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化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0550, PDF, HTML, XML, 下载: 216  浏览: 310 
作者: 魏亚红: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学院,江苏 盐城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Positive Psychology Medici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实施以融入大量积极思政元素为前提来挖掘和发现素材自身的闪光点。医学类高职院校中通识类必修课程在“大思政”理念的引领下规范合理开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明晰了当前课程思政实施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
Abstrac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ng a large number of positive ideological elements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the flash point of the material itself.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big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tandardized and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peopl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al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lay a synergistic nurturing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rses.
文章引用:魏亚红 (2023). 浅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化. 心理学进展, 13(10), 4366-437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5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同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在“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医德医风好的基层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加大为基层输送和供给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医药卫生人才,更好地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顶层设计的要求服务。

医学类高职院校是为基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医药事业不断输送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教师需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使得专业课程和通识类必修课在加入思政元素后,更加彰显医学类高职院校育人内蕴。高职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交汇期,虽然思维活跃,个性要强,但其人格发展还有待完善,生搬硬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过去传统的重知识讲授、轻实践体验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具有滞后性,不能适应新时代医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者关注个体成长的积极因素,才能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类通识类必修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更加自然、贴合学生身心需要,达到预期协同育人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针对全校学生开展的通识类必修课程,不仅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协同育人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如何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课程思政是教师必然思考的课题(张秀琴等,2020)。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关乎人类幸福福祉的研究取向(李金珍等,2003),它着重强调发现和挖掘个体自身的优势来对抗逆境,在自我探索中来不断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有意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是符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 积极心理学视角对课程思政化的现实参考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近几年学者们一直研究的趋势,学者们热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积极心理研究视角有关,它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正能量的品质,重视培养个体的积极健康人格、性格优势、积极情绪体验以及关注美德与幸福感。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契合课程思政化的终极目标,即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其实,积极心理学视角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参考。就研究内容而言,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情绪培养,即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为课程思政化提供参考,个体不管是在面对过去还是未来,培养其满足、满意、乐观和希望这种积极的品质,尤其对于未来需要救死扶伤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其次,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视潜藏着思政元素。引导医学生激发自我潜能,学会自我管理,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蕴藏着思政元素,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作用,个体在实践中塑造行为模式。医学生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当他们能够以积极视角看待环境,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时,就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医疗事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可行性

课程思政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引入到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将一种新理念合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是关注和探索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过程。医学类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由此专业课教师虽有课程思政的融入,但是主要以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李倩,董民丽,2023)。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通识类必修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性和体验性,相对专业课来说开展课程思政时间充足,通过活动感知更具体,认知更系统全面。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品质、完善其人格为目标,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具有一致性,都强调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 课程思政化能为医学院校培养德医双馨的高素质基层医学人才

医学类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医药卫生人才的最基础的平台,而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影响着医药卫生行业的长远发展。新时代社会对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护人员而言,不仅要德医双馨,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服务态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公共必修课,在培养医学生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客观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课程优势。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就是注重心理知识科普的同时,强调学生素质建设,让学生拥有社会适应能力,能以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应对人生困境。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不仅能提高学生心理韧性,而且能提升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应对困难挫折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敬畏生命,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和德医双馨的高素质基层医学人才。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

(一)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缺乏灵活性

医学高职院校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就是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灵活的融入医学人文素养、医学职业操守、医学道德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引导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培养积极情绪体验,完善和健全学生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性质的课程,本身就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该特性完全契合了课程思政实施的要求。然而,由于重视度不高导致实施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够,导致思政元素的整体设计、应用渗透等问题显得过于生搬硬套,有时甚至为了课程思政而讲课程思政,授课过程机械化。另外,医学类高职院校自带思政元素,比如“大医精诚”思想,古今中外医学人物、古书典籍等都可以是课程思政的来源,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未能充分意识到,导致失去院校自身的课程思政特色。

(二) 课程思政设计趋于形式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只重视医学专业课程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通识类必修课程课程思政化的巨大作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通常采用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局限性不仅在于人数较多,一个班通常都是百十来人,学生管理困难。还在于大班教学场地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常常使得活动难以开展,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来提升学生的体验性常常形式化。另外,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师对于教师教案的审查并不严格,导致课程思政的落实趋于形式化,教案是教师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是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教师教学的规划蓝图。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部分教师教案沿用之前的教学设计,内容陈旧,未结合新时代医学生需求,让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探索任重道远。

(三) 课程思政在教学评价中难以量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常被学生戏称为“水课”,归根结底,这与学生对它的角色定位有关。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类通识类必修课,常常抱着“水课选择性不听”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短,学习任务重,需要在短期类掌握大量的医学护理知识,再加上心理课不像专业课程一样与职考挂钩,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期末考试这种并不算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打心底松懈,甚至认为只要去听课,上课玩手机照样期末能合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协同育人机制都离不开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而课程思政实施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保障。不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使得课程思政的落实难以量化、举步维艰。换句话说,考核评价方式关系着课程思政的融入、关系着课程实施效果、关系着能否切实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技双馨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的举措

针对当前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存在的困境,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师实施思政提供思考。

(一) 优化教学设计,融入医学思政元素

积极心理学以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为前提,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要培养其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教师就要在构思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特点,以医学类思政元素为素材,通过集体备课,及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将思政元素灵活的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尤其是使得医德教育、医学伦理法规、中医思想、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这些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机的融入,让课程思政的实施符合医学生专业特色,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比如在学习“认识心理健康”时,引入“健康中国”战略,引导学生理解“健康、合作、幸福”主题,医药卫生专业是对健康的一种积极回应,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在思想上牢牢把握健康理念,投身光荣使命;在学习压力管理时,在“学会学习”这个部分,以案例的形式加入古医学人物张仲景认真研究古代病情,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经过艰苦劳动,写成著作《伤寒杂病论》为医疗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热情,树立文化自信,在与古人对话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学习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刻苦钻研医者仁心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习“挫折应对”部分,思考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组队演绎出现“医患冲突时”,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和扮演患者的学生分别表达感受,然后角色互换演绎剧情,引导学生理解患者和医生的角色和心理变化,找到适合的应对方法,传达患难相扶、和谐共生的积极地人生态度。

(二) 重视课程思政,回归教学本体

教师是课程思政化的关键,首先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善于发现和积累素材的闪光点,认识到通识类必修课程思政化对医学生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回归本体,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小班化,提供宽敞的教学场所,使课程思政在活动中落实,在体验中深化。同时,学校需要设置严格的教学教案审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教师课前备教案、备教材、备学生情况,将教学蓝图的设计落到实处,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如何更加规范教案格式和内容,夯实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思政化奠定雄厚的师资力量。最后,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时代的医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要强,在心理健康课中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医学生,要有“心育大思政”的格局,构建全员化和系统化、体验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心理健康育人新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尤其是学会探索自我优势品格,追寻积极地生命意义。

(三) 量化教学评价,落实课程思政

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标准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一个重要模式。一方面过程性教学评价需要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参与,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是尊重个体差异化的具体体现,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教学评价的量化可以根据教师授课情况灵活的设置百分比,由此作为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一个指标纳入考核中。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将学生满意度、获得感与参与度纳入到课程考核中。心理教师可以设置开放题型的调查问卷,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内容对医学类专业课有帮助”“请为你在心理健康课中的活动参与打分,请阐述打分依据”“在心理健康课中学习过印象最深的医学人物是谁?为什么?给你什么启示?”。或者以短视频心理情景剧的形式结合医学类专业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心理专题的作业等。由此,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化落实才能够更加符合医学类学生特点。

5. 结论

总之,“大”思政需要“小”切口,医学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激发学生成长成才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做新时代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医德高尚、人民信任的“好医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要从身边小事入手,借助心理健康课程优势,找准文以载医道的小切口,讲好医药卫生类课程思政,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10-27). 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http://www.natcm.gov.cn/renjiaosi/zhengcewenjian/2022-10-27/28036.html
[2]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2003). 积极心理学: 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科学进展, (3), 321-327.
[3] 李倩, 董民丽(2023). 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33(1), 174-175.
[4] 张秀琴, 张小聪, 王冬燕(2020).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教学论坛, (49),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