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碑刻文化意蕴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n Dynasty Stele Inscriptions in Exhibition Space
DOI: 10.12677/Design.2023.84392, PDF, HTML, XML, 下载: 117  浏览: 184 
作者: 于洪涛, 陈众辉: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汉代碑刻文化展览展位空间设计Han Dynasty Stele Inscriptions Cultural Exhibition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摘要: 本文以山东济宁地区的汉代碑刻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发展、主要地域分布、艺术特点和蕴含的儒家思想等方面的阐述,确定了以“汉代碑刻文化展”为主题的展览。设计理念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核心,旨在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展示汉代碑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展位空间设计方面,提取了汉代碑刻的平面和立面元素,将展位划分为功能分区,并根据展示内容进行了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和流线分析,最终形成了整体效果。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同时也为汉代碑刻文化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culture in the Jining area of Shandong, China. It elucidates aspects such as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primary regional distribu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fucian thoughts it embodies. Based on this, an exhibition themed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Culture Exhibition” is proposed. The design concept, centered on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ims to showcase the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charm of Han Dynasty inscriptions through modern exhibition methods. In terms of booth space design, elements from the plane and facade of Han Dynasty inscriptions are extracted. The booth is divided into functional zones, and based on the display content, plan drawings, facade drawings, axonometric drawings, and streamline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form an overall effect.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s research and design have certain practical value and promotional significance, and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and display of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culture.
文章引用:于洪涛, 陈众辉. 汉代碑刻文化意蕴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J]. 设计, 2023, 8(4): 3166-317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9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济宁汉碑文化是指济宁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汉碑文化遗产和相关文化活动。济宁是中国重要的汉碑文化之乡之一,拥有丰富的汉碑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

目前,济宁汉碑文化的发展现状比较良好。一方面,济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汉碑文化保护和发展,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汉碑文化宣传、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汉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和企业也积极参与汉碑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如成立文化公司、开展汉碑文化旅游等活动。

济宁市拥有众多的汉碑文化遗产,如著名的《孔子家语》《史记》石刻等,这些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同时,济宁市还举办了一系列汉碑文化活动,如汉碑文化节、汉碑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总的来说,济宁汉碑文化的发展现状比较积极,有望进一步提高汉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设计汉碑文化展厅可以为汉碑文化的传承做出以下贡献:

1、保护和传承汉碑文化遗产:汉碑文化展厅可以展示和保护济宁地区的汉碑文化遗产,如《乙瑛碑》《礼器碑》石刻等,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对这些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2、传播汉碑文化知识:汉碑文化展厅可以向观众介绍汉碑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让观众了解汉碑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增强对汉碑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推广汉碑文化艺术:汉碑文化展厅可以展示汉碑文化,如篆刻、书法、石刻等,让观众欣赏到汉碑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魅力,从而推广汉碑文化的艺术价值。

4、激发汉碑文化兴趣:汉碑文化展厅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些互动体验,如书法体验、篆刻体验等,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到汉碑文化的展示和传承中,从而激发观众对汉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5、推动汉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碑文化展厅可以介绍汉碑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让观众了解汉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现状,从而推动汉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设计一个汉碑文化展厅可以为汉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从而促进汉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碑刻文化概览

2.1. 碑刻的文化发展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离不开媒介载体的信息记录与传播。媒介载体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发展,而器物作为媒介载体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是一个器物大国,器物的名目种类繁多。在诸多器物中,石碑便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其文化博大精深。

碑刻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除受当时丧葬习俗的影响之外还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诸方面的影响。全国汉代碑刻总数,历来众说纷纭,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录汉碑100余方,宋人洪适《隶释》收录碑文115件,主要分布于山东、陕西、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明清时期相关各类著述更是不胜枚举 [1] 。

先秦时期,中国人便以金石为媒介载体,“镂于金石”“铭于钟鼎”以传后世。东汉后期,碑刻的发展臻于成熟。

2.2. 汉代碑刻的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碑刻历史悠久,遍及全国,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差异,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依据汉代碑刻出土地址可知,其在全国分布很广,涉及19个省区市,但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其次是四川、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余各省碑刻很少。这些碑刻绝大多数出土地明确,有利于我们进行全国汉代碑刻地域特征的研究 [2] 。

按其分布的密集程度,最具代表的为山东全境、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以山东济宁、枣庄、临沂为中心,属汉代的充州、青州、徐州、豫州刺史部等地区。该地区在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深受孔孟儒学影响,是汉代碑刻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境内碑刻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形制多样、制作精良。

2.3. 山东济宁地区的汉代碑刻文化

汉代碑刻包含了两汉时代的碣、碑、墓志、画像石题记、摩崖、石人石兽题字、黄肠石题字、居住建筑类石刻题字等所有的石刻文字,是严谨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不包含没有文字的汉代艺术石刻。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山东为齐、鲁故地,是儒家孝文化的发祥之地,两汉时期这个地区与丧葬密切相关的石刻文字极为兴盛,是全国汉代碑刻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曲阜及其周边地区,书法界早就有“中国汉碑半济宁”的说法。自北宋时代金石学兴起以来,汉代碑刻一直是传统金石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学术传统。

据1989年统计,孔孟之乡济宁各类刻石近5000方,其中汉碑38方。作为我国三大“碑林”之一的曲阜碑林,是汉碑收藏最为密集之处,数量为全国之冠,所谓“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碑在曲阜”,充分说明了曲阜汉碑的历史地位。

2.4. 山东济宁地区汉代碑刻内容

目前曲阜碑林收藏汉碑共24方,其中西汉碑刻6方,东汉碑刻18方,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是首屈一指。西汉刻石经专家鉴定为真品者共有十四方,其中六方藏于曲阜;东汉七大名碑,有四方藏于曲阜,其中《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被称之为“汉碑三珍”(见图1)。汉碑文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曲阜西汉碑刻多为记事碑,大部分刻在长条形石头上,文字内容分别记载时间、职官、事件、刻石尺寸、编号、诅咒盗墓者之语等,文字虽少,却极为珍贵。曲阜东汉碑刻以性质上属庙堂碑刻,从内容上属儒学碑刻。反映出鲁国特殊的历史地位、儒学独尊和浓郁的庙堂气息 [3] 。

山东济宁为鲁国故地,是孔孟儒学的发源地,自古尊孔尚儒之风浓重。曲阜孔庙《乙瑛碑》记载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桓帝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以执掌礼器庙把之事:《礼器碑》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之事;《史晨碑》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庙的活动。从诸碑文描述可见汉代本区祭祀制度的兴盛与发达,此外,孔林是孔氏宗族墓地,规模大、持续年代长,保存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孔氏墓碑,为石碑形制的研究提供了丰硕的资料。

Figure 1. Three Treasures of Han Monuments

图1. 汉碑三珍

2.5. 曲阜汉碑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孝悌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开篇“学而篇”中即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足见孝悌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孝悌观念成为汉代礼俗的核心及汉代统治者空前强化孝道,与董仲舒有极大关系。他的三纲学说成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治统治的工具,孝悌也由此成为儒家修齐治平的重要内容 [4] 。

西汉武帝设《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未将《孝经》列入其中,但汉代提信“以孝治天下”至东汉,五经之外增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孝经》成为士子的必修科目。如《孔宙》载:宙“少习庭训,治严《氏春秋》”。

2.6. 汉碑边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汉代碑刻纹饰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古拙、浑厚的艺术特点,与唐宋追求技法上的精妙绝伦、生动传神和流畅优美的线条相比较,汉代纹饰更倾向于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磅磺雄风的气势 [5] 。

1. 粗犷凝重

汉碑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刻画出粗糙凝厚的纹饰,具有粗犷凝重的艺术特点,展现雄沉庄亚的艺术气息。汉碑纹饰注重形态、动作和情节,不局限于精神面容,打破了原始时代绘画的机械单纯和青铜时代艺术的宗教性威吓。

2. 线性平面化

汉碑纹饰中采用线性平面化,将各个画面用边饰统一起来,展现连续性故事情节,并为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奠定了基础。

3. 舞动的韵律

汉碑纹饰表现出舞动的韵律感,受汉代舞蹈审美的影响,具有长袖细腰的舞伎形象,展现出华美而飘逸的形象 [6] 。

2.7. 汉魏碑刻陈列馆——馆藏碑体欣赏

东汉乙瑛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

又名“汉孔子庙置卒史碑”、“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he)碑”、“鲁相乙瑛碑”等。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石灰岩质。

碑方形,无额。正文18行,满行40字,文刻元嘉三年(153年)三月廿七日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应鲁国前国相乙瑛请求为孔庙设置守庙百石卒史的奏书及司徒、司空府和鲁相选任孔龢为百石卒史的公文(见图2)。

Figure 2. Eastern Han Dynasty-Yi Ying Stele

图2. 东汉–乙瑛碑

3. 展陈主题和设计理念

3.1. 展陈主题确定

本案在设计时,结合汉代碑刻文化的艺术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以及济宁地区丰富的汉代碑刻文化资源为基础,提出了“济宁碑刻文化展——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作为展陈主题。展陈的内容包括汉代碑刻文化的发展历程、刻石工艺、碑刻题材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旨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碑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公众对汉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2. 设计理念说明

本次展陈的设计理念是“传统与现代、欣赏与互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体现了汉代碑刻文化的传统魅力,也注重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使展陈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感。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本次展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展示汉代碑刻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文化氛围浓郁的参观体验。

4. 展位空间设计

4.1. 元素提取

4.1.1. 立面元素提取

提取并系用汉魏碑刻书法中刚劲雄浑,古拙凌厉的“金石气”风格,应用于该展位设计的外立面及主要墙体。意在体现外立面的雕塑感与线条感,并与内部空间的曲线元素形成刚柔并济之感(见图3)。

Figure 3. Extraction of facade elements

图3. 立面元素提取

4.1.2. 平面元素提取

提取隶书飞动的线条和波折,生成曲线元素。将其运用于平面布局,意在使平面布局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体现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见图4)。

Figure 4. Planar element extraction

图4. 平面元素提取

4.2. 展位功能分区

本案包括七个功能区,分别为历史脉络展区、碑体书法展区、文创售卖区、拓印体验区、碑刻模型展区、多媒体展示区、储物区(见图5)。

Figure 5. Functional zoning map

图5. 功能分区图

1、碑刻拓片及汉碑模型展区:采用模型、展品陈列等一系列展出形式。

2、游客自助拓印区:挑选自己喜爱的微型石碑或篆刻印章,体验拓印的过程。

3、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售卖 + 免费盖印,使观众可以真切感受这些文创产品。

4、碑体书法展区:展览全国范围内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突出书画的艺术气息,提升参观者的观展体验。

5、汉碑文化叙述展区:介绍碑刻文化,本案中将对文化叙述展示区做立面处理。

4.3. 展示内容分析

1、汉碑文化概述: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观众介绍汉碑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概述,让观众对汉碑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2、汉碑文化遗产:展示济宁地区的汉碑文化遗产,如《孔子家语》《史记》石刻等,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其历史厚重的文化价值。

3、汉碑文化艺术:展示汉碑文化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如篆刻、书法、石刻等,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汉碑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魅力,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4、汉碑文化传承:介绍汉碑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教育,让观众了解汉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现状,激发对汉碑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些互动体验,如书法体验、拓印体验等,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到汉碑文化的展示和传承中,深入感受汉碑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总之,设计汉碑文化展厅的内容要全面、深入、生动,既要让观众了解汉碑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也要让观众体验和感受汉碑文化的魅力。

4.4. 展位平面图

(见图6)

Figure 6. Floor plan

图6. 平面图

4.5. 展位立面图

(见图7~9)

Figure 7. Elevation 1

图7. 立面图1

Figure 8. Elevation 2

图8. 立面图2

Figure 9. Elevation 3

图9. 立面图3

4.6. 展位轴测图

(见图10)

4.7. 展位流线分析

首先由正主入口进入,映入眼帘的是碑体书法展区,做为整个展区“序”的部分。展厅入口是整个展厅的门面,是吸引观众进入的之一道门槛,本案入口以书法作品展示开始,使得入口吸引观众且引出碑刻文化展览的主题(见图11图12)。

紧接着进入历史脉络展区,在这个过程中向观众介绍济宁碑刻的文化和历史,运用可视化设计语言,简单的图片配以文字介绍,增加观众对济宁碑刻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观众对济宁碑刻文化的兴趣,让观众对汉碑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见图13)。

Figure 10. Axonometric drawing

图10. 轴测图

Figure 11. Streamline diagram

图11. 流线图

Figure 12. Rendering 1

图12. 效果图1

Figure 13. Rendering 2

图13. 效果图2

接着进入碑刻模型展区,在这个过程中向观众展示介绍篆刻与石刻的模型,体现出济宁碑刻的艺术特色,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汉碑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魅力,且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见图14)。

Figure 14. Rendering 3

图14. 效果图3

最后进入文创展示体验与售卖区,在对碑刻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之后,观众可以自行体验拓印过程,使其可以真切感受这些文创产品,并且挑选作为留念(见图15)。

Figure 15. Rendering 4

图15. 效果图4

4.8. 整体效果展示

(见图16图17)

Figure 16. Rendering 5

图16. 效果图5

Figure 17. Rendering 6

图17. 效果图6

5. 结论

设计效果总结:

本文以山东济宁地区的汉代碑刻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发展、主要地域分布、艺术特点和蕴含的儒家思想等方面的阐述,确定了以“汉代碑刻文化展”为主题的展览。设计理念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核心,旨在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展示汉代碑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次汉代碑刻文化展厅设计充分展现了汉代碑刻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展陈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观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在展陈空间的设计上,通过使用汉碑纹样作为装饰元素,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形成了富有文化底蕴的空间氛围,同时也可以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体验。

在展品的展示上,结合多媒体技术和增强游客参与度——拓印体验等手段,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趣味性,让观众在欣赏展品的同时还能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展览后续发展规划: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开始将传统文化和建筑元素融入其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也使得现代艺术更具中国特色,从而推动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从汉碑纹饰的韵律来看,其是以波动为主的、多种节奏变化的和谐统一,纹饰图形灵动而大气。将中国传统元素充分融入现代设计,赋予作品更加深远的意义,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受。

本设计中汉代碑刻文化展厅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得到长期的保护和传承。在展览结束后,可以将展品进行巡回展览,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汉代碑刻文化的精髓。同时,可以将展览的成果进行归档整理,建立专业文献资料库,为后续的研究和展览提供依据。此外,在展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汉代碑刻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汉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图1~2来源:曲阜汉魏碑刻(https://hwbk.qfwbw.cn/)

图3~17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陈培站. 器以藏礼: 汉碑文化意蕴概述——以曲阜汉碑为例[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38-44.
https://doi.org/10.16164/j.cnki.22-1062/c.2022.02.005
[2] 刘海宇. 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3] 邱茗. 汉代碑刻的地域特征[J]. 美术观察, 2020(2): 75-76.
[4] 秦颖. 曲阜汉碑的思想意蕴[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5(2): 51-55.
[5] 徐志华. 中国古代碑刻边饰纹样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5.
https://doi.org/10.27351/d.cnki.gszhu.2015.000034
[6] 徐志华. 汉碑边饰纹样的文化艺术意蕴[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5):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