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下《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探索与实施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Basic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All-Round Education” System
摘要: 高等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以《基础工程》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深入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从“三全育人”视角,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引领、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政元素更加有效、合理、多样地贯穿于学生全过程的培养中。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prioritize mor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for all individual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asic Engineer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t delv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mbedded in this cours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at involves classroo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guidance, and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This model effectively, reasonably, and diversely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out their entire educational journey.
文章引用:雷金波, 张存健, 王中华. “三全育人”体系下《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探索与实施[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8713-87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346

1. 引言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但目前大部分都以广泛的讨论为主,只有少部分提出了具体适用于某门课程的改革方案。周鸿雲等针对中医儿科学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下SSP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 [2] 。殷勇以《土力学》为例从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以及思政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提出教学优化,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有效途径 [3] 。边汉亮等以《基础工程》为例从教师自身素养和不同教学方式结合等方面探讨了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 [4] 。吴发红等人通过探索土木工程专业的思政元素,构建“立体化、多层面、全过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唐仁华等则是通过《基础工程》教学大纲双向挖掘思政元素最后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 [6] 。安静等人则通过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及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探讨了构建高校思政格局 [7] 。尽管上述文献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践,但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类课程思政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引入到课堂中去?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分析《基础工程》课程思政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挖掘《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并探究其建设途径。

2.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2.1. 课程思政现状

在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们对课程思政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但是,课程思政目标还不明确,课程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传授方法也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有教师认为,高校思政教学可以单独由一门思政课来完成,并没有充分理解《基础工程》这门课的思政元素,他们只关注于“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觉得思政元素并不属于他们所教的内容。因此,对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另外,该课程思政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模板去借鉴实施,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本课程思政停滞不前。

2.2. 面临的问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思政元素往往隐藏在各个环节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发掘。由于没有针对本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还有很大的探索余地。2)《基础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比较简单。从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不难看出,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正反双向工程案例进行,有机结合性不高,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基础工程》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性、立体性、全程性,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估系统并不完善。

3.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是课程思政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关键环节。对《基础工程》这门课程,主要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一些探索。

3.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所遵循的基本点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道德培育以及精神塑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基础工程》这门课程,将教学内容分成绪论、浅基础和桩基础等模块,挖掘各模块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同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上述“思政元素”渗透于课程知识点中,探寻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最佳契合点,做到无缝衔接和循序渐进。

首先,如何挖掘绪论模块的思政元素,尤其重要。这是因为绪论模块的思政元素一定程度直接决定该课程思政的效果。对于绪论模块,可以通过大量的成功和失败的工程案例,让学生明确基础工程的含义与设计要求,让学生知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决定高度,从而可以引申出“视野与格局”、“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让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在欣赏这些图片时潜意识中形成。其次,如何挖掘浅基础模块思政元素,这要结合本模块的相关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地基承载力方法时,要引导同学们正确理解经验类比法,不能为节约时间,照搬照套,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在讲授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时,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政元素,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分析方法和责任意识。对于桩基础设计模块,群桩承载力计算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群桩承载力不止是单桩承载力数值叠加,有可能会产生1 + 1 > 2的现象,从中悟出“个体与集体”的思政元素,使学生领悟到,将一滴水投入大海才能永远存在,而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获得最大的力量,要积极融入集体贡献集体,必要时应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对于地基处理模块,同学可以学习到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从中可以引申出“要合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教导学生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讲述龚晓南院士因复合地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故事,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追星就追科学家。对于特殊土地基模块,给学生展示我国各种特殊土体的分布,让同学们感慨祖国的国土之大,山川之美,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国家的热爱。并通过讲述川藏铁路、三峡大坝等这种独一无二的伟大工程,以此来表达我们的“科学自信”,让同学们对自己国家的科技实力有信心,同时也不断地鞭策着学生们前赴后继,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创新的兴趣。

3.2. 教学方法改革

为改善当前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吸引力及趣味性不足的现象,本课程采用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利用我国著名的成功案例(如赵州桥、港珠澳大桥等)和事故案例(如上海“楼倒倒”),结合专业知识要点,创造富有想象力和灵活性的微课视频,通过其中融入的思政元素,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理解。例如,将科学发现的短片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将科学理论创始人的生平事迹以记录片的方式展现出来,深基础相关的片段则可以以“超级工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呈现。

4.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将《基础工程》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和科学的规划。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为辅来拓展学生的思政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网络思政课程。通过全面协同的联动方式,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学生全方位学习生活中,提高本课程思政效果。

4.1. 立足第一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基础工程》教学中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到各模块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基础埋深的选择时,通过引用当前我国港珠澳大桥通车、“京新高速”的通车 [8] 等一些时事热点。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京新高速则被誉为全球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通过介绍它们修建的背景、过程,让同学们深刻体现到这些伟大工程的宏伟、修建过程的艰辛,以及修建团队的智慧。在这些知识点讲授过程中,让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科技自信”、“责任意识”、“大国工匠”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成效。

4.2. 注重第二课堂,扩展社会资源,实现全员育人

相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在学校开展一些知识竞赛、专业知识讲座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将本课程思政元素延伸至第二课堂,学生将会更容易且更乐意接受,这对于提升第一课堂成效、拓展思政课程实施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院每年承办的建筑文化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我院每年也会邀请从事基础工程设计的专家、校友来校给同学们做讲座,他们结合自身完成过的一些工程实例,提取当中一些思政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情怀。

4.3. 拓宽第三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近几年,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第三课堂——线上学习平台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与时代同步,本课程要求学生线上自学一些网络资源,完成一些线上任务,但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的观念难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认为的难点入手,分享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精品学习视频、典型的工程案例和工程事故,例如进行地基基础抗震学习时,可以通过设置影视任务点,让同学们学习打卡,感受地震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通过党和人民军队奋不顾身的冲在前面,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让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受到思政元素的影响,激发同学们探究知识的兴趣。

通过上述三种课堂的实施,做到三种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共同作用,达到合力育人、深度育人的目的。

5. 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大工程。《基础工程》课程要继续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关键,着力提升工作高效性和针对性,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达到实现育人目标的效果 [9]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周鸿雲, 宋桂华, 吕伟刚, 张岩, 于素平.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析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SSP教学模式[J]. 湖南中医杂志, 2022, 38(11): 97-99.
[3] 殷勇, 于小娟. 工科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为例[J]. 教育观察, 2020, 9(25): 54-57.
[4] 边汉亮, 赵丽敏, 岳建伟. 从专业课任课教师角度谈课程思政教学——以“基础工程”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5): 85-87.
[5] 吴发红, 于小娟, 殷勇, 陆勇.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4): 115-121.
[6] 唐仁华, 雷鸣, 谭寅寅.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双向挖掘与实践[J]. 长沙大学学报, 2021, 35(2): 104-108.
[7] 安静, 牟艳娟. “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6): 73-75.
[8] [砥砺奋进的五年] “京新高速”: 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EB/OL]. 央广网. http://china.cnr.cn/yaowen/20170616/t20170616_523803797.shtml, 2017-06-16.
[9] 程海丽. “三全育人”视角下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 甘肃科技, 2022, 38(5): 6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