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Network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Era
DOI: 10.12677/ASS.2023.1210772, PDF, HTML, XML, 下载: 213  浏览: 33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温蕾铃: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李 佳:古交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山西 太原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实践路径Network Culture Practical Path
摘要: 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技术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因此网络文化的技术特质使其既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成为“脱域文化”,又因其地方性运用成了局域性文化;文化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因此网络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其自由开放发展,同时又是一种趋现实性文化。随着数智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的形态,其移动化、互动化、社交化发展趋势明显,厘清网络文化正负价值属性,通过网络文化主体、客体和环境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网络文化包容性发展,使数字化工具赋能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Network culture is a marriage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s a tool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ulture not only break through the original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become "detached culture", but also become localized culture due to its local application; Cultur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online culture enables its free and open development, while also being a realistic culture. With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 new form of online culture has emerged, with a clear trend towards mobility, interactivity, and socialization. By clarify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attributes of online culture, we can promot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onlin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mea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bject and environment of online culture, enabling digital tools to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nline culture.
文章引用:温蕾铃, 李佳. 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627-563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772

1. 引言

信息技术革命使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随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1] ,数字化、智能化的后信息时代是真正的个人化时代,网络不再只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影响着人类的思维,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用。网络信息不只是被“推给”大众,而是大众将所需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过程中,在网络空间中,人的各种创造信息的在线实践确立了一系列社会关系,并与之进行了相应的社会交往。在互联网架构的赛博空间中,人们各种虚拟和现实交织的实践活动及交往行为中所蕴含的思维、观念等精神成果便形成了网络文化,数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快速推动了文化数字化发展,网络信息与文化的场域碰撞助推了网络文化发展。

作为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示,网络与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网络文化以新技术为物质依托,以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中出现的精神现象为内容载体,成为了文化传播、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网络文化实现了文化的转场,使文化不仅局限于现实空间,更渗透于虚拟空间中。同时网络文化也实现了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代表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代表了用不同的方式来看旧的内容。反观网络文化的负价值属性,其多样的共生发展逐渐消解了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分散的非控传播也逐步冲击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自信,因此要推动网络文化全方位、深层次建设。

2. 网络文化的基本概述

网络科技催生了文化形态的变革,网民运用网络载体进行交往交流,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形成对自身价值、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反思,使网络文化成为了大众文化,要从科技、文化视阈中了解网络文化内涵和外延。

2.1. 网络文化的概念

随着网络成为社会各阶层创造性表达的工具,网络空间成为了集科技和文化成就于一身的“第五空间”,其背后的推动力便是人们对消费型产品和对网络所形成的新文化与新认识的需求,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思维的总和,是人、文化、信息、空间的“四位一体”。网络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关联”,将虚拟世界中跨地域、跨时间的人与人、人与物关联起来,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产品。网络文化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之中,依托技术和信息,在人类创造、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意识等精神现象的总和。

2.2. 网络文化的特征

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使文化在新的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络文化既是文化的新样态,也是技术的新内涵,其发展既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又受到一定制约。

2.2.1. 技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首先,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是数字化技术赋予的 [2] ,网络文化构建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其次,网络文化是以技术为载体和内容的,基于一些重要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网络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各种网络教育活动、网络新闻浏览等网络文化活动得以产生。最后,技术决定着网络文化发展的工具性命运,网络文化是公众对信息的有目的或无意识涉猎逐步形成的,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性一方面基于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技术的特征,因此技术的共享、开放、新颖使网络文化得以有存在性,因此网络文化必须依附于技术才有存在价值。

文化是技术产生的源泉,网络文化在本性上是文化思维。首先,网络文化既是社会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反映,也是网络空间特有的传播和互动属性所创造的新文化,虚拟空间促进了人的意识的延伸,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有新的传播和展示形式,同时也创新了新的文化体系,出现了新的文化话语。其次,网络文化是一种趋现实性文化,同文化一般,网络文化同样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受一定政治力量的制约,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同现实接轨,符合当代文化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2.2.2. 脱域性与区隔性的统一

网络空间构建了物质与社会环境新的范围,同时相互交流的媒介使得信息可以传递开来,因此依赖于技术和媒介使人类突破原有空间和场景,搭建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交叉融合平台,因此公众可以自由、多元的进行文化实践,突破了原本地域空间文化实践的一些规则壁垒,实现了文化资源、文化信息之间的整合共享 [3] 。

文化本质上是人类活动和实践过程的集合,网络文化所依托的互联网工具从微观层面看,是具有某种特定形势和特定元素的有限局域。网络文化是在线实践过程中持续不断、随时随地被更新和生成的,因此是随着某一特定实践活动和某一特定群体而不断演化的,是流动的网络活动样态。同时某种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是具有一定情境性的,正是特定的网络平台特定情景蕴含了网络文化的内容。因此,网络文化既是脱域文化,具有共享性特点,也是区域文化,具有局域性特点。

2.2.3. 自由度与约束力的统一

平等性和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相比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使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网络作为全民性阵地,赋予了每一个网络主体参与、创造网络活动的权利,由此多样的网络文化得以产生,同时网络文化使反映不同价值观的各种文化互相兼容,共存于一个空间,消解了文化主体地位,实现了网络文化自由、开放发展。

作为社会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扩展,网络文化同样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在允许网络文化多样化共享的基础上始终建立和保持在网络环境中的民族身份,防止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倾泻,因此,网络文化既要保持其正价值方向自由发展,同时又要约束其负价值成分无限扩大。

3. 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给网络文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不良现象和负面信息在网络空间蔓延、延展,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网络文化多元客体、网络文化传播分散等问题。

3.1. 网络文化主体异化

在网络空间中,一切活动都在流动,各种文化在虚拟空间自由组合、拼接,多元、多样的网络文化使主体的精神世界被碎片化,碎片化的世界使主体在文化吸收中被分散和牵引,丧失了以文化人的目的,也导致文化主体现实和虚拟双重身份被割裂和错位,在虚拟空间逐渐抹去了自身个性,主体对于网络化、数字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任何人和物都被符号化,出现了人的个性危机问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主体容易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失去其自律性,在网络空间中对于文化行为的道德和法律的缺失导致人的自控能力下降,网络文化中人的主体性、个性和自律性受到了挑战 [4] 。

3.2. 网络文化客体多元

网络文化深层结构是以价值和精神为内涵的,宽松的网络空间使网络文化发展尤为自由,一些非主流的文化也逐渐影响和改变着网民的思想和情绪,网络文化中附带萌生的游戏主义、自由主义、技术主义、全球主义等不断对主流价值产生强劲冲击,同时,未来主义思潮、生态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多样社会思潮无形中渗透在主流文化中,对当代树立网络文化自觉、推动网络文化自信自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3. 网络文化传播分散

首先,网络文化的传播者众多,且和受种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主体传播较为分散。其次,网民的各种言行都可以构成网络文化内容,网络文化内容的规范性较低,因此,网络文化传播在指引性和意向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最后,网络文化传播技术是分散化、离散式的 [5] ,各个地区信息获取的速度和空间并不相同,网络文化对公众的影响也是多中心的。

4. 网络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伴随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新兴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空间,给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同时,网络文化也给和谐的传统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文化在内容、主体、客体、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网络文化建设使其成为良好宣传阵地。

4.1. 网络文化主体建设

网络文化主体既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因此网络文化主体建设是网络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要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存在,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培养公众理性思维,使其正确知网、用网,同时要加强网络文化法律和道德建设与规范,既维护主体个性发展,同时约束主体自由的网络文化权利。要形成集群效应,合理利用网络主体中的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群体当中的领袖或代表人物会借助不同的手段影响群体中公众的思想,群体的意见会因为传染而不断得到普及和发展,使其有效管网、治网。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主体特征,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在网络空间中要通过大力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关注对人本身的关切,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使其不至于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干扰,达到“以人化文”的效果。

4.2. 网络文化客体建设

网络文化客体既是文化的内涵,也是技术的作用物,要推进网络文化数字资源生产,还原网络文化属性,网络文化客体建设是网络文化正确发展的关键。要摆脱传统文化自卑心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技术完美结合,实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时代性表达和全社会共享,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创新性发展,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坚定了文化基础。推动网络文化本土化和全球化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新文化的管理,使其始终坚持正确文化发展方向,在文化交融的同时保持文化独立,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种文化思潮,形成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网络文化形式,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的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引导工作,对网民进行适时、主动的思想疏导,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以网络文化建设助推文化自信自强。

4.3. 网络文化环境建设

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成为了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部分,只有掌握信息流通和传播主动权,才能增强文化的辐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使线上与线下、科技与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传播体系,在网络文化传播主体层面,要充分调动网民传播优秀和主流文化的积极性,促使广大网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使网络文化传播形成特定群体,扩展网络文化传播广度;要增强网络文化传播深度,形塑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融合区域,在多元文化中形成价值共识,不断在网络空间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明确以主流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要提升网络文化技术传播高度,首先解决网络技术难题,突破“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使互联网技术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推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传播格局,将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技术和平台传播至海外,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空间。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技术浪潮的深刻影响,数字化、网络化、科技性也逐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标志,网络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相互结合、横向发展,使得网络与文化、技术、大众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环路发展,“互联网 + 文化”的趋势不断深入,网络文化自进入公众生活之后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既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必须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技术,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推动客体内容不断更新,促使主体发展更加理性,在优化网络生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既保持网络文化内容民族性,更要巩固壮大网络主流文化舆论,不断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CX23_09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 17.
[2] 刘同舫. 网络文化: 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7): 94-96.
[3] 何明升. 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兼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依据[J]. 哲学研究, 2010(12): 114-120.
[4] 赵亮. 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2): 75-79.
[5] 孙景珊, 张宇.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讨[J]. 理论导刊, 2018(1):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