 运用“互联网+”战略,打造文化品牌

良好的旅游形象不仅仅是传统村落优质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有助于提升市场吸引力 [4] ,通过利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 + 文化旅游”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即时性和互动性,实现“一村一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打造不同的宣传方案。同时,加大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挖掘力度,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村落资源改造,将历史建筑、非遗文化等资源优势融入传统村落,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 。

4.2. 创建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协同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关键在于产业振兴 [6] ,即利用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带动传统村落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高集体经济的运营效益。同样,旅游发展模式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发展旅游经济,可以整合资源发展新的衍生产业,促进协同发展。

5.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三德范村落概况

三德范村地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南部,隶属于章丘文祖街道,在风光锦绣的锦屏山下,是齐鲁古道之要塞。该传统村落内古建筑众多,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情,是集全国传统村落、全国宜居美丽示范村、全国美丽景观示范村于一体的千年古村落。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三德范村整体处于保护与发展的新阶段,在政府的帮助之下,传统建筑的风貌以及历史街巷格局都得以修复和更新,同时,对于三德范传统村落内的历史古迹和非遗文化都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了大力宣传,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三德范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

6. 三德范村落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6.1. 政策支持

传统村落旅游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国家会出具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会根据村落的状态制定旅游保护发展规划。此外,鉴于保护传统村落的紧迫性,也将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设立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三德范村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中。

6.2. 区位支持

三德范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古道的要塞,其区位优势显著,村落位于济南市东部,章丘市南部,是鲁中山区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之一。三德范村落总体上呈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被群山环绕,地理位置优越,且村落西侧邻近京沪高速,东侧接234省道,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上的得天独厚,交通道路的快速便捷为三德范村落的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6.3. 资源支持

三德范村三面环山,内有巴漏河穿村而过,依山傍水,良田万顷,其景观格局符合“风水宝地”的传统环境模式。村内有许多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是三德范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三德范村远离市区,周边环境开发程度小,商业化发展程度低,为旅游开发留有空间,使三德范地区的休闲旅游发展成为可能,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6.4. 文化支持

三德范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杂技技艺“芯子”,已成为三德范村的一张绚丽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该技艺历史悠久,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芯子”作为一种具有生活实践气息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村民的文化认同,这是其他村落不可比拟的文化遗产,亦是文旅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依托。

7. 三德范村落文旅发展多元参与策略

作为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更是省级的特色旅游资源名村,三德范具有完备的村落体系与发展脉络,纵观整个村落,具有较强的文旅发展潜力,但仅凭三德范村自身力量可能无法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围绕多方利益主体展开,推行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发展新模式 [7] 。

7.1. 地方政府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倘若抛开系统性科学性,单纯地来谈保护与发展,难以开展实质性的保护工作 [8] 。因此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将至关重要,应始终将“公共利益”为主要出发点 [9] 。在对三德范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时,应大力整合优质资源,建立深度融合机制并全面系统推进 [10] ,应注重保护三德范村落的整体风貌,而不是以“一刀切”为目标。

在信息化时代下,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官方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展互联网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应对三德范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评估,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部分,进行展示和宣传,同时针对三德范的文化背景,资源优势等打造具有独创性的文旅地标,例如建立三德范历史博物馆、三德范艺术文化馆等等 [11] ,以更多形式、更大范围地提高游客对三德范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推动三德范村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12] 。

7.2. 社会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年轻群体和外来群体是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 [13] ,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与当地政府合作,打造三德范村整体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实施差异化保护管理,建设文化共同体,延续传统村落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社会企业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最大投资来源,在旅游开发中,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使命感,不能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14] ,应考虑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在社会层面为传统村落确定统一的规范认同和价值取向,加强传统村落的凝聚力,促进三德范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村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该成为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保护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受益者,发挥村民在传统村落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村民自愿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三德范村民作为激发三德范村文化生命力的关键人群,对于三德范必然是有感情的,因此对于三德范村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需要村民们自发地主动地去传承这个千年古村的记忆,而不是像新一代的村民一样,在谈及本村文化时,像讨论一个外村文化历史一般,不亲不熟也不关心。

综上,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走整体化保护,整体化旅游发展的道路,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到三德范村落的共治共建共享当中,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8. 结语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基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深入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 [1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例,探究以文旅融合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经研究可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仅仅依靠单一的旅游化发展模式并不长远,应使旅游化发展有文化依托,形成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同样,文旅融合是否能够长远的走下去,还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只有多方力量参与协同发展,传统村落才能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冬宁.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初探[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 2(6): 1-8.
[2] 朱良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J]. 南方建筑, 2020(2): 62-67.
[3] 戴路, 谭良斌. 欠发达地区非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思考——以大理云龙师井古村为例[J]. 价值工程, 2014, 33(32): 153-154.
[4] 王慧, 隋新玉. 基于文旅深度融合的辽宁传统村落旅游优质发展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 2022(5): 137-139.
[5] 严晓萍. 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J]. 经济论坛, 2022(1): 99-105.
[6] 尹怡诚, 王亚琴, 任嘉, 等. 从十八洞村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J]. 科技导报, 2021, 39(23): 73-79.
[7] 荣玥芳, 王之璇, 曹圣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营造与发展策略——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7): 32-39.
[8] 余成斌.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 33(5): 51-63.
[9] 杨晟, 徐怡, 陈丹祺, 等. 多元主体参与下传统村落的共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苏州太湖东山3个古村落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30(8): 201-202+204.
[10] 彭福荣, 李德文. 民族地区特色村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酉阳为中心[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1): 165-173.
[11] 高瑞宏, 车芸, 付颖坤, 等. 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策略——以磁县花驼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14): 57-59.
[12] 尤月好. 文旅融合视角下脱贫地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2.
[13] 林文君, 方晓, 林翠生. 传统村落“旅游 + 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为例[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4): 42-45.
[14] 郭晋媛. 山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民俗学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2): 122-128.
[15]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 地理学报, 2023, 78(4): 98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