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挂”的多角度考察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Verb “Gua”
DOI: 10.12677/ML.2023.1110628, PDF, HTML, XML, 下载: 423  浏览: 555 
作者: 王新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挂”位移事件事件域认知模型隐喻转喻“Gua” Displacement Events Event Domain Cognitive Model Metaphor Metonymy
摘要: 动词“挂”是具有动作•状态复合语义特征的动词。从外部结构来看,作动作动词时,“挂”后面常跟常加名词或名语素(N)、动词或动语素(V);从内部结构来看,“挂”分别作动词或状态动词时,其语法形式有所区别,各义项所涉及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方式及方所等区别较为明显,所蕴含的义素也有所不同;表示动作动词的“挂”后面蕴含该动作关涉对象的位移,在该位移事件中,“位移”成分经常与其副事件中的方式或使因成分并合在一起;表示状态动词的“挂”常表示因某种动作所导致的某种状态的持续。随着语境的拓展,动词“挂”产生了一些新的义项,其语义产生的过程涉及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语义推理,其中隐喻和转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 verb “Gua” is a verb with a compound semantic feature of action and st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structure, when used as an action verb, “Gua” is often followed by a noun or noun morpheme (N), a verb or verb morpheme (V);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structure, when “Gua” is used as a verb or a state verb, its grammatical form differs. The semantic roles involved in each semantic item, such as agent, patient, way, and place, are more distinct, and the semantic elements contained are also different; the “Gua” of an action verb implie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object in-volved in the action. In this displacement event, the “displacement” component is often combined with the way or cause component in its side event; the “Gua” that represents a state verb often in-dicates the continuation of a certain state caused by a certain ac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ntext, the verb “Gua” has generated some new meanings, and its semantic generation process involves semantic in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domain cognitive models, where metaphor and metonymy mech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文章引用:王新宇. 动词“挂”的多角度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675-46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28

1. 前言

目前,学术界对动词“挂”的考察,主要是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切入的。如帅志嵩(2016) [1] 考察了《王朔自选集》中“挂”类动词的阶段性动态/静态语义特征,认为动词“挂”的不同语义是由于体助词对其阶段性的选择造成的。卢英顺(2017) [2] 描述了“挂”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并从认知图景的角度,考察了该类动词所能激活的认知要素。卞威(2019) [3] 考察了短语“挂电话”的语义对立现象,并从转喻、“焦点—背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挂电话”不同意义对应不同的转喻形式和意象图式。鲜有对动词“挂”进行全面考察的,同时未见有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角度,对动词“挂”在互联网中产生的新义进行专门研究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详细探究动词“挂”语法和语义特征。

2. 动词“挂”的语法考察

在外部结构方面,“挂”后面常加名词或名语素(N)、动词或动语素(V),我们将出现在“挂”后面的成分用X表示,通过检索语料库1和《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发现,X为N的用例最多。例如:

人体器官类:挂齿、挂脸、挂笑、挂心、挂相;

农业生产用具、服饰、兵器类:挂车、挂斗、挂犁、挂镰、挂冠、挂绶、挂褡、挂服、挂鞋、挂靴、挂甲、挂弓、挂箭、挂剑、挂拍;

生活工具类:挂件、挂图、挂账、挂球、挂纸、挂榜、挂表、挂网、挂挡、挂钱、挂包、挂针、挂屏、挂毯、挂历、挂牌、挂锁、挂瓢、挂钟、挂面、挂铃、挂轴、挂练、挂梁、挂匾、挂毂、挂锡、挂瓦、挂带、挂鞭、挂家、挂单、挂鳞、挂货、挂人、挂壁、挂帙、挂帅、挂孝、挂緑、挂红、挂零、挂科、挂筹、挂酒、挂职、挂床、挂桩、挂户、挂号、挂机、挂证、挂角

自然现象:挂花、挂果、挂龙、挂火

其中的N一般表示:① 人体器官类,如牙齿、脸、心等;② 农业生产用具、服饰、兵器类,如犁、镰刀、服、靴子、盔甲等;③ 生活工具类,如地毯、时钟、牌匾、鞭炮、面条等;④ 自然现象类,如花朵、果实、龙卷风、火等。

X为V的“挂X”结构,用例数量较少。例如:

挂牵、挂念、挂怀、挂碍、挂意、挂记、挂虑、挂恋、挂靠、挂漏、挂买、挂累、挂吼、挂失、挂罥、挂误。

其中的V一般表示:① 心理动词,如惦记、担心、爱慕等;② 动作动词,如靠、吼、念等。

当X为单音节词时,此时“挂X”可以构成一个标准音步,词汇化程度较高,尤其当X为单音节动词时,词汇化程度最高,这可以从它们不能通过扩展测试(如*“挂着记”*“挂着买”)得以证实。而当X为单音节名词时,其可扩展性较强,词汇化程度较低,如“挂钟”已被当作词语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而我们也可以通过扩展,将其看作是短语“挂着钟”。当X为双音节词时,此时“挂X”的词汇化程度最低,因为它们都是短语,如“挂心钩”常用来比喻“比喻牵肠挂肚者,最爱念的人”;“挂秦金”义为“高价征求对文章的意见”。

3. 动词“挂”的语义考察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挂”的基本义为“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该义具有两个义位,分别为:1) 动作,实施一种使物体依附在某处的动作;2) 状态,由“挂”的动作造成或遗留的动作状态。换句话说,动词“挂”在语义上具有“动作·状态”的复合语义特征,且其“动作·状态”时常是纠结在一起的,例如:

1) 炕头上挂着一张童子骑鲤鱼的年画,已经挂了三年,是杨秀有次进城办年货时买的。(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例(1)中“年画已经挂了三年”,既可指挂年画的动作发生了三年,也可以指年画依附在墙面上的状态持续了三年。除此之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动词“挂”的动作和状态义位是可以分离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4] ,“挂”有九个义项,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义项进行义素分析,具体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memes contained in the various senses of the verb “Gua”

表1. 动词“挂”各义项所蕴含义素的比较分析

如上表所示,“挂”的九个义位中,表示动作的分别是挂1、挂3、挂4、挂5、挂6、挂8,如例(1)~(7);表示状态的义位分别是挂2、挂7,如下例(8)~(10)。

2) 对方沉默了片刻便把电话挂3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3) 妈,也许会有警察来找我,就说我去洛阳两天,警察有没有来,你可以挂4电话到范家告诉我。(林语堂《朱门》)

4) 小豆竟被这绵线挂5住了颈子。(萧红《莲花池》)

5) 她心里挂6着七叔家几个小孩子。(沈从文《如蕤集》)

6) 我静静儿的想了一会,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昨天的那封挂8号信的来由说给她听。(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7) 这个案子还挂2着呢。(《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8) 他那抿得紧紧的嘴上,挂7了一丝笑。(老舍《鼓书艺人》)

例(2)、(3)中的“挂电话”,前者表示挂断电话,后者表示拨打电话,两例所示事件均表示主体和客体利用电话线使双方建立起连接,从而可以通话;例(4)中施事是棉线,受事是“颈子”,小豆是“颈子”的领事,此处作为句子的话题;例(5)中施事“她”牵挂受事“孩子”,“心里”是方所成分;例(6)中“挂号信”是指“由邮局经过挂号登记手续寄递的信件”,此处强调的是信件被登记在册的状态;例(7)义为“案子尚未解决,还处于被搁置的状态”;例(8)中是在强调“嘴边带着笑”的状态,施事是“他”,受事是名词成分“笑”,同时蕴含处所成分“嘴上”;我们可以把“挂”的义位所涉及的语义成分进行归纳,具体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roles involved in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action verb “Gua”

表2. 动作动词“挂”各义项所关涉的语义角色分析

根据Talmy (2000)对位移事件的离析,一个基本的位移事件应包括四个语义成分:凸体,即位移主体;背景,即位移主体的参照物体;位移,即位移本身;路径,即凸体相对背景而位移的轨迹。这四种成分构成位移事件的核心内容,同时一般还与副事件相联系(通常是表示位移的方式),或致使位移主体位移的原因。如“你把年画挂到墙上去”,其中“你”和“年画”都是凸体,“墙上”是背景,“到”是位移路径,“挂”是副事件即位移方式。当“挂”的语义特征为总括为[+动作]时,大多涉及施事和受事两个成分,其中具有明显位移的强动作性义位(即挂1、挂3)还涉及到必有方所成分,如例(1)中动作“挂”涉及施事格(即杨秀或其他人)、受事格(即年画)和处所格(即墙上)。

位移事件的另一种形式,表示凸体的静止状态,即本文所提到的“挂”的“状态”义位。当“挂”的语义特征概括为[+状态]时(即挂2、挂7)时,此时蕴涵静态的“附着义”,此时主要涉及两个论元,即事物附着的处所和附着在此处的事物,具有强静态性,此时由于动作已经完成,所以呈现某种静态的事物必然是附着在某处的,因此处所成分必须出现。但是例(7)中所涉及的处所成分不那么明显,根据语义推理,“挂”的状态义(即“悬而未决”义)应是从其动作义(即“登记”义)引申而来,指登记在册但是尚未解决,登记某项事件必定是在成册或可供书写的材料上,因此此处蕴含方所成分“纸面”。

4. 从事件域认知模型探析“挂”的新义

上文所讨论的动词“挂”的语义分析,分析的几个义位均已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口语语境中,“挂”出现了词典中所未见新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新义”作简要讨论。

4.1. “挂”的新义列举

4.1.1. “挂a”5:“公开”义

该义原常用于股票交易语境,即挂单卖出,指以高于现价、买入价的价格委托卖出,用在不急于成交、主力洗盘的情况。有时主力的挂单只是为了让散户看到,并不是真的想卖出,例如:

9) 他便让许永杰打了一些,只是抛盘寥寥,许永杰只吃了20多万股,价位却又上去了。他趁价位上去,挂出去一些筹码,但股价却又回调了。(《股市操盘手》)

10) 胡志刚得意地告诉周小姐,他们今日就打算将068股价打到20元。周小姐道:“当真,那好,我马上就挂出去。”(《股市操盘手》)

例(5)、(6)中“挂出去”都是将股票“挂单卖出”;随着语境扩大,网络语境中也用“挂”来指“发帖子”这一行为,具体是指事件主体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以达到让更多人知晓的目的。例如:

11) 如何看待六小龄童微博新年后再次挂人?(知乎)

12) 凤姐!爱你!是不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好可爱的姐姐必须得挂出去给大家看。(微博)

例(7)是说六小龄童将某些网友的不善言论截图后发在自己的微博上,以期得到声援;例(8)是指将“姐姐的照片”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让大家共同欣赏其美貌。

4.1.2. “挂b”:“丧失”义

该义常用于网络游戏类语境中,常指事件主体在游戏中输给对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资格;后来随着语义范围扩大,该义也可用于“丧失获取合格标准的资格”或者是“丧失生命”的语境中,如:

13) 我们这边队友都挂了,就剩我自己了。(微博)

14) 这部剧的结局是真的太纠结了,男主角竟然挂了!(微博)

15) 错这么多,数学肯定挂了。(微博)

16) 伤不起的倒车入库,我光荣的挂了。(微博)

例(9)是网络游戏语境,其中“挂”是“队友被淘汰”;例(10)中“挂”是“死亡”义;例(11)中“挂”所在小句的主语是“数学”,义为“数学考试未达到及格线”;例(12)中“挂”是“考试不合格”。

4.1.3. “挂c”:“辅助”义

“外挂”本是一种外接程序,有时人们用

17) 人生开挂是怎样的体验?(知乎网)

18) 媒体看巴萨的比赛,就跟游戏开挂一样。(微博)

例(13)中“人生开挂”是说“某人的人生十分顺利”,例(14)中“游戏开挂”是指利用外接程序来干扰游戏规则,这里指巴萨在比赛中表现优异。

4.1.4. “挂d”:“类型”义

此时的“挂”的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挂”本无名词义,因此我们猜测,该义是从量词义引申而来的临时用法,如:

19) 右边的果然是张小乐那挂的!勾搭本事一流。(微博)

20) 我喜欢胡歌那挂的。(微博)

例(19)中“张小乐那挂的”是指张小乐那种擅长利用自身外在条件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人,例(20)中“胡歌那挂的”是指胡歌这种类型的男性。

4.2. “挂”新义产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

王寅(2005)指出人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之中;人们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语言中的种种表达现象” [5] 。在此认知基础之上,王寅(2005)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简称ECM)”,如图1所示。

Figure 1. Event domain cognitive model ECM

图1.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图1所示,最上层为上位层,该层信息最为抽象,主要包含一个事件域 EVENT (简称E)的两个核心要素,即行为要素Action (简称A)和参与事体Being (简称B)。中间层为基本层,包括具体的行为和参与事体。第三层为下位层,这一层包含的信息最为详细,可以称为标记话语,比如对行为事体和事物性状的限定等。也就是说,ECM下位层所包含的信息可以锚定一个具体事件。

在“挂号”即(悬挂以号令示众)这个事件域中包含诸多不同的行为要素,如“悬挂(A1)”“告知(A2)”“命令(A3)”等,也涉及多个事体,如“悬挂动作的发出者(B1)”“告知/命令动作的发出者(B2)”“告知/命令的对象(B3)”等。根据人们的常规体验和认知,动作和个体之间存在规律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已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框架知识,如B1A1 (“悬挂动作的发出者”将要“告知(他人)”的内容“悬挂”在高处);B2A2 (“告知/命令动作的发出者”告知/命令其受事);B3A3 (“告知/命令的对象”知晓其施事的动作内容)。我们可用动作链中的某一环节或事件中某一个别事体,缺省其他要素来指称整个事件,如可用B1A1这个起始环节来指称“悬挂以号令示众”整个事件,可以用B2A2这个中心环节来指称整个事件,还可以用B3A3这个终结环节来指称整个事件。当我们用B1A1来指称该事件域时,强调的是动作发出者的行为要素(即“悬挂”“告知”“命令”),其中“悬挂”“告知”要素通过隐喻机制,其源域从“社会交易”投射到“商品交易”,“告知”的内容也从“具体的事项”变为“货物名称”,此时“挂”由“悬挂以号令示众”义引申出新词“挂货”(即“利用陈列的视觉效果,展示产品特性,促进销售”);通过隐喻源域还可从“社会交易”投射到“人际交往”,此时“告知(他人)”的内容变为某个个人的言论,引申出新词“挂人”(在某个平台上面将别人的相关身份放出来让其他人都可以看到。)

在“挂电话”这个事件域中同样包含不同的行为要素和事体要素,如“放下听筒”“停止说话”“结束通话”“通话双方”等,除了用事件域的某一环节来指称整个事件,我们还可以用动作链中的某一个子动作来指称整个事件,如“结束通话”指“双方的交流结束”,该“结束”义通过隐喻,源域可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即从“电子通讯”域投射到“电子竞技”域,此时“挂”从“结束通话”引申出“参与游戏的过程结束”,如上例(12);从“电子通讯”域投射到“教育”域,此时“挂”的“结束”义指的是“某个科目的学习过程结束,但测试结果不达标”,即“挂科”;源域引申到“人文自然”域中时,指的是“生命结束”,即“死亡”,如上例(14)。

由于ECM强调事件要素的层级性,这就能很好地解释词性转换。例如在“挂东西”这个事件域E中,可包括一系列子动作A或BAB (如:准备绳子、钩子、架子等工具、找悬挂地点、准备要挂起来的东西、把东西挂上去等),还包括相关事体B (如:挂东西的人、挂钩、要挂的东西、支撑该物体的架子等)。我们可以用某个子动作A来表示整个事件域E,如“把东西挂上去”来指整个事件域E;动词“挂”的本义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该义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动作] [+使附着],该动作与受事之间本无关联,由于“挂”这一动作使得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链接”,使得二者被固定在一起,改变了原有的存在状态或位置。将这种可以改变行为和事体之间关系的“链接”投射到电脑程序当中时,表现为一个程序通过某种事件触发(包括键盘触发,鼠标触发,消息触发等)而得以挂接到另外一个程序的空间里,目的是改变被挂接程序的运行方式,进而改变游戏规则,即“外挂”,简称“挂”。在一些竞技语境中常用“开(外)挂”来形容对方的超水平发挥,就像得到额外的辅助一样。

“挂”作量词时,表示[数量]义,如“一挂鞭炮”等。当“挂”用作量词时修饰名词时,此时“挂”被赋予了义素[+多数],数量多的事物会因某些相似性汇集在一起,这种相似性被概括成[+共同特征],由此衍生出流行语中常用的“类别”义,如上例(19) (20)。

5. 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观照下,对动词“挂”的语法和语义特征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挂”在具体的语境中常用作谓语,其后的成分可由名词或名语素、动词或动语素充当;本文利用义素分析法对“挂”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还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对“挂”在互联网中产生的四个新义项的演变进行了阐释。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动词“挂”的认识。

致谢

行文至此,感谢学界各位学者及其所创,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及方法,并允许本文对其进行引用,再次表示感谢!

NOTES

1注:本文所选用语料,均来自CCL、BCC语料库,不再另作说明。

2本文将具有不同义项的“挂”分别记为“挂1”“挂2”“挂3”……以此类推。

3“+”表示具有该义素,“-”表示不具备该义素。

4“挂”使用该义位时常用作量词,如“一挂鞭炮”等,因量词不属于本文要讨论的动词词类,故此不另作语义分析。

5动词“挂”在互联网当中出现的新义本文用“挂1”“挂”“挂”“挂”表示,并且以上各义暂未被收进现代汉语词典,本文拟用事件域认知模型探讨其语义来源,以期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 帅志嵩. “挂”类动词阶段性特征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3): 84-92.
[2] 卢英顺. “挂”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其所构成的句式[J]. 语言研究集刊, 2017(2): 60-73+380.
[3] 卞威. “挂电话”语义对立的认知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41(3): 54-58+6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568.
[5] 王寅. 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 现代外语, 2005(1): 17-2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