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转换视角下《当你老了》两个中译本评析
A Review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hen You Are 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ML.2023.1111703, PDF, HTML, XML, 下载: 218  浏览: 472 
作者: 李 琼, 乐 月: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视角文学翻译Eco-Translatology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ultural Transl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选用的是袁可嘉和冰心两位译者的作品来进行中译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都是《当你老了》最为典型的译本,而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各有取舍和侧重,从而两种版本在遣词造句上都有差异。本文重在基于“三维”视角分析这些差异,分别找出两个中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进行适应性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特点,以及各自译本的偏重所在,从而加深读者对源文和译文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works of two translators, Yuan Kejia and Bing Xin,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Both transla-tions are the most typical translations of When You Are Old, and the two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de-offs and emphas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o the two versions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se differences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in the three level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f the respective translations, so as to deep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文章引用:李琼, 乐月. 三维转换视角下《当你老了》两个中译本评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5233-52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703

1. 引言

《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流传国内的中译本版本至少十种,比如袁可嘉、冰心、樱宁等。通过查阅文献可知,学者更多的是关注“三美论”或是“目的论”等翻译理论对多种译文进行分析,尚未有学者以生态翻译学理为理论基础对多译文进行评析,比如张若贤基于“三美论”对《当你老了》的汉译对比研究中依据“三美论”从“意美”、“形美”和“音美”三方面探讨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1] ;王雨谈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袁可嘉的译文在“三维转换”角度下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并得出相应的诗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2] ;李旭在目的论视角下对《当你老了》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说明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3] 等,但尚未出现基于“三维”视角对比袁可嘉和冰心两位译者的中译本,本文由此而来。

2. 《当你老了》内容简介

《当你老了》这首英文抒情诗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1865~1939)于1893年为友人茅德•冈所做。诗人早年参加爱尔兰独立运动,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 。他于1889年遇见茅德•冈并一见钟情至死不渝,多次求婚却都被惨遭拒绝,但是叶芝始终爱慕茅德•冈,并为她创作大量诗歌,《当你老了》便是其中一首。全诗共分为三节。在诗的第一节里,诗人先让自己心爱的人想象一下“当你老了”之后的情形。第二段侧面描写自己的用情至深。最后一段又让毛德冈想象爱情消逝后的凄凉。基于对以上内容的理解,笔者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赏析冰心和袁可嘉的两个版本的译文。

3. 《当你老了》中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他发表的文章《翻译适应论选择初探》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问世,自此该理论的相关话题在翻译学术界掀起一波热潮。生态翻译学重点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因此应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阐明翻译的性质、过程、准则和技巧以及翻译现象,进而实现高效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生态翻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语言、文化、交际一直是翻译关注重点,三者之间又有紧密内在联系。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运用三维视角理论对源语进行适应性转换,可以实现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而“三维”视角下的三个维度分别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交际意图的实现。

3.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传递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词汇、句式等语言形式,特别是修辞风格的选择 [5]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语音层面上的选择和转换十分重要。而在《当你老了》这首诗中,就运用了押韵,袁可望(一下简称“袁译”)和冰心(以下简称“冰译”)的处理方式便各有不同,词语的选择二人亦有不同,但是都注意到了关于形合意合上的转换。

例1: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 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袁译: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冰译: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本诗的音律美主要是通过尾韵体现出来的。原句中采用了“fled”、“and”、“amid”等尾音相同的动词。与“hid”和“overhead”等等尾音相同的单词进行组合使用,这些单词都有相同的尾音/d/,与汉语中拟声词脚步声“哒哒”声相近,仿佛可以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看到诗人的爱情一步步从身边离开,经过群山,然后消失在星星之间。在这一层面上,袁译和冰译都采用了汉语中发音规律与之相似的排比的手法,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袁译运用“在……,在……”的句式,突出的是爱情经过的地方,而冰译运用的是“怎样……,又怎样……,怎样……”的句式,以一种平静的、朴素的语调叙说爱情的离去的过程,因为此诗作于茅德•冈与他人结婚,而在此又明确拒绝过作者的时候,表现了作者感情上的极度哀伤和理智上的极度克制,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冰译传达的情感更为细腻。

例2: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袁译: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盹。

冰译: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

在形合意合转换上,英语注重形合,需要借助关系词、连接词和介词等各种语言形式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注重意合,经常靠语序和逻辑来体现内容的隐性连贯。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英文的形合句拆解成一个个小句,重新整合成中文简短的意合句,在语境中体现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两位译者都注重了诗歌翻译过程中形合意合的转换,使得译文流畅优美。

其中在字词句的转换上,“nodding”有打盹、昏昏欲睡的意思,冰译采用“倦坐”,侧重表现出诗人老而疲惫的神态。而袁译采用“打盹”更贴合原文的意思能表现出老人在炉火旁昏昏欲睡、回忆入梦的场景。

综上所述,二位译者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诗歌意境中体现句子间的隐含逻辑,同时在诗句中关键单词的翻译上,二位译者的处理方式也都体现了语音层面上的选择和转换。

3.2. 文化维

生态翻译学理论表明,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与译文的文化环境,由于两者在性质或内容上往往存在差异,因此译者需要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在不曲解原文内容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其文化内涵 [5] 。归化与异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归化所要做的不仅是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还要使原文的文化特色符合译入语文化规约,异化要保留的也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因素 [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归化异化策略的相互转换,达成了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确保原语、译语和读者等处于有机统一的翻译生态环境中。

例3: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袁译: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冰译: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对于有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条和表述,译者在翻译时借助异化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原文中“Pilgrim”一词译为“朝圣者、香客”,属于西方宗教文化系统中的专业术语“Pilgrimsoul”有很多不同的译本,例如“灵魂的至诚”、“圣洁的灵魂”、“虔诚的心”等等,在本文选取的两个中译本中都译为“朝圣者”,保留了该词在西方宗教文化中特有的定义。“朝圣者”一词在译本中可谓是既融入整具有浪漫气质的叶芝,爱上了投身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茅德·冈,经过一次次求婚都被拒绝,但他还是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每位朝圣者都有自己的信仰,通往内心最神圣的地方,而茅德·冈便是叶芝心目中神圣的人,叶芝爱着她那朝圣者的灵魂,如此忠诚的爱,给人一种圣洁般的超脱之感。

例4: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袁译: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冰译: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Your changing face”直译应为“你正在变化的脸”,但两名译者都没有采用字对字翻译,而是在深入了解原文的基础之后采用归化翻译,分别译为“你衰老了的脸上”和“你哀戚的脸上”,都能凸显源语作者想传递的文化内涵,所以两个译文都达到了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要求。此外,“sorrow”的直译应为“悲伤、痛苦”,两名译者也是运用了归化策略和意译的方法,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化抽象为具体,将其分别译为“痛苦的皱纹”和“岁月的留痕”,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完成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3. 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7] 。关于交际意图是否实现,陈锦阳提到交际维转换不限于词汇和语法组合限制条件和文化认同,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的质量评价标准 [8] 。汉语作为一门精炼的语言,简短的一个字符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诗歌翻译需要斟酌用字,将原作所呈现出的态度、情感等完整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而《当你老了》交际维度转换主要体现在诗歌特有的韵律转换上。

例6: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袁译: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冰译: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当你老了》这首诗一共十二行诗,分为三个诗节,每个诗节有四行诗,且以抱韵的形式押韵,可记做abba,cddc,effe,用韵整齐,例6选用的是该诗的第二节,该节也最能反映出袁译和冰译的不同之处。袁译中四行诗的结尾分别是“辰”、“心”、“魂”和“纹”,其中,“辰”和“纹”尾韵相同,“心”和“魂”尾韵相近。而冰译诗尾的四个字分别是“影”、“情”、“心”和“痕”,很明显能看出冰译并未强调押韵。但是在第三诗节冰译尾韵又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只是该节前面并未遵循原诗的韵式。而袁译全文都遵循抱韵的发音规律,采取了相同或相近的尾韵,且用词准确且恰当。综上所述,袁译在语言使用上能较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韵律美,实现了诗歌翻译的交际功能。

4. 总结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两位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三个层面上的中译本所做出的选择与适应,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语言维层面上,二位译者都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境实现句子间的隐性逻辑,同时对关键单词的意译也各有特色;文化维上二者都在借助了归化异化策略的相互转换,达成了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的要求,确保了原语、译语和读者等处于有机统一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交际维上,冰译在表达方式层面上更贴合诗人的情感表达,袁译则在语言使用了层面上更符合原文“抱韵”的韵诗;最后,不同的翻译方式能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关于《当你老了》在中国有十余种译本,而翻译理论也层出不穷,所以关于诗歌的汉译对比分析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若贤. 基于“三美论”的《当你老了》汉译对比研究[J]. 大众文艺, 2021(3): 146-147.
[2] 王雨谈.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当你老了》的汉译策略研究[J]. 新纪实, 2021(17): 35-37.
[3] 李旭. 目的论视角下《当你老了》的两个译本对比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6): 148-149.
[4] 汪玉枝. 那凄美而没有回报的爱——评述爱尔兰剧作家及诗人叶芝的爱情诗[J]. 文教资料, 2010(7): 21-23.
[5]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6] 刘艳丽, 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J]. 中国翻译, 2002, 23(6): 22-26.
[7]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95.
[8] 陈锦阳. 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 上海翻译, 2016(1):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