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法译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French Translation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n Mo Y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DOI: 10.12677/ML.2023.1112770, PDF, HTML, XML, 下载: 320  浏览: 478 
作者: 张 一: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生死疲劳》乡土语言翻译策略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Vernacular Language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 乡土语言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乡土语言所联系的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一直是国内译学界关注的热点。因而本文以乡土文学领军人物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原著为背景,以法国汉学家尚德兰的法译本中乡土语言的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对乡土语言翻译策略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Abstract: Vernacular language is a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ve culture. And the overseas translation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associated with vernac-ular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in the domestic translation academy.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background of Mo Yan’s masterpiece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 leading figure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and uses the translation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n the French translation by French Sinologist Chantal Ch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es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general with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will help 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文章引用:张一. 莫言《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法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5748-57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770

1. 引言

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获得了诸多中国和国际文学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2012年,莫言因其用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 [1]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生死疲劳》是一部横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50多年,书写了农村变迁史的杰出代表作。莫言自己也提到:“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 [2] 。”这部小说获得了国内外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多次获奖,包括第二届“红楼梦奖”和2009年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在一次采访中,负责莫言几乎所有作品英译的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要求选出他认为莫言写得最成功的作品。他提到了《生死疲劳》,并表示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小说,写得真好 [3] 。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成功案例的莫言作品,受到了国内外文学、翻译界学者的大量关注,形成了丰富的、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在所有翻译莫言作品的国家中,法国既是最早开始翻译其作品的国家之一,也是翻译他的作品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文索引(Index Translationum)的不完全统计,莫言作品法译本数量最多,为23本,大于英译本数量(英国、美国总和为15本)。但国内学界对于莫言作品法译本和法译者的关注却显得凤毛麟角,学者们大多都将目光聚焦在了英译本及其主要译者葛浩文身上,这种区别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国内,从事莫言作品翻译研究的多为专业人士,如翻译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以及深耕翻译研究的教授,如学者许钧、刘云虹等。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主题“莫言译本”,结果所得的文献总数达到390篇,根据CNKI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图(如图1所示),以“葛浩文”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排在第二位,以“葛浩文”为关键词的论文超过40%,这表明英语翻译研究在所有翻译中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生死疲劳》也是该领域分析最多的作品。将视角切换到法语世界,探究中国文学外译的多种可能性,不单单囿于英语世界的翻译,有利于中国文学进一步在全世界的传播。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载体,周领顺教授赋予了“乡土语言”明确的定义:概括地讲,“乡土语言”是指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4] 。张旭也曾表示:这种民间话语的最大特点便落在一个“俗”字上,这个“俗”字可以同时作“通俗”“低俗”“粗俗”等义解。这类话语形式鲜活,语域广泛,它们往往是简洁精练又通俗易懂,长期为汉民族所喜爱。因此,如何将这种雅俗共赏的话语传译过去,是译本能否有效地感染目标语读者和观众的一项重要因素 [5] 。故而乡土语言的翻译存在着难点,但也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必须攻破的一道难关。

Figure 1. Diagram of “Mo Yan’s translation” search results on CNKI

图1. 知网“莫言译本”搜索结果图

本文将具体分析法国著名汉学家,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尚德兰教授对《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理解与翻译,进而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进行探讨,希望从中受到一些借鉴与启示。

2. 《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特征及分类

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行于高密的山东方言成为莫言小说中的显著标志。莫言英语御用翻译家葛浩文就承认,“几乎在所有我们讨论过的作品中,最初吸引读者共鸣的不外是民族主义的主题,但是构成其长久吸引力的却是它们的乡土色彩 [6] 。”而生死疲劳中乡土气息的体现尤为突出,有学者就指出:《生死疲劳》围绕作者莫言所熟悉的高密东北农村、农民生活展开叙述,其间运用大量乡土俚语,格言民谚,还有歇后语、顺口溜等。对于原语读者来说,它们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显示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而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则需要译者来为他清除理解上的障碍 [7] 。

参考周领顺教授对“乡土语言”进行的分类:“乡土语言”是对于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格言、俗语和方言的高度概括,且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俗”或“土”,结合《生死疲劳》原著中乡土语言的具体表述,本文将乡土语言分为方言、熟语、乡土歌谣三种。

(一) 方言

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现代汉语词典》将“方言”(dialect)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8] 。”如中国南方地区的粤语、闽南语等。《生死疲劳》中以山东省高密东北乡为故事背景,小说中所以人物都土生土长在高密,通行山东高密方言。如名词类有下文提到的“炕”、屯、堂屋、白面饽饽等,称谓类有他大婶、俺孩他娘、亲姊热妹等等。莫言坚持用方言来写作,让读者彷佛亲临高密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现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 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体短语,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可分为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等 [9] 。如“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八字还没一撇、八九不离十”。熟语也常被称为习语和俗语,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生死疲劳》中的熟语使用比比皆是,如成语类“胸有成竹”在文中反复出现,还有富有山东特色的歇后语“三九天的大葱,根枯皮干心不死”。莫言还在书中对部分熟语进行了改写,如把“隔墙有耳”改成了“茅厕里说话,墙外有人听”,更符合当地人的用语习惯,也凸显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三) 乡土歌谣

乡土歌谣一般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歌谣的语言押韵,俏皮生动,简短有力。乡土歌谣往往讲述有趣的小事或阐述深刻的道理。乡土歌谣最贴近生活,直接并且强烈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 [10] 。乡土歌谣内容丰富,传唱度极高,是乡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莫言在《生死疲劳》中根据故事情节自创了26首乡土歌谣,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风趣的风俗文化特征。

3. 《生死疲劳》乡土语言的法译

20世纪末,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Venuti)首次系统而清晰的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是韦努蒂在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的论述下进行的发展: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 [11] 。

韦努蒂认为归化就是要使译文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抹去原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为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这是一篇经过了翻译的文章。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归化翻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损坏原文的文化特征。

异化过程恰恰与归化相反。异化则是要使译文向作者靠拢,保留原文中包含的带有“异质性”的文化特征,这也对读者提出了挑战。韦努蒂本人是倾向于异化翻译的,他认为译文中难以呈现的异质性特征才是最具价值的:即使一段译文只能被一小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读懂,译者也应努力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异化翻译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 [11] 。

(一) 《生死疲劳》法译中归化的应用

例1:

“你他妈的简直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县长能骑你家的驴,是你家三辈子的造化。” [12]

Merde alors, c’est vraiment ce qu’on entend par “se plaindre que la mariée est trop belle”! Que le chef du district chevauche ton âne, c’est la bonne fortune assurée pour ta famille pendant trois générations. [13]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是中国民间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坐轿子借代抬举,因为轿子需要人力来抬或举,但狗在轿子上并不知道是别人抬起了轿子,所以由此比喻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原文是蓝脸拒绝县长征用自己驴做坐骑,被一个公社干部严厉批评。法译者尚德兰女士将这句歇后语译为“嫌新娘太漂亮”,是目的语言法语常用的对应的谚语,意义传达得清晰明了,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是正确且有效的翻译策略。

例2:

杨七叫嚣着,我的主人抓着他的腕子不放松,暗中使上了力气,使那天天搞“破鞋”淘虚了身子的杨七连声哎哟着。 [12]

Alors qu’il est là à brailler, mon maître lui tient toujours aussi fermement le poignet, en douce il serre plus fort, si bien que Yang le Septième, qui se ruine la santé à longueur d’année à courir après toutes les “peaux de chiens”. [13]

“破鞋”是带有多层含义的汉语词,可以理解为“破旧的鞋”,中性色彩,也可以指作风不正派,男女关系不正当的风流女性,通常具有贬义色彩。此处尚德兰将其归化为courir après toutes les “peaux de chiens”,直译为中文是跟在“狗皮”后跑。笔者在普通法语词典里并未找到相应表达,后通过多方查证,在dictionnaire d’argot(法国俚语大辞典)中查阅到法语有将“狗皮”来指代妓女,淫妇的用法。“狗皮”一词使用复数也是对源语意义的加深,凸显杨七私生活的混乱。由此可见,尚德兰女士对原文理解透彻,并且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也炉火纯青,实现了极好的语际转换。

(二) 《生死疲劳》法译中异化的应用

例3:

虽然俗语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干屎抹不到墙皮上,”但这种事,你又如何辩别清楚。 [12]

Certes, on dit bien: “Un corps droit ne craint pas d’avoir ombre tordue”, et aussi: “Merde séchée ne colle pas au mur”, cepenadnt, pris dans une telle affaire, il est difficile de se défendre. [13]

“身正不怕影子歪,干屎抹不到墙皮上”是一句熟语,特别是下半句,充分体现了“中国味”和乡土气息。尚德兰在翻译这句话时采用了异化法,忠实原文所呈现出的中国文化特征,又不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生动还原了原文的含义。

例4:

寒冬腊月里我也不恋热炕头,天麻麻亮就撅着个粪筐子去捡狗屎。 [12]

Et même le dernier mois, au cœur de l’hiver, pas question de se laisser prendre à la chaleur du kang, au point du jour, après avoir attrapé le panier à fumier, il fallait aller ramasser les crottes de chien. [13]

“炕”是中国北方农村人民睡觉的地方,作用相当于床,因为炕底下可以生活加热,来确保在北方严寒天气下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这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如果用法语的床“lit”来简单代替“炕”的话,文化异质性会被大大损害。尚德兰选择采用汉语拼音的形式“kang”来翻译,同时在脚注中解释到:在中国北方常用的使用耐热砖材制成的床,可在下方加热。这样的翻译策略既保留这一文化特征,又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所表达的含义,高水准地完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三) 《生死疲劳》乡土歌谣法译

《生死疲劳》中莫言自创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乡土歌谣,并且都呈现出合辙押韵的特征,这也对外国译者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例5:

老顽固,小顽固,组成一个单干户。

牵着一头蚂蚱牛,推着一辆木轱辘。

最终还要来入社,晚入不如趁早入。 [12]

Le vieil entêté, le jeune entêté,

Pour leur compte veulent travailler.

Menant leur bœuf pas plus gros qu’un criquet,

ils tirent leur charrette à roues usées.

finiront bien par adhérer,

alors pourquoi, pourquoi tarder?... [13]

歌谣由一群小学生唱出,反映的是村民大批加入人民公社,而蓝脸和蓝解放坚持走单干户道路的故事背景。原文中首句和二三句的句末分别是“固”“户”“辘”“入”,这些字押韵“u”。尚德兰的译文也密切追随了原文的句式,在断句方面完全对应原文。另一方面,译文分别以“entêt锓travailler”“usées”“adhérer”“tarder”结尾,使每句话押/e/尾韵。可以说,尚德兰女士把原文的内容、形式、韵律等方面都尽力呈现给了读者。

例6:

许宝许宝,见蛋就咬!

咬不着蛋,满头大汗。

许宝许宝,是根驴屌。

吊儿郎当,不走正道…… [12]

Xubao, Xubao veut mordre dans toute coucougnette en vue,

s’il ne peut mordre dedans, à grosses gouttes il sue.

Xubao, Xubao est bite d’âne,

n’est pas un gars sérieux, est sur la mal pente... [13]

许宝是以阉牛骟马为业的兽郎中,更喜欢拿驴卵牛蛋下酒,身上随时带着一股残忍的腥臭味,待人也多是不怀好意的,所以并不受人们的喜欢。这首富有幽默和贬低意味的歌谣由一群正要上学的小学生以通俗、淘气的方式唱出取乐许宝,一来就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凸显出许宝职业的人物特征,也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coucougnette”在法语里是称男性的睾丸的俗语,后来为了纪念拥有众多情妇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以此命名了一种深受孩童喜爱的烤杏仁糖果,并且“gnette”的后缀在法语中本身就带有童稚的趣味。尚德兰巧妙的用这个词生动形象复现了原文中所表达的含义,并且符合讲话者小孩子的身份,让法国读者能理解所在的语境和语义,又不失歌谣本身带有的美学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尚德兰女士早年专注于中国当代诗人的研究,翻译过老舍,陆文夫、高行健及包括北岛、顾城、西川和王寅在内的一批当代诗人的作品,也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现代诗歌翻译的相关文章著作 [14] 。这虽然与乡土歌谣不能混为一谈,但必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 结语

乡土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语言的翻译也为译者提出了挑战。法国翻译家尚德兰在翻译我国乡土文学先锋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乡土文学的“根”,又周全了译文的流畅与可读性,是乡土文学翻译的成功范本。从莫言作品在海外获得的巨大成功中我们能看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在于翻译。《人民日报》评论说,“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外汉学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将莫言的主要作品翻译成优美的外文,莫言此次或许会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15] 。”而从高水准的尚译本中可以看出,异化与归化并不冲突,只有能正确理解原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不断总结成功翻译的经验,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Mo, Y. (2012) The Nobel Prize.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2012/press-release/
[2] 莫言. 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作品《生死疲劳》获奖感言[EB/OL]. http://redchamber.hkbu.edu.hk/tc/winners/2nd/dream, 2023-10-12.
[3] 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 2009(6): 45-56.
[4] 周领顺. “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 外语研究, 2016, 33(4): 77-82.
[5] 张旭. 表演性文本之翻译——以黎翠珍英译《原野》第二幕为例[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5(1): 87-110.
[6] (美)葛浩文. 葛浩文文集[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4: 40.
[7] 郭艳秋. 《生死疲劳》文化因素翻译策略初探[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3(2): 32-37.
[8] 李振, 张宗明. 试论《伤寒论》方言翻译释义路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45(2): 121-126.
[9]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49-254.
[10] 石春让, 谭潍杉. 用真情传播乡土的芬芳——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乡土歌谣的翻译与启示[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0(1): 49-59.
[11] Venuti, L. (2004)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9, 20.
[12] 莫言. 生死疲劳[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 11, 32, 64, 87, 114, 170.
[13] Mo, Y. (2009) La dure loi du karm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Chantal Chen-Andro. Éditions du Seuil, Paris, 30, 67, 120, 159, 200, 302.
[14] 尚德兰. 北岛诗歌的节奏语法[J]. 诗探索, 2016(5): 25-32.
[15] 毕冉.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及方法——以翻译家葛浩文为例[J]. 出版广角, 2016(7):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