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In-Depth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Re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JC.2023.114132, PDF, HTML, XML, 下载: 150  浏览: 742 
作者: 陈 丽, 鲍雁灵, 罗敏杰, 钟皓宇: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嘉兴
关键词: 红色文化美育乡村振兴路径 Red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摘要: 百年荣光,红色文化薪火相传;铸魂育人,高校美育方兴未艾。红色文化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将红色文化厚植于高校美育教育中,推动了高校美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精神资源。通过探寻高校红色美育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深层联系,找到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且通过研究实践,发现高校红色美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更多路径,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找到新时代高校红色美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的新举措。
Abstract: In a century of glory, red culture passed on the torch; casting souls and educating people,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on the ascendant. Red culture is the condens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red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riches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exploring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re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re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found. Through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 found more paths for re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ound new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rough innov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文章引用:陈丽, 鲍雁灵, 罗敏杰, 钟皓宇.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4): 885-890.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32

1. 引言

红色文化诞生形成于中国历史特殊时期,是中国百年奋斗历程的浓缩。弘扬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将红色文化深入高校“五育”工作中。20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红色文化不断融入美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高校将红色美育与专业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面向周边乡村,以红色文化为指引,向乡村注入美育人才。以美铸魂,推动乡村精神文化的发展;以美赋能,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因此,在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探寻高校红色美育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深层联系,探索高校红色美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更多路径,对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红色美育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力量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审美教育更是国家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五育”教育中,力求能培养真正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高校教育不断地发展中,红色文化通过美育的形式获得广泛的传播和深入解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红色美育。红色美育是以红色文化为根基,以红色精神教育为中心,通过红色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红色审美和人文素养,并实现学生个人人格的完备,从而更好地培养红色血脉的传承人。红色美育以传承百年的红色精神为标准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中所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力量。

2.1. 红色美育的文化价值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1] 。红色美育将红色文化具象化,生动化,艺术化。通过美术,音乐,文字,教育等多种不同形式,将红色文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机统一。并通过教育教学,在实践中传承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执着和不懈的伟大追求,传播好红色文化。通过艺术性的方式,将中国百年奋斗历程生动再现,推进中国红色精神的入脑入心入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传播红色文化、树立红色理想。

2.2. 红色美育的教育力量

红色美育为美育教育提供精神力量。红色美育中蕴含着强大红色精神。中国百年的建设历史,便是无数英雄的奉献史,他们是中国发展的先驱,也是红色美育的创造者。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下,先人从嘉兴南湖出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走过漫漫五千里长征,扛过十四年抗战,最终解放全中国。在赶考路上,一路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开启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革命理想高于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精神正是美育教育最好的精神教科书。

红色美育为美育教育提供文化支持。红色美育在发展中沉淀和积累了众多优秀文化作品,一大批红色小说,如《红岩》;红色戏曲,如《红灯记》;红色电影如《满江红》等红色作品传扬于世,形成专属于红色文化的海洋。这些优秀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教育,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美育的教育。当受众对红色美育作品进行阅读,观看和理解,并产生精神的共鸣时,美育教育便实现了。

高校红色美育正是红色美育教育力量的集中展现。高校红色美育是依托红色美育为基础,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展红色育人实践。高校红色美育的内容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打造红色课堂,将红色美育加入专业培养方案,教师教学方案中,通过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美育教学课程,推动红色文化研究和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美育教学中讲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审美。另一方面是开展红色活动,通过校内外红色美育实践活动,结合文学,美术,影视等多项艺术形式,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在校内开展以红色美育为中心的宣讲会,表演活动,艺术比赛以及志愿服务。增加学生和红色美育的人生和互动。在校外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红色遗址进行沉浸式美育教育,在研学中感受红色美育的教育力量。

3. 高校红色美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系

3.1. 高校红色美育与乡村振兴发源扎根于同一文化血脉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精神世界塑造的关键时刻,高校红色美育肩负培养好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高校红色美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红色美育聚焦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红色精神的传播和红色活动的实践。其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正是培养好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肥沃土壤。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红色文化便是乡村文化的主心骨。只有深挖乡村中的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点燃乡村文脉,才能以文化赋能乡村,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高校美育教育只有从红色文化中生根发芽,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播和发展红色文化是高校红色美育和乡村振兴的同一需要。

3.2. 高校红色美育与乡村振兴理想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红色美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红色美,感悟红色美,传播红色美的能力。正如有的学者提到:“美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美育归根结底是创造力教育、是美化心灵和陶冶情感的教育” [2] 。红色美育是以个人精神教育为中心,通过提高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实现个人人格的完备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获得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深入,而红色美育正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给人精神的富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仅有物质建设的乡村振兴,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通过社会主义道路的风雨。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发展好物质建设,更要发展好精神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到达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高校红色美育教育和乡村振兴在实现人精神建设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4.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4.1. 激发乡村美育内生创新能力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能够激发乡村美育内生创新能力的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红色美育充分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精神文化,是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的;二是在激发乡村的内生创新能力需要依托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精神力量。

一方面美育的发展紧随着人民精神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蔡元培较早给美育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指出来美育是以人的情感为特征的。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的一部分,强化了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美育以审美教育为底色,将个人精神教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红色美育。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2023年,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从当前来看,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依赖于实践活动,但其内在是从乡村当下困境出发。空心村不断增多,城乡人口比例不断增大,都表明在乡村振兴中,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的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题,也是美丽乡村的创造者,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美育的内生动力。当下的乡村发展也须立足于红色精神文化。随着红色美育发展对村民精神文化发展的提升后,其在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的实践又推动着红色美育的深入,红色美育不断深入,村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高,不断鼓励着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奋斗中推进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审美的进步,这就是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激起的内生动力。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精神文化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4.2. 强化高校红色美育的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全国师生走出校园,开展多样的红色美育实践活动。在红色美育的实践中,高校突破了以往校内活动的局限性,将美育服务的窗口开往乡村,以乡村振兴为美育教育服务目标,以红色文化为美育教育精神指引,引导师生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强化了高校红色美育教育深入乡村的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5.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5.1.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校外美育实践活动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高校红色美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扎实推进红色美育教育深入高校课堂的同时,相关深化美育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活动也需同步推进。在校内课程教育的阵地外,校外美育实践活动正是检验美育教育成果的好舞台。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乡村实践深度融通,运用多种方式深入乡村开展红色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红色美育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让红色美育流淌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探讨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5.1.1. “单兵作战式”乡村美育实践

高校内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假期开始后回到各自的家乡,如同星火散落在全国。在假期背景下,建设“化整为零”的乡村美育实践方式。通过进行“星辰入海计划”,即学生在校内吸收美育知识后,回到乡村因地制宜地检修美育实践,结合第二课堂学分模式,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单兵作战式”乡村美育实践不仅能辐射到更多乡村,还能保证活动的指向性,优势较大。从高校教育出发,在提高乡村美美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反哺家乡的乡土情怀,淬炼青春的精神力量。从乡村振兴角度看,学生了解家乡美育实践发展实际需求,能提供“一对一”的美育实践。学生作为乡村村民,在为乡村提供美育实践时更为深入和便利。例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部分学生在校内美育专题课程中,学习到海宁剪纸艺术,回到乡村在红色活动日,开展廉洁剪纸服务。部分学生在美育实践中了解到萧山花边非遗技艺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就以此为题作为美育创新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5.1.2. “团队合作式”乡村美育实践

“团队合作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是以学生团队为主导,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为主要模式进行美育实践。与“单兵作战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相比“团队合作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人员更加多样化,活动更加专业化,流程更加规范化等优势,在实践效果上是现今高校红色美育实践的最佳方案。当前团队合作式美育实践的形式主要有:1) 将乡村美育实践融入第二课堂课程中,由专业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乡村采风,依托乡村红色历史景点,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进行美育实践;2) 由学生自由组队,经过申报后,选出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在课余时间以团队的形式进入乡村实践。在实践内容上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拍摄乡村红色文化宣传片,撰写乡村红色文化访谈集,绘出美好乡村等。综上所述,以学生团队为先锋,以教师团队为助力,不断挖掘乡村美育深入,以高校红色美育托举出乡村红色美育的前方。

5.2. 建设校地合作,拓宽校乡合作深度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乡村等,高校想要将红色美育深入乡村就不离开政府和乡村的大力支持。高校应寻求更多校地合作平台,构建多元化美育实践基地,将高校、政府、社会力量三者联合起来 [3] ,以达到更好地传播红色美育,提高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深度。在这三者联合后,高校能通过政府支持,借助乡村建设的发展平台,建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高校能够发挥好周边乡村的深厚红色资源,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与乡村的红色场馆携手建设好校外红色美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乡村中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宣讲,红色文化作品展览,以专业能力激活乡村沉寂的红色文化,将红色美育融合进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乡村美育建设的多样化。

5.3. 发挥高校专业特长,专业推动乡村

在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虽然高校红色美育实践深入乡村实践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高校仍需做好自身红色美育的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的红色美育课程是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建设的基础。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4] ,其中指出把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因为高校根据各自专业特色将红色美育与乡村建设深入专业建设中,构建以乡村建设为底色的红色美育课程。同时,将课程以艺术程度划分为专业类和非专业类,探讨红色美育专业课程发展方向。

5.3.1. 专业类美育课程安排

艺术类专业学生拥有长期美育教育,更应以技术为主导,培养为乡村建设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入乡土文化的学习,民间艺术的特色等课程。将重点落到红色文化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表达,设计出美丽乡村的多样艺术形式,如红色墙绘艺术,红色长廊,红色展馆等的建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立足乡村发展,建立正确的创作观。

5.3.2. 非专业类课程安排

非专业类学生没有深厚的美育实践,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看见美,发现美。因此在非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中,可多多借鉴思政老师的课程经验,同时与专业类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出于专业特色相联系的红色美育基点,将乡村红色历史,红色作品,以及红色艺术形似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让美包裹在非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上,从课程中生根发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应用美、创作美的能力,实现以美辅德、以美促技、以美润心,实现美育纳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5] 。以课程教育推送红色美育的传播,以专业能力驱动乡村美育的发展,架起了高校美育于乡村建设的人才培养之桥。

6. 结语

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的实践,对学生而言,校内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乡村实践提高了他们回馈社会,奉献乡村的精神。对乡村而言,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文化审美素质和内在精神力量,促使村民更好地建设乡村。文章探寻红色文化的力量,厘清了高校红色美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系,找到了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高校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的研究。明确以第二课堂为工具,联合校外资源,以校内教育为主要阵地,以校外实践为方式来拓展红色美育深入乡村振兴的路径。高校更需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找到更多路径,才能进一步深入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艳珂, 常静, 李华骐.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初探[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2(8): 40-41.
[2] 杨浦. 美育助推乡村振兴[N]. 经济日报, 2022-12-15(07).
[3] 刘丽丽. 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 30(6): 33-37.
[4] 刘博智, 李小伟. 社会力量吹响乡村美育协奏曲[N]. 中国教育报, 2022-11-11(09).
[5] 张津辅. 高职院校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 24(11): 30-3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