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及挑战
Development Path and Challenge of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111341, PDF, HTML, XML, 下载: 186  浏览: 325 
作者: 刘映彤:北京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北京;晏 宁: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德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Fairness Moral Education
摘要: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开始走上舞台。在发扬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以及“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潮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使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可以将视角放置于日常教育生活中,聚焦于教育公平以及德育发展,通过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面协调合作,促进教育公平的逐步完善,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扫清障碍;同时,重视德育的发展,转变“轻德育”的观念,使德育智育并重,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gun to take the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educational trend of thought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neglecting moral education” have caused certain obstacl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quality education really play its role, we can place the perspective on daily education, focus on educational equity and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so as to clear the obstac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change the concept of “light moral education”, and make moral education pay equal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映彤, 晏宁. 义务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及挑战[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8684-86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341

1. 引言

素质教育概念从提出到发展,如今已然二十余年,其本质为更好地“育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2021年“双减”政策营运而生。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并不止于此。

近年,国家发布大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发展。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同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突出了德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方向;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指导,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要求;2021年9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指出保障女童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持续关注素质教育现状,将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工作要点。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素质教育的发展似乎仍受到阻碍。其中“教育公平”以及“德育”等概念,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在上述文件中被反复提及,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也频繁出现。因此,针对二者的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对推动素质教育扫清障碍、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中的教育公平

2.1. 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提出,旨在突破传统应试教育仅关注学生成绩的禁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精神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公平是我们社会发展中一直关注的话题,教育公平作为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保证每个公民自由平等地选择各层次地教育资源 [2] ,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是教育问题,也是对部分社会问题的一种反应。在社会发展的当下,人们对公平的追求也愈发的强烈,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3] 。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当今教育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间能够发生变化。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4] ,导致教育公平的无法全面落实,使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仍集中于升学竞争,最终阻碍素质教育目标的完善。

因此,实现教育公平能够使公共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公民获取知识的权力,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2.2. 教育公平落实需协调共进

我们需要明确不论在社会还是教育背景下,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保证相对的公平仍然是必要的。而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国也长期关注于该现象,正在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义务教育”政策的提出,虽解决了大部分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但仍有很多教育不公现象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5] ,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需求相对旺盛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学校不自觉地划分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则会拥有较非重点学校更高的资源配置,在学生选择就读学校以及教师选择就业学校时,也往往被资源优质的重点学校吸引,使教育资源出现差距,出现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造成学生择校问题出现的最重要一点原因则是升学问题,升学压力使成绩变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更倾向选择重点中学,致使学校间出现差距,因此,该局面的改变需要对现有的学生评价标准进行改变,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实施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建立新的、灵活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成教育公平。

性别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我国传统的观念里的重男轻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导致较男生而言,部分女生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辍学和失学现象较高,从而使男女性之间受到教育比例产生差距。为减少相似情况出现,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适当减少女童上学负担的同时,可以建立相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以宣传和帮助因家庭局限而造成的不同性别间的教育不公现象。

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城市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教育资源较高,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甚至有些边缘地区的孩子上学困难,无法接受教育,导致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教育公平 [6] 。因此,加大教育投入,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增强设施建设,有利于逐渐减少不同地区因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而产生的教育不公问题。

这些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都在影响着教育公平,因此可以从政策、经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出发,破除传统的禁锢思想,积极配合和响应政府号召,共同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3. 教育中的德育

3.1. 德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德才并举,全面发展。这突出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德育位于五育之首,是智育体育等的生命线。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德育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经过大量学者的讨论总结可将其大致分为具体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中不同的教育指向不同的方面,但这些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以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例,个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上面的长大成人,同时心理也要发展,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身心共同发展。在学生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流体智力也在持续发展,个体需要在这个阶段逐步成长且吸收外界知识,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对社会的认识,成长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分为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发展任务,若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无法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则会造成个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损害,而学生时期占据了八阶段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7] 。尤其在青春期时,青少年需要完成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此来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认识,缺劳力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以此来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可以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道德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等,比如:青春期的学生因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在情绪上存在着相对敏感性,而青少年还没有足够稳定完善和良好的方案来解决自身的情绪困扰,常常使用不成熟、错误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情绪,进而导致各种适应不良现象的出现。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心理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和澄清自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给予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有思想的个体,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3.2. “重智育,轻德育”转为“德育智育并重”

在素质教育理念盛行的当下,我们虽然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德育应与智育并重。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为响应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学技术精英,知识技能的训练在教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对道德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德育也开始活跃的出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来,但智育和德育之间仍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的评价指标的阻碍。因我国人口较多,而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高等学校数量有限,升学的竞争压力沉重,进而导致评价教育的指标集中在“升学率”上。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逐渐转变为获得学历,失去了原本教育中“发展、完善自我”的目标和初心,偏离了德育中所强调的在生活中发展自我,流失了德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应试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境下,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是把目光投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不管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包大揽,使学生缺少实践和切身感受的机会,以及对事情独特的认识。长久以往,在除了学习的其他事情上无所擅长。导致德育在教育教学中本该拥有的地位被忽视,而现实社会中也不难发现很多高智低能的人,虽有优秀的学历,但自我生活及自理能力较低,心灵脆弱,对挫折和困难的处理能力较差;

第二,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德育“智育化”这一现象 [8] 。教育热衷于向学生不断地、填鸭式的进行学科知识的灌输,简单带过或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现代学校德育虽然形成了专业的德育课程体系,但几乎都是向智育看齐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目的的,学生接收到的通常是大量的抽象概念、规范等,使寓教于乐、寓教于日常的生命力,变成了冰冷生硬的“科学”。

并且,体育课、心理课等综合实践课程被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转而进行主科知识文化的讲授,导致了在学校教学中,很多德育课仅仅成为一种制度上的形式,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使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下降,让其在教学中本该有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智育,从而加深德育和智育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第三,德育渗透入智育的过程受到阻碍。没有把对学生的是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仍处于浅显的表面,而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解内化。

学科融合渗透备受教育学工作者的重视,即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好地将学科之间的内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融会贯通的,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表面的东西 [9] ,而缺乏学科间的融合就会导致对一个概念死板的运用和认识,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不仅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学生智能发展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愈发的重视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作用。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包括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育德和育智并重,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才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10] 。

德育智育并重需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衡量教学任务比重,适当增加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要求,如规定具体的教育时长;给予学分等,重视综合实践发展,保证学生接受综合实践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科融合理念,在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科概念进行融合,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丰富孩子实践生活,提升其生活能力。同时,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等可以帮助学生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适当给予家长建议,家长对学生的情况反馈,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4.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是素质教育能否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建立个体对教育公平的信心,从根本上来说,保证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使个体都可以使用公共的教育资源,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德育的重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个体是否能够成长为健康的人。

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政策、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转变现今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潮、促进教育公平的落实,有助于促进教育模式变化,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追求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J]. 人民教育, 2021(11): 48-56.
[2] 郭喜永, 迟长伍. 教育公平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 2008(10): 36-39.
[3] 谈松华, 王建.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 人民教育, 2011(18): 2-6.
[4] 顾明远. 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1): 10-11.
[5] 郭元祥.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 教育研究, 2000(3): 21-24.
[6] 陈巧玲, 李蹊. 农村素质教育与经济发展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2): 171-173.
[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8] 王仕民. 平衡与渗透: 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70-73+142.
[9] 郑日昌, 刘视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10] 杜时忠. 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 中国德育, 2010, 5(1):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