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动句英译探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A Case Study on Rickshaw Boy by Goldblatt
DOI: 10.12677/ML.2023.1110608, PDF, HTML, XML, 下载: 359  浏览: 673 
作者: 耿淑婉: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关键词: 被动句英汉对比《骆驼祥子》Passive Sentence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 Rickshaw Boy
摘要: 被动结构在英、汉语中普遍存在,其翻译是一大重难点。英汉语言所属语系及滋养其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其句式结构、语法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在翻译汉语被动结构时,汉语思维惯性地将其和英语被动句型对应起来,常常发生偏误。选取《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阐明了在翻译中正确理解及传译被动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英汉被动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型汉语被动句英译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Abstract: Passive constructions are commonly foun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poses a major challenge.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and have been nurtured by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s. As a result, there ar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sentence structures, grammar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correspond them with English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often resulting in errors. Taking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ickshaw Bo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ng passive sentences in translation. Moreover, through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passiv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
文章引用:耿淑婉. 汉语被动句英译探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534-45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08

1. 引言

“被动”是英、汉语存在的共通现象,但其在语法概念、结构表现形式、语义表达和语用意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汉语被动句的使用,受多方条件限制。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英汉被动常常难以以固定的表达形式得到一一对等的翻译,造成翻译困难。因此,“被动”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实践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

关于英汉语被动句使用情况,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尤其体现在英汉文学作品的对比中,就中国文学作品来说,老舍的《骆驼祥子》中被动句的运用情况相对比较多,全篇共211页,被动结构句共105个(其中“被”字句88个),平均每2~3页有1句。《骆驼祥子》这一文学作品被动句描写特征明显,加之葛浩文助莫言登顶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翻译表现及翻译水平的世界级认同,因而本文选择了《骆驼祥子》的葛浩文经典译本进行分析。

2. 研究背景

被动句的研究一般从语言对比角度展开,关注英汉思维差异对被动句的影响,注重英汉语被动用法的异同及其在传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2] 。随后,被动句的研究的重心又偏向了语义方向,探究其语义认知机制,句法语义和句式意义 [3] [4] [5] [6] [7] 。后期随着翻译技术的革新,机器翻译和以语料库为辅助工具的翻译研究逐步发展。部分研究随之观察和分析被动句在语言演变中的变化特征,关注翻译与原创汉语被动运用的异同 [8] [9] [10] [11] 。但研究大都侧重英译中,且多偏向于科技类文本,对中国文学作品中被动结构的英译研究较少。

2.1. 英汉被动句对比

英语是屈折语,英语中被动句主要靠使用被动语态,即动词的一种曲折变化形式来实现。由be或get加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表示句子谓语动词与其主语之间在逻辑上是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受事者,由by引导的短语引出施事者。而在英语被动句中,既有不出现施事者的被动句,也有出现施事者的被动句,但据统计,英语中约有80%的被动句施事者不会出现 [12] 。而汉语没有明确的被动结构,只能通过标识词和句意来识别。

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因此英语被动句把所要说明的人或者事物放在了主语的位置,突出行为对象,减少说话人的主观色彩。英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两种,被动句可以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分为BE类型和GET类型 [13] 。前者较为常见,以BE为助动词,比如“Tom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后者使用较少,以GET为助动词,比如“Tom got caught by the police”。需要注意的是,在早期的现代英语中,“be + 不及物动词过去分词”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如is come,was arrived等。根据Johnson的解释,这种用法实际上是be在和不及物动词搭配时作为助词,相当于have,用来表示完成时态 [14] ,因而BE类型被动句需加以甄别。意义被动句指无任何标识的被动,而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含义 [15] 。汉语的被动句也分为两种,有标识被动句和无标识被动句。有标识被动句常用“被”、“让”、“挨”、“受”、“遭”等标识词表被动;或是用“为……所”、“是……的”、“……的是……”等特殊句式表被动。汉语中最常见的还是无标识的被动句,即没有上述所给出的标识,但句意为被动。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讲,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比汉语广,数量比汉语多。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尤其在科技说明类的英语文章中,被动语态几乎随处可见,凡是在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等场合,往往用被动语态。汉语虽然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狭窄得多,也不像英语那样有固定和统一的构成形式。特别是在科技类文章和新闻报道里。更少主观色彩,更能突出主要论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比主动结构更简洁。

2.2. 《骆驼祥子》中被动句类型总结

欲研究《骆驼祥子》中的被动结构,首先要区分辨识出其中的被动结构。根据汉语被动结构分类,笔者通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16] ,共找出105个被动句,对所发现的被动句进行分类后,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受事 + 被动标识词 + 施事 + 动词

“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2) 被动标识词 + 施事 + 动词

“自从一被大兵拉去,他似乎没看见过太阳,心中老在咒骂,头老低着,忘了还有日月,忘了老天。”

(3) 受事 + 被动标识词 + 动词

“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4) 被动标识词 + 动词

“想起乍由山上逃回来的时候,大家对他是怎样的敬重,现在会这样的被看轻。”

(5) 被动标识词 + 施事 + 动词

“还是绕西山回来的,怕走大道教人追上,万一村子里的人想过味儿来,还拿我当逃兵呢!”

(6) 把 + 受事 + 被 + 施事 + 动词

“及至到了后山,他只顾得爬山了,而时时想到不定哪时他会一交跌到山涧里,把骨肉被野鹰们啄尽,不顾得别的。”

(7) 被 + 施事 + 给 + 动词

“他的心象一个绿叶,被个虫儿用丝给缠起来,预备作茧。”

(8) 被 + 施事 + 把 + 动词

“他得睁着眼,清清楚楚的看着,到底怎样被别人把他推下去。”

3. 《骆驼祥子》中被动句的英译

翻译不是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要考虑语言环境、原作的思想感情、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翻译技巧的选择与应用、译本的受众人群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够翻译出优秀的译本。本文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选出译本中典型的被动表达的例句,来进一步的研究汉语文学作品中被动句的英译问题。

3.1. 汉语被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汉语原文中带有明显标记词的被动句大都被翻译为被动句,如带有“被”“教”“让”“挨”等标志词的被动句,葛浩文都遵循了“忠实”原则,将这类被动句译为了英语被动句。

例1:

大太太的意思本来也是不乐意祥子替二太太抱孩子,听见二太太骂他,她也扯开一条油光水滑的嗓子骂,骂的也是他;祥子成了挨骂的藤牌。

The wife hadn’t liked the idea of Xiangzi’s holding the concubine’s baby in the first place, and when she heard Xiangzi being bombarded by curses, she joined the fray in her oily voice. Attacking whom? Xiangzi, of course. Everyone’s target of choice.

这句话是写祥子在拉包月车时,雇主家的太太们为难他,都把他当作出气筒。文中“挨骂的藤牌”是一个被动含义的偏正短语,“挨”是被动标志词,祥子是受事主语,省略了施事主语,即骂他的太太们。葛浩文将其处理成了“being bombarded by”,充当一个宾语补足语成分,补充说明祥子处在怎样一种被动的环境中,此时,受事主语还是祥子,施事主语变成了“curses”。这样的翻译处理既简练表达了原文意义,又避免了歧义。

例2:

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视野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

Laid-off policemen and school janitors, peddlers who have squandered their capital, and out-of-work laborers who have nothing more to sell and no prospects for work grit their teeth, swallow their tears, and set out on this road to oblivion.

“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是带有明显被动标志词的偏正结构,且省略了施事主语,被动成分充做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葛浩文采用的直译的翻译策略,译为了“Laid-off”,既表现出了原文的被动意义,充当的也是定语成分,与原文一一对应。

3.2. 汉语被动句译为英语主动句

受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多从人本身出发,注重人的思想,因而主体多为人称主语,句式多为主动句;英语思维注重客观存在,主体多为物主主语,以被动句为主。相较汉语,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较高,适用范围较广,虽有上述语言文化上的习惯和倾向,但不能一概而论,汉语中也有主动句,英语中也不只有被动。为了体现施事者,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汉语被动句也会被译为英语主动句,施事者和受事者在句中位置的不同,导致语态的变化。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揣摩作者心意及创作思维,准确的传译汉语被动句。

例3:

不象,绝不象个拉骆驼的!倒很象个逃兵!逃兵,被官中拿去还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

What he looked like was a deserter. A deserter! It wouldn’t be so bad if soldiers caught him, but if villagers spotted him, he could look forward to being buried alive!

此句中共出现两个被动结构标识词:“被”“教”,体现了明显的被动含义,另外还有一处被动意义,即被“活埋”。葛浩文在翻译时,将前两个带有明显被动标识词的被动结构译为英语中主动形式的条件句,将事件的施暴者士兵和村民摆在句子的实事者位置,强调施暴者的残忍,体现出当前祥子处境的艰难;用“being buried alive”被动结构突出了结果的严重性,更清晰地表达了原文意义。

例4:

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和满脚的疤。

The more he thought about his past, the deeper his hatred for the soldiers. They had taken his clothes, his shoes, his rickshaw, even the sash he used as a belt, in return for bruises and welts all over his body and blisters on his feet.

此句是典型的带有明显标志词的汉语被动句,在翻译时,葛浩文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把汉语被动句译成了英语主动句,将施暴者士兵对应放在施事者位置,发出一系列残暴的动作“抢去”“留伤”“留疤”,体现出士兵的暴行、人性的冷漠和“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士兵唯利是图、无恶不作的形象一览无余。

3.3. 汉语无主语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汉语的无主句指那些主语的隐秘性极高,主语无法被明确化、具体化的句子 [17] 。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凭语义衔接和内在逻辑使句子浑然天成。与汉语的意合特征相反,英语凭借形合来表意,主谓结构要求严谨,句子成分、逻辑关系等必须清晰明确的体现出来,表达方式上不能绝对脱离主语。因而,汉语中的无主语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歧义、明确表示出各个成分,经常会被翻译成被动句。

例5:

以自己的体格,以自己的忍性,以自己的要强,会让人当作猪狗,会维持不住一个事情,他不只怨恨杨家那一伙人,而渺茫的觉到一种无望,恐怕自己一辈子不会再有什么起色了。

A man with his physique, his ability to endure so much, and his determination should not be treated like a pig or a dog and ought to be able to hold down a job. For this, he did not blame the Yang family alone. A vague sense of despair was taking hold, a feeling that he would never amount too much.

“谁”会让人当作猪狗?“谁”会维持不住一个事情?原文很明显是一个无主语句,且带有明显的被动标志词“让”。我们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可以得出这里的“谁”是指祥子这类在社会底层受尽蹂躏与屈辱的人,葛浩文首先将其主语用“A man”补充出来,其次他把被动结构“让……当做”译成动词词组“be treated like”,与原文对应起来并益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例6:

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

When told to stop, no matter how fast he was going, he planted his feet and pulled up smartly.

谁“说”让谁“站住”?原文并没有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对上下文理解可以得出,是客人“说”让祥子“站住”,祥子被客人“说站住”。所以在葛浩文的译文中,将原文的无主语的句子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译为被动句式“when told to stop”,使得更加贴切英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及表达习惯。

4. 被动与文学作品创作及传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被”字句表示遭受义,有不愉快、不如意的感情色彩,这是选择“被”字句还是选择意义上被动句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诸多论著依据不同的语料统计的结果,结论都是“被”字句仍以表示不愉快、不如意等贬义色彩为多 [18] 。Benney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了“被”文化,他认为,“被 + X”结构中,动作者(actors)并没有主动实施X的行为,而是被强加的 [19] 。“被 + X”结构共同的语用意义主要是突显“非自愿性”、“被迫性”等 [20]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被动结构描写运用也体现了这一点,有意使用被动结构来渲染作品情感基调,该小说描写了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被社会环境所迫由一个好强、有梦想追求的有志青年逐渐沦为“城市垃圾”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军阀混战,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的凄惨经历。再如英文原创作品《简·爱》中,大量章节中出现被动结构,突现了她在舅妈家寄人篱下、被动的痛苦生活。正是由于作品中充斥着生存的被迫无奈与心酸艰辛,处处体现着人生的各种“不幸”,被动结构的运用也显得相得益彰。因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体现人生艰辛苦楚的文学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应注意被动结构的运用。

文学作品传译过程中,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有很多被动结构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的语态,尤其在是英语原著的汉译本中,往往需要变通才能获得语言通顺、相对对应的译文。在文学创作中,语态作为一种语法表现形式,常被用来营造特定的诗学效果,若在传译过程中为追求语句表达通顺而一味改变语态来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喜好,不仅会造成原文诗学功能到损失,甚至会误导读者 [21] 。这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创作有所启发,启示译者不要以照顾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名义而过渡采用主被动转化翻译技巧,对所蕴含的诗学功能尽量予以保留,更为准确生动的传译出原作品的形与神。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的被动句分析,总结了原文本中出现的所有被动句结构类型,细致地举例分析了汉语被动句英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汉语被动句或汉语无主语句可译成英语被动句、英语主动句。经过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即不能为了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喜好而一味采取主被动互换的翻译策略。同时,通过对被动句英译的分析,在文学创作和传译方面,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发:文学作品中诗学功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一些被动句的应用或许是作者故意为之,用来展现某种情感或风格。因而就汉语文学作品传译来说,译者也应注意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并将这些独具匠心的语言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蕙.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5): 111-115.
[2] 曹桂花. 浅谈英汉思维差异及汉语被动句的英译[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4): 134-135+141.
[3] 程琪龙. 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 现代外语, 2001(2): 121-132.
[4] 熊学亮, 王志军. 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3): 195-199.
[5] 刘芬, 白解红. 英汉非原型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探析[J]. 外国语, 2011(6): 26-31.
[6] 邓云华, 黄广平. 英汉被动句视角与标记性的类型学研究[J]. 中国外语, 2014(1): 22-27.
[7] 庞加光. 控制循环模型下被动句的论元实现研究[J]. 现代外语, 2019, 42(2): 182-193.
[8] 朱一凡, 胡开宝. “被”字句的语义趋向与语义韵——基于翻译与原创新闻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 外国语, 2014(1): 53-64.
[9] 蒋跃, 张英贤, 韩纪建. 英语被动句人机翻译语言计量特征对比——以《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6(3): 46-51+63.
[10] 闫潼.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献英译被动句语义韵研究[J]. 东方翻译, 2020(4): 32-39.
[11] 刘鼎甲, 王克非. 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多变量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1): 45-52+7.
[12] 邱晋. 新“被XX”结构生成的心智研究及汉英翻译探索[J]. 外国语文, 2017(5): 90-96.
[13] 杨延宁. 汉英被动式演变中的异和同[J]. 现代外语, 2020(3): 306-317.
[14] Johnson, E. (1983) The Handbook of Good English.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Now York.
[15] 黄昌静, 邵志洪. 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 27(6): 19-23.
[16] 老舍. 骆驼祥子[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6.
[17] 张书健, 李玲. 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探究[J]. 上海翻译, 2010(4): 42-44.
[18] 吕文华. “被”字句和意义被动句的教学构想[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2): 17-25.
[19] Benney, J. (2015) “The Corpses Were Emotionally Stable”: Agency and Passivity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In: Marolt, P. and Herold, D., Eds., China Online-Locating Society in Online Spaces, Routledge, Now York, 122-125.
[20] 宋定宇. 汉英非典型被动结构对比考察——以“被自杀”结构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4): 82-90+149-150.
[21] 王东风. 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4): 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