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推动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挑战与应对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vitalizing and Utilizing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OI: 10.12677/ASS.2023.1212934, PDF, HTML, XML, 下载: 159  浏览: 322 
作者: 陶成斌, 刘春燕: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文化产业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风险挑战对策Cultural Indust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Risk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
摘要: 活化利用是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必由之路。区别于文化事业推动下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文化产业推动下的活化利用,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具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因而在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也面临着公益性风险、特色缺失以及开发性破坏等风险挑战。化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风险挑战,需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活化利用过程,同时加强活化利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实现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sustainably utilize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Different from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driven by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driven by cultural industries is based on culture and market demand, and has bo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meet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However, due to the market-oriented natur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y also face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public welfare risk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damage. To address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un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so that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n always be protected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陶成斌, 刘春燕. 文化产业推动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挑战与应对[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6855-686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34

1. 引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指在城市中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明记忆,彰显城市文化传统与民俗特色,是一个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包括博物馆、纪念馆、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工业遗址等。“活化利用”指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科学合理的利用。通过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与时俱进的思维赋予其新的使命,使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双轮驱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二者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上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侧重。博物馆、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产主要侧重于文化事业层面的活化利用,强调公益属性,主要发挥社会效益。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等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旅游吸引力等经济价值,主要侧重于以文化产业进行市场经营,推动其活化利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兼顾社会效益。现代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文化产业必然也要在遵循市场规律下运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风险与挑战也会同步反映到文化产业的运营中,因此,本文探讨文化产业推动下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时代挑战与应对策略。

2. 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时代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过去,当今时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都丧失其原有的功能,表现出一种“无用性”。但是,从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来看,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先辈智慧的结晶,本身便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与美学价值等多元价值。以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2.1.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彰显城市的人文面貌,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与底蕴所在。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一旦消失便彻底失去,无法修复。因此,在当前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中,保护处于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当前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指导理念 [1]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提是保护,活化利用的目的是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不够,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可避免的产生诸多矛盾。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不足,缺乏盈利手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以至于出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如建筑群等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占地面积大,对此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也增加城市建设的成本,出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实际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存在无法破解的矛盾。首先,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同于偏远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位,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承载市民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以文化产业推动活化利用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盈利,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造血”功能,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力。再者,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建筑物的更新,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保存城市特色,保护先人的文化创造成果与智慧结晶。因而,以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有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2. 实现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文化产品,文化消费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不仅注重文化产品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注重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内涵,要求文化产品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近几年兴起的“国风热”与“国潮热”便是当前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与观念转变的直观体现,曾经强势的西方文化产品以不再强势,彰显出民族历史、中华文化、中国元素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成为当代人的新追求。因此,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再局限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而是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与水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之宏富,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丰富宝库,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兼具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其经营必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此外,活化利用是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双向互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乡愁,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层次的情感认同。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城市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繁荣文化商品市场。同时,历史文化遗产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纽带,使人们记得住历史,存得住乡愁,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盘活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表明,一座城市有内涵、有特色,才能更有吸引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内涵,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城市的品质和魅力所在 [2]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特色与底蕴的直观体现,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提高城市品质与发展活力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发展。如上海西岸打造“西 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以工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催生现代都市新文化。泉州将历史文化厚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吸引外商投资,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般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存较为完好,开发利用合理的城市,通常也是发展活力突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实际上,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仅是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品牌营销中宣传城市特色并提升城市知名度的过程。“好的城市形象能提高城市魅力和吸引力,在吸引人才和招商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城市形象的展现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而且需要活化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最早认识的旅游资源,伴随着当前体验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以穿越时空的历史魅力与文化魅力,成为拉动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彰显并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潜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有助于宣传城市的文化形象,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更激发城市的发展活力。

3.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面临的挑战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依托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产业推动活化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建构城市人文形象,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挑战。部分地区“活化利用”仅浮于表面的“开发利用”,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面临商业化与地方特色保护,市场化与公益属性平衡,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风险挑战。

3.1. 商业化与地方特色保护

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也呈现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传统 [4] 。伴随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迅猛的城市化建设缺少了时间的沉积,城市建设过程中现代建筑的同质化,对城市特色产生冲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但如何在商业化过程中保护自身特色是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面临的一项挑战。从文化产业的视角来看,文化产业需要商业化运营,以产生经济效益。商业化与地方特色保护不存在根本的冲突,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合理的商业化有助于保护地方特色与发展经济并行,过度商业化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本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准确认知,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商业活动,希望将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却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要要素与优势,将功能主要定位于“吃、住、行、娱、购、游”旅游六要素,最终让“真古董”变成“假古董”。以当前热门的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为例,随着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古韵、古风、古迹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兴起,如历史文明名城、名镇、名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让各地看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前景,纷纷开发古镇发展旅游,“一窝蜂而上带来的保护与开发失衡、同质化、运营管理粗放、原真性缺失等问题” [5] 。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同质化的网红餐饮、纪念品商店、汉服体验店,最具地方特色的古镇商业街成为千篇一律的网红商业街,最终文化味渐淡,市场味却越来越浓。如何在商业化过程中把握开发的度,维护地方特色,是活化利用面临的一个风险与挑战。

3.2. 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平衡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公共资源,基于“公共”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全民所有的属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必须坚持公益属性,遵循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能以追求高额利润抬高人民群众参观感悟历史文化遗产的门槛。而从“资源”的视角来看,资源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因而市场化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必经之路。在以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最大化体现公益属性,是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过程的一项挑战。市场化的目的在于推动保护与传承,更有效的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然而,市场机制具有自身的弊端,在资本的逐利性影响下,市场主体在长期运行中容易出现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错误导向。一些热门历史文化遗产景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逐渐背离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益属性。“一些地方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中过于任性随意,个别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繁,门票价格持续攀升” [6] 。动辄一二百元甚至更高的门票价格远超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心理预期。虽然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益性体现在多方面,但接连抬高的准入门槛,会限制历史文化遗产公益性的发挥,从而消减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益属性,背离以文化遗产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出发点。

3.3. 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破坏风险

以文化产业推动活化利用可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永续传承的契机,但也可能是导致文化遗产被破坏的诱因。其一是开发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亦有原真性说法)”保护。“‘修旧如旧’是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核心思想,其确切意义在于,在保护和体现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所蕴涵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7]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过去以及最新修订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始终将真实性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标准 [8]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必然面临增添与完善必要性基础设施的过程,如何保障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一项巨大挑战。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与设计是人们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总结与摸索出来的,体现出传统的智慧。部分地区为了“快速上马”对其粗矿开发,不加规划与思考,一味地改造增添现代娱乐元素,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需要迅速渐进,“慢工出细活”,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保障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而非是开发建设“现代古迹”。其二是对所在地居民生活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遥相呼应的还有世代居民长期形成的文化环境。地方特色的彰显与当地民众密切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也是体验风土人情的过程,因此,不能局限于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特色,更要注重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不能以牺牲所在地居民正常生活为代价。

4. 文化产业推进下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应对策略

应对活化利用过程中的风险挑战,真正实现“活化利用”的目标,需要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4.1. 树立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9] ”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展现意识形态的导引和文化价值的责任与担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一,要始终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的原则,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见证文明发展历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从长远发展的视角进行规划与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与发展空间。在遵循科学规划与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合理适度的进行开发利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统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建设都应当以人为尺度,即要坚持保障本地居民的权益,又要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集体记忆”与“空间记忆”,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是“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水土”。从这一点来看,历史文化遗产本身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一个整体,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要最大限度的保障所在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秩序,衣食住行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在外来游客权益保障方面,要保障外来游客“旅有所感,游有所得”。以优质文化供给与高质量服务赢得游客的赞美与支持,保障各类产品价格的公开、透明,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

4.2. 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仅是政府与文化产业经营者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当造成损坏,将会成为城市的“遗憾”,因此,必须通过动员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强化多元主体参与,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推进不同部门和群体之间的合作,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实现政府、企业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流,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第二,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监管。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以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监管企业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动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原有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民众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开始日渐疏远,民众与历史文化遗产在活化利用过程中,必须尊重与维护本地居民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与情感,积极发动群众,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区民的理解与参与,使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得到更广泛、更强大的公众支持,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机与活力。

4.3. 提高创新能力,探索与开发符合时代价值的功能与需求

提高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活化利用”的有效保障。一是运用多维视角,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应当基于自身突出的普遍价值,特色缺失不仅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更来源于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清,导致定位不准,偏离方向。商业化开发不能仅停留在浅层,而要和古城镇的历史文化深度融合 [10] ,因此,需要深入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寻找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官方记忆、民间记忆,通过城市正史,野史、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充分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背景、内涵与特色。二是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调查研究,发掘并利用契合时代需求的功能与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新的价值与功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成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发挥出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功能作用。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所承载的价值与功能的研究与阐释,丰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结构形态,将特色融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景营造、空间设计等环节。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推动科技赋能,探索体现活态融合的实现路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事物在当代的延续,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与丰富承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特质的载体。如构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收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与信息。运用数字化手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数字展览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民俗风貌。

5. 结语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与传承文化基因的宝贵资源。城市的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内涵深刻,外延丰富,不仅体现出前人的聪明才智,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构成今日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展现出城市的特色历史魅力以及文化魅力。城市是具有记忆与灵性的城市,这些记忆与灵性,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融入到城市的血脉,构筑了城市的环境于性格,使城市拥有了经久不衰的活力与生命,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一代人都拥有的神圣使命。以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将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适配并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化利用,使历史文化遗产点亮当代人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绵延不绝、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6(2): 5-10.
[2] 涂文学. 文化为中国城市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J]. 湖南社会科学, 2023(4): 28-33.
[3] 项久雨. 论武汉市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性[J]. 商, 2012(15): 140-141.
[4] 林滨, 夏银平. 现代城市增强人才吸引力的几个维度[J]. 人民论坛, 2021(2): 60-63.
[5] 鲁娜. 古镇旅游如何不“千镇一面” [N]. 中国文化报, 2023-05-30(007).
[6] 林火灿. 景区门票调价这事儿得“算大账” [N]. 经济日报, 2018-06-30(003).
[7] 吴铮争, 赵荣. 关于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旧”——兼论陕北明长城保护中的“修旧如旧” [J]. 城市问题, 2014(2): 36-40.
[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1(中文版) [EB/OL]. http://www.icomoschina.org.cn/publication/, 2022-10-19.
[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8.
[10] 吴浩. 古城镇开发别丢了“老味道” [N]. 经济日报, 2023-10-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