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维度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bor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3.13121511, PDF, HTML, XML, 下载: 189  浏览: 329 
作者: 马梦玲: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劳动教育思政教育高校新时代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New Era
摘要: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两个大局”,在思想上保证了“两个大局”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多元交织,动态共生的教育系统。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着现实必要,也存在两者融合的内在可能。在两者的融合中需要坚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建立两者融合的课程体系、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建设多方面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平台,以更好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Abstract: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better serve the “two big situations” and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wo big sit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aus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and dynamic symbiotic education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re is also the internal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establish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two, create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tmosphere, and build a multi-faceted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platform,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马梦玲.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维度[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768-97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11

1. 引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强调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 ;2022年7月教育部等是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些文件的颁布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提供了政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优秀的品质,同时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人才。

2. 现实必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当下困境

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育人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已初见成效。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劳动教育科学认知的缺乏

对劳动教育本质的科学认知缺乏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争、育人价值被低估两个方面。

一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争。目前,“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等思想在我国各大学中掀起了一阵,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分数论英雄”、“学而仕优”等问题始终存在,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有些大学生把高考当成“人上人”,离开了繁重的工作岗位,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包袱。同时有些高校将开展劳动教育等同于开展劳动活动,将简单体力活动,例如打扫卫生等同于劳动教育。在这样有劳动无教育的劳动教育下,大学生容易形成对劳动的刻板印象,认为劳动就是干累活、脏活、体力活,并且会排斥参加劳动 [3]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两者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部分教育者甚至将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习者厌恶劳动、抵制劳动,乃至‘反劳动’的观念和情感” [4] 。

二是育人价值被低估。部分高校仍将劳动教育工作视为素质类活动对待,劳动教育的原有价值和功能被低估,高校陷入“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价值危机之中” [5] 。同时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同等看待,劳动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既没有真正理解“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 ,也没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有着“捍卫人性价值、重建劳动精神、构筑社会共同体” [7] 三个层面的重大价值。还要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未认识到“劳动教育”相对于“劳动”的特殊之处,忽视新时代劳动教育有着思想教育特性和科学引导的必要性 [8] 。最终导致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简单化,没有充分挖掘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价值。

2.2. 劳动教育的形式化

劳动教育的形式化表现在目标的功利化与方式的单一化。

劳动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劳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当前不少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功利性的目标导向,即劳动教育更多是为了培养“政治人”“技术人”和“职业人”,这种劳动教育带有外在于人自身的目的性,容易造成“人”的退场和人的主体性隐匿。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层面出现部分问题: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重形式但轻内容 [9] 。学校只关注学生是否参加的劳动,老师也只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却忽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思想感悟。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方式造成的差异以及劳动衍生出的商品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人们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偏见,以及“享乐主义”滋生和蔓延。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物质需求,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上,这造成部分学生缺乏优秀的劳动品格,缺失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限制他们的全面发展 [10] 。

劳动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主要偏向于劳动知识习得 [11] 。在具体劳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劳动知识,以教师的道德说教与理论灌输方法为主,教书在课堂上说,黑板上写,而学生只是在课上听、下课看,在考试中考,常常以往,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劳动课程的理论讲授只是劳动教化的一种形式,但是仅靠课堂上劳动知识的讲授还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以劳动实践辅之。

2.3. 劳动教育的碎片化

高校劳动教育在运行体系上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设计。劳动教育只是出现高校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并没有将其贯穿人次培养的全过程。从系统内论的视角看,劳动教育是一项既包含理论教育形态也有实践活动形态的综合育人实践活动,涉及校内教学、学工、团委、后勤等多个部门,需要这些部分协作配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调查现实,目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参与意愿较低,投入精力较少,这明显体现劳动教育在建章立制、舆论宣传、氛围营造、实操践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2] 。

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劳动课程设置碎片化和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化。劳动教育基础课程与课后拓展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并未协调好课内课外协调联动。高校动教育的空间场所不足,其内容也并未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3. 内在可能: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劳动教育有效地开展。两者融合既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

3.1. 根本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既是时代所需,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结合起来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3] 。高校应贯穿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育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观念,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劳动内涵;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中加入劳动元素,能够让思政课堂活跃起来,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2. 核心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劳动活动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教育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14] ,可见,劳动教育是塑造人格的根基,其与高校思政的融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进行的劳动教育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关注不够。新技术革命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人与机器之间需要通过大量信息交互实现价值创造,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我们现有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创新。最后,有利于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的融合,不仅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的人才。

3.3. 历史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以劳树德”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从公民社会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到公民个体层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都是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实际劳动为基础,没有社会劳动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敬业、爱国和诚信等公民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两个更高的价值目标,是对公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目标。而实现这些价值目标也都是以劳动为基础。

4. 实践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在观念层面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共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领域与理论高度融合、与观念高度融合人。

4.1. 思想理念方面:坚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

坚持“融合共生”育人理念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首先,劳动教育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劳动精神和道德品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向学生灌输良好的劳动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观念。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劳动热情,积极投身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升素养、培养技能,有效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形成“我是劳动者”的意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巩固劳动教育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为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坚定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在开展思政工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通过思政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自身所从事职业是否符合自己所处阶段以及对于未来就业走向具有什么样的理论认知水平。

4.2. 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建立两者融合的课程体系

选择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案例,组成不同专题课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梳理“把教育融入生产劳动”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上,从“劳动教育的提出”、“劳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形式和内容的劳动教育进行了梳理,以揭示其演变过程和特征。一方面,打破学科与专业界限,将劳动精神、劳动伦理、劳动者职业生涯规划等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找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的切入点。如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会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具有探索性的劳动性质。

4.3. 社会环境方面: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社会、高校、家庭需要形成有效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首先是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的逻辑发展顺序中,家庭教育要先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期塑成产生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课。

其次是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求学阶段是青少年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上是肩负着主导责任的。高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在机制共建、课堂教学、聚合资源、劳动教育属性发掘上下功夫,做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整体设计,积极向学生传达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理论素质,吃透马克思主义劳动的基本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15] ,继而在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再次是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引领性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劳动教育形成合力,是建立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社会起到了一个各方位的引领作用。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实践场所,如拓展志愿服务基地,常态化地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增加劳动服务社会的光荣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不变真理,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一些具体办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比如增加社会福利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阶段性和过渡性就业。

4.4. 实践操作方面:建设多方面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有助于提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课内实践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采用翻转课堂、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16] 。学生在完成相关主题资料收集过程中,学会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巧,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道德品格。再次,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依托企事业单位建设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7] ,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思想交流机会。加强与企业联系,依托企业事业单位建设综合性实践基地。聘用校外实践导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贴近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真实情况。另外,也可以借鉴各校劳动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比如,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近年来实施了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推进“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的活动 [18] 。定期组织以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论坛等学术活动,学生通过劳模们介绍他们辛勤劳动,真正体会到“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5. 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劳动教育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的前提,为他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行动参考;通过劳动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合共生中构建立德树人的新模式,增强了高校的育人实效,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从而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4): 3-11. .
[3] 徐海娇, 柳海民. 遮蔽与祛蔽: 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 湖北社会科学, 2017(6): 13-18.
[4] 崔友兴. 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及其实现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12): 22-27.
[5] 岳海洋.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3): 100-10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30.
[7] 李昕潞, 陈云奔.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应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6): 20-23.
[8] 张琳, 李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41(10): 99-105.
[9] 郭云珠, 薛伟.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6): 48-50.
[10] 程文宣, 黄海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2): 57-59.
[11] 陈攀, 陈春萍, 刘翔. 新时代高校推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7(2): 188-192.
[12] 周君佐, 李镓, 咸春龙.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的调查[J]. 高教探索, 2022(1): 122-128.
[1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 党建, 2019(4): 4-5.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01).
[15] 黄绍绪.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与路径[J]. 巢湖学院学报, 2021, 23(4): 144-149.
[16] 田田.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4): 97-102.
[17] 张瑀, 姜威.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6): 115-119.
[18] 张桃红, 刘琼蕾.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研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4(5):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