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DOI: 10.12677/CES.2023.1110464, PDF, HTML, XML, 下载: 267  浏览: 3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卉, 刘梦娜: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翻译理论与实践》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摘要: 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融入到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线上线下载体平台,三级育人推进机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育人重点内容进行优化,形成了课程育人体系品牌特色、实践特色、成果特色以及创新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育人体系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Abstract: A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ransl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refin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urse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s, as well as a three-level education promo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a distinctive 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 system is formed in terms of unique brands, practices,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ions. The 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 system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practice and is worth spreading and applying.
文章引用:陈卉, 刘梦娜.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157-316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64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2020年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注重育人育才协同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政策落地后,各高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和协同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中文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 [1] 。学生时期是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的核心阶段。因此,翻译课程的育人目标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应侧重在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围绕“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效果,为实现新时代培养素质高、政治过硬的翻译人才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2. 课程育人思路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本科英语大类的专业必修课,覆盖面大,历史悠久。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的基本概念,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汉/汉英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翻译的基本技巧以及翻译的基本流派和相关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业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科学架构课程资源

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辅以经典及最新的、真实的翻译案例,传承与前沿相结合,注重育人格局。课程资源部分采纳政论性外宣文本如学习强国每日一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中英文本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2. 有机融合“三位一体”

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扎根翻译实践的土壤,注重学生个体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要,将爱国、敬业、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翻译能力、职业伦理、素养和道德培养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积极响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

2.3. 学术赋予课程“活力”

充分利用教师团队的学术成果,以教研和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良好互动。将当下全新的、经检验过的学术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与前沿学术研究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课程质量。课程建设持续推进,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3. 育人体系载体平台

《翻译理论与实践》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平台作为育人载体,课程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依托学校课程中心、雨课程教学平台以及试译宝翻译教学平台等线上载体开展课程建设,建有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线下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相关教学科研成果,这些前期成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育人打下了基础。

3.1. 线上载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2] 。课程通过建设和拓展载体平台,使“思政”深入人心。

学校课程中心有本课程完备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知识结构体系、课程导学方案、教案、课件、测试题等。雨课程教学平台有任课教师录制的300多分钟的视频讲解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试译宝翻译教学平台完整地呈现近三届学生课外作业及教师评阅记录。学习强国平台提供各类时事及翻译资源。各类资源实时迭代更新,突显课程思政育人相关内容。使用教学平台更好地管理学生的平时表现,使课程评估有据可查。翻译平台多种功能使学生课后作业更轻松,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线上评价系统更加合理。

3.2. 线下载体平台

课程依托本校数字人文与外语研究基础和翻译与技术传播研究团队以及外国语学院翻译类课程教学群开展科研与教研活动,前期已获得翻译类教学成果奖、翻译类教改项目及翻转课堂立项、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立项、核心期刊翻译类教学论文以及若干翻译类专著和译著,为课程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育人体制机制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将其有机融合到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完善的育人体制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关联的体制机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1. 工作体系

4.1.1. 三级监管体系

学校、学院、系部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各司其职,及时反馈,保证课程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管理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院级管理部门行驶自主教学管理权限,系部发挥教研教学双重作用,加强三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实时反馈教学管理中育人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4.1.2. 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的实施。由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带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各学院落实,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在学校的全方位开展。

4.1.3. 同行互鉴体系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叉听课,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向其他院系或其他学校专业教师学习课程育人经验,不断提升育人能力。

4.2. 创新机制

建立“三集三提” [3] 机制,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育人能力。教学团队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

4.2.1. 集中研讨提问题

发挥团队教师育人主体作用,为课程育人集思广益。课程团队成员集中研讨不低于1次/月。团队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与优势,在集体研讨中多提问题,多提建议,齐心协力做好课程育人工作。

4.2.2. 集中备课提质量

集中备课不低于2次/月,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院课程思政名师和青年百人的模范表率作用,施展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优势,切实增强教学梯队建设,培养和促进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4.2.3. 集中培训提素质

集中培训不低于2次/年,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育人素质。全体教学团队成员参加思政专业专家讲座培训;参加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讲座培训;参加外文局专家“三进”讲座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将思政育人的理念的方式内化于心,从而提高育人素质。

4.3. 教学体系

课堂是思政的主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知识、习技能与阔视野有机融合,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塑传统教学模式,全方位多样化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知识沉淀、技能提升与就业拓展相融合,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促使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知识点蕴含的思政要素实现全面落实。

4.3.2. 系统设计教学流程

本课程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翻译理论介绍、核心术语解析、汉英互译实务、校企联合授课以及课堂活动优化五大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理论讲解主要通过微课和慕课的方式开展;依托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及其系列功能,完成核心术语解析、汉英互译实务,并尝试与企业联合授课。线下课堂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4.3.3. 动态推进教学评价

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一二课堂结合的评价方式,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教育目的。评价方式多元,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伴评价、小组评价以及线上测试;评价内容将一二课堂相结合 [4] 。教学评价将从译文完成质量、时间安排、协调沟通等方面评估学生译员的翻译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动态推进教学评价,“增加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性、价值观、态度等评价维度” [5] 。二课堂活动,如翻译沙龙,经典阅读等将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示意图

5. 课程育人重点内容

5.1. 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通过一课堂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落实“三进”。翻译课程的人文性赋予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时限性的特点,跟进时代政策导向,更新充实教学材料,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在翻译课程中的优势作用。比如以真实语料(汉译英以《习近平治国理政》1~3卷为主)进行翻译项目练习。选取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文件及多媒体素材,通过对比各大官方机构提供的不同译文,带领学生从词、句、篇的角度分析其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剖析在对外传播中国政策和中国精神时如何准备把握译文的准确度和接受度,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和内化我国的政策和精神,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感和责任感,争做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

5.2. 强化职业伦理、提升学生“译者”素质与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课证结合。以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在本课程中推行校企联合授课,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将知识点与笔译考试(CATTI)相结合,提高笔译资格考试通过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比如将2021年和2022年三级笔译实务真题作为教学资料,选取部分重点考点句子,在课堂上模拟考试模式,限时要求学生完成句子和篇章的翻译,指导学生对考点进行详细分析,剖析考点与课堂教授的翻译知识之间的联系,明晰考点深层逻辑,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迁移到实际考试中,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综合能力,深化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

5.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二课堂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课赛结合。组织班级学生报名并参加全国各类翻译竞赛,比如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海外英语》杂志主办的“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和江苏省翻译协会主办的“板桥杯”青年翻译竞赛等,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检验课程所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创建翻译“第二课堂”,开展重庆市公示语翻译调查等项目,使学生亲身实践外宣文本的翻译,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接受度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精神,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内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承担国际传播的责任感。

6. 育人体系特色

6.1. 品牌特色

充分结合课程特点,打造“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课程育人项目品牌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为英语专业大类的专业必修课,是后续翻译类课程的基础核心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对后续课程具有启示性作用。本课程内容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新颖多样,考核方式多元化,构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6.1.1. 建构思政元素丰富的课程内容

引领学生在放眼看世界中,在中西语言文化翻译与对比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翻译理论而言,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和符号的转换,也是面对特定的文化、语言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践方式 [6] 。从翻译实践角度而言,佛经翻译,五四时期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西学东渐时期的科技翻译,中国的数次翻译高潮无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翻译的政治性体现在翻译实践中的翻译对象选择的政治性,翻译策略的政治性,翻译词语选择的政治性以及翻译目的的政治性,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其实是无形的手作用于翻译。本课程的内容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包括翻译概述、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翻译的语言对比规律、翻译的文体、文化意识及审美几大模块。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教师在引领学生放眼看世界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通过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通过教育引导 [7] ,使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审美意识、伦理意识、辩证思维观、民族观和历史观。

6.1.2. 挖掘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项目式及讨论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引领,情感、人格、思辨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以学生为中心,秉持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线上个别化学习,线下教学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扩展和巩固,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线上线下密切衔接。线上通过雨课堂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试译宝完成翻译作业及互评;线下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等方式巩固线上所学知识。强调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施项目式教学。设计基于小组的翻译项目练习,让学生体验研究型学习与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以讨论形式开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注重师生及生生之间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

6.1.3.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方式以及包容、宽厚的品格。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与学习效果。探究式讨论、小组项目报告答辩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方式。线上线下考核相结合,参考自主学习、测试及作业完成情况(平台记录可回溯),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线下课堂表现由教师根据发言及小组讨论等情况确定。教师评价与学伴互评相结合,翻译项目成绩由师生通过QQ群集体投票考核,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能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并形成包容与宽厚的品格。

6.2. 实践特色

Figure 2. Translation speculative teaching model [9]

图2. 翻译思辨教学模式 [9]

课程以“教单科、育全人” [8] 为宗旨,紧扣课程特点,打造“翻译思辨育全才”的实践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思辨项目的方式展开。将全班同学分为4人小组,在一个学期内,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完成4次翻译项目实践,每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有利于学伴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以及双向交流三大模块完成翻译项目。在独立思考模块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小组合作模块培养分析评价能力;在双向交流模块培养分析评价能力,最终达到教单科,育全人的目的 [9] 。思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6.3. 成果特色

“思政特色鲜明、师生共同进步”的成果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6.3.1. 具有思政育人特色的教学资源

形成思政突出的教学大纲,具有育人特色的课件、育人突出的教学案例,学生的关于思想和学习的反思日志、真切感悟等。

6.3.2. 课程思政与教师学术同步提升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团队教师不断反思、学习、进步,通过撰写教研论文及申报教研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科研水平上一个台阶。科研成果还将为本课程后续教学以及同类课程提供借鉴,还可支持教学发展及教学团队成长。

6.3.3. 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思想素养同步提升;通过翻译看世界,帮助学生逐步成为立场坚定、视野开阔、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专业人才。

6.4. 创新特色

突显“三融合”即教学内容融合,育人方式融合和育人过程融合的创新特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6.4.1. 不断优化理论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会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线上教学突出知识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优化翻译概论、翻译方法与技巧部分的内容;线下教学注重实践性,线下教学内容为线上内容的巩固、扩展和相关翻译实践。线上线下内容互补,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理论融合于实践的土壤。

6.4.2. 持续革新融合时代使命的育人方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供了最好的翻译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将加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的使用,推进“三进”入脑入心,有助于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时代翻译人才与国际传播人才,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此外,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对社会热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练习,培养关注时事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融入所处的时代环境,提醒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6.4.3. 增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成效

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翻译职业技能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行业和产业导师参与授课、指导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强调职业伦理,为学生的后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科教融合理念贯穿于翻译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前沿科研成果,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开展团队协作式的科研项目研究,培育科研团队合作精神。

7. 结语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载体平台,校级、院级和系部三级育人推进机制,对课程育人重点内容进行优化,形成了该课程育人体系特色。课程内容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新颖多样,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达到教单科,育全人的目的。思政特色鲜明、师生共同进步,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同时不断优化理论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持续革新融合时代使命的育人方式,增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成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本校实施两年,通过学生评价及学校督导以及同行评价,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完善。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CT特色高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项目编号:222083);2022~2024年度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育人体系建设”(项目编号:SZJP220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3] 郭娟.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培育“宣言精神”忠实传人[J]. 人民教育, 2021(19): 13-14.
[4] 陈卉, 蒋玉岚. MTI应用翻译思辨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思政元素[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3): 67-73.
[5]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5-20+29.
[6] Hermans, T. (1999)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7]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因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1).
[8] 文旭. 教单科, 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 中国外语教育, 2014(3): 12-19.
[9] 陈卉. 研究生学术英语翻译思辨项目教学法[J]. 翻译教学与研究, 2019(5): 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