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English Homework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DOI: 10.12677/AE.2023.13101200, PDF, HTML, XML, 下载: 236  浏览: 336 
作者: 陶金凤: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人本主义初中作业优化设计Humanism Junior Middle School Optimized Design of English Assignment
摘要: 作为教学评价不可或缺的“作业”成为颇受争议的教育热题,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使得老师们在作业布置方面仍然重蹈量化重复的覆辙,甚至搞题海战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与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理念不符,同时更是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本研究基于多篇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并应用到作业优化设计中,进一步探究作业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归因分析,优化作业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As indispensable tool “homework” in teaching evaluation, it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educational topic. However, in the background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imed at taking exams, teachers still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repetition and mechanical training in homework assignments. This not only suppresses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autonomy in learning, but also affects their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concept of develop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and even goes against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literature, this study applie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to homework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homework design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hat homework design should follow, and finally proposes suggested measures.
文章引用:陶金凤. 人本主义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728-77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00

1. 引言

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作业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深度和广度 ‎[1] 。新课标的到来,呼吁了新的作业模式,从教师主导设计转向考虑学生主体,鉴于学生的差异性,对作业进行“显性分类和隐形分层”,不仅实现了课程的“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功能,还可以让作业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批判性使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

2. 人本主义与作业的核心概念界定

以Kirshenbaum (1990)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倡导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动机、兴趣的发展,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中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化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 ‎[2] 。

因此,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安排教学活动步骤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手段,让学生在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到情感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完善的人格,具备丰满的人性,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给“作业”下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见解相去甚远。国内学者多从教学领域出发,认为作业是教学的延续,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与教学密切相关,作业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比如,《教育大辞典》也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类,课外作业被称为“家庭作业”,它是由教师设计,学生在课外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 ‎[3] 。

国外学者Cooper (2001)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意作业是课堂的扩展,家庭作业是评价和检测教与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这类作业是一种以独立完成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某方面的技能成长的渠道。另一方面强调将作业看作一种教育活动,或者课程的一个要素,将其看作一种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强调作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4] 。

3. 初中英语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和归因分析

尽管不同阶段,教育政策都在强调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并且也有研究提出过解决策略或者是优化设计作业的途径,但回归现实,应试教育下,锁定的试卷考题题型,使得对特定题型进行“题海战术”不可避免;所以真正去落实作业的“提质减负”工作任重而道远。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不足

在王蔷学者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中,他们分析了英语课外作业的新理念:课外作业为师生平等地交流对话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更见证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价值绝对不容忽视 ‎[5] 。

教师非常认可课外作业的价值,但是对课外作业的价值认识有局限性。教师只看到了作业的认知作用,而英语作业的育人功能却被忽略。他们仅认为作业对于单词、句型的巩固和提高考试成绩方面有帮助,但没有认识到通过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课外作业在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及沟通交流能力,塑造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3.1.2. 作业的设计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

教师设计作业时,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缺乏了解,对难度把握不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作业策略,给学生布置统一的现成的成套练习,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待进生“吃不了”。教师对作业难度把握不到位,只是布置适合大多数中等程度学生的作业,不分层布置带来的后果是,对程度薄弱的学生来说,作业过难,容易挫伤积极性,加重作业负担,而对于程度非常好的学生,作业过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无成就感。

3.1.3. 作业的设计缺乏人本主义意识

Kirshenbaum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富有个性的和全面发展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即学生的“自我实现”。然而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持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 ‎[2] 。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个性及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教师布置作业时,只是以“教材”、“课程内容”为中心,布置大量的枯燥的巩固练习题目,忽略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更不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很多学生讨厌作业,被动应付作业,作业完成状况堪忧。

3.2. 归因分析

3.2.1. 教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概念、原理,知识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使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强调知识传递的精确性和完整性,突出理解的一致性,因此作业就被看作一种强化。受这种知识观的影响,教师们多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作业观,将作业看作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手段。

教师们对作业功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将作业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这种定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提升,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过于注重“双基”训练的作业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其次,过于注重“双基”训练的作业易忽视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限制了学生实践、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3.2.2. 考试制度的约束

应试教育的内卷下,升学成为了重心,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是否具有高中入场券的首要方式,长期以往使得片面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功利化往往更强调学生眼前的目标,例如学生成绩以及在班级的成绩排名,这就导致作业只被当作巩固学生知识的手段,忽视作业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发展功能。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作业功利化、单一化,题海战术、机械重复记忆的家庭作业模式使得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育节奏越来越快,教师布置“超负荷”作业,学生没有时间休息、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各个学科的教师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作业质量不高、作业内容枯燥、设计形式单一,各学科作业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

3.2.3. 学生差异性较大

大多数的班级情况具有复杂性,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抗压能力还是完成作业考试的心理,比如:作业动机、作业情绪、作业态度以及学生的期望心理等都不尽相同,这会让老师在考虑诸多因素时,无从下手和有心无力;在分层设计作业时,如何合理且科学地将学生的层次划分出来,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他们产生偏见和标签意识,这无疑也是一大难题;这导致大多数老师直接两极分化布置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做具有难度的作业,而后进生就做简单的题,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力,和超越自己的现阶段水平。

4. 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

根据人本主义教学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助手和促进者。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分数为目的的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了解他们的学情和发展水平,研究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将教学与学习联系起来,建立起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满足他们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作业框架,并在作业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实例分析如下: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Qomolangma—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常见的作业形式诸如:预习本课的新单词和短语、完成同步导学案等,与此不同,本次的作业设计为小组同学进行“Reading circle”完成一张涵盖不同学习内容要素的poster。划分4~6人为一个小组,既能够保证小组完成任务,也能避免小组内因人数多责任扩散而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共同探讨完成阅读材料的信息提取 ‎[6] 。其次,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可以保证每个成员在读后续写中各尽所能,例如: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促进小组决策,督促成员完成任务等。记录者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对于该篇阅读材料的想法和建议等。材料搜集者,负责查找生词、短语、句型等,绘画者负责将大家的构思画在A3纸上,最后的成果由发言者在上课的时候为大家进行深入的讲解,比如:海报上可以是一座高高的珠穆朗玛峰,山顶有一个单词“Dream”,山体空白处是“difficulties, heavy storms…”周围还有一些云朵标注了“thick clouds”,沿着山体的梯坎则寓意着通向成功的阶梯……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无形地学会了知识,又享受了参与活动的成就感。

4.2. 趣味性原则

因为应试教育的陈腐思想的影响,传统作业往往单调乏味、机械重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此外,由于作业量大、难度不适当、无分层,作业内容只是简单的“做卷子、刷题”,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抵触作业。因此,在设计英语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该遵循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出趣味性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愉悦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他们主动完成作业的意愿。具体的实例分析如下: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7: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为例,本课时主要学习内容为屋内物品名称、表示物品位置的介词及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除了以往机械地完成重复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训练,本次的作业安排设计为:回家拍一张居家照片,可以是自己的起居室,也可以是客厅、厨房等地方,拍完后,在照片上用英文描述这些物品的摆放(请使用“There be”句型,还有方位介词“at, in, on...”)。以上作业可以用于复习、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课后作业,但是通过这种拍照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意识到生活环境的整洁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拍照的同时还在下意识地注意如何取好拍摄角度,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最后的英文批注也真正地落实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练习,收获一举三得的成果。

4.3. 层次性原则

为了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在制定作业时应避免过去的“一刀切”方法,并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首先,要考虑作业内容和数量。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基础练习类型的作业,必要时适当减少作业量。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增加更多的挑战性或扩展性作业。其次,教师应掌握作业难度。基于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课外作业来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例如,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布置迁移应用、思维拓展、创新发展等难度较大的作业,而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基础巩固、识记理解、知识积累、基础训练等难度较小的作业。具体的实例分析如下: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An ancient invention为例,文章主要讲解了“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史,语法重点为“passive voice (past tense)”,学生在学完该课文后,如何学会正确判断时态和语态,以及如何使用该语法来描述事件是尤为重要的。那么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态度习惯等方面,把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优等、B为中等、C为后进。

A组(第一层级):英语基础好,自主性强,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高。

B组(第二层级):英语基础较好,学习方面稍逊于A类学生。

C组(第三层级):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

制定了下面的分层作业以供不同学习能力和倾向性的学生选择去完成。

第一类:Compulsory homework:熟读课文、完成基础习题、记忆本单元单词、整理笔记。

第二类:Extensive homework:在第一类基础上,利用本节的语法规则进行造句,并能够通过口头方式将事件(动作的施动者、某物体被怎么了的是受动者,区分两者的语态和时态)描述清楚。

第三类:Selective homework: “Do a report”,假设自己穿越历史,回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去追溯和了解当时的代表性发明物,总结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影响,然后汇总成一篇全英文的短篇report,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

“统一型”的作业往往会让“后进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每次失败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保持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因材施教,布置分层作业,并在每位学生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后,及时给予激励性反馈,让学生切身体验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主动积极性。

4.4. 多样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中,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包括不仅限于书面作业,而是设置口头、听说结合的实践性作业,以及提高性、拓展性和创新性的作业。此外,在作业完成形式上也应呈现多样性,例如不仅仅是独立完成的作业,还应该增加一些合作型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对于作业的评价方法,应坚持多样性原则,从教师单一评价走向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与家长合作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应当采用多元评价模式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评价学生的作业。总之,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和背景的多元化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具体的实例分析如下:

以外研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2 My hero-Dr. Norman Bethune为例,主要讲述的是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对中国人民的帮助,歌颂了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号召全体学生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铭记他在抗日战争中为我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就此,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别的作业: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文章主题以及篇章结构,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hero”,可以模仿“The Reader Program”朗读者的形式有情感的歌颂自己的英雄;其次,制作英文绘本,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的英文,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即可;同时还可以设定“星级作业”,该篇课文难度中等,学生可以在老师设定的难度等级量表下,选择合乎自己能力的作业。

5. 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思考和建议

5.1. 转变作业观念,全面认识作业功能

教师的作业观影响教师设计作业的理念,进而影响作业效果,教师仅把英语家庭作业当作学生巩固学科知识、提高英语成绩的工具,很少有教师认识到作业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正确的英语作业观,对全面把握作业的功能和理清作业与教学的关系尤为重要,作业除了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知识,内化教学的内容之外还有管理和评价的功能,明确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锻炼自身意志品质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cooper (1989)认为作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他认为有效的作业能使学生理解学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安排作业计划、增进师生、亲子感情等。所以作业应尽可能发挥其众多功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7] 。

5.2. 提高设计能力,作业内容注意整合其他学科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关注一个单元乃至一个学期内容的整体设计 ‎[8] 。然而作业的优化设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的,所以学校可以提供大量的进修或者校本培训活动,给予各位老师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学期作业或者周作业的安排,各学科教师的协同有了平台,所以就有了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成立,又称为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 ‎[9] 。教授不同学科的教师定期聚集在一起,不仅规划跨学科教学,协调个别学科的教学,也讨论教学实践和教学挑战,各学科教师统筹设计“减负增效”的作业,寓作业于课程与教学的环节中去,成为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

5.3. 增加作业的选择性和与生活的相关性

作业的优化设计在历经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后,一些具有灵活性的作业,诸如移动教育下的“英语趣配音、英语剧本改变、绘制故事绘本”等作业形式诞生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异,作业的难度又被分为基础、提高及拓展三个等级。除了教师主导的规定性任务,还可以创新作业的形式以供学生选择,例如:独立完成的作业,采用职责明晰和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短期或长期作业,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演变,逐步扩大生活情境下的知识应用,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拓展作业的内涵,搭建起衔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时,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6. 结语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提高作业优化设计的人本主义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变革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模式,围绕教材内容设计英语趣味作业和能力晋级作业,将作业视为提升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业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归;让学生从“学习”到“学会学习”过渡,设计出能够发展其综合素质的英语作业,遵循设计原则,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灵活融入新的资源,切实提升作业的设计质量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Kirshenbaum, H. and Henderson, V.L. (1990) The Carl Rogers Reader. Constable, London.
[3]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86.
[4] Cooper, H., Jackson, K., Nye, B. and Lindsay, J.J. (2001) A Model of Homework’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9, 181-199.
https://doi.org/10.1080/00220970109600655
[5] 陈琳, 王蔷, 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郑家福, 江超. 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问题及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11): 54-56.
[7] Cooper, H. (1989) Homework. Longman, White Plain, NY.
[8] 王月芬.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9] 张海珠. 合作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赢模式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 32(1):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