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一例孤独症儿童抢食行为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ies i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DOI: 10.12677/AP.2023.1312748, PDF, HTML, XML, 下载: 177  浏览: 343 
作者: 欧国英:广州市康纳学校,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积极行为支持孤独症抢食行为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utism Predatory Behavior
摘要: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对一名有抢食行为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干预,结果显示通过前事策略的改变、行为的教导与训练、生态环境的改善、家校合作以及后果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此方法不仅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且能够引导出儿童做出的正向行为。同时,积极行为支持策略的实施提升了家长的教养知能,也帮助一线的教师找到了更好的处理儿童行为问题的方向。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y was adopted to conduct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an autistic child with predatory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autistic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rough the change of prevention strategy, behavior instruction and tra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consequences management.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but also guide the posit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y has improved the parenting knowledge of parents, and also helped front-line teachers find a better direction to deal with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文章引用:欧国英 (2023). 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一例孤独症儿童抢食行为中的应用. 心理学进展, 13(12), 5886-589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48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是特殊教育教师每天要面对的典型难题,问题行为不仅出现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在学校生活的其他时间里(午餐时间)。由于孤独症儿童对自己在午餐时应该注意的礼仪不能有很好的认知以及执行能力,所以会在午餐时出现抢其他同伴的食物或者用勺子舀老师饭盒里的食物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情绪问题,干扰到午餐的顺利进行,不利于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的建立。

1.1.1. 基于维护午餐现场的有序化需求

在本研究中,个案抢其他同伴或老师的事物是影响午餐时间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为,最严重的情况下午餐20分钟抢了5次,导致被抢的同伴无法正常进行午餐,同时,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儿童抢食的行为,而导致班级中其他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安置。面对这种情况,班级教师和家长也显得很无奈,研究者提出研究并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时,他们都表示愿意配合。

1.1.2. 基于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现实性

行为问题是指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了一定影响,超出了正常频率、强度的行为(邵秀筠,2019)。对于儿童身边的人来说,行为问题是一种困扰,会让人厌恶,都希望能够消除这些行为。但是,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孤独症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找出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个案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在午餐时抢其他同伴或者教师的食物,使得同伴无法正常进行午餐,也引发了其他孤独症障碍儿童的情绪行为的发生。这样的情况下,会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很多的困扰和压力。找到一种问题行为的解决方法就成了教师和家长的迫切需求。

1.2. 文献综述

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实证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积极行为支持”查询文献,大部分文章显示在孤独症儿童自伤(李志峰,2023),课堂干扰(品鑫源,刘春燕,2022),攻击(王智,毛文琴,金亚芬,应志国,2018)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文献中并没有看到对孤独症儿童抢食行为进行干预研究。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明晰概念是探究问题的前提,本研究就以下概念进行说明。

1.3.1. 积极行为支持

积极行为支持(PBS)又称正向行为支持(纽文英,2016)。在本研究,其是根据个案抢食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其支持计划和策略是有研究者协同班级教师及家长共同研讨得出的。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前事控制策略、行为教导策略、后果处理策略、家校合作等多元化的处理方式是其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正向行为,从而替代问题行为。

1.3.2. 抢食行为

自伤行为、破坏性行为、干扰性行为、分心性行为这些都属于问题行为。其中,干扰性行为是指会妨碍个体自身或他人的学习以及课堂活动的行为。抢食行为属于干扰性行为之一,午餐正常秩序受到了该干扰性行为的干扰,扰乱了正常班级管理活动以及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其他学生的情绪问题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对抢食行为有过研究,也没有相关的定义,故本研究针对实际情况对抢食行为进行定义。

本研究对抢食行为进行定义,是指:在学校午餐时间内,未经老师或其他同伴同意的情况下,儿童自己用勺子舀同伴或老师饭盒里的肉。将儿童把自己的勺子伸向他人的饭盒定义为抢食行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观察法记录个案在午餐时间的抢食行为次数以及前因后果,为了更好地分析儿童的行为功能,主要采用通过与教师、家长访谈和ABC行为观察表的方法进行,并以此制定实施计划,研讨个案干预前后抢食行为的变化,分析该支持计划的有效性。以期通过介入干预,减少个案的抢食行为,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以及增加个案的适宜性行为。

1.4.2. 研究意义

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首先,通过该策略的拟定能够提升教师处理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对儿童的午餐餐桌礼仪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儿童父母的教养知能也等到提升。再次,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行为支持找到更合适的改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减少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行为时可能会走的弯路。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个案(化名),男,13岁的孤独症学生,2006年10月生,目前就读于广州市某特殊学校六年级,家庭经济宽裕。目前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一起居住,家庭和睦。学生在3岁时被诊断为低功能孤独症,目前个案的认知、精细动作、自理能力都还不错,但是表达能力弱,例如:想得到某些物品时不会说出物品名称,只会用词语“妈妈”表达一切自己的需求,对人际交往的规则、社会的规范等较为欠缺。语言理解能力一般,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如喝水、坐下、搬椅子等),对简单的疑问句理解一般(如:有没有……?)。

研究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个案在午餐时出现抢其他同伴的食物或者用勺子舀老师饭盒里的食物的行为。在多次的口头教育情况下,这种行为并没有改善。这种行为,不仅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情绪问题,干扰到午餐的顺利进行。

2.2.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了研究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干预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研究结果以及建议。

2.2.1.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此行为原因,本研究采用了对个案的班级教师以及其母亲进行了访谈,收集与个案问题行为的有关信息。

2) 观察法

为了弥补访谈的不足,本研究还是用了观察法,主要使用了《行为观察记录表》以及本班级的课程表,以此来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前行为、结果以及次数,用于分析行为的功能,为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方便统计个案抢食行为出现的次数,本研究中把课程表当成记录行为出现次数的表格。当个案出现把勺子伸进别人的饭盒的问题行为时,就记一次,一个表示该行为出现了一次,×2表示该行为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两次,以此类推。这个行为记录表非常的重要,它对后面的目标行为功能分析有很大的意义,可根据出现该行为的时间段来为个案制定支持性的干预策略。

3) 功能性分析

积极行为支持认为任何的问题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有功能性的,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因此研究者首先要通过功能分析,找到该行为发生的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2.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访谈资料功能分析

因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午餐时间里,所以研究和在评估个案功能时主要的访谈对象是个案的班级教师。通过《行为观察记录表》以及用班级课程表自制的行为记录表的资料整理得出结论。

首先,从个案的背景方面分析,儿童在生理上并没有的缺陷。而且,儿童在午餐时是可以吃自己的食物,并不会是因为偏食而导致从其他人的饭盒里抢食肉类。从个案的能力方面,个案的认知水平能力一般,但是也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有时候他抢食后并没有表现出想要得到其他教师或其他人的关注。从动机上看,当他的饭盒里有肉时,先观察别人的,再决定是否抢食,或者先吃完自己的,再去抢其他人的。

2) 观察记录资料分析

为了了解个案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及原因,研究者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和次数记录表记录了个案问题行为的情况,表1是在资料收集期其中一周发生的次数记录情况,如表1

Table 1. Record the number of problem behaviors

表1. 问题行为次数记录表

表1可以看出,个案每天中午午餐时间舀别人饭盒里的肉吃的次数大概在2~5次,儿童再午餐时间里的抢食行为表现主要以获得实物为主,都是为了在他人饭盒里舀到想要得到的肉。在此期间,儿童对他人的反应丝毫不关注,因此可以排除获得关注的可能性。

基本排除获得关注这一功能的前提下,判定为获得实物。为了更好的了解个案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使用的《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了个案发生问题行为的时间、前事、行为、后果以及功能,如表2

Table 2. ABC behavior sheet

表2. ABC行为记录表

表2为个案的分析记录表,从时间、情景、前事、先兆以及后果等记录了个案的出现抢食行为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知道:1) 当没有成人在旁边监督的时候,个案会出现抢食行为;2) 看到同伴饭盒里有肉时就会去舀来吃。从表2也能够再次看出,个案的问题行为就是为了等到某一实物。而且由观察可以得知,个案对带有骨头的肉会更感兴趣。

3) 综合分析

从个案的行为记录表中可以看到,个案在校每天午餐时间抢食的行为大概2~4次。通过访谈、观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个案对肉菜非常的喜欢,舀他人饭盒里的肉也是为了得到这一实物,而不是为了获得关注、逃避或自我的刺激。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干预方案。

2.3. 干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从个案的观察记录表1表2可以看出,个案在没有成人监管的时候,就会对其他的同伴进行抢食。

为了降低儿童在午餐时的抢食行为,增强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结合个案抢食行为的功能性分析结果以及午餐场所,并与教师和家长讨论共同拟定了积极行为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改善、前事控制策略、行为教导策略、后果处理策略和家校协作五种策略,这些策略分别实施于个案的课堂、午餐时间和家庭环境中,具体实施如下:

2.3.1. 前事策略

1) 调整辅助方式

在午餐时间对儿童采用个别化的辅助方式,学生午餐时间专门有一名教师看着,时刻观察学生动向,以便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个案每次想舀同伴肉的时候,都会先站起来看看同伴饭盒里时什么肉。当个案站起来时,教师用语言提醒个案吃自己的饭,减少他舀别人肉的机会。

2) 加入视觉提示

在实施积极行为支持干预前,教师对个案抢食行为干预一般都是事后处理,即教师是在个案的抢食行为出现后,通过大声制止、把个案拉回座位等措施。在干预是时候,加入自制的正向行为视觉提示卡(附录1)。在午餐开始前,教师会有一个讲规则的时间,向学生们展示规则提示卡,并讲解午餐时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有问题要举手,吃自己的午餐。最后还要针对个案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并让个案复述该提示卡内容,把提示卡放在个案的餐桌前。以此逐渐建立个案的午餐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2.3.2. 行为教导与训练

1) 图文辨识

根据个案的实际能力,个案只能认识图片,不能认识文字。教师制作图片,图片的内容是关于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可以吃。教师通过图片,教育个案,自己饭盒里的食物可以吃,别人饭盒里的食物不可以吃。在个案自己的饭盒图片上打“√”,代表可以吃。在同伴的饭盒图片上打“×”,代表不能吃。

2) 运用代币制

与儿童共同约定积极行为,主要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吃自己的食物,并运用代币表(附录2)进行记录。在午餐时间中,个案如果独立吃自己的食物,教师对儿童独立吃自己食物的状态进行实时奖励,个案集齐四个代币图片就可以获得其喜欢的一个奖励。午餐结束后就可以去班级老师那里领取自己喜欢的玩具。

2.3.3. 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1) 位置安排的改变

在没有调整位置前,个案是与同伴一起围着餐桌吃饭,儿童就很容易舀到别人的肉菜。因此,在午餐时间,研究人员建议教师调整个案与同伴们午餐的位置。教师让个案单独在一张餐桌上吃午餐,与同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个案相对来说安坐能力比较好,安排他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后,他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站起来。

2.3.4. 后果处理的策略

1) 及时制止和教育

教师如果发现个案有抢食行为时,马上制止他,让他离开同伴并做好。制止之后,教师拿出辨识图片,教育个案,刚才他做了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

2) 加入负强化

教师要让个案知道,因为他做了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所以会在他的代币表中减去一个已经得到的代币,那么他喜欢的活动或者物品就会被取消。

2.3.5. 家校协作策略

家校协作一起努力干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与家庭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用一致的方法对个案进行干预,避免干预的不一致带给孩子自身的混乱。而且还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抢食行为统计分析

1) 在干预方案实施前,个案的抢食行为次数是比较多的,午餐时间抢食最多的有4次。在干预期间,个案的抢食行为明显减少,大概每次午餐时只会发生一次(如表3),干预期与干预前相比,问题行为是有明显下降的。说明干预策略是有效的,起到了积极的干预效果。

Table 3. Record the number of problem behaviors

表3. 问题行为次数记录表

2) 在撤销干预后,问题行为又有反弹的迹象(如表4),既儿童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与同伴一起围坐吃午餐时,儿童的抢食行为会有反弹的迹象,应该进行持续的干预。

Table 4. Record the number of problem behaviors

表4. 问题行为次数记录表

3.2. 积极行为支持的社会成效

实施干预后,教师和家长都一致认为积极行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对个案的抢食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成效。

首先对于个案,个案中儿童的干扰性行为明显降低,在午餐时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班级的一名教师说:“他现在在午餐时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基本上能够独立吃自己的食物。班级的环境也好了很多,虽然有时他还会站起来看看别人在吃什么,但是不像以前站起来就想要去舀别人的肉了,能意识到午餐要坐在自己位置上吃自己食物。这对提高他生活质量是有帮助的,也是符合我们新课标要求的。

其次针对家长,研究者在干预期间一直与其母亲保持联系,母亲对个案的教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母亲说:“因为家里的老人会比较宠溺小孩,小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谁碗里的,只要他想要都给他。自从老师教了我一些方法,我在家里一直实施,我也跟家里的老人说明了情况。他在学校这样是不行的,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麻烦老师的。每天吃饭前我都跟他讲一遍吃饭规则。刚开始,老人觉得我多事,后来看到孩子有进步,也就不说什么了。我觉得那个视觉提示卡和图文辨识特别好。”

最后,班级的教师也有很大的改变,他们认为通过这次支持计划的实施,他们探索出更多应对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式,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通过劝阻、拉拽、代币等方式去改变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儿童。

但本次计划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在培养儿童用举手表达自己意愿的行为还没有达成,需要教师的语言提示才能够表现出来;再者,本次正向行为计划缺少基线期、实验期、维持期数据的收集,缺少数据的分析对比,只作了简单的比较,数据还不够有很好的说服力。

4. 基于研究结果的建议

1) 积极行为支持对降低孤独症儿童的抢食行为有立即成效,可见要降低孤独症儿童的抢食行为必须要实施多管齐下的积极行为支持计划,个案的抢食行为从最多的5次降到没有出现;在其方式上,为了更好地理解、尊重孤独症儿童,通过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前事控制策略、行为教导、家校合作以及后果处理策略共同实施是最好的方式。

2) 积极行为支持的实施能够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认同,是因为本研究计划将教师和家长考虑参与到研究中,充分尊重研究参与人员的需求,调动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是可以真真切切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难,解决家长难题的,所以才能够得家长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到较好的社会效度。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配合,这项计划也难以实施。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家校合作的团队是积极行为支持计划顺利进行的保障。

附录1

坐好 举手

Sit up properly Raise hand

吃自己的食物

Eat your own food

附录2

代币表

Token table

参考文献

[1] 李志峰(2023). 自闭症自伤行为干预研究进展. 绥化学院学报, 43(4), 95-98.
[2] 纽文英(2016). 身心障碍者的积极行为支持(第2版). 心理出版社.
[3] 品鑫源, 刘春燕(2022). 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学生课堂干扰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38(1), 64-71+85.
[4] 邵秀筠(2019). 积极行为支持对学前孤独症儿童离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济南大学.
[5] 王智, 毛文琴, 金亚芬, 应志国(2018). 积极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 按摩与康复医学, 9(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