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OI: 10.12677/AP.2023.1311627, PDF, HTML, XML, 下载: 436  浏览: 594 
作者: 黄晓丽: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Red Culture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奋斗的历史相互渗透、借鉴形成的全新概念。中国红色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用生命和血脉锻造的精神图谱。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新时期充分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把握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中,是适应教育发展时代诉求、推动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路径。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 new concept formed by mutual penetration and referenc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 and struggle. Chinese red culture, roo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spiritual map forg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with their lives and blood through hard work. Red 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value of The Times. In the new era,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 grasping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im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d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文章引用:黄晓丽 (202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心理学进展, 13(11), 4981-498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27

1. 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国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国家的精神之魂就是通过几千年来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铸造的。红色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成果。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屈的昂扬斗志和先进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作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坚定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入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输入源源不断地人才,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给养和政治营养;另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底蕴,起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2.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2.1. 红色文化的来源

在中国茫茫的大地上,红色是最厚重、最鲜艳的颜色。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广大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红色的鲜血铸造了英雄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要义在于全国人民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凝聚而成的自强不息、救国救民的伟大民族精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列强霸占我国国土、欺侮我国人民、入侵国民思想,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我国国民前仆后继企图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从一开始的鸦片战争一直到五四青年运动最后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华人民在面对外来入侵时所展现的坚定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不向帝国主义屈服的顽强的斗争意识。红色文化正是在这一艰难时期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这一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其代表着中华民族人民英勇反抗外敌的历史回忆。

2.2. 红色文化的基本组成

具体来说,红色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革命战争时期遗存下来的建筑、遗址等具体存在的实物。非物质文化则主要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包含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建党精神等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依载着革命事件中的人、事、物承载红色价值和革命精神,人物、事件、物件为一体共同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3. 红色文化的现实特征

3.1. 红色文化的政治属性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特征。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锻造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红色文化产生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这也就决定了红色文化要为广大的无产阶级阶级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和思想路线服务。红色文化属于广大无产阶级的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其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红色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中国人民在处理问题时形成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是中国人民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用红色文化凝聚意识形态,用新时代精神丰富红色文化内涵,锤炼民族品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像石榴籽一样能够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凝魂聚气、团结一心,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3.2. 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给养和养分,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集中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受到越来越多思想的影响,各种复杂和外来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国民的思想,进而影响国民的行为选择。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些纷繁复杂的思想还没有区分辨别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渗透。红色文化作为我们革命先辈在浴血奋战中铸造的伟大精神财富,彰显着中国人民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鉴定信念。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使高校学生了解并掌握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能够帮助青年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红色文化的开放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点。前文提到红色文化具体来讲包含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红色文化当中的物质部分已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成为固化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也就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又能够不断地融合时代发展的特色,增添新的内容延续发展,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中绽放革命精神的伟大光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展现时代特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拓展和丰富,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拓展其精神内涵。例如,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涵和美好品质,就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并在新时期凝聚崭新的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管仕廷,2012)。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4.1.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单一化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总体上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是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仍然存在安排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化的状况。首先,各大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放到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上,但对于其他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轻视,教学模式单一化,并没有针对各个年级安排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不同年级所面临的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存在单一化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各大高校并没有看到或者忽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带来的影响,高校学生因为网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最后,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单一,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全民参与的目标,还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当前,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类文化互相影响,一些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学生容易出现异常心理状态。单纯依靠高校,难以实现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目标,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协同合作,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赵辉,2023)。

4.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表面化

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建立了专门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不够,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也就是说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初步搭建,但咨询中心及咨询室等机构的实用性亟待提高。当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大学生更多会选择校外心理咨询服务,一是在校内求助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隐私泄露等;二是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求更为专业的治疗服务,比如精神病医师、心理治疗师等(南路华,2023)。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应付了事,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丧失其初衷和实际的现实意义。

4.1.3.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下,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征,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郑烨,2023)。不可否认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我国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满足高校学生情感表达的需求。但是,互联网上信息复杂,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各种不良信息容易侵蚀高校学生的心理,给本身心理屏障较弱的高校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能够为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内容拓展,优化信息之间的传输效率,但是在浏览各类互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对负面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除,则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赵欢,2023)。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正视互联网给其发展带来的挑战,解决问题,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4.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拓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形式又能够帮助我国高校大学生了解我国的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目前,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了许多红色文化的实践和教育活动,组织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讲座和演讲,实地参观各种革命纪念馆,体会革命精神,深入的体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将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红色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效,但总体上来说二者的融入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高校教师在将红色文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者自身并没有对红色文化及其资源和精神内涵充分把握,从而导致高校教师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红色文化的现实特征并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教育功能,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其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和生硬。高校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单一的模式,例如演讲、参观等,存在过于重视形式忽略内容的情况。再加上目前高校学生所处的社会坏境更加复杂,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了解不足。

红色文化进一步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要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从塑造高校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发,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多维度、全面性、多样性的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5.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5.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刘景军,王柯宇,2023)。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就是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各个方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当中的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直接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红色文化当中既包含物质部分的内容也包含精神方面的内容,将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精神部分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过程,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充分学习红色人物的精神力量,塑造坚定的精神意志,预防甚至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5.2.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指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出发研究常规心理学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里程碑式的理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对正常、健康的普通人进行心理建设,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修补和抢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精神的育人功能,帮助高校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精神品格。例如,上海就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主题文化教育来发挥红色文化的功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高校携手推出情景党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同学们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滋养,接受红色文化中的先进精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育健康向上的高校学生的必然选择。

6.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路径分析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如盐化水学党史、身体力行强信念”的理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红色故事、体悟伟大精神、激发家国情怀(陈金环,2022)。

6.1. 加强课程融入,提升高校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

课程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渠道,高校要想实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优化课程培养体系,提高课程内容质量,新型的课程育人体系,以提升大学生健康心理智慧(李文静,孙金玲,2023)。新时期实现红色文化更好的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重要作用,将挖掘的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一方面,各大高校必须植根于我国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全面的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的涵养,系统的整理红色文化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将分散的红色文化整合起来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共性和特点,深入了解认识红色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利用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要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校教师,可以引进一批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展开教学培训,要保证教育者队伍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只有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理解其精神内涵之后才能对受教育者开展精准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和准确,为高校学生未来的全方位发展夯实根基。青岛大学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挖掘红色基因中具有价值的导向的育人要素,采取多元化的渠道将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推动高校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

6.2. 营造红色文化的育人环境,塑造高校学生健康心理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不仅要实现红色文化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直接融合,更要利用好间接的教育方式,在高校营造优质的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例如,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长廊或者展厅,也可以在学校的走廊和宣传栏等地方通过张贴海报等方式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营造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让高校学生能够从心底里认可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运用红色文化。也要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点,讲述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塑造个人性格,助人走向成功的事迹。高校学生只有深处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才能更好的接受红色文化的无声滋养,助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南昌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扎根江西红色土地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打造特色的办学优势,深入的挖掘当地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南昌工程学院既重视课堂红色文化和知识的灌输同时也重视培育高校学生的红色情感,充分的挖掘当地南昌起义等红色故事,既打造充斥着红色记忆的情景党课,营造积极传承红色文化的红色氛围,开展红色文化演讲、参观红色文化遗迹、观看红色电影等,让学生走进、走近红色文化,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6.3. 坚持网络育人,采取多维透视的传递方式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消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导致网络安全成为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蔡敏,202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重要的载体作用,依托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疆域和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目的。互联网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给其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危机。新时期要实现红色文化更深入的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要积极构建红色文化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的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例如,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大教学平台,慕课、学习通等开展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授课,积极向高校学生推荐优质的教学资源,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多维度、深层次的开展高校教育,给高校学生也提供更多的选择。另外各大高校也可以积极创新线上教育方式,根据社会热点和高校学生自身特点开创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本校特色,服务本校学生,采取多维透视的方式向广大高校学生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例如,天水师范学院就充分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互联网媒体相结合,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红色教学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线上、线下教育阵地,实现红色教育线上、线下全面覆盖。红色文化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方式,打造属于本校特色的红色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把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借助新载体、新形式扩大红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影响力,帮助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

6.4. 立足实践,增强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现实感悟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新时期只有立足实践、立足于高校学生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回到塑造高校学生人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现实落脚点。各大高校要积极采取课内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适时开展走进红色文化、走入红色建筑、了解红色事迹的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实践和现实中领悟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切身体会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从而进一步从中获得鼓舞和精神力量,汲取精神营养,缓解压力、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去找寻红色文化的基因,探索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红色旅游产业建设情况,切身的体会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领略红色旅游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感受红色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改变,进而影响自身。

7. 结语

新时代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既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人的目标指向。新时期,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多种途径,更好的实现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特点。要实现二者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助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要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符合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的融合,合理利用红色文化施行心理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积极的精神品质,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品行兼具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敏(2023).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国新通信, (15), 119-121.
[2] 陈金环(2022). 红色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活力, (19), 7-9.
[3] 管仕廷(2012).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传承, (13), 74-75.
[4] 李文静, 孙金玲(2023).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之道.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42(9), 149-152.
[5] 刘景军, 王柯宇(202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 (5), 107-111.
[6] 南路华(2023).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新乡学院学报, 40(8), 73-76.
[7] 赵欢(2023).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科技风, (27), 17-19.
[8] 赵辉(202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成才之路, (19), 29-32.
[9] 郑烨(2023). 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6(13), 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