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DOI: 10.12677/ASS.2023.1211904, PDF, HTML, XML, 下载: 161  浏览: 241 
作者: 赵振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文化认知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育人方式Cultural Cognition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Educational Objective Teaching Method
摘要: 针对目前相当比重的英语专业学生“崇尚西方文化”和“欠缺思辨能力”两大突出问题,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和当代育人根本任务,以布卢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核心必修课综合英语为教学改革对象,制定课程价值、知识、能力和人格目标,建设融通中外的课程内容和资料,设计提升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的实施方案,为英语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two prominent issues of “advocating Western culture” and “lack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mong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akes the Cognitive Ability Model by Bloom Anders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elects the core compulsory course “Comprehensive English” as the teaching reform object by setting curriculum goals of values, knowledge,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and pre-paring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aterials with integrated China and foreign cultures, and designs an implementation plan to enhance cultural cogni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core English courses.
文章引用:赵振强. 以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1): 6618-66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1904

1. 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崇尚西方文化”和“欠缺思辨能力”问题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英语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综合英语作为贯通大一至大二的英语专业必修课,其思政建设和思辨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以布卢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索课程的育人目标,并基于《综合英语3》第八单元的教学改革,来阐释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路径。

2. 理论阐释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急需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外语类复合人才。但是,当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普遍缺乏的问题,不能够很好满足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 [1] 。以《综合英语3》为教学改革对象的传统教学中,就存在文化认知导向不清晰、课内外思辨训练强度不足等现象。如何在英语专业的教与学中助力学生分辨隐匿在书本等文字背后的西式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来重构正确的文化观、增强自身的文化信仰,课程教学的设计、实践、反思与改进尤为重要。

教学心理学家布卢姆(2001)把认知技能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维度 [2] 。其中,记忆是指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基于某种学习需要,学生从过往所学中追忆文化信息、历史背景、社会关联、句法语法、单词语用等知识,以备随时使用。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或图形等教学信息中建构语义。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所遇现象,利用范例来举一反三,利用特点进行分类,利用主题进行分类,利用逻辑来推论、比较和说明。应用是指在给定的情形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上述技能后,以合理、科学地方法执行和实施某种学习实践。分析是指将材料按其构成成分分解,确定每个部分之间的关联,重构总体结构。学生通过实践,对所遇具体情况与所学情况对比,形成可行方案,并基于理性来指导具体实践行动。评价是指依照标准对所给资料做出正确判断。学生在教师给定标准和生生互评的建议下,开展评判和自省,明确不足所在和改进的路径。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织,形成功能性的整体。学生基于上述几个环节的实施后,生成改进策略和计划,并开始有计划地予以实施。

从布卢姆有关学生认知技能分类可以看出,综合英语课程所包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与语言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层间展开,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层面。课程开展的系列活动不仅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还应关注学生人文认知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3. 改革路径

聚焦上述两个问题,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侧重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前者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藏匿在英语音视频、文字语句中的西方意识形态,并基于课程思政助力其形成正确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3] 。后者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对事件的对比、评价、分析、反思和实践,并将思辨能力融入语言输入之中 [4] 。通过设定新的课程目标,以及建设提升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的素材,制定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最终进行教学反思以促改进。

3.1. 课程目标设定

3.1.1. 价值目标

通过择选体现文明互鉴和中华文明的英文素材,教师以OBE/POA/BOPPPS等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育人指引,培养学生文明观和文化认知能力 [5]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为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但语言能力只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较强的文化认知能力,或以文化传播为目标的交流能力。因此,在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课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文化观,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如何影响人们观念和意识、如何影响国家、政府、个人的表达,进而审慎思考文化的差异与价值。

3.1.2. 知识目标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文章的叙事体裁、行文逻辑、表达方式、时代背景、社会意义等核心要素 [6]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仍需加强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助力他们掌握高层次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实现对文章话语解析与话语输出表达质的提升。在此阶段的课程教学,教师要利用课内外教学帮助学生识记文章风格、结构、话语和关键词,更要结合社会热点强化学生写作时的系统表述。

3.1.3. 能力目标

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可以批判性地分析、评价文章的主题、人物的特征、作者的意图等,并理性地判断出主题的社会意义、人物的社会属性等;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的表述能力,可以在写作中清晰、准确、创造地表达个人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并以说服性的理由例证自身的主张,形成完整的写作过程;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依据常识规律找出素材中不合逻辑之处,也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不同主张,最终优化方案并形成科学见解。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1.4. 思政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素养,润物细无声地形成个人的品格 [7] 。在课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前观看精选的微课,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准备,并于课堂之上以多模态形式呈现,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品鉴,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与团队合作的精神。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教师所选素材过程中,逐渐唤起求索的天性,并在教师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感受文章的文化意蕴,积累深厚的国家意识和人文情怀,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3.2. 课程内容建设

3.2.1. 设计理念

鉴于文字作品都会蕴含价值观念,综合英语课程内容安排上要遵循文化认知引领和思辨能力提升的理念,减少学生因缺少正确的指导而缺乏认知和思辨能力的问题。课程选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思路英语专业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为主要授课素材,选定高度人文化主题,尤其是侧重价值导向的人文素材,引入中外思想文明比照、中外文化和文学对比的学习板块,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人文性和思辨性,以及文章类型的多样性、文本可读性、题材包容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语言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增强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研究素养。

在课程讲授方面,教师以项目/产出法为学生课前准备手段,以互动研讨式和任务完成式为课上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运用慎思明辨的高阶思维看待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并在中西方文明关照中形成融通中外的文明观和文化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向性地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文化和中国治理、中国方案进行对比,集中围绕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展开分析、讨论与评价,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道理,客观描述差异化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例如,综合教程(3) Unit 8“Knowledge and Wisdom”(知识和智慧)一文中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构成智慧的四个要素。教师在课前利用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发布单元主题相关微课和慕课,设定课前预习、观看、讨论和小组合作等任务,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投屏/PPT演示/演讲/辩论等形式与教师共同学习主题内容,并随着知识、技能、探究的深入而总结、反思智慧的概念、要素、成因,以及智者对后世的影响等推理、思辨内容,在辩证中探寻智慧的源泉及中国智慧的普世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思辨的烈度和效度,明确了中国智慧的信度和力度。

3.2.2. 实施方案

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全过程教学的指引下,依照课程目标设定每次课的课堂目标,采用OBE/POA/BOPPPS等教学模式,围绕课堂目标展开课堂内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对应的课堂目标。上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引入主题、设定目标、课前评测、过程参与、效果检验和总结反思几个环节。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有章可循,学生对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路径一目了然,同时能够有效识记、理解、分析和评价所学,进而加工和创造。

下面还是以综合英语3第八单元课堂教学为例,学生应达成以下课堂目标:第一,识别、理解和分析西方哲学家罗素对知识与智慧的观点,以及文章结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第二,对比中西方哲学家(如中国的孔孟、西方的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获得和智慧的形成之间理解的异同,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第三,评价当代中西方在知识应用、国际治理等方面的异同,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建构基于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观点与话语表达。课堂目标的设定要呈现不同的认知层次,在对单词、语法、主题的识记和理解的基础认知上,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话题进行分析,对观点进行评价,并根据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创新性地建构具有普适性话语的表达。

授课过程的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学生按照教师指引提前预习学习平台上发布的微课/慕课等资料,在线进行主题热身、单词学习、课文预习,并准备课堂个人或小组讨论/辩论任务,同时把过程性所遇问题提交线上论坛之上。教师及时关注并了解学生的自学和准备现状,并根据平台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授课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进程。课上,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导入预热,激起学生预习的记忆,调动学习的课堂氛围。随后进入课前评测阶段,即考察学生课前线上自学的情况和所遇的问题,通过测试明确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主题思想思考的深度,调整课上语言知识点讲授的时间分配。课堂教学采用学生参与式学习,教学活动开展包括开放问答、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学习内容包括文章脉络梳理、背景信息解读、体裁风格分析、价值观念评判和思想政治引领等,遵循以练促学、以学促教的原则。下课前,教师对当次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检验,作出归纳和总结,并布置线上和线下作业来巩固所学和延伸课堂主题,如文献综述报告、调查研究论文或集体创作等。

综合英语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占比分别为50%和50%。期末考试重点考核课程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达标,平时成绩则侧重对课程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主要由课前测试10%、小组任务10%、研究报告10%、课后作业10%、课上表现5%和考勤5%构成。其中小组任务和研究报告倾向研究型和项目型方向,对学生认知和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提成更高的要求;作业的形式既有口头表达,也有笔头写作,在平台上提交音视频和文本,并采用非标准化方式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分,实现全方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评价。

4. 结语

英语专业听说读写译系列教程会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西方思想和观念的视听读材料,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参照课程思政指导思想和专业教学大纲来择选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素材,并基于对学生知识储备、人文素养的了解精心设计课内外教学活动,配套考察学生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的各类测试与评价机制,为培养出新时代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做好准备。综合英语课程的实践证明,在英语专业基础课中融入认知和思辨训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识和素养,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1-14.
[2] 李莉文, 李养龙. 高考英语写作试题研究及其改革路径探索——基于布卢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的探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0(1): 55-62.
[3] 司显柱. 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21, 18(2): 97-103.
[4] 傅萍. 高校外语课堂思辨文化构建研究[J]. 外语界, 2021(6): 46-63.
[5] 孙有中, 王卓. 与时俱进, 开拓中国外语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孙有中教授访谈录[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4): 3-12.
[6] 王卓. 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与媒介性[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1): 59-68.
[7] 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