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冷”字义项划分与描写研究
A Study on the Semantic Divis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 “Cold” in Modern Chinese
DOI: 10.12677/ML.2023.1111757, PDF, HTML, XML, 下载: 221  浏览: 337 
作者: 苏 舟: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关键词: 义项划分义项描写感官类心理类Sense Division Semantic Description Sensory Category Psychology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词典释义异同,结合汉语词汇学、词典学、语言哲学等相关知识,从感官类和心理类角度划分,对“冷”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了重新描写。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finitions of “col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ies, and combines relevant knowledge such as Chinese lexicology, lexicography, and language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nsory and psychological categories, it re-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ings of “cold” in modern Chinese.
文章引用:苏舟. 现代汉语“冷”字义项划分与描写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5652-56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757

1. 引言

传统辞书采用“种差 + 属”的释义模式,如“……貌”“……的样子”等,强调被释词的形容词词性,不能对词义内容突出细致解释。本文以形容词“冷”为例,变“属 + 种差”为描述性话语释义,对“冷”的各个义项进行划分和重新描写,并建立单字平衡语料库,抽取BCC语料库中各类语料各400条共2000条进行分析。

“冷”作为温觉形容词,其基本认知域是“温度义”,表明主体通过触觉对温度产生某种生理感知。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人们对“冷”的感知抽象化,或借助隐喻、转喻的手段,使“冷”投射到心理认知域,表现人的主观感受 [1] 。因此,本文通过感官类和心理类两个方面来分析“冷”的释义情况。

2. “冷”的感官类义项

1) 形 低于事物的正常温度或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温度。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015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50.75%。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 [2] 义项“温度低;感觉温度低”,从人体所感出发突显了“冷”的触觉义,但未体现出“冷”程度。“冷”英语对应词“cold”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有释语“having a lower than usual temperature; having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human body”,表明“冷”是主体温度与其他常规事物温度、人体正常温度两个参照物进行比较的结果:

a) 主体温度低于其他事物的正常温度;

b) 主体温度低于人体温度。

不同程度的低温对应有不同的词。在汉语中,“凉”“寒”“冻”等词表示低温的不同程度,英语中“cool”“cold”“chilly”等亦是如此。因此,《牛高》认为比人体温度低即为“cold”的表述不够准确与严谨:温度低并非一定表示“cold”。《现汉》该义项“温度低;感觉温度低”也同样违背了释义准确性原则。

“cold”在《柯高》中有释义“Something that is cold has a very low temperature or a lower temperature than is normal or acceptable”,属于同一语义场的“cool”有释义“Something that is cool has a temperature which is low but not very low”。比较可知,“cold”表示温度低时或低于事物正常温度,或低于人体正常温度且人体无法接受,其程度大于“cool”。

词语的意义以日常的认知经验为基础,以人们感觉到的事物为基础。不同语言的人们的身体体验和感知有相似处。英语“cool”“cold”的不同,在汉语“冷”与“凉”的关系中也可以体现。当温度低到人体不能接受、让人不适时用“冷”表示,人们能够接受时用“凉”表示。因此,我们将该义项修改为“低于事物的正常温度或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温度。”

① 每个浪头都从船尾卷上水来,打得人和希望又湿又[冷]。(拜伦/唐璜)

② 没有过冬房,我一大把年纪了倒无所谓,可孙子、孙女还小,他们冻得不行,直喊[冷]。(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4日)

① 特别是当湿雪蹭过脸颊时,别有一种又痒、又[凉]、又舒服的感觉。(冯骥才/老夫老妻)

② “嫌犯情绪激动,人质体力不支”“那刀架在脖子上真[凉]”。(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3日)

2) 动 事物降低温度。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4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2%。

按:义项“低于事物的正常温度或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温度”是认知主体所能感知的状态,达到这一状态存在主体温度由正常转向低温过程,当强调降温这一动作和过程时,“冷”有动词性义项“事物降低温度”。

① 稍[冷],加入安息香2.5 g及沸石一粒,加热回流50分钟。(当代\CWAC\SCL0410.txt)

② [冷]至室温,放置30 min,抽滤。(当代\CWAC\SCL0410.txt)

③ 它主要由溅射室、氮[冷]凝及沉积室三部分组成。(科技文献)

3) 形 物体通过某种手段呈现低温状态。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36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6.8%。

按:主体“降低温度”的动作结束后会停留在当前状态,因此产生出相对于动词性义项的“物体本身或加工后释出热量,呈低温状态”的形容词义项。

当“恒温设备”“冰”“冷饮”等作“冷”的搭配对象时,强调的是事物本身通过某种手段营造低温环境或达到低温状态。

当“菜”“面”“午饭”等做搭配对象时需要经过加工后本呈高温状态,释放热量变为低温,强调事物最终的低温状态。因此,我们设立新义项“物体通过某种手段呈现低温状态”。

① 你们的菜是完全一律的。不要拘泥礼节,逊让得把肉菜都[冷]了。(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② 谁说“报复是一盘适合放[冷]了再吃的菜?”(微博)

③ 不管天多高,海多深,铁多硬,风多大,尺多长,河多宽,酒多烈,冰多[冷],火多热……我只想告诉你,这些都不关你的事! (微博)

4) 形 事物使用次数少、频率低,不被人知晓。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29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1.45%。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义项“生僻;少见的”。当“冷”与“字眼”“词藻”等搭配时,从人和物两个角度分析可知,对物而言,表示事物出现次数少、使用频率低、活跃度差;对人而言,则表示很少被人认知、使人感到不熟悉。据此,我们可以将该义项修改为“事物使用次数少、频率低,具有不被人知晓的特点”。

至于夜总会呢,她巴不得和汤姆到没有人会看到他们的[冷]僻些的小地方去,可是他不喜欢。(毛姆/剧院风情)

5) 形 修饰兵器,指兵器中不带有火药、炸药等燃烧物的特征。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7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35%。

按:“冷”与“热”都可以与“兵器”搭配。《现汉》中“热”有百科性义项“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与“热武器”的释义相关。而“冷兵器”却无法从《现汉》中任何冷的义项得到解释。由于“冷兵器”指“不借助火炸药或其他燃烧物以及核、化学能源,依靠人的肌肉力量和能力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修饰兵器,指兵器中不带有火药、炸药等燃烧物的特征”。

① 郑成功这一方主要是[冷]兵器(以小刀、剑、长矛为主),荷兰人则有炮和火枪。(文汇报2000-9-3)

② 但是他们不敢乱用霰弹扫射,也没有用圆珠炮弹,他们一反常态,使用[冷]兵器进攻。(普希金/基尔沙里)

6) 形 表示事物在意料之外或在暗中被使用,进而形容某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30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1.5%。

按:由于“冷兵器”的使用不适宜直接与敌人博弈,要在暗中进行,出其不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一义项转喻得到义项“表示事物在意料之外或暗中被使用,进而形容某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3]

① 吴荪甫感到[冷]箭命中了敌人似的满足,长笑一声,转身就走。(茅盾/子夜)

② 也许她的猜测不对,胡秉宸从来这么看人,趁人不备,极冷又极快地一掠,像一梭子[冷]枪。(张洁/无字)

7) 名 指低温气流(多用于口语)。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3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15%。

按:“冷”常修饰气体、气流等事物,形成“供应冷气”等短语,根据人们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缩写为“供冷”。随着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加进而形成习惯,此时“冷”形成义项“ 名 指低温气流(多用于口语)”。

① 停止供[冷] 7.5个小时。(文汇报)

② 另外,我国自主设计的集中供[冷]、刚性接触网、设置屏蔽门、车辆模块化等生产技术,均为国内首次采用……(人民日报Y: 2003)

3. “冷”的心理类义项

8) 形 指光等事物的颜色清爽通透(多包含蓝、紫等色),缺乏温暖之感,与暖相对。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9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45%。

按:“冷”不仅可以反映在感觉器官上,还可以投射在心理领域。“冷光”“冷茶”“冷棕”等词语中,“冷”表颜色给人的感受。根据语料库和日常生活经验可知,“冷”常给人清爽、通透之感;结合“冷”[+低温]的语义特征,参考《牛高》“cold”的释义“seeming to lack warmth, in an unpleasant way”,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指光等事物的颜色清爽通透(多包含蓝、紫等色),缺乏温暖之感,与暖相对”。

① 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老舍/樱海集)

② 光秃秃的树枝和庄严耸立的建筑物也都蒙上了一层[冷]色。(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9) 形 形容某人对他人疏离的或不热情的、甚至不带任何感情的态度。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350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17.5%。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义项“形不热情;不温和”。福柯《词与物》指出,我们谈形容词时,是通过实体去指定某种性质;当谈论名词时,总是借助某个属性来指定这个个体。可见,形容词意义的表达与所关涉实体为人、为物的不同,义项也不相同。当关涉主体是人时,“冷”表现人的某种个性、情感。

维特根斯坦认为“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的规则对意义至关重要。”这些言语行为表明其所从事的事情是由要求某些条件成立的一些规则所支配的。“冷”义项的成立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根据上述理论,当“冷”满足① 关涉人;② 某人对他人发出某种中性或消极的情感态度;③ 他人对②中态度有所接收三个条件时,“冷”具有“形容某人对他人没有感情、使他人觉得不友好或不热情”的义项。

① 他笑了,笑得很[冷]。(老舍/蛤藻集)

② 蒋蔚祖[冷]冷地点了一下头。(财主的儿女们1 A:路翎Y:1943)

10) 形 形容人因某种境遇而心情沮丧、意志消沉。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4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7%。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形容灰心或失望”。《现代汉语词典》中“灰心”释义为“形(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失望”释义为“形因为希望落空而不愉快”,都呈现因果关系。结合辞书释义系统性的原则,该义项也应对原因作出解释。

当“冷”满足① 关涉人;② 某人受某事影响;③ 某事使某人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条件时,“冷”产生义项“形容人因某种境遇而心情沮丧、意志消沉”。

① 画外音:现当实的无奈使许叔微心灰意[冷],归隐田园,在那之后,他又为经方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当代\口语\对话\梁冬对话罗大伦)

② 二是大家因为小五的事都有些心灰意[冷],都认定小五的事和自己有关系。(当代\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1) 形 形容人客观、沉着的品质。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51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2.55%。

按:《牛高》“hot”有释义“if somebody has a hot temper they become angry very easily”,表明“hot”常表示激动、甚至狂躁的脾性。汉语中“热”在《现汉》中也有“急切想得到”的释义 [4] 。而“冷”在《现汉》中却没有相关义项。结合语言经验和相关语料,“冷”可以组成“冷静”“冷峻”“冷眼旁观”等常用的复字词。这些复字词表明“冷”也具有描写人沉着、不激动的脾性。“cold”在《牛高》有义项“facts with nothing added to make them more interesting or pleasant”,一定程度上反映出“clod”具有“客观”义征。结合同一语义场“cool”在《牛高》中的释义“calm; not excited, angry or emotional”,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指人面对紧急、突发的事物能保持客观、沉着的品质”。

① “原来如此。”我[冷]冷地在想,“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是正常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

② 在略远的一张椅子坐下后,他依然[冷]冷地把他那一对细而有神的眼睛轮流地审察各人的面孔。(茅盾/蚀)

12) 形 某种环境或事物给人荒凉、不热闹或尴尬的感觉。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55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2.75%。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义项“寂静;不热闹”,并以“冷落”配例。“冷落”作为形容词义为“冷清;不热闹”;作为动词义为“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只有“冷落”做形容词时才符合该义项。而BCC语料库中,“冷落”的动词性义项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形容词性义项,因此,“冷落”作为配例并不准确。

“冷”的[+低温]义征暗含使人感到不适的环境,因此,这些环境中所出现的人和事物应数量少、出现的频率低。当“街道”“门庭”等人员、车马稀疏时,会产生荒凉感,使人不适。随着义项抽象化,该义项通过转喻进一步强调环境给人的荒凉感。因此,我们将该义项修改为“某种环境给人荒凉、不热闹或尴尬的感觉”的义项。

① 鲁豫:我们说一下子门前[冷]落,一夜之间,以前来找你的演出啊,什么录音啊突然都没有了。(当代\口语\电视访谈\鲁豫有约男角)

② 那种短暂的恐惧感从心头缓缓退净以后。便是无尽的孤清[冷]寂。(陈忠实/白鹿原)

13) 形 形容事物不受欢迎、没人过问的状态。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44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7.2%。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义项“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该义项表示某些字不常使用、某些环境不常被人接触等情况,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某些主体事物的关注程度不足。对事物而言,其自身存在吸引力低的问题;对人而言,表明人们对主体无法产生强烈积极的反馈。因此有义项“ 形 形容事物不受欢迎、没人过问的状态”。

① 正处在痛苦和羞耻中,如今在加尔各答,不知她是否又被打入那样的[冷]宫。(玛格丽特·杜拉斯/副领事)

② 张嘉颖提醒有留学意向的学生,“辩证地看,国内所认为的‘[冷]门’专业,在国外有些并不算‘冷’”。(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7月01日)

14) 形 指人嘲讽、不屑的心理活动。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58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2.9%。

按:《现汉》义项“不热情;不温和”配有释义用语“冷言冷语”,除表示“不热情”外,还有“讽刺讥笑的言语”义。在后者表义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冷”的“嘲讽”义。类似的情况还有“冷嘲热讽”“冷嗤”“横眉冷对”。因此,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 形 指人嘲讽、不屑的心理活动”。

① 然后满是轻蔑地从鼻孔里喷出一声[冷]哼,咧嘴一笑。(尼尔·嘉文/坚持)

② 刘太大[冷]嗤了一下,“这个世界能保住不饿饭就算本事,我才不稀罕他做官呢。(白先勇/台北人)

15) 形 形容人紧张、恐惧的状态。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5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25%。

当人们在某种紧张危险等环境时,身体会进入低温状态。此时,“冷”表示人心理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形容人紧张、恐惧的状态。”

① 他瞟了一眼她腰间挎着的匣枪,不由得心中一[冷]。

② 那个女童却是狡猾的笑了起来,那样的笑容糅合着稚气和恶毒,看得人心里一[冷]。

16) 动 人的热情降低。该义项在所建“冷”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8条语料,使用频率约为0.9%。

Langacker指出,触觉是人类最基础的感觉,包括温度、压力和痛觉三类。其中,温觉又由热、温、凉、冷四部分组成,用以描写人类对温度的知觉经验。可见,人们对温度的感知存在“热→凉”的变化趋势。投射在心理域中,可以表现为主体态度由热烈转向平淡、甚至无感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设立新义项“人的热情降低”。

① 诺森伯兰伯爵虽然参加逆谋,可是他的热度不久就会[冷]下来的。(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② 可是他们很快会发觉做后台老板的麻烦,一副面孔马上要[冷]下来的。(巴尔扎克/幻灭)

综上,本文把“冷”分别从感官类、心理类两方面,结合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结合隐喻转喻理论,通过对比《现汉》等语文词典和《牛高》等英语词典中的释义情况,为“冷”划分出16个义项,以期为现汉释义做出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奇, 杨忠. 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认知与语义功能研究——以“Cold”与“冷”为例功能研究[J]. 外语学刊, 2014(1): 47-5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Z].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817-818.
[3] 龚丽. 基于语料库的“冷”的隐喻概念汉英对比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7): 114-116.
[4] 鲁翌. 汉英词“热”/“hot”和“冷”/“cold”的认知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4): 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