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DOI: 10.12677/AP.2023.1312760, PDF, HTML, XML, 下载: 144  浏览: 3,822 
作者: 陈雅如: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需要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Need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Path
摘要: 大学生需要心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显现出层次性、差异性、矛盾性的鲜明特征探究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从尊重学生需要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视层次需要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坚持因需利导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这三个方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并提升其教育效果。
Abstract: The need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 psychology, which is hierar-chical, different and contradict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work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its educational effect from three aspects: respecting students’ need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hierarchical needs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sisting on guiding according to need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雅如 (2023). 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2), 5985-599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60

1. 需要心理的内涵、特征

1.1. 需要心理的内涵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属于基本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属于成长需要。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基本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降低需求,而成长需要会随着满足感增强产生更高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出,由于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人的动机也永远存在。因此,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缺失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活动是动机形成的关键环节(吴越,2017)。

需要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引发了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并使这项行为活动发展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自身需要。也可以说,个体感到缺失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某种行为来满足相应的需要,存在需要缺失是产生动机的前提。如果某种预期行为活动能够满足个体的自身缺失需要,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参与这项行为活动的动机,动机能够激励个体完成此项行为活动并以此获得弥补缺失需要的满足感,进一步强化了个体持续该行为活动的动机。

1.2. 大学生需要心理的特征

大学生需要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要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渴望和诉求,是大学生渴望满足内心某种缺失需要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倾向。简单来说,这种需要心理就是大学生对其生活发展、学习规划中必要条件的依赖和渴求,也成为促使大学生进行各项行为活动的原动力,是人行为活动过程的心理起点(梁纯雪,2015)。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需要心理具有层次性。根据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来看,人的需要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基于满足生存条件后产生享受生活的需要,发展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大学生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期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即自尊需要。大学生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自己的潜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实现能力展现的满足感。

第二,大学生需要心理具有差异性。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同,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产生的需求也有显著差异。大学是学生生涯过渡到社会工作的重要阶段,然而每个人的心理成长阶段并不同步,因此大学生群体会产生广泛多元的需要,例如:安全健康需要、储备技能需要、荣誉自尊需要、就业升学需要、梦想实现需要等等。

第三,大学生需要心理具有矛盾性。大学生需要心理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个人需要内部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内心需要与其实际行为的差距构成个人需要内部矛盾。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满足需要和付诸实践之间存在误差,行为随着需要的转化而偏离原定计划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能够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但个人需要往往促使其在思想、行为上先行考虑自身,导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互制约体现出矛盾的心理状态。

2. 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智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会产生更为广泛的心理需要。正确教育、引导学生的必要前提就是研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重视其心理需求,才能帮助其实现自我(董静,2023)。具体来说,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必要性体现在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幸福感、实现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

第一,引导大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广泛,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迷失方向,产生不合理的心理需要。例如,受消费主义影响过度追求物质需要、受拿来主义影响失去自我实现的动力等等。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引导,灌输正确价值观念,用自我拼搏、自我奋斗来满足自身心理需要。

第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心理满足程度与所获幸福感呈正比例关系。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某种行为获得成功便意味着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此时幸福感会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对于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在各个时期所产生的需要也是不同的。研究大学生共性需要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使心理引导更具针对性并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发展,二者相结合帮助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满足其成长需求以此获得幸福感(李莉,2018)。

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全面发展涵盖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生理素质等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及时引导并满足其合理需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全面和谐发展以获得自我成就感。因此,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环节,心理需要的满足也为大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助力。

3. 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1. 影响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业余活动丰富多彩,乐于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挑战,需要心理也呈现出多元特征,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其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心理方面更易受到内、外界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者引导方式、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影响需要心理的内在因素。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成长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巨大转变,因此大学生具有鲜明独特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独立意识、自尊意识、自由意识的增强等等,这种心理需要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引导得到正向的反馈与满足。

第二,教育者引导方式是影响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关键因素。大学生需要心理引发其行为活动的终极动因。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提升专业技能和丰富教学内容,忽视了将大学生阶段性真实心理需求与思想教育引导方式相结合。教育者应当搭建起直通学生心灵的思想桥梁,了解其真实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心理指导,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助其人格完善发展,更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并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的基本满足,大学生追求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需要心理呈现功利性倾向,一旦脱离社会利益并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将出现集体观念弱化、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利益所得以及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网络环境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导致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极大增强的同时过度热衷于追求个性化发展,对于自制力欠缺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不良信息会影响其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态,甚至是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3.2. 需要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需要是推动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催发、引导、转化、强化人的需要心理并尊重、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从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出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极其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根据需要动机心理原理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离不开需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具有明确方向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需要,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将社会的方向性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落实到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中,结合教育对象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开展要适应教育客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学生内在需求相结合以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个性与活力(胡凯,200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需要特征,准备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德育方式及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产生特定的道德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完成教育目标。

4. 需要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需要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需要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理念滞后、方法老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着眼于社会需求,重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在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理念的引领下,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杨峰,李丽丽,2020)。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强调统一的目标模式教育学生,以思想统一、步调统一、理想信念统一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性存在的内心需求,缺乏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掌握人生主动权,因此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性需要的传统灌输型教育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学生需要的层次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对与需要的满足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过程。大学生只有在满足基本生存与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对于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周华,李迎丽,2023)。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大学生层次需要的衔接渗透工作上并未完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学习成果和思想道德提升,对于其他层次方面需要不够重视。例如,少数学生存在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满足却未得到帮助的情况,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关注学生成长状况、心理变化,从多方面给予其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仅限于课堂传授和活动开展,并未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课后生活状态知之甚少,也不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需要的差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需要的差异性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个人素质、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等等,充分了解个体需要差异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目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数量有限,还不足以针对每一位同学都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只能根据大学生阶段性身心特点采取笼统教育方式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此情况下心理敏感脆弱或存在特殊需要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关爱与沟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特殊群体延迟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需要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大学生需要中最值得关注的特征。大学生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学习阶段,思想易受到多方面影响发生变化,推动其产生的需要也随着认知丰富朝着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方向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上缺乏对大学生需要发展性的引导。一方面,缺乏对于学生精神和心理世界的关注以及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方向指引,教学活动内容的空洞说教无法激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脱离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也无法起到现实指导作用(刘飞,2022)。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题单一,无法与学生需要发展性相契合。开展教育活动主题固定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学生无法在主题活动中得到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提升的实践机会。

5. 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及实际效果

5.1. 尊重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是指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规范的需要,反之即不合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了解、尊重、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为基点,在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才能科学组织教育内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管秀雪,2016)。一方面,建立沟通机制以了解大学生合理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深入走进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情感互动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深入且全面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满足学生需要,促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心理真实需要和实际问题,选择人文性强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情感共鸣的教育内容。

5.2. 重视层次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所属不同层次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方面,对生活贫困的学生给予保障资助;在精神需要方面,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在实际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提供人文关怀,帮助内心敏感的学生融入群体生活并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自尊需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妄自尊大的学生应当培养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在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纯洁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在发挥鼓舞、激励作用的同时为人的发展和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对于处于求职过程中感到焦虑、迷茫的学生要注重引导其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其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心并帮助学生清晰定位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5.3. 坚持因需利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因需利导,正确处理大学生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关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辩证统一,社会需要为个人需要提供方向指引,个人需要也集中体现于社会需要之中,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采取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王彬,2020)。一方面,甄别大学生提出需要的合理性,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对于学生出现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心理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个人需要并给予积极疏导。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具有不一致性。在二者出现冲突时,遵循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在努力实现自身高层次需要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静(2023). 新时代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路径探究.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42(3), 150-153.
[2] 管秀雪(2016). 大学生需要心理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的启示. 人才资源开发, (10), 192-193.
[3] 胡凯(2007). 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 41-43.
[4] 李莉(2018).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31(6), 38-42+60.
[5] 梁纯雪(2015). 大学生需要心理分析及引导对策.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5(3), 32-34.
[6] 刘飞(2022).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途径.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5(12), 86-87.
[7] 王彬(2020). 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现代交际, (9), 165-166.
[8] 吴越(2017).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探析. 未来与发展, 41(4), 81-84.
[9] 杨峰, 李丽丽(2020). 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庆社会科学, (4), 87-92.
[10] 周华, 李迎丽(2023). 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牡丹江大学学报, 32(9), 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