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DOI: 10.12677/CES.2023.1110473, PDF, HTML, XML, 下载: 156  浏览: 2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 涛: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th
摘要: 立德树人是落实新时代育人任务的迫切需求、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但目前高校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单一、教书与育人相脱节、考核评价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这就需要高校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激励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支持体系。
Abstract: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ternal need to realize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key measure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me ideological single ideological elements, teaching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lack of emphasis on course education, which needs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build a system support system to encour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of university courses.
文章引用:贾涛.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218-322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73

1. 引言

“立德树人”即培养有品德的人才,就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使高校教育改革和实践方向更为明确,“德”不能自然养成,而需要“立”,“人”不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因此,“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持之以恒付诸实践的过程,新时代大学生也只有身体力行并进行自身的道德规范,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的养成良好的德性。

课程思政即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价值 [1]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优先发展教育中突出以德立教、以德为先,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既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又彰显课程思政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多维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2.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诉求

2.1. 立德树人是落实新时代育人任务的迫切需求

立德树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还是我们“以德立校”的精神之源,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扣的教育主旋律。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重要教育目标,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需要提高对道德修养和以育化人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教育的着力点做出了部署,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中心信号的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传道育人的“人师”。唯有培养更多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的大学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力才能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圆满。

强国富民,教育先行,好的教育导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立德树人是符合育人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为党育人,育的是有理想信念的接班人,为国育才,育的是热爱国家的勇于担当的守护者,立德树人就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现。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德才兼备者才是国家和民族真正需要的人才。

2.2. 立德树人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明确回答了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要育什么样的“德”,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对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价值观建立角度而言,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让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符合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所有高校都需要开设的一门集思想、知识、理论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与启发,开展课程思政更是满足当代合格大学生锤炼思想、修炼品行的需要。课程思政就是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到底,就是要将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宝贵思想与立场、观点与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使得各门课程达到思想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淋漓展现:诗词歌赋中也有为国为民、科学研究中也有家国情怀,随时随地向学生传达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为未来攻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增强骨气与底气,从而培养更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建设者。

2.3. 立德树人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要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概括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江泽民同志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四有”新人的思想,在“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基础上提出“五个成为”的高素质人才;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培养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只有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要成才,更要成长:成长就是要明初心、知根本、勇担当,明确了前进方向,也就有了成才的动力源泉,课程思政的力量也在于此。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在课程思政中不把德育作为首要任务,教育既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也难以顺利地向前发展。

3.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较单一

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相融合,但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很多老师可能只关注于专业课知识的讲授而忽视思政教学的“善”,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合的情况不理想,思政元素较单一。其原因一方面主要专业教师长期的教学习惯所导致,教师过于将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较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基础薄弱,难以挖掘深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3.2. 高校课程思政中存在教书与育人脱节

教育是有两个字锻造而成的,缺一不可,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提高高校教师对于“育”的重视程度,教而不“育”等于铸造一把不知向谁挥舞的利剑。《礼记·大学》是古人对于教育论述的精辟论述,它明确阐发明德至善是大学永恒正确的追求。作为率先垂范的教师,何以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赞誉?那就是不仅要做教人求知的“经师”,更要做解疑指路、教人向善的“人师”。“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老子之言至今振聋发聩。教师的教大抵是在向学生教授知识,即术。若无育即无道,就容易使学生迷茫甚至走上邪路。教育是贯串人类始终的神圣事业,古往今来教师的使命本质是相同的:只有道与术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及时学习并向学生传递最先进的知识无可厚非,但教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适时沉淀并自省,在纷繁世事中不迷失方向、不忘记来路。高校课堂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去追求知识化忽视价值化的现实教训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的工作,它更是千千万万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使命。

3.3. 高校考核评价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

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本身的热情和能力,也需要外在的支持。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业晋升,现实情况却是考核内容过于注重论文、项目基金,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过大 [2] 。因此,教师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在科研及各种教学能力比赛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不可避免地就会忽视育人的职责,这就需要高校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及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资金支持,使教师能够在课程思政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要量化考核。

4.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4.1. 高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第一,挖掘课程育人资源。在高校课程中都应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教师从各专业课课程教学特点出发,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育人资源,同时,在教学中要站稳其人民立场、巧妙结合好其基本观点、帮助学生运用好其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保证高校课程思政与国家、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二,挖掘教材育人资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载体和工具,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不能脱离教材而天马行空,必须以教材为基础展开相关教育教学,因此,必须对各专业教材进行审阅,坚决抵制那些思想落后或错误观点的出现,我们要充分挖掘各专业教材中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真正达到联合育人。

第三,发掘中国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亘古至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将课程思政讲好,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底气和志气,必须懂得去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建筑饮食及各代伟大思想都是我辈吸收学习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养料,比如经常看到的一些节目:《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宝藏》等,其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再现,还有就是包括学生身边的一些事迹,比如汉服是我们的传统服装,近几年非常流行,这些元素完全可以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我们的文化之美,此外,课程思政也应当充分彰显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相契合的美,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具有特色和亮点。

4.2.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在老一辈所创造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为人类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责任,客观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反之则有害,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解决人与客观世界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人生而为人总要建立一套对于人生及人生意义和目的的观念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开展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借助宇宙知识展示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使学生珍惜光阴,树立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借助各学科艰难曲折的发展史使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逆境,正确看待矛盾,善于与矛盾共处……人生观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人生的活法。在处理人际关系、经济政治关系等关系中,明白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这是立身为人的根本原则,这与世界观也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也可学习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人生观,比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后来传入中国的系统的人生观理论,这些虽然比不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但也有其优秀的地方需要我们借鉴。

第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言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得或不懂得什么是价值观,都是在各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有的学生的行为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置于正确的指导下,从而少犯错误。在教学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爱国行为中;“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稳”,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自觉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时代新人;要学会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构建社会稳定出一份力。

4.3. 高校要构建激励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支持体系

第一,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部,管理督促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3]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索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有效督促和指导教师更好的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使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真正的实现同向同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 。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部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也将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课教师。

第二,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多元化。改变以往过度强调课题、论文的评价现状,对教师教学、科研、育人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教学效果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相挂钩,激发教师教学的外部动力,构建“学校–院系–专业–课程”四级纵向评价体系 [5]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学科、因专业而异,因此教学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要制定原则统一、标准多样的评价指标体系 [6] ,“一刀切”原则将打击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我们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第三,完善教学激励机制,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师荣誉体系。比如对于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能力比赛及主动申报课题项目的教师,高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及资源支持,使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更加学术化,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项的设置上应该专款专用,专门为课程思政项目设置一定的奖励资金及项目启动资金,调动各专业课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那些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其目的是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

总之,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因为这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只有每一门专业课教师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其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奥妙,才能够让学生对专业课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同时,这也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支持,真正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课程思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zzjg2022-10。

参考文献

[1] 张冬苹, 邢琼勇.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2): 73-74+77.
[2] 蔡文玉. 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9.
[3] 齐砚奎.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1): 124-127.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J].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
[5] 暨星球.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怎么建[EB/OL]. http://csun.upc.edu.cn/t277/2021/0507/c445la334922/page.htm, 2021-05-21.
[6] 陈始发, 张丽. 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5): 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