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使命,也为各国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因此要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中,创建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和大思政体系的三课堂体系。本文将从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研究生教育融会贯通,将思想政治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无形渗透于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top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to the professional study of postgraduates, and create a three-class system of spiritual system,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and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visibly infiltrate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文章引用:唐利明, 王佳佳, 王清龙.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836-784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16

1. 引言

课程思政 ‎[1] ‎[2] 是指高校老师在传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与其相关的思政价值元素,即将政治认同、育人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3] ‎[4] 。也就是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相关课程的思想引导,拓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育人真谛。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指在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的明确和明显的教育内容以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显性教育 ‎[5] 指的是研究生课程中明确传授的思政知识和理论,包括政治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党史党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和理论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如讲座、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途径进行传授。显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隐性教育 ‎[6] 则更多地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例如,在与导师或同学交流互动中,通过言谈举止、态度言辞等方面传递出一种正确的思想品质;在实践环节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与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隐性教育更多地强调影响学生的潜意识,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实践活动来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5] ‎[6] 。显性教育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传授知识与理论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隐性教育则是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在未来从事科研、管理或其他职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2. 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 对课程思政认识的片面化

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认识的片面化问题。他们将思政教学仅仅当成将思政内容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而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程和以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服务的。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应该由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思想政辅担而他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有些教师对德育观念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深入,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中。

然而,其他课程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补充,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引导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与显性教育作用的思想政治课程齐头并进,共同为高校教育目标服务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重要的方面。显性教育指的是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而隐性教育则是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应坚持学校党的全面领导和布局,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模式。党委需要勇于探索创新,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2.2. 对课程思政实施主体单一化

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单一化是一个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理念的实施主要由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师负责。然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这对于一些专业教师来说可能超出了他们个人素养的范围。

这种情况存在有两个原因。首先,课程思政是在2020年6月才开始推行的,时间还不算长。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可能仍停留在以前单一的知传授式上,因此需要整合话语体系,转变为“专业课教师 + 思政课教师”的双重角色 ‎[7] ‎[8] ,并整合本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课程设置。其次,需要统一课程思维与教师团队合作。目前,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还没有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深入探索和发展,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指导方面也存在欠缺。

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重要的方面。显性教育指的是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而隐性教育则是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推行课程思政,并加强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指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9] ‎[10] ,高校可以成立相关课程思政指导团队,在相关思政教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建立对口帮扶的教师,共同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综合能力。同时,也需要给予专业课教师更多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与发展自己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

2.3. 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拼接化

有些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解为课程 + 思政,就简简单单字面上的拼接,但实际上课程思政是指两者的融合润物细无声。读者认为,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思政因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更能凸显出专业课程的优势。因为教师授课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像数学中包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集合,只有集合存在,其包含的思政元素才能存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专业课、实践课和通选教育课教师的政治指导和组织服务功能,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党员和教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自身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规范行为和话语,达到内心内化、行动外化的目的。要充分发挥组织的服务功能,在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克服教师工作方式灵活、难以集中培养的现实问题,保证师资队伍的先进性。高明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是将思政元素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取思政元素 ‎[11] ‎[12] ;适当的设计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要使学生的感情和意见自然高涨,创造“自然过渡”的专业要素和思想要素,采用非侵入性、不易察觉的教学方法。

2.4. 对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的浅表化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教学测评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3] ‎[14] ‎[15] 。尽管大多数高校的教务部分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添加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但是相对而言,过于片面导致难以全面的、客观的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作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主要教学力量,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建德育人的重要保证。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学生、种植未来的指路灯塔。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教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实践性课程教学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另一个主渠道,应该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融入行业和企业认可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学中做,践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建立新的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标准以及可行性评价指标。其主要优势:一、增加课程思政的评价权重;二、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价;三、在量化测评的基础上加强质化评价。

3.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理论实践相结合

3.1.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教育应当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要从“育人”的本质出发,从实现教育大国的角度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主要作用 ‎[16] ‎[17] ‎[18] 。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扎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化为现实政治课与以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隐教同。基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的必然要求,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统一形成可析,并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深刻领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只有讲好思政课,才能回答“培养什么人”,进而“怎样培养人”,最后“为谁培养人”,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人的功能,服务于德育的总目标,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它的隐性教育主要将科学信念、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等人文素质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技能培养中。每门专业都应结合思想政治课程的总体方针和课程目标,在实现课程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规划适当具有人文价值的课程目标。实施隐式教育应遵循全员、全课程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教育目标和综合性教育方式,构建以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要素资源库,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并将其他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最终形成研究生的文化意识,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教育相协调。

通过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高校应重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进,并不断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2.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理论相结合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理论相结合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9] ‎[20] 。思政课程不仅包含显性教育,即通过明确立场、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规律,还包含隐性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修养。

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应借助理论分析回答学生关心时事热点问题,并通过论证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同时,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应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协调,将思想政治要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逐渐形成基本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并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侵蚀和影响。

此外,在研究生阶段,思政课还应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除了在思政课中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其他渠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之,研究生课程思政既包含显性教育的明确传授和引导,也包含隐性教育的培养思维能力和素质修养。通过将课程思政与理论相结合,高校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的优秀人才。在研究生阶段,重要的是紧密结合当前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来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思政要素,使学生形成全面发展、有着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优秀人才。

3.3.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实践相结合,是指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获得思想指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1] ‎[22] 。

为了进行显性教育,可以贴近生活、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专业课程、通选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计算机科学研究生课程中,可以引入信息伦理和隐私保护等思想政治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此外,在管理学研究生课程中加入领导力与伦理道德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领导观念和职业道德操守。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应用这些价值观。

在进行隐性教育方面,可以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德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在研究生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责任和公益行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另外,通过开展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加强对学思想指导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隐性教育。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塑造他们正确的科研态度和职业操守。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指导下,高校应加强德育工作,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生确立正确观和价值观。通过建立激励、调和管理机制,并与各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形成统一而协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4. 结论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是德育基本任务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期望。只有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建立各种激励、协调和管理机制,与各部门协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才能最终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的新格局。只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通选课程等其他课程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因此,高校应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学科和专业的思想政治资源数据库,利用显性和隐性教育设计联动机制,并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同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

1)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理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模块化协同实施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0547)资助。

2)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研究生课程思政“圈层式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MYG2022005)。

参考文献

[1] 王月, 安明喆, 余自若, 韩松, 季文玉.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为例[J]. 科教导刊, 2022(18): 117-119.
[2] 曹镇玺, 孙志伟.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6): 54-60.
[3] 李文龙, 范萍.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J].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0(2): 7-12.
[4] 廉梅花, 周晓舟, 韩德昌, 李艳, 王嗣淇. 课程思政融入环境科学类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 大学教育, 2022(6): 31-33.
[5] 李维善, 吕春梅.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2): 98-99.
[6] 刘玉霞.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教育评论, 2021(6): 53-59.
[7] 张建武, 李伟只, 张艺馨, 钟晓凤. 研究生“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2): 18-24.
[8] 王义康, 李海芬, 王一.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3): 57-60+82.
[9] 逄红梅, 陶启坤, 康洁.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3): 61-67.
[10] 蔡小春, 刘英翠, 顾希垚, 等.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0): 7-13.
[11] 李勇威. 价值、问题与路径: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1): 87-93.
[12] 朱秋晨, 白骅.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证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1): 83-92.
[13] 杨国栋, 马晓雪. 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5): 96-105.
[14] 吴向宁.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4(4): 384-392.
[15] 何良伟, 靳玉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98-104.
[16] 楚国清, 王勇. “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3): 10-15.
[17] 何吉, 应存玺.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4): 175-176.
[18] 张炜煜, 杨波. 研究生课程思政“三新一实”培养模式构建[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 40(12): 136-138.
[19] 郭涛, 郭然, 杨洋, 李泽, 姚激, 邵宝东, 曹亮. 基于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力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力学”学科为例[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3(11): 92-97.
[20] 崔楠, 丁彤彤. 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 [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7(4): 130-134.
[21] 高珊, 黄河, 高国举, 杜扬. “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5): 70-75.
[22] 杨阳, 王维. 特殊时期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4):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