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在《景观植物造景》专题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以佛山生态建设思政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Concep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Project Course of Garden Plants Landscape—Taking Fosh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3.1212945, PDF, HTML, XML, 下载: 165  浏览: 330 
作者: 袁艳青:广东东软学院数媒学院,广东 佛山
关键词: 设计+课程思政环境设计生态建设佛山Design+ Cours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Desig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oshan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发展将构建“生态文明”,而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从多维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其中更着力强调了绿色、循环、均衡地处理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大思政”格局下,融入“设计+”教学理念,将专业教学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生活相融,探讨专业教学思路,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步骤,以期以设计思维关联社会文化,辐射产业文化,推动专业建设,增强全民文化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fficially stated that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further elaborated the “five in on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mong them,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green, circular and balanced trea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nder the pattern of “big thinking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design+”, integrat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with local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explor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ideas, effectively practic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so as to connect social culture with design thinking, radiate industrial culture, promot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people. We will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文章引用:袁艳青. “设计+”理念在《景观植物造景》专题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以佛山生态建设思政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6934-693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45

1. 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21]4号)文件精神,一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全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是未来教育普遍的共识现状。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被放在首位,因此,环艺教育也应当契合应用全新的理念——交叉多学科要素的“设计+”概念来重新定义设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领域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教育领域也逐步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自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调后,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主流趋势。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人文湾区建设要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同时,2020年1月举行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指出,佛山要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这就要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必将向科技、艺术、文化一体化的学科方向定位发展。

2. “设计+”理念及其应用意义

环境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研究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社会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以上社会发展背景,笔者提出“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类似于“互联网+”的概念,它是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范畴为基点,针对设计者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它以贯穿全民生活与全人类生存环境的经营与建设实践为牵引,强调设计要与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协调,以多元开放,跨界融合的设计思维,使得设计与各个产业领域形成全新的价值或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概念本质上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强调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和视角去开展工作,去重新解读并定位教育、教学与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设计+”理念包涵“设计+”教育、“设计+”社会、“设计+”文化及“设计+”课堂四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

从国家教育层面讲,“设计+”教育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篇章,通过运用“设计+”理论,不仅能有机联系和高效运转教育教学体系,更能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创新,进而推动社会企业文化多方协同发展。

2.2. “设计+”社会

从社会发展层面讲,“设计+”社会将立足当地城市建设与发展,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接轨,教学中导入职业发展实时动态,洞察行业发展前景机遇,通过调研总结,教学改革将坚持保护传承和改革创新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与塑造佛山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相一致的教学目标。

2.3. “设计+”文化

从人文精神层面讲,立足本土化,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文化不仅是专业思政的强大背景,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依据。收集资料,学习传统文化,了解革命文化、国家形式与政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4. “设计+”课堂

从专业特色层面讲,坚持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深度探究“设计+”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设计类专业综合性、艺术性、应用性为一体的特色,能够高效传导与衔接师生教与学的成果,提升教学魅力。

3. 环设专题课程《景观植物造景》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形成课程与思想政治同向而行的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关于思政教育的价值讨论,有学者认为高校在专业课程和思政思考和探索上局限与不足尚多,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关联性较弱,进而影响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 [1] 。还有的提出为了更好地形成高校课程间的协同创新价值,应该实现知识内化和注重价值引领的“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 [2] 。特别是借鉴北京林业大学学者陈晨关于在思政育人中贯彻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 [3] ,其课题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抓手,结合林业大类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培养框架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为林业大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设计与模块,更是以具体思政内容融合专业教学,落地政治思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互动中,培育林业新人;在实践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信念。

因此,基于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趋势的解读,结合艺术设计与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本文提出环境设计专业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中“本土化”的思政方向,对艺术落地、文化弘扬、区域联动优化等相关项目践行应用,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以《景观植物造景》课程为例,课程以园林植物识别与设计的原理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元思政元素,走进经典,解读其中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并对当地潜力资源场地进一步概念性规划和改造作为实训项目,让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文化以及相关生态举措,还能培养出综合创新,切实有效的设计思考能力。其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思政元素强化说明,佛山作为千年古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于近几年大力推行绿美佛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于是,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动态的进一步调研,确立“设计+”理念为依托,开展理论上“资源库”、“数据库”,实践中“乡土化”、“人文化”、“情感化”的知行合一活动。

4. “设计+”教学理念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中策略分析

为高度契合国家教育政策方向,有效改善与提升教学效果,针对环境艺术类专业,笔者以“设计+”理念为本,依托设计与资本、与文化、与艺术、与科技、与生活、与环境的深度关联为教学背景,结合具体教学课程,探究专业与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职业应用领域相关规划,夯实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重构环设专题课程教学模式。

《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开设。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情景化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设计理论进行景观植物设计的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已累积开设了三期《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建设,从支撑平台的筛选与构建,课程设计思路,资源与技术平台,实践外联评测与团队协作均需要完整规划与体系构建。“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包括基础平台与数据的系统构建,还需要教师团队的协作与配合,更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体验的反馈与评测,更加聚焦学生发展与学习效果的达成,各版块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及繁,由表及里特点,以较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课程设计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

4.1. 调研课程背景

为落地课程目标与就业需求、社会需求与能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建立教学目标,以实际应用创设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纳整理相关文化资源,不同课程可从“形”、“象”、“意”三个层次的转化思路对其研究,思政建设应不限于本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不限于校内教室与场地的实践学习,让学生灵活学习空间,通过将艺术文化和相关美学的认识导入课程实践,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即设计灵感、文化即中国特色的思路,通过调研与走访,网络收集资料,了解植物应用的园林史,浓厚的植物文化与经典著作,造园论者和植物学者的突出贡献,解读经典造园作品,体验学习传统手工艺等,进而通过这类教学活动反哺设计,并让传统精粹文化不断传承,源远流长。

4.2. 深度备课

组织教师团队整合优势、协同组织设计+教学培训活动,提炼“同步参与,人人分享,深度反思与改进”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深度备课是每个专业都亟需达到的目标——教师有效高效准备课前资料,学生紧跟课堂组织的引导性活动,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平台与团队建设,学校实时监测并获得社会与行业反馈的动态评价。具体在实践课程中,设置线上资源库板块,教学板块和作业交流板块,备课内容则包括课前导入资料,课堂展开评测——有学情分析、课堂定位、内容实施、互动实践与教学评测五环节以及课后总结与反思等相关内容。

4.3. 挖掘专业特色

创设设计+社会行业情境模式,以“案例解读–活动演绎–重点测评–强化改进–案例重组”的智慧课堂开展教学流程,走进社会,参与建设,例如《大美佛山》纪录片 [4] 的主题切入——走进经典案例,就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本底为目标,围绕城乡–城郊–城区–社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多层次生命协同绿色生态体系,不仅形象生动地解读了佛山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不胜枚举地提出了大量特色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进而使学生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最新动态城市发展的创新举措与规划途径,坚定了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

4.4. 反馈评价

反馈实际教学效果,课上反馈主要有“学生评价、数据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多方评价渠道,从根本上接受多方监督和意见反馈,进而不断优化并提升教师–学生–课堂等多重链接的综合效果。设计+课堂进度与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保持一致,从大数据角度实行“随评、随查、随改、随控”的常态监控。具体方法结合智慧平台的问卷、测评、讨论、统计和管理实现“课前预期、课中调控、课后评测”的各种满意度与专项反馈。课后结合科研、教改以及竞赛等多元方式测评教学效果。据笔者累积三年的实践成果来看,本门课程凭借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易养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调动设计灵感的创造,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能动性,并在教师科研发展方面积累了相关课题、论文以及学科竞赛获奖以及教学技能比赛获奖的多项殊荣。

5. “设计+”课程思政实施阶段分析

自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调后,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为城市建设主流趋势。佛山的生态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已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自佛山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仅大量提出了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更是践行完成了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本底为目标,围绕城乡–城郊–城区–社区多层次生命协同绿色生态体系。至2021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20 m2/人,城郊万亩森林公园,城区千亩生态公园比比皆是。因此,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应只是某一章节知识点的切入,而应是贯穿整个课程始末的理论线。言及专题课程的开展,具体可归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在前期“设计+”理念构建中,以调研走访,文献资料为主,立足基层,立足社会实践,了解本土文化,红色资源,区域规划建设政策,对社会企业、行业市场、传统文化等多方调研考察,讨论交流,收集整理文化元素、设计元素等思政元素,梳理转化,从思想概念上,对专业意义再解读,重认识,提炼环设专业中课程思政思路与体系。

第二阶段,在中期“设计+”教学过程中,以项目驱动、任务连结流程,设计向数字化转变,充分利用智慧互联网平台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产业融合上,延伸教学与社会文化普及和商业产业价值为一线,对部分区镇选址改造或再建式规划,扎实落地。

第三阶段,在后期“设计+”实践成果展示中,从平面、产品、空间等多角度,输出教学成果,例如环设专业对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概念性构想佛山南海区、三水区、禅城区、高明区、顺德区各区文化主题,特色路线、功能空间的意向性改造建议;多媒体展示当地城市、企业以及文化魅力,以毕业设计、作业成果贴近社会,正能量参与建设,传播并推动各方协同发展。同时,以学促赛,教研互长,积极引导与转化教学成果为竞赛成果和科研成果。

众所周知,教育本质就是围绕“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三大核心问题开展而来。面对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更需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所以,践行“设计+”教学理念,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框架,资源与技术平台作支持,对接各专业专题课程中的大思政格局导向为生态建设、历史人文,名人名园、社会产业以及宜居美好生活的相关领域范畴,不仅利于完整构建课程理论体系,更便于将个人专业目标和社会发展风向标紧密联结,理论源自实践,又指引实践创造社会价值,真正实现教学与社会文化普及和商业产业价值一线,产教学融合一体,教育落地思想政策,行业共建、校企共建、家国共建的文化育人情怀。

参考文献

[1] 韩振峰, 李辰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2-50.
[2] 陈冲, 汪海涵. 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 兼论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9): 88-92.
[3] 陈晨, 林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大类专业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3): 15-21.
[4] 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 大型生态纪录片《大美佛山》首播[EB/OL]. http://www.fsxcb.gov.cn/tt/content/post_682073.html,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