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话语中的互文性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Pragmatic Function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DOI: 10.12677/ML.2023.1110617, PDF, HTML, XML, 下载: 383  浏览: 5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俸振海: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外交话语海外署名文章互文性语用功能Diplomatic Discourse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Intertextuality Pragmatic Function
摘要: 本文以2014年至2022年60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基于互文性理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其互文关系及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就语篇意义层面而言,海外署名文章在宏观上构成了结构互文、主题互文和体裁互文;就语篇形式层面而言,文章中最常使用的微观互文手段有引用、提及和套语;海外署名文章具有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劝说两国间合作交流的语用功能。
Abstract: This is a study of intertextual phenomena 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 from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in 60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2014~2022), based on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erms of meanings, structural, thematic and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are embodied among all articles at macro level; in terms of form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icro intertextual de-vices are quotation, reference and conventionalism;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are endowed with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to build China’s image, to publicize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 as well as to persuad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文章引用:俸振海. 外交话语中的互文性及其语用功能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603-46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17

1. 引言

外交话语是指外交主体为表达自己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使用的语言及其话语行为 [1] ,海外署名文章属于外交话语范畴。尽管海外署名文章的受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国家立场、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方面不尽相同,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大多海外署名文章都与国际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引发了当地热议,有效地阐述了中国主张、构建了中国形象和展现了中国文化。有鉴于此,对海外署名文章的研究大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互文性理论出发,以60篇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为研究样本,从宏观互文和微观互文的角度进行剖析,探讨如何运用互文来建构外交语篇以实现其交际目的。

2. 互文性理论

自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至今,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们对互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Jenny (1982) [2] 把互文性分为强势的和弱势的;前者指一个语篇中包含明显与其他语篇相关的话语,如引言、抄袭等,后者指语篇中存在语义上能引起对其他语篇联想的东西,如类似的观点、主题思想等。Frow (1986) [3] 将其进一步发挥为“一个是主题影射,另一个是明确的、扩展的、言辞的和结构上的密切指涉”。Sebeok (1986) [4] 将互文性分为七类:引用、提及、用典、谚语、套语、陈词和调节。Fairclough (1992) [5] 将互文性分为显著互文性和建构互文性。前者强调对他者文本的公开使用,后者指按照各种体裁或语篇类型来建构一个文本。辛斌(2008) [6] 建议在语篇分析中把互文性分为“体裁的”和“具体的”。具体互文性探讨作者对于他者文本内容的借用,而体裁互文性则强调在同个文本中,不同体裁和风格的综合运用。

Bloome & Egan-Robertson (1993) [7] 认为:“互文性可以发生在很多层面,比如词语、语篇的组织结构、语域层次、体裁、内容以及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Lemke (1985) [8] 认为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包括:体裁互文性,它以体裁归属作为基本标准;主体或话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它体现形式上的类似性;功能互文性,包括交际目的/目标的相似性。

虽然以上各位学者关于互文理论的阐述表达各异,但大部分学者对于互文关系的理解和分类基本上都可以纳入宏观互文和微观互文范畴。语篇互文现象既可以出现在语篇形式层面,也可以出现在语篇意义层面。语篇形式层面的互文关系比较容易识别,属于显著互文性,即微观互文;语篇语义层面的互文关系,如语篇的内容、主题思想、语义结构等,可以理解为建构互文性,即宏观互文。

3. 海外署名文章的互文性分析

(一) 宏观互文分析

1. 结构互文

相同的语篇体裁有着特定的宏观结构,并通过语步体现。通过研读60篇海外署名文章,笔者发现它们均包含表达问候、回顾过去、立足当下、规划蓝图和展望未来这五个语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除外)。从篇章整体结构上来看,所有海外署名文章均按照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线展开,构成明显的结构性互文。

具体而言,文章起始部分会亲切问候出访国人民,高度赞扬出访国人杰地灵并直陈出访目的。主体部分则首先回顾过去,远述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故事,或是近写两国建交之后取得的合作成就;接着,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和两国肩负的责任;最后,为未来两国在各领域的深化合作规划蓝图。在结尾部分,文章展望并进一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携手合作共迎美好明天。

2. 主题互文

主题互文包括两类:一是主旨互文(theme),是话语等意义的中心;二是话题互文(topic),是话语等关涉的对象 [9] 。

1) 文章主旨(theme)

海外署名文章中的主旨可以从文章中的高频实词体现出来。笔者先用Corpus Word Parser进行分词处理,再用AntConc软件统计出文章中频次前35的实词(见表1)。

Table 1. High frequency content words in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表1. 海外署名文章中高频实词词表

文章中“中国”、“合作”和“发展”三词位列一至三位,是因为文章中用大量篇幅阐释了中国与他国合作发展的成果、好处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换言之,深化两国合作以及促进两国发展是文章关注的焦点。“友谊”和“伙伴”表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倡导建立伙伴关系,并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帮互助。“两国”、“我们”、“共同”和“双方”体现了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秉承的互利共赢的义利观,期待与各国一起共创共享美好新时代。

2) 文章话题(topic)

海外署名文章中涉及到的共同话题比较多,每篇署名文章在主体部分都会谈到中国与出访国建交以来的累累硕果及对未来愿景的共同规划。以规划蓝图语步为例,该语步中主要包含三大话题:政治合作、经济建设和人文交流。每个话题下面会出现重复性的分支话题,即两个语篇间出现的具体互文现象(见表2)。

Table 2. Topic intertextuality in the move of blueprint planning

表2. 规划蓝图语步中话题互文的内容

3. 体裁互文

体裁互文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辛斌,2008) [6] 。下文将从语体风格和体裁类型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语体风格

海外署名文章中呈现出多种语体风格,既严谨正式又平易近人。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方面,多见正式、文雅的词语或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同舟共济,共同抵御风险,应对挑战”(2018葡萄牙)。“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均为政治、外交、经贸等正式专业术语及表述,其正式程度高出一般词汇。“抵御风险,应对挑战”四字格词语结构整齐,形式工整,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

与此同时,在涉及两国关系、科技人文话题上时日常用语居多,用词上多见通俗的口语词。比如“周恩来总理9次访问缅甸,他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同缅甸民众一道庆祝泼水节的情景,至今传为佳话”(2020缅甸)。以上话语的表述相较政经领域来说,更为亲切、平实,语言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此外,俗语和谚语的使用也使得严肃庄重的政论体文章语言形象而不刻板。比如运用谚语“滴水也能装满缸”和“众人拾柴火焰高”(2019尼泊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尼两国持之以恒地加强交流合作,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就。

2) 体裁类型

从文章体裁分类的角度看,海外署名文章整体上属于议论类语篇,但其内部包含了描写、叙事和说明文章体裁的特征。

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出访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畅谈与出访国之间的深厚缘分。比如“5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塔吉克斯坦,这里壮美多姿的山川、悠久绚烂的文化、热情淳朴的人民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2019塔吉克斯坦)。这个例子体现了叙事和描写两种体裁语篇的特征。“壮美多姿”、“悠久绚烂”、“热情淳朴”,这些描述性的词汇使得出访事件叙述富有人情味,现场感较强,能够迅速拉近两国人民的情感。

海外署名文章中还会用到一些典型的说明文体裁手法。比如,用列数据和作比较的方式说明两国间丰硕的合作成果,“2018年,中吉双边贸易额超过56亿美元,同建交之初相比增长超过150倍”(2019吉尔吉斯斯坦)。用举例子的方式说明中尼是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1亿美元,中国对尼泊尔投资超过3亿美元”(2019尼泊尔)。以上这些说明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直观形象、清晰明了地表明两国之间的合作卓有成效、前景广阔,增强了话语表达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 微观互文分析

1. 引用

引用是海外署名文章中最常用的微观互文手段。笔者对60篇海外署名文章中的引语进行频率统计后发现,含有引语的演讲语篇比例高达91.7%,平均每篇文章引用2.22次。下表3显示的是海外署名文章中引语的来源。

Table 3. The source of quotation in the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表3. 海外署名文章中引语的来源类别

表3可以看出,海外署名文章中的引语均来源于中国和出访国。引语来源类别分为四种:古诗文、民谚俗语、著名人士和其它(歌曲和铭文)。从引用次数上看,国内引语的次数略高于国外引语,两者之间大致是1.5:1的比例。在引用类别上,海外署名文章中最常见的国内引语源自古诗文(62.5%),其次是民谚、俗语(25%)。对出访国的引语最多源自民谚、俗语(54.7%),其次是著名人士(35.8%)。国内国外引语次数在“古诗文”和“著名人士”两个类别上的差异相当明显:来自国内古诗文经典语篇的引语(50次)次数是国外同类引语(3次)的16倍;而来自国内著名人士话语的引语(9次)次数只有国外同类引语(19次)的一半。之所以会大量引用国内的引语,尤其是中国古诗文,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海外署名文章这一媒介积极对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之所以会在国外引语中更多的引用著名人士的言论,则是因为这些著名人士在海外受众心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他们的话语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并易于为其国民所接受。

2. 提及

“提及”指在话语或语篇中谈到某个(些)与之相联系的外部实体(事物、事件等),具有感染和劝说功能 [10] 。海外署名文章中比较典型的提及有以下四类。

1) 历史事件

海外署名文章通过提及中国与出访国相交相亲的历史故事,以唤起海外受众的美好记忆。比如,运用大众熟知的历史典故和事件“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游记”(2019意大利)、“中尼两国高僧合作翻译佛教经典”、“中尼王室联姻”(2019尼泊尔),印证中国和意大利、尼泊尔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为未来两国的合作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2) 国家领导人

海外署名文章不时地会提及中国和出访国里备受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人,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钦佩。比如提及“胡志明”(2017越南)、“毛泽东”、“周恩来”、“凯山·丰威汉”(2017老挝)等中国和越南、老挝两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革命故事,展现中国与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3) 真实故事

海外署名文章中提及的一些普通但富有人情味的真实故事,能有效地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和研究”(2019希腊)、“一对中国老教师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在葡萄牙教授中文”(2018葡萄牙)等事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和希腊、葡萄牙之间的浓厚的人文交流氛围。

4) 外交新词

海外署名文章中会经常提及一些重要的外交和国际关系新词,以阐释中国道路和外交理念。通过语料库软件AntConc统计,笔者发现“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和“命运共同体”等词语在60篇海外署名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分别被提及了99次、97次和48次。借助海外署名文章阐释新词内涵,消除各国疑虑,扩大合作发展的朋友圈。

3. 套语

所谓套语指的是一些广泛使用并且无法追溯来源的概念,约定俗成的语言 [4] 。笔者发现文章中的每个语步都有相对固化的常用短语和句式,它们使得文章结构清晰,体现了60篇(《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除外)海外署名文章之间的相似性,并有助于各语步交际目的的实现 [11] (见表4)。

Table 4. Frequently used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表4. 海外署名文章中各语步常用句式

4. 海外署名文章中的语用功能

Hatim & Masim依据语域理论(1976)认为,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都有其功能,旨在交际 [12] 。海外署名文章主要有三个交际目的:一是让海外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读懂当代中国,二是让海外民众深入理解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三是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国家间的合作交流。这三个交际目的对应三个语用功能:构建功能、传播功能和劝说功能。

1) 构建功能,即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功能。为了让海外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读懂当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治国和外交理念,文章中不断提及“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命运共同体”这些外交新词,清晰明了地阐述中国梦和解读中国道路,为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全面建构中国形象。此外,通过对接出访国的战略目标,比如“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西班牙‘亚洲发展战略’、地中海走廊建设对接……”(2018西班牙),以更加积极自信、主动作为的姿态,消除双方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文化信仰差异带来的隔阂与误会。

2) 传播功能,即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功能。为了让海外民众对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有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不时地引用中国古章典籍、诗句和民谚俗语来展示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比如“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2016孟加拉国)。此外,文章通过讲述真情帮扶的感人故事、鲜血凝结的革命故事和一带一路交往故事来展示和传播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比如“当年,中国援助塞内加尔的农业专家同当地人民一样劳动……今天,中国专家仍在田间地头,同塞内加尔兄弟姐妹一起……”(2018 塞内加尔),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重情重义且值得信赖。

3) 劝说功能,即劝说两国扩大和加深合作交流的功能。正如前文所展示,每篇文章都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和“分类别”的方式阐释共赢事实,建构权威与团结,以提高话语的说服力;此外,运用隐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第一,加强高层交往,做互尊互信的朋友。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做携手发展的伙伴。第三,深化人文交往,做传承友谊的使者……”(2018葡萄牙)。“朋友”、“伙伴”等词隐喻性地建构了中葡彼此间亲密、友好的身份关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排比句式则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对两国间合作的清晰规划,进一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国际组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宏观互文和微观互文的角度对60篇海外署名文章进行了详尽分析。分析发现,一方面,海外署名文章在语篇的宏观结构、主题和体裁等语篇意义层面上构成互文;另一方面,海外署名文章运用了引用、提及和套语这些微观互文手段从语篇形式层面进行互文建构。不难看出,语篇形式和意义层面的互文建构实现了海外署名文章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劝说两国扩大加深合作交流的语用功能。这也是由海外署名文章的交际目的——理解中国、传播文化和扩大交流——决定的。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习近平外交演讲中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2022KY003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隐喻话语研究”(2022KY003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同族字音义关系及派生理据研究”(2020KY0201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比喻话语及其英译研究”(22BYY00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 李婵. 国内外外交话语研究: 问题与展望[J]. 外语教学, 2018, 39(6): 7-12.
[2] Jenny, L. (1982) The Strategy of Forms. In: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 A Rea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 Frow, J. (1986) Marx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4159/harvard.9780674332812
[4] Sebock, K. (1986)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outon de Grugter, Berlin.
[5]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Polity Press, Cambridge.
[6] 辛斌.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 6-10.
[7] Bloome, D. and Egan-Robertson, A. (1993)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in Classroom Reading and Writing Lesson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8, 305-333.
https://doi.org/10.2307/747928
[8] Lemke, J.L. (1985) Ideology,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 In: Benson, J.D. and Greaves, W.S., Eds., 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rwood, 275-294.
[9] 黄兵. 论“主题互文性”及在语篇研究中的阐释力[J]. 当代修辞学, 2019(3): 38-50.
[10] 辛斌, 李悦. 中美领导人互访演讲中具体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 37(1): 3-11.
[11] 马媛媛.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体裁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0.
[12] 卫岭. 语域分析: 理论与实践[J]. 山东外语教学, 2004(2):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