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
Research on the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Central Ax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volving Public Art—Taking Tongtian Street, Tai’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4390, PDF, HTML, XML, 下载: 388  浏览: 663 
作者: 贾陆洋: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关键词: 公共艺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改造改造设计Public Ar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Space Trans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Design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在城市中更新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公共艺术介入的手法进行改造,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文化价值。以通天街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介入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的效果,提出了相关研究问题,如何将公共艺术有效地融入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公共艺术的介入会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ace renewal in the central ax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the city, and proposes to transform it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ultural value of urban space. Taking Tongtian Stree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the central ax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research questions, such as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public art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what impact th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art will have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文章引用:贾陆洋. 公共艺术介入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J]. 设计, 2023, 8(4): 3149-315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90

1. 公共艺术介入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研究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历史文化街区

《世界遗产公约》中将一些具有文化、艺术、历史、建筑、考古、民俗或其他文化价值的地点统一定义为文化遗产,而历史街区通常包含这些特征,具体主要有历史价值,街区中遗存下的建筑或道路上的一砖一瓦都是时光的见证者,并且对今天的人们有极大的艺术参考价值,市民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折射出过去人们繁荣时的生活印记以及街区中各种历史和文化的交汇彷佛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其次,是文化价值,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通常会有从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建筑样貌、雕塑、绘画等,人们可以较为直观地通过这些艺术品、人物与艺术元素了解过去的当地文化、艺术风格与历史故事。

1.1.2. 中轴线

中轴线在一座城市中通常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建筑楼宇与规划范围一般以中轴线为主要道路向两侧对称展开,所以中轴线一般是城市的主要核心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同时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传统风貌、文化缩影和发展规划。泰安市在《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泰安主城区泰城是“一个中心,两轴两带,六大片区”的空间结构。两轴分别指的是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轴与新城区的时代发展轴,而随着对特定主题的深入研究,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轴又分为历史文化主轴与历史文化副轴,“南天门–岱庙–通天街”及其向南延伸的中心轴为轴线的主体,称之为“历史文化主轴线”,“通天街–灵应宫–蒿里山”是历史文化轴线东西向的“副轴线”。本次研究设计范围定在了历史文化主轴线上的“通天街”部分。

1.1.3.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他们共同反映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特征,上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中充满理性的秩序开始受到质疑,传统的单一的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为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创造出了空间,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艺术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环境和社会普遍呈现出自由的样貌,人们对于艺术种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公共艺术进入我国,但由于中国艺术教育环境较为落后,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也相对较弱,所以公共艺术品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有雕塑、绘画、纪念碑等大型艺术装置为主,大多数艺术品主要出现在公园、广场、街边等城市公共空间,而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精神与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变得开放、包容,公共艺术也不再只是局限于单一冷漠的大型艺术雕塑,表达形式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开来,比如各类公共空间互动装置、路面装饰等都被列入其中,艺术始终是为人的、为社会的。王中教授曾经提到过:“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要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积累,成为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取向。” [1]

2. 通天街历史文化主轴街区公共空间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

2.1. 通天街历史背景研究分析

2.1.1. 地理位置

泰安市,坐落于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和秀丽的自然历史风光,毗邻壮美的黄河流域。它的北部与省会济南相邻,南面与济宁接壤,东部紧邻临沂,西濒黄河。泰安市在山东省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享有“五岳之首”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古代,秦始皇通过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的仪式,后续许多皇帝都纷纷效仿,据《史记》中管仲记载,共有72位皇帝抵达过泰山,真正来此封禅的有6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光绪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封禅这一祭祀仪式通常在改朝换代并且天下太平时举行,它的级别远高于一般的皇帝祭天和祭地仪式,象征着新王朝的建立,这一仪式也为泰安积淀了丰富的宗教文化,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仅泰安本地的居民,其他城市的居民在需要时也会特地前来泰山,虔诚地向神明祈福,祈求神明的庇佑和祝福,这种宗教传统已经渗透到泰安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了泰安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北至玉皇顶,南至通天街,这一带状区域构成了泰安“历史文化主轴线”的主要线路,同时也是历代诸位皇帝登山封禅祭祀路线,象征着仙境到人间的过渡。因为,通天街是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文化主轴街区的主要街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占据着城市中最核心的要道。以前,登泰山的人们通常会以通天街为起点,以此深入且全面的了解泰山历史发展和中轴线的脉络,而随着城市管理者们急于对于房屋、商业街道的扩建与开发,缺乏长远的城市规划与经营目光,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氛围被破坏,通天街逐渐成为了以小商小贩、服装销售为主的商业街区。在这一变迁过程中,登山者的选择也逐渐偏向更近的登山口而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历史地标。

2.1.2.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民间一直有“三迁泰安”的传说,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距离泰山最近的城镇是博邑,也是当时泰安附近最早建立的城镇。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在泰山以南设立博阳县作为济北郡的郡治,成为地方郡政府所在地。汉代时,虽然汉武帝为泰山设置了泰山郡,但是郡治依旧在博县,从春秋时期一直到西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400多年,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博城一直都是泰山南麓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了当地居民的聚集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领千军万马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整个仪式进展非常顺利,登封后还出现了“白云起封中”的神异现象。为了感谢泰山上的神明的庇护,下令在泰山以东设置奉高县以作报答,泰山郡的治所也从博县迁至奉高县,这一变化带动了泰山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来此游览和登山,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以此,奉高城就这样兴盛了600多年。在隋代以前,县城和郡治都设立在泰山的两侧,因为汉代时期泰山的南麓是一片沼泽,后因为气候的变化沼泽地逐渐干涸消失,于是泰山打通了中段的道路,经济中心从之前的东侧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奉高县逐步衰败。到了宋初时期,来泰山祈福祭祀的人日趋增加,以东岳庙(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荣发展,唐朝末年,在这里设置岱岳镇,吸引了地方官吏,泰山区的雏形由此形成,泰安也终于完成了“三迁定址”。之后,以岱庙为中心的泰安城逐渐热闹繁华起来,各条街道相继兴起,在清代以前,岱庙正南方向的景岩街(今通天街)是为了给来爬山的人提供住宿、餐饮以及上山祭祀需要用到的物品的地方,它连接着“天庭”和“地府”,是泰安“人间闹市”区的中心街道(泰安的空间格局被古人划分为“三重空间”,即人间、地狱、天庭),清代末期,改名为通天街,寓意从这里出发能够直达天庭,由此可见,当时泰安市历史文化中轴线已经初具规模。泰安城的历史演变从春秋战国开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发展到今日,通天街是这一全部演变的见证者之一。

2.2. 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竞争优势

2.2.1. 历史价值

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空间中的主要街区,本身就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一部分,这条街作为泰安城市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见证着不同年代的人们在这里往来的历史画卷。在明清时期,通天街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采用的是木结构和青砖瓦顶。屋顶的瓦片不仅起到了保护屋顶的作用,还美化了建筑的造型。这些古建筑的特征包括檐角飞翘、斗供飞挑、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装饰元素。除了以上元素在明清时期的通天街出现过,建筑空间格局在那时采用的是院落式布局,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秩序。尽管通天街的建筑并没有像岱庙古建筑群那样几乎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在不同的时期街道建筑都有不一样的建筑特征。在今天,通天街的历史建筑已经都变成了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建造的仿清楼房,但仍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影子。尽管通天街已经不太能看到过去的历史遗迹,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仍可以感知到过去的历史文化氛围,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如同一个历史活态博物馆,同时这条街是历史文化轴线中整体序列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存在价值。

2.2.2. 艺术价值

千百年来,轴线的存在中融入了独特的艺术文化氛围,不仅有前文中所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如青砖瓦顶、砖雕、石刻、雕窗等工艺美学,还有对于街道的建筑布局、道路铺设纹理、商铺门头设计考量的景观艺术价值,以及独属于通天街的社区文化氛围,原住民的生活习惯、社交范围早已与这里产生了交融。在时光的沉淀下,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泰安城中最为浓厚,众多与艺术有关的店铺开在老县衙内,如文房四宝、玉石古玩、书法绘画等,吸引了许多对历史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人来寻找创作灵感,即使通天街现在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依然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潜力,不断催生着新的文化的可能性。顺着通天街向北前行,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岱庙,从古至今一直蕴藏着深厚的艺术内涵,建筑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使人每当走进这里都会感叹古人的建造古典园林的智慧,从正阳门开始向里走,就能开始体验到一步一景的视觉感受,站在城楼亦或是园林的不同角度看向其他楼房和景观,又带来了移步异景的惊喜,站远了看是建筑与草木间的层叠交错,互相“借”景,走进了看,是每一片小小瓦当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在行走动线上,尽管岱庙有划分非常清晰的入口与出口和浏览顺序,但是建筑空间带来的连续性以及一草一木的光影变化又使园林里面的空间非常意动,使得各个建筑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园林内的比例和对称设计使得环境具展现出了中国式的审美,充满了优雅、诗意与和谐的氛围。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美学价值观,所带来的美学价值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也为中轴线的文化遗产增添了珍贵的艺术价值。

2.2.3.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的身份认同感来自于一个社会和特定群体赋予它的意义,但这些价值会因为不同时期的文化、历史、艺术或传统而各异。文学价值还包括对于一个地区的美学原则、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欣赏上,体现出大家共同追求的审美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相似的文化元素来加强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凝聚力,使社会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通天街的建立首先是为了来爬山的人们在这里休憩、进食,准备上山需要的物资,那时就已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区。其次,宋代以前,在通天街西侧有一条重要水道,舟船穿梭往来,通天街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交通的便利,使得这里形成了各地区的交汇场所,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文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各地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泰安市中轴线文化的多样性,只不过后来河水逐渐干涸,形成陆地,于是取名为运舟街。2006年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十五类,分别是民间美术、文学、音乐、传统手工艺等。面食、糕点、糁汤、泰安赤鳞鱼、炸荷香等为代表,各类传统美食在老县衙内数不胜数。泰山皮影剧场就坐落在通天街的北侧,泰山皮影融合了剪纸、彩绘、戏剧、说唱等元素,以“十不闲”闻名天下,分别是五官、四肢加头脑,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台戏,故事大多讲述的是泰山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出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在岱庙北侧有一处泰安市泰山天元石博物馆,共有400多件套藏品,这里属于公益性事业的博物馆。经多方专家勘探,天元石就来自于中华泰山,它的地质特征与普通泰山石大相径庭,因此天元石是一种无比珍贵的稀缺资源元,2014年赏石文化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观赏石鉴评标准》颁布,意味着中国石文化的一个里程碑,2016年天元石被列入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为泰安市乃至国家对于石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大的贡献。由此可见,泰安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都是泰安市的宝贵的瑰宝,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研究的机会,也为泰安市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所以,在未来为艺术文化的展示提供更好的场地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核心地带,带动鼓励当地艺术家的创作,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带动泰安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因此,推动泰安市艺术文化的发展是一项道阻且长的重要使命。

2.3. 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2.3.1. 活动分析

通天街位于泰安市中心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人流密集区域。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有许多游客下山后会来到通天街就餐、休息。街区内有一所小学,导致每天上下学时段人流量较大,因此,整个街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大。街区北侧是东岳大街,是泰安市的主要交通干道,连接着泰安市大部分的活动链,南侧是南关大街,有几处购物中心,因此通天街两侧的车流量较大,是大部分市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据古书《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南关旧为京省驿路,冠盖往来,废著繁集。”表明了当时南关大街就已经是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了。岱庙公园在通天街的北侧,占地96,000 m2,绿化面积高达90%,但是,街区内的居民若是想去岱庙里面的公园,需要穿行东岳大街,安全性较低,且需要收取门票,只能在岱庙门口的小公园里简单活动。街区内唯一的景观元素是道路两侧的行道树,间距大约在6米,整条街公共座椅4把,有2把安置在学校门口,供接孩子的家长们等待时休息。由于街区道路较为狭窄,大概在8米,没有其他活动空间,市民们只能自发性的坐在树下聊天、下棋,通天街北侧有一处空地,后改造为地上停车场,大约有42个车位,想要进入通天街需要穿过停车场,整片区域显得拥挤、狭小,街区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街区内有3条支巷,连接着升平小区,为了方便居民们的日常同行、交往设置的,通天街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由以前的纯商业化街区变成了居民生活街区和商业街区的结合,平时居民们会到通天街闲逛、散步。因此,通天街的公共空间急需改造,提高居民们的交往活动空间质量,创造多元化的历史街区,营造街区的场域精神,吸引更多人聚集在街区内。

2.3.2. 人群分析

据山东省统计局资料显示,泰安市2021年第八次人口普查比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了3.15万人,从544.07万人下降到547.22万人。紧邻通天街的小区有两处,分别是运舟街小区和升平小区。据调研了解,升平小区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共54栋楼,现存1630个住户,常住人口4210人左右,流动人口331人。运舟街小区占地2.0平方公里,现存住户512户,常住人口1270人左右,流动人口160人左右,两个小区都属于九十年代初建立的老旧小区,近两年都进行过墙面以及小区内环境的简单翻新,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建筑质量较差,加上通天街周边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缺乏绿化空间,人居环境质量低,狭隘的空间使得年轻人大都倾向于购置新房来改善居住环境,两个小区均属于学区房,所以小孩有上学需求的家长会考虑留在这里或购置这里的房子方便孩子上学,剩下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50.8%,由此可见,小区内的家庭结构主要以老年人独居和三代同堂的家庭为主,新婚夫妇以及未婚青年人较少,占比在13.4%,剩下一部分人口以租房和外来打工者为主,因其老小区的租金较为低廉加之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老县衙内有一些开设外卖店的创业者为了方便也会选择在这里当作临时住所,占比15.9%。在街区内,常见人口主要是老人、小孩以及经营店铺的营业者,年龄大概在37~50岁之间。

2.3.3. 街区环境

街区内的建筑样貌较为统一,在2006年整体修建为仿清样式建筑,主要以黑、白、灰色为主沿街分布,颜色较为单一,街区内除了以前泰安市的老城门和相邻场所老县衙的历史博物馆,没有任何可供观赏的艺术作品,加上通天街主要以售卖服饰为主,整条街道氛围较为无聊,与历史文化老街的内涵十分不搭,无法吸引群众来到这里。建筑普遍为两层,个别建筑为三层,全部属于商业建筑,牌匾统一为黑底黄字,建筑质量较好,统一为砖混结构楼房,建筑立面虽统一了牌匾的样式和色彩,但时间久了管理部门疏于管理,一些商家自己随意制作了尺度不合理和颜色不统一的牌匾安置在墙面上,在通往街区背侧的居民区的支巷里,墙面上也是随意张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纸和横幅等,墙体的漆面也已经掉落,建筑立面随处可见裸漏在外面的电线,随意缠绕,无人打理,对建筑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遮挡,街区内孩子老人较多,安全制度得不到保障,并且给市民们的居住空间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美观度。街区内共设有两组垃圾桶,数量较少,导致行人随意乱丢垃圾的现象较多,影响街区的卫生环境,通天街虽然是一条步行街,但电动车、自行车和三轮车依然可以随意出入,造成了街区内车辆随处停放的问题。

3. 公共艺术在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策略

3.1. 公共艺术的更新设计原则

3.1.1. 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原则

在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其表现受到地理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的空间、场地要求公共艺术具备不同的定位和目标,这包含如何巧妙的融合地域性和历史文化元素,以突显城市街区的地缘特色,并在实践中真正影响城市的发展,都是我们在公共艺术设计中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发展对体现文化根基和尊重历史传承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每个地区和城市都有其自己丰富独特的民俗、宗教、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表达,因此可以在设计中考虑融入当地的符号、图案并加以发展,去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和民风民俗。在公共教育方面,通过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更好的铭记历史,加深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结合设计手法融入当地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或传统习俗。在观察感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塑造人们的地域认同感、建立社会凝聚力和增强社会联系,成为城市中文化交流的窗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城市的环境特点影响着公共艺术的设计,艺术品材质的选择、耐久性和是否有风水习俗的要求都反映着一座城市规模、气候条件和地貌地形等特点。同时,地域性也要求以当地文化需求为主体,设计时应确保艺术项目是否符合尊重当地人们的期望,这可能包括为市民增设活动空间,便捷人们的生活,激发空间内的人的心理感受,激发创造力等,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3.1.2.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原则

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这本书中所提到:“公共艺术远不仅仅局限于雕塑、绘画等传统形式的出现,其核心特征在于艺术的公共性,尊重个体的需求和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此外,公共性意味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每个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2]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与其中的人产生关系 [3] 。位于伦敦肯辛顿的蛇形画廊,是由Barkow Leibinger设计的一座独特装置,它以一系列的波浪条带构成,如同一只在纸上勾勒出的轮廓线条,呈现出一种空间的流动感,从高处俯瞰,彷佛是大自然中植物生长的轨迹,这种设计灵感源自于自然界,使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为了增强社交活动,蛇形画廊的下方特意设置了一圈非正式座椅,这些座椅不仅提供了休憩之地,还未人们提供了聚会与交流的机会,这种多层次的设计效果激发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探索欲,发掘其中的各种可能性。蛇形画廊的独特结构和创新的展览方式为肯辛顿公园增添了生气和活力,与此同时,设计者也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使这个空间成为了备受欢迎的场所。这个空间既是一个艺术品,也是一个社交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亦或是独自一人来此休憩,创造了一处开放、可访问的空间,供公众使用、享受,充分考虑了公众的需求和参与度,体现了公共艺术需要具备公共性的核心理念。美国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对与“公共性”的含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公共性”就像社会中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一旦这条纽带消失了,人们也失去了这种具有共识的连接 [4] 。

3.1.3. 公共艺术的审美性原则

中轴线作为城市的核心位置,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光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也逐渐提高,人们会因为视觉的刺激产生心理与生理的内在感知。因此,在中轴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中,有必要注重提高公共艺术的视觉吸引力。由Vincent Leroy创作的作品《日落》采用亚克力材质结合可移动光学模型制作完成,通过巧妙地利用亚克力光板,使其能够反射出太阳的光线形成美丽的色彩,彷佛一颗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太阳,当你从远处欣赏时,作品散发出了浪漫而美妙的氛围。作品不仅利用了独特的材质,还传达了对大自然和光线的独特诠释,让观者沉浸在梦幻的艺术体验中,光学效果和美学价值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对光的思考,同时也创造也一种独特的感官享受。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中,可以将公共艺术品打造为视觉焦点,增加空间吸引力,打造一个具有趣味性和美学价值的文化街区。

4. 设计实践:公共艺术介入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1. 设计原则

设计方案皆在将公共艺术融入泰安市中轴线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中,以注入新的生命力、增加文化传承与表达、生态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挖掘泰安市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元素,同时对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进行保留和创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提升街区形象,吸引游客和市民,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

4.2. 设计更新目标

充分利用泰安市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资源和潜力,推动该地区的城市建设,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元素融合,以实现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体验,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设计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 注入新的生命力

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突破老旧街区公共空间沉闷、单一的风格局限,为泰安市通天街带来独特的创新视觉体验,根据对公共艺术所在的场域特有的文化、历史、价值观与大众审美等研究,探索适合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限定公共艺术的场域特征与主题概念,为街区创造一个独具创意的公共空间,激活街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区重塑、街区与城市的互动等,从而为通天街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 增加文化传承与表达

设计目标在于体现通天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公共艺术的呈现,传承并展示街区的独特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历史与文化的活化载体,为街区增添文化内涵,通过公共艺术的引入与街区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将文化表达融入设计中,反应并塑造城市的现有文化,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城市历史。

(三) 生态融合与可持续表达

设计将注重保护通天街的生态环境,采取最小干预措施,确保绿色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将公共艺术融入生态体验中,创造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景观,提升空间的可持续性,使街区成为具有生态特色的宜居空间。

4.3. 设计定位

本设计方案皆在将泰安市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打造成一个融合艺术、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综合性公共空间,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突出泰安市通天街的独特文化底蕴,强调其历史传承与地域特色,展示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案例发现,将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改造的方法在许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例如,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设计改造,以展示南宋御街历史样貌风采、恢复城市独特记忆为切入点,保留城市历史的空间肌理和真实感的特点,不做仿古、强制拆迁等浮于表面的改造工程,梳理街道空间结构,在尊重居民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街区的空间优化,将零碎空间进行整合,通过交通管制的方式在广场、树荫下、街道等处设计供人们休憩的公共空间,保留和修复古建筑群,通过增添艺术性设计手法,增设新的文化场所,使历史和现代相互呼应、紧密相连,游走在街区中,仿佛能感受到古典园林灰砖黛瓦移步异景的空间意趣,艺术性的雕塑、装置、公共空间使人们对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区更加感兴趣,获得舒适、有趣的身体与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历史文化与当地群众的连接。这种改造设计手法,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树立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和艺术基础。

4.4. 设计方案

4.4.1. 铺装设计

历史文化街区的铺装设计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特色,人们漫步在街区中就能联想到古时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地面铺装应选择与当地文化和历史风格相符的铺装材料,以保持历史感和传统氛围,泰安市通天街原路面铺砌为花岗岩材质的灰色条石,1984年,老街因房屋老化破落问题,进行过一次全面修缮,古时保留下来的花岗岩条石地砖为全部仿照翻新,目前,地砖状态良好,因此本设计方案中将对保存完好的地砖进行保留,继续延续原有铺装肌理,对部分损害程度较低的地砖进行保护和修复,检查地砖的填缝状况,使用适当的填缝材料进行完善。

4.4.2. 景观设计

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呈南北带状走向,在路的两侧种植着泰安的市树国槐,种植历史悠久,见证着泰安市的发展与变迁,每当7、8月份时,正是槐树的花期,整条街道的槐花同时开放,点缀了通天街的整个天空,吸引着游客和市民前来驻足,在本次改造设计中,将对国槐树进行保留、修剪,强调泰安市的文化特色,确保树木保持整洁和有序,及时处理害虫和疾病问题。老街的建筑和街道通过树木的点缀,呈现出更具吸引力的外观,两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同时,街道两侧的树木也可以起到区分道路功能的作用,树木内侧是行人区,外侧是交通区,有助于提高街区内部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人们在中轴线街区顺着两侧的树木朝北望去,便是雄伟的泰山,起到了引导视线的作用。因街区内面积有限,道路面积较为局促,除树木之外,利用种植池与种植箱以及立体绿化缓解街区内绿化不足的矛盾,它们具有节省空间,安置较为灵活的优点,与其他公共设施,如座椅、垃圾箱、路灯等更容易结合成景观小品,提升人们在街区内感受自然带来的舒适感。

4.4.3. 建筑界面

美国H.西蒙在《人工学科》中将人造物的设计理解为一种解决/决策过程 [5] 。在《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件中对历史城区保护相关内容文件可知,对历史城区文化主轴结构进行保护,即“泰山–岱庙–通天街”范围。这一保护目标包括保护泰山历史城区的整体路网格局、保留特色,以及维护以岱庙建筑群为代表的中国皇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同时,规划文件也着眼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巷的走向、宽度和断面形式;保护历史街巷界面和空间尺度。在色彩保护方面,保留灰顶白墙、灰顶灰墙的色彩基地,部分公共建筑局部可点缀红色或者蓝色,避免建筑色彩的千篇一律,但整体色调要与整体风貌相协调。在通天街街道的建筑界面上,首先对与整体街道风貌不符的现象进行整治,比如电线外露、随意悬挂的广告牌等,在以后加强道路和建筑立面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其次,对于建筑立面中因年久失修造成的墙皮脱落或乱涂乱画的现象进行修复,最后,在街道中加建改建的建筑以及遮挡建筑立面和景观廊道视线的构筑物一并拆除,统一清除在街区内的杂物堆积。改造设计方面,对个别建筑立面进行更新设计,根据对过去的街道元素分析,适当打造复古门牌,悬挂灯饰,恢复旧时情景业态,使建筑风貌与整体环境氛围更加协调,恢复泰安市通天街的独特空间序列,使人们在街区内通过空间风貌就能感知到城市的文脉特色和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对话城市未来。

4.4.4. 特色公共空间

高质量的城市健康社区具有较强的韧性、多样性、安全性和公平性,其社区公共空间承担大众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公共健康等三方面需求 [6] 。目前,通天街部分店面没有被使用,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对空闲的店面进行再利用,例如,在街道中增设公共阅读空间、文化活动中心、休闲聚会场所、民间特色茶馆等贴合通天街历史文化特点的室内空间,在街区中创造多感官体验,实现室内与室外的互动连接,通过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共同管理,赋予闲置的空闲空间社区服务性功能,这种将室内与室外结合构建公共空间的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街区公共空间的紧张,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不同程度的开放空间,满足不同的社会功能需求,激活公众的社交场所和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体验。

4.4.5. 基础设施

由场地调研结果可知,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内只有四把休闲座椅,垃圾桶都是临时放置的,照明系统在夜间光线也极其微弱。因此,不论是出于体验感还是功能性,街区内的公共设施都应尽快完善。通天街两侧左侧为老县衙小吃一条街,右侧连接着东升小区,人流量较大,四把座椅无法满足来到这里的人的休息需求,可通过在行道树两旁结合绿化设置休息座椅,供人们在街区内临时休憩。并且,在调研时还观察到,通天街附近的居民会自行带着桌椅板凳在街道两侧打牌、下棋、打麻将,夏天时喜欢坐在树阴下乘凉聚会聊天,这也是泰安市本地人的特色娱乐项目之一,也是街道内社会文化活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可选择街区内建筑前区域充足的前空间安置娱乐座椅,为市民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避免老人们独自在家孤独养老,在自己熟悉的街道空间内为老一辈人的未来打造创新的人文空间。除了座椅设施之外,可以通过增设街道内的垃圾桶避免街道中的垃圾堆积,可在休闲座椅以及空间节点处适当增设。另外,街道内没有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人们只能去附近的老县衙或者商场里进行使用,因此,公共卫生间的增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街道标识设计中,也应注意对卫生间标识的设置,提高空间的导向性,使人们在街区内可以快速定位方向和位置。公共设施可以与艺术进行结合,与整条街道的艺术氛围相统一,形成富有艺术特色的公共设施。灰色基础设施原本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消极部分,但当它也被视为一种景观,并与其他景观共同组成支撑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 [7] 。

5. 结论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是城市演变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人们经常进行公共活动和社交互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物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市民和游客频繁进行活动的区域,自然更希望公共空间有更高品质的改进。为此,从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切入点,以泰安市中轴线中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为主体,对公共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提高街区魅力开始进行研究,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体验。目前,我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以趋于成熟,传统改造模式成为一种常见的改造设计手法,但当“传统改造”成为一种“共识”时,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做什么成为了当下性的挑战。在本次改造设计中,充分尊重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原则、公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强调公共艺术的社会互动与共享等,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注重增加艺术吸引力、完善商铺管理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泰安市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资源和潜力,以推动该地区的城市建设。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与文化体验,同时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繁荣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案例发现,将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改造的方法在许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保留城市历史特点,优化街区空间,整合零散区域,修复古建筑,引入艺术设计和新的文化场所等举措,实现了历史与现代还有艺术的有机融合,创造更具活力的城市环境。我们必须面对真切的现实和生活,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和品质也许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消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得到的只能是失望的结果,如果我们能用积极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如今的现状,把问题当作改善和进步的机会,内心才会更加从容和自信为历史文化街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莉娜.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20.
[2] 鲍度诗, 王淮梁, 黄更.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许伟. 当代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J]. 艺术市场, 2023(9): 80.
[4] 张建, 刘佳婧, 王浩. 公共艺术设计[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5] 张钦楠. 建筑三观[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6] 张宸, 陈风焕, 丁印宇. 城市健康公共空间特色优化设计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7): 49-50.
[7] 董贺轩, 王云静, 吴巍. 城市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整合研究[J]. 新建筑, 2022(5): 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