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Alienation and Extinction
DOI: 10.12677/ACPP.2023.1212405, PDF, HTML, XML, 下载: 134  浏览: 221 
作者: 曾 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异化理论异化消亡马克思Alienation Theory Alienation and Extinction Marx
摘要: 异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概念,马克思异化理论从人的存在状态出发对资本主义文明弊病展开了批判,扬弃异化的手段本身必然是实践的。但是当今时代发生了变化,实践必然也要发生变化,异化所面临的经济事实也由此发生变化,因此扬弃异化是否成为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也是异化理论走向何处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从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济层面异化的消亡和异化的未来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异化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将推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Abstract: Alienation is a concept with a long history.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criticizes the ills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means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tself must be practical.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practice must also change, and the eco-nomic facts faced by alienation also change. Therefore,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subrate alien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which is also the problem facing the direction of alienation theo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alienation and extinc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understanding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the extinction of alienation on the economic level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 The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will als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文章引用:曾莹. 异化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498-250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05

1. 引言

马克思异化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致力于解决人类现实困境的实践理论,而不仅仅是对人类现实存在的学理反思。它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困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因而回到马克思异化理论去探讨异化消亡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理论角度理解异化消亡、从经济层面剖析异化消亡的原因和从未来发展方面坚定异化消亡的信心,从而理解异化必然走向消亡。

2. 理论前提: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异化经历了一个从神学概念到政治学概念再到哲学概念的演变过程,“异化”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变化很大,异化的概念本身就是“异化”的。异化通常有三种理解方式:从宗教角度来看,异化意味着人与神相分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异化是指一个人痛苦的感受,主观上被“压抑”和被“限制”的一种心理状态,凡是被认为“不顺心”、“不满意”的都可以被认为是异化;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异化,就是说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身的对立面,而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部力量与人自身对立起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非仅仅是对人类存在进行学理反思的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旨在解决人们现实生存困境的实践性理论。马克思从人的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文明中所有罪恶展开了批判性分析,通过费尔巴哈作为中介在借鉴和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异化理论。这一理论随着马克思思想不断发展演变而不断丰富:在初期阶段,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并受到费尔巴哈影响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著作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还原为具体劳动,并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来理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在进一步发展阶段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产生根源,并指出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异化产生,认为只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就能摆脱异化问题,在这一阶段的著作包括《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成熟时期,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并指出异化和物化只是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具有短暂性存在,他详细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三个方面内容,著作主要包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1] 。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异化”是其核心概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抗性的矛盾,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诞生。要深入理解劳动异化理论,则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即物的异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反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贫穷。尽管工人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成为了低价商品。在这些异化现象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第一个规定:劳动所生产的物品作为一种与劳动者相对立、不依赖于其创造力量的外部存在。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本身发生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必然源于劳动行为的异化,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人类通过加工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对工人来说,劳动是外在的,并不属于他们内在本质;因此,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他们感到否定而非肯定自己,并且感到不幸而非幸福,他们无法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反而遭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一个概念,类本质指代着人类共同特征,在这里也被用来描述人与其本质之间关系的概念。当人类进行劳动时,由于劳动对象和行为都经历了异化过程,因此必然导致了个体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精神本质、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即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异化。从根源上讲,人对其自我关系发生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之间相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因为人的异化,一般来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 [2] 。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是异化劳动不可避免的结果。他将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理解扩展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劳动异化中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并暴露了资本与劳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在社会中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空谈人,要理解社会中的人就必须提及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劳动,人的异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更高级形态,劳动不在变成异化之时,异化自然而然也就消亡了。因此,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概念来看,当劳动不再是异化时,异化自然也就消失了。

3. 回到现实:正确理解异化消亡的角度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主义的商品制度使一切都成为了商品,将一切视为物品,随着商品或物品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物化了。马克思批判的是异化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物品成为主体而人变成客体。尽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的事实,但他却对消除异化问题持有信心,在他看来,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时必然会消除异化。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经济批判中寻找消除经济和政治异化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消除异化中,起决定力量的是无产阶级,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到了那天,异化也就会自然而然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消亡。所以,我们不需要怀疑异化消亡的可能性,共产主义能够到来,异化也就随之消失。如此说来,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就变成了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论述非常清晰了,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社会中,社会都在按照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发展,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可置疑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异化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卢卡奇那里由于将物化视为生产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情,在他的论述中暗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消除异化是不可能的观点 [3] 。受这个观点影响,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几乎都对此问题持悲观态度(除了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由于后来将异化现象视为个体对现实适应困难所导致心理上发生异化现象,并将其联系到个体意识与现实矛盾存在时只要意识到矛盾就必然存在心理上发生异常状态,这使得异化更加成为社会永恒存在的一种形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不再从经济关系寻找根源并且研究对象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和文化领域、从政治领域转向意识形态研究,并逐渐深入探讨社会心理领域最终全面审视已完全处于非正常状态以及整体非正常状态之社会。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异化的话,就需要推翻刚才得出的结论,异化是不可能消亡的,异化并不会因为经济领域的消亡而在整个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消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站在什么层面、什么角度去看异化决定了异化是否可以消亡,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界定异化出现的层面决定了异化是否能在现实社会中消亡。如果我们认为异化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来理解,那么消除异化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还是会被异化,比如心理层面的,无论何时对于个人来说,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异化就是存在的,而矛盾是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消除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从经济层面来看待异化,那我们的立场就和马克思相同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就随着私有制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的消除而消亡了。所以说,我们讨论异化消亡的可能性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明确异化所发生的环境和所涉及的范围。

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的看法,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远超罗素、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想象的状况,各个生活领域都处于异化中,可以说异化是无处不在的,但事实的真相真是这样吗?的确,我们去观察社会似乎社会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充满着异化,并且这种异化所波及的范围不再只是经济领域了,而是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但是深入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这个社会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即使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离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还相差甚远,我们所看到的社会各种异化,归根结底是经济起主导原因的,异化的消亡必然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消亡。换句话说,难道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关系之外的异化吗,那又为何只强调劳动异化呢,这更说明了经济关系的异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而不是把异化拓展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我们应该跟着经典作家的步伐,去认识异化、定义异化、辨析异化,从经济中寻找根源,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会理解异化的消亡是必然的,所需要考虑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异化理论的发展实质上经历过一种由异化——物化——全面异化的过程,初期的社会和法学领域自由缺失和权利让渡发展至在哲学概念中主客体的对立关系,最后达到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总判断。我们可以清楚地觉察到,异化本身就在异化。所以要正确理解异化,不应该将各个层面的异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看待,或许对于除了经济关系以外的异化应该用另一个词来表达,不让人们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理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异化是否会消亡的问题,或者说,异化消亡的可能性问题,显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讨论异化消亡的心境。当然,本文所探讨的是经济关系层面的异化,而不是什么别的异化,不能以这个结论拓展到社会各个层面。

4. 展望未来:坚定异化消亡之历史必然

关于异化从什么角度来看是可以消亡的我们已经探讨过,那么面对泛滥的异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异化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与过去经济贫困为特征的初级异化相比较,现代异化是先前异化的再次异化,其异化程度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各个角落,我们需要针对这几种病态异化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态度。

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已经不再重要,唯一存在的是具有相同本质的商品,人们不再被称作人类,而是被视为个别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交换中他们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亲如兄弟般的联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竞争、适者生存。我们无法否认这些现象,但是并不是说异化不能根治,或者说异化已经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所获得的自由也是越来越多的,各种事物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少,因而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在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具体异化。人被认为只是商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竞争关系,是在某一层面来说的,但是放大到整个社会或者说各个阶级来说,人不只是商品,还是生活在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个人,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并为之奋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社会,没有人能离开别人而独立生活,人们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网络中存在着某种有形无形的联系。

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和消费型社会的两重作用下,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一种人的自我异化,而不再是体现为外在力量对人的直接统治和压迫,是无形的社会和文化的力量控制着每一个人的内心并逐步削弱其主体性。这种压抑通常是采用合乎道德规范且更加隐晦的方式使每一个人愿意接受,也就是说,现代人的心理处在压抑之中。当我们摒弃自然束缚同时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时,虽然我们获得自由,但也面临空前孤单。确实如此,现代人的心理是处于压抑之中的,即使社会日益繁华,现代人的内心也常常表现出孤独之感。那么,对于这种异化心理的异化,如果想要避开这种消极的否定性的存活模式,则需要建立积极自由的生存模式,通过专注工作完成自我的提高,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个性与潜能。

异化不再呈现出经济上的面貌特征,而是拥有新形态,在这种新型的异化环境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挑战与否定现实的维度,还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甚至找不到真正的需求及拥有独立人格,艺术作为商品出现,艺术也异化了,由此判度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在下降。可现实真的如此吗?在现代社会,艺术在不断走向大众,从广度来说应当是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力在上升。异化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待异化,而不局限于某一个点或面。

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正的消费活动应该是人的具体行动,其中包括具体的、知觉的、感情的以及有判断力的行动。当今日常生活的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需求或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是成为目的,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虚假购买,在消费领域能够选择产品的权利表面上给予我们自由选择权但实际上从需求到购买都被指引着购买特定的商品。面对消费的异化,可以看清的是,那些所谓的虚假消费都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些增加生活幸福感的物品,当人们去选购这类商品时,以消费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未必是一种异化,所有的选择权依然由消费者自由行使。

5. 结论

在历史的进程中,异化作为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发展的具体产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如同奴隶制度的消失一样,最终会被历史扬弃。现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那样发展着,从某种程度上说,异化最终也会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消亡。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反思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状况如何导致异化状态渗透到各个阶级和各个角落。人类全面实现工业化、进入全球化以来,异化现象和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矛盾愈演愈烈,并不断渗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补充和扩展了异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袖手旁观,将其视为必然。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用历史的眼光对资本主义现代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把握了异化的本质,只有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解放,异化才会随之消失,共产主义才会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 捷∙卢卡奇. 经济学哲学手稿简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