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和融合
A Brief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and Integrat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121487, PDF, HTML, XML, 下载: 220  浏览: 39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詹雅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晏 宁*: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关键词: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索Mor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loration of Fusion
摘要: 我国德育秉承的是“大德育”的概念,心育是其中一个模块,从产生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是心育的重要指向,同时德育与心育在内容、侧重点等方面又有所区别。当前,德育和心育在发展中遇到不同的困境,二者融合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有利于突破困境,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本文旨在理清德育和心育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并对二者融合的途径进行初步探索。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akes the concept of “great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dules,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le the two is different in the content, emphasis and other aspects. At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et different difficulties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inevitable and possib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breaking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function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ir integration.
文章引用:詹雅滢, 晏宁. 浅谈学校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和融合[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618-96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487

1. 引言

我国秉承“大德育”理念,包含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板块 [1] 。从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到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和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位 [1] [2] 。而心育是其中一个模块,从狭义上讲,专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产生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育旨在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3] ,尤其是中小学生。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使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和行为,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4] ,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现今推行五育并举的理念相适应。

2. 德育与心育的困境

中小学德育课程通常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以往叫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通常简称为“政治”,尽管人们一直试图反省和纠正,并在课程中注入有关道德、伦理、法律、爱国情操等内容,但德育政治化的倾向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5] 。从2016年开始,中小学德育教材及课程改为《道德与法治》,简称“道法”。从名字变化可以反映出德育政治化程度逐渐减少,德育教育响应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教育重点逐渐向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转移。

在文化多元化、新媒介技术迭代更新的背景下,学生进行道德选择的机会增多,但其辨别信息良莠的能力尚未成熟,盲目迷信网络信息权威,当学校教导的知识和网络上不同时,部分学生盲目相信网络信息,给学校德育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在评价模式上,德育呈现单一化现象,通常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主观评价来体现,方式单一、内容单调、重复。

而心育同样面临一些困境,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对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为10.3% [6] 。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已不容忽视,但对心育的重视程度却不与之成正比。我国心育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心育的进程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专项经费、设施场地以及心理教师无法实现“专职专用”等方面。出现困境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学校教育、管理政策的执行。聂爱新的研究结果发现,有60.5%学校已成立有校领导直接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中小学心育的管理归属不一,其中归属于政教处的最多,目前有68.4%的中小学尚无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仍有86.8%的学校尚未将心理素质评价纳入学生总体评价中,并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城乡差异 [7] 。学校对心育的政策影响着学校心育工作的进程和发展,这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政策、学校管理者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有着密切关系。2) 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目前,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仍未全面覆盖,多数学校采用兼职心理教师来开展心育工作,但其精力、专业能力和作用有限,无法满足学校心育发展的需求。在聂爱新的研究样本中,专职心理教师持证上岗的比例较高,但人数较少,超过50%的兼职心理教师未持证上岗 [7] [8] 。心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可能直接造成心育工作的发展受限。3)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和后勤、行政等各部门人员对心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心育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危机极端事件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提高了学校对心育的重视程度,但部分学校仍坚持“唯分论”,加上心育相关政策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易导致排斥心理,出现心育工作徒留躯壳的现象。

理清德育与心育的关系,为二者的融合探寻可能性和途径,有利于突破二者的困境,促进德育与心育的共同发展。

3. 德育与心育的联系

3.1. 心育和德育的关系和地位

早在2005年之前,已经有不少研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探索心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但至今仍未有统一说法 [9] 。

从国家政策上讲,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因此,可以将心育理解为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心育的内在前提和重要指向 [11] 。

从工作重点上讲,德育工作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逐渐加入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而心育工作更侧重于心理素质和品质教育,二者虽有区别,但心育和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且在内容上也有重合之处,例如在台湾地区,学生接受处分或处罚之后需要接受心理老师的辅导,德育和心育协作,共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3.2. 心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张雪松提到一个形象的比喻:“心理健康教育就似打地基,德育就似在地基上建立高楼大厦,如果说高耸入云的大厦好比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心理健康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基 [12] 。”学生的思想品德或道德问题背后可能潜藏着心理问题,如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过去处理行为问题常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如写检讨书、处分、记过等,甚至体罚,不良行为短期内可能消失,但不久便会死灰复燃,归根究底是没有处理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例如获取关注、自卑心理,或是心理疾病等。举个例子,一名小学生上课经常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突然站起来或未经同意在教室走动,课间易与同学起冲突。假如班主任有心育知识储备,便会发现这些情况疑似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症状,可能会联系和建议家长带学生就医,待孩子确诊后,结合医嘱给予学生适当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帮助孩子改善不良行为。假如班主任缺乏心育知识,可能会把不良行为归结于学生不听话、不遵守纪律,并通过惩罚来处理,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情况愈演愈烈,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心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进程,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4. 德育与心育的融合

4.1. 必然性和可能性

我国全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心育脱离德育几乎是寸步难行的,所以心育与德育融合,更符合心育与德育的发展现状。

王建军分析德育与心育融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道德的内涵中包含了人与自身的关系,因此德育的内涵必然包含心育的成分 [13] 。此外,德育关注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利他行为的自发性,而心育包括学习、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方面,帮助学生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对德育工作的补充,同时心育涉及的道德问题,如人际关系中的优良品质等,正是德育所需要的 [14] 。

综上所述,德育和心育的融合从本体意义、目标和内容上均体现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4.2. 途径的初步探索

4.2.1. 指导思想上的融合

学校教育和管理政策为德育和心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应体现,心育和德育工作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尊重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有利于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实现心育和德育共赢。

4.2.2. 学生活动上的融合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心育的方式进行,例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行为训练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自我觉察、疏导不良情绪、理解社会规范。传统德育常采用说教的方式,易引起抵触情绪,抑制了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心育的方法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人性化和学生主体化的做法,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体验和感悟,促进其内化道德理念,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 [15] 。

4.2.3. 教师观念上的融合

教师对心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首先应作用于自身,然后再作用于学生,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德育的直接管理者,融合心育,可以有利于丰富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方法路径。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采用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等方式来对其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例如,许多小学老师采用的“积分法”是正强化的一种体现,积分本身可以及时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学生通过积分自主兑换喜欢的小礼物,一方面继续强化行为,另一方面可侧面培养学生的金钱观、价值观,满足其自主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学校德育与心育融合,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同时符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学校德育和心育的融合,可以双向促进德育和心育的发展,实现双赢。我们应当在二者融合的途径探索上继续不懈努力,找寻更多更好的融合方法。

基金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1602021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霍红颖, 李勇. 中西“德育”概念的比较——贝雷迪比较四步法在中西“德育”概念比较中的应用[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6(3): 83-87.
[2] 祁兵. “六育”同构, 让心育落地生根[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34): 70-72.
[3] 郑日昌, 刘视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 第2版.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4] 朱仲敏.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依据与实现路径[J]. 江苏教育, 2023(12): 1.
[5] 柳海民.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75-295.
[6] 中国网.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正式发布 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EB/OL]. http://www.china.com.cn/txt/2018-05/02/content_51084474.htm, 2018-05-02.
[7] 聂爱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 周丽. 吉林省双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6): 13-14.
[9] 石变梅.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综述[J]. 教学与管理, 2005(3): 25-2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 2012-12-17.
[11] 李国强, 申明. 学校德育制度与心育制度的关系初探[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6): 168-170.
[12] 张雪松.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浅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 37.
[13] 王建军. 论德育与心育的渗透与融合[J]. 高教探索, 1999(4): 49-52.
[14] 姚健儿.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5): 70-73.
[15] 王丽芬. 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5):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