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1612, PDF, HTML, XML, 下载: 358  浏览: 531 
作者: 周欣玫: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ositive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摘要: 进入新时代,新青年们都有着不同以往的新思想和新特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需要新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心理学以积极角度为切入点研究传统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对象都是人,均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积极环境,培养当代高校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性。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new youth have new ideas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and new ideas and models are needed to train qualified socialist successors. Positive psychology studies traditional psychology from a positive perspecti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udy, which is a new sci-ence.
文章引用:周欣玫 (202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1), 4860-486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12

1.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战争的影响,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创伤,鉴于此,心理学逐渐成为治愈疾病式的病理性学科。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中首次提出创建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塞里格曼受到自己女儿的“启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短处,而要学会塑造孩子的长处,培养她们的优势,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义。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既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研究积极情绪、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

1.1. 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心理学中,体验就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通常通过情绪外显出来,因此我们常常将其称为情绪体验(毛笑雯,2022)。在积极心理学中,更关注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幸福、爱等等。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指数的感觉。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整体性判断和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标准是基于个体自身的。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们通常将幸福感与金钱或者收入挂钩,但是研究发现金钱和幸福感之间并不是一直都呈正相关的关系。对于人们幸福感下降的原因研究,有学者提出可能并不是因为金钱本身而引起的幸福感下降,而是由比较心理、自我炫耀等心理动机引起的,这些研究结论为研究者评估人的心理状况和国民幸福度提供了重要参考(李婧月,2022)。

1.2. 积极的人格体验

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人外在活动的结果(任俊,叶浩生,2005)。积极心理学强调必须要研究个体内心的积极力量,因为只有人内心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增长,消极力量才会被抑制甚至是消除。而拥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与正能量,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思想,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以此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来说,被广泛认可并运用的是塞里格曼归纳出的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以及24种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心、好学、兴趣、创造力、勤奋、勇敢、诚恳、英勇、正直、慈祥、慷慨、友爱、公正和公平、团队精神、忠诚、审慎、谦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感激、希望、乐观、风趣、热情、激情(李婧月,2022)。

1.3.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自创立之初,就极为看重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作用,认为积极人格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能够为积极人格特质提供保障,积极的人格特质又能够增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组织系统、环境组织系统以及家庭组织系统。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等;环境组织系统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区环境和工作单位等;家庭组织系统则是指家庭环境以及包含在内的各种家庭关系。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而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对个体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学者研究发现实体建筑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和管理服务者所具有的积极价值观和文化,有利于创造积极的风气,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工作绩效,这也证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陈雨桐,2020)。

2. 积极心理学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2.1. 积极人格理论与受教育者学习效能的提升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由于每个个体都有着主观能动性,因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积极人格理论认为应当把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力都纳入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当个体具有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任俊,叶浩生,2005)。每个人都具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但是程度不同,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排列顺序也呈现出差异。积极人格的培育有利于消除自身的消极方面,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既是促进学生高效能、高质量学习的任务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途径。积极人格理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高效能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积极心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顽强奋进,蓬勃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智慧,高效能行动和坚韧意志品格。高效能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引发高效能积极行动,高效能积极行动能够促进高效能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成,二者不可分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学生个体的行为是由每个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高效能的学习需要高效能积极的人格的发动和指引,高效能积极人格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成(孙新宇,2019)。

2.2. 自我决定理论影响与受教育者学习动机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等人提出了自我决定论,认为人是积极且具有发展潜能的个体,能够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为满足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要,而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对行为做出自由的选择。自主是个体在兴趣或价值观的引导下,主动而不受支配的做出选择和决定。胜任则是具有自己能够很好完成事情的信念。关系则是与他人能够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人际互动中得到并给予他人理解、支持和欣赏。因此,个体越是在非强迫的状态下进行行动,越能感到自己的能力,越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安全和归属,越能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其不断提升自我,发挥价值。有学者发现,成人越能给予学生自主支持,个体越能产生较高的自主性动机,便越能在较高自我决定动机的驱使下,集中注意力,对创造思维的培育和运用起到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自我决定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启示,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大学生现有的学习动机层次,满足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需要,完善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以实现大学生学习行为由非自我决定到自我决定的转变。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育者角色定位的影响

皮亚杰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个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的主体在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将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相联,以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但他过度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发展。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强调社会活动和交往对人高级心理机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既具有自然的、直接的低级心理机能,又具有社会的、间接的高级心理机能。在社会和文化影响下,个体能从低级心理机能实现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进而强调社会情境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倡导教师辅助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引导学习者向某一确定目标迈进,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反思,充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李雅玲,2009),因而要进一步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手段。

3.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为主体,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探求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人类幸福的科学。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由此可见,二者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塑造人的优良品质,培养人的高尚品德。

3.1. 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目前,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性的变革,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多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不仅主张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正面回应人的需要的方式,促使个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旨在追求学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思想与前种观念是相契合的,最终都是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因此,专注于激发个体在主观上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是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学科所契合的一个要点(吕嘉婷,张月梅,2022)。

3.2. 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由此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在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以教育为主,但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以人文关怀为主,更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避免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积极心理学也是一门坚持人文关怀理念的学科。积极心理学面向普通人、所有人,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挑战传统心理学的消极取向,主张主动关心人,希望通过借助个人的积极心理能量、积极人格特质,实现个体的心理韧性的提升,从而以更强的能力来抵抗外界的侵害,过美好人生(王云莉,2021)。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关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契合点,这也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3.3. 坚持发挥对人的正向引导功能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们,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阅读的信息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更广阔,变得更加独立有个性。但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们也有容易冲动,分辨能力较弱等缺点,因而也更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扮演着“心灵沟通师”的角色,帮助学生约束自己,明辨是非,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要认清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不断完善和丰富自我。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原点,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以积极影响与人生引导”(李清华,2019)。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后天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心理学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引导广大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增强个体的韧性。因而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契合性,都重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4.1. 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便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重教学而忽视育人的问题,在课堂上缺乏情感投入,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少;而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是少之又少,无法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给予学生心理安慰,对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上关注不够。不仅如此,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再加上平时忙于本职工作也无暇去提升自身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没有具体实践的经验,从而很难将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方法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王琪,2023)。最后,部分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把握不够,未能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相适应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调好各类因素的影响,把握好教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和育人协调发挥作用,实现同频共振。

4.2. 教育方法有待完善

一方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法不够完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调。在课堂上,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侧重于单方面输出,缺乏双向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课堂外,也多以班会、集中学习等形式为主,这种单向的输出,无法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还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满足感弱,难以体会到幸福感,学生的自主性也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培育缺失。理论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缺乏对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深层次的教学设计,缺少积极心里培育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不足,致使其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程度以及践行程度不高(王云莉,202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4.3. 教育环境渲染不够

创建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积极教育环境的营造,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但家庭可能会因距离原因导致与学校沟通不畅,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掌握不全面(李海涛,王晓为,2021)。这就导致高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之间难以发挥协同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连续地、全方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结合当代潮流文化,融会古今,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并将课内外的互动相结合,整体优化校园环境、学校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营造轻松、包容、多元、先进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为三方协同提供可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与学校合作,创造一个安全、宽容、和谐、友好的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思想观念进行更积极的引导;在社会教育中,相关机构部门可以增加宣传力度,与学校一同建立起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能力、有责任感并具有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刘海宁,车佳郡,刘静芳,2022)。

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中处处迸发着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压力与挑战,这也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增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努力实现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通过有针对性地思想引领,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王云莉,2021)。

5.1. 打造积极的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因而必须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要自觉在教学、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育者要不断学习,充实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者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之外,还应当掌握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并运用到解决实际的教育困境中(戴璐,2022)。要自觉关心学生,坚持人本关怀的理念,要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解决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其次,教育者自身要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约束自身,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袁娇,2023)。教育者的言行举止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影响,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因而,教育者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以自身的积极人格特质感染学生。最后,教育者要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学会肯定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幸福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的双向配合。

以山东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为例,学院从树师德、塑师表、强师能、正师风四个维度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三年学院获省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2名教师分别获评“校级教学名师”“校级青年教学名师”全方位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人物,打造“师道匠心”“交院心语”等融媒体品牌,发掘师德典型、塑造师德榜样、讲好师德故事。近年来,学院先后涌现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大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个人或团队,这些都为学院的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大量教育实践和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育人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教育者自身素养的提高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让学生信其师;加强教育者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喜其师;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让学生仰其师;加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让学生敬其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学生尊其师。

5.2. 完善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人的积极力量和高尚品德,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一是要引入积极的情绪体验法,积极的情绪体验法是个体在亲历和验证某些事件时,在对事物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想要接近的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方法(田茂琴,黄洁君,2022)。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情景模拟、舞台剧等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到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的传奇故事,感悟革命精神,理解故事背景,领悟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二是要引入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肯定学生的优势,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优势与美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对知识的领悟,进一步开发积极潜能(戴璐,2022)。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勇于面对挫折,善于战胜困难,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三是要引入自我审视法。通过自我审视法形成学生的积极意志,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工作倡导对为什么有问题、原因是什么、以后该如何办要进行深究,教导学生自我审视,引导学生对思想、对行为开展自我监督,做到严于律己,在审视、反省、自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提升自身的积极行为,形成良好的意志力(袁娇,2023)。

2022年11月9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丽馥教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了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地处句容市最南端的戴庄村曾是茅山革命老区最贫困的乡村,在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赵亚夫的指导帮助下,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戴庄经验”。“什么是‘戴庄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戴庄如何持续发力?”“如何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座谈会上,围绕调研团队的问题,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介绍了戴庄村的基本情况和脱贫致富的经验心得,以及未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工作着力点。通过对戴庄村的实地调研和前期课上的积累,大家对戴庄经验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到了书本中不曾学到过的内容,对于脱贫致富有了更多的见解。通过此次调研,使得学生们更能切身体会到了“戴庄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价值,深刻领会到了赵老“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实干情怀,也明白了我们青年一代建功立业正当时,一定要将“戴庄经验”梳理好、总结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帮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5.3. 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就是搭建沟通象牙塔和大众的桥梁,高校和家庭、社会之间应该建立有效沟通机制,Williams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健康幸福的环境中,他就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生活在消极环境中,那么可能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刘璐,2012)。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所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物质环境保障。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例如:校史馆、图书馆以及宿舍环境建设等等,要营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做好绿化,营造出一片生机的校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环境建设。要做好校风、班风等的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从家庭角度而言,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方面,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亲密关系。家庭亲密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对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的亲子关系以血缘延续为纽带。积极的亲子关系以良好的亲密关系为前提,通过父母积极的关注、信任、肯定、理解和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获得家庭归属感,实现尊重和爱的需求(李娜,白小强,2020)。最后,从社会角度而言,要维护好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类社会文化单位要充分与高校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例如: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党史馆等,积极配合学校,形成全方位、全要素育人合力和育人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龙岩学院作为扎根闽西革命老区的本科高校,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积极构建新商科政产学研用“五聚力”协同育人新模式,着力提升数字经济人才供给质量。学校着力打造“亲产型”人才培养体系,做实做优现代产业学院,引入龙岩互联网行业协会等6家协会,雨果网等15家数字经济企业,整合各方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和教育资源。与农业银行成立普惠金融学院,构建“政府 + 高校 + 行业协会 + 企业”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多维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师资融合,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引企入教,从政府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领域选聘业界导师94人次,实施“双师同堂”课程教学改革107门,在行业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67个。借助闽西独特红色资源禀赋,学校构建“红色管理(古田会议)”“红色金融(闽西工农银行、红色农信)”“红色财政(邓子恢财政实践)”“红色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六大红色资源”新商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红色经济、管理与制度演化历史有机融入新商科课程教学中,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经管人才。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先后获省级特色专业4个(次);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编写应用型教材4种;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门,被省教育厅推荐国家一流课程2门;建设省级课程思政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122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4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竞赛奖51项、获得省级各类竞赛奖47项(黄可权,郑国诜,2022)。

6.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时代新人,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个体的学科,善于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帮助个体获得幸福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雨桐(202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 戴璐(202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38(10), 10-12.
[3] 黄可权, 郑国诜(2022).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龙岩学院为例. 创新与创业教育, 13(1), 62-69.
[4] 李海涛, 王晓为(2021). 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39(3), 130-134.
[5] 李婧月(202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6] 李娜, 白小强(20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6), 113-117.
[7] 李清华(2019). 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30), 69-70.
[8] 李雅玲(200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角色定位. 中国成人教育, (16), 116-117.
[9] 刘海宁, 车佳郡, 刘静芳(2022).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18), 101-104.
[10] 刘璐(2012).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75-177.
[11] 吕嘉婷, 张月梅(2022).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 (36), 42-45.
[12] 毛笑雯(2022). 积极心理学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世纪桥, 23(12), 59-61.
[13] 任俊, 叶浩生(2005). 积极人格: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4(4), 120-126.
[14] 孙新宇(2019). 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提升初中生学习效能的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 田茂琴, 黄洁君(202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领导科学论坛, (9), 153-156.
[16] 王琪(2023).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99-101.
[17] 王云莉(202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18] 袁娇(202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大学, (18), 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