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3.1310524, PDF, HTML, XML, 下载: 335  浏览: 490 
作者: 黄晓丽: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高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College Fu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课程教育中的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分别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课程思政的视域下,要融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元素,在学科融合创新中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崭新的思想政治建设路径。就二者融合的现实依据来看,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心理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政治、价值导向。本文从如何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出发,探析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建设路径。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ourses in China’s university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occupy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element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t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isciplines. From the practical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on the one hand,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eates the psychological premis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political and valu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how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ea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黄晓丽 (202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心理学进展, 13(10), 4169-417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24

1. 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全面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高校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我国青年人才的综合素养(陈治芳,2020)。该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的中心工作就在于通过在我国所有高校和学科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实现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都在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它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潘丽华,2022)。

2.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 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单雅欣,刘金辉,2020)。“三全育人”的本质内涵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向。新时代高校教育要进一步贯彻实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此外,在课程思政全面实施开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了,要进一步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疆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入,将思政元素隐性融入到其他各个学科当中去。要依托专业课程融合思政因素,贯彻夯实“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促进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状况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融入的重点学科之一。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既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明确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贯彻实现和内容的丰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合两者发展,促进高校教育工作更深层次、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开展。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呼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2. 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更偏重于基础和专业教育教学,以讲解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忽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指出: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在不断强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颁布各项政策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就其落实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就大学生主体来看,虽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化但其心理状况并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受内、外部各类因素干扰较大,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仍需要进一步干预使其朝健康状况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建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沃土,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人人都需要精神家园,失去精神家园的庇护,个人将失去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发展当中起着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背后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还能给高校学生提供精神寄托的场域,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人成长中的思想和精神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助力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关键举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呼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1日到2023年9月1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1,800篇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术期刊9138篇、学位论文738篇、会议文章237篇、其他文章1642篇。本文从学术期刊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0余篇文章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知行合一思想,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反感,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由于思政课程缺乏经费支持,导致外出教学活动、实践学习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孙小南,20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需要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3.2.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因为场域及课程的设置具有明显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具有信息传播的优势。但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权威弱化(丁相程,2023)。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不可避免地冲击。网络环境复杂,网上信息交叉复杂真假难辨,高校学生在进行网络浏览时容易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不良信息,使其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泛娱乐化”逐渐突破其空间临界点,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日渐削弱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收益,侵蚀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和荒芜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中左支右绌,摇摆困顿(蒋明敏,何旭,2022)。

3.3. 缺乏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多位专家学者强调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程度,影响到教育效果。从当前的教育团队建设情况来看,许多高校不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很多任教的教师也缺乏对于整体的思想教育体系的科学认识(周悦,仝其宾,胡杨,2020)。如若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是无法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助力学生个人综合发展、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的。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4.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个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全方位发挥个人主体性,实现人的个性的自我解放和自由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培育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二者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但二者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均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为己任的(谷丹,20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均以学生为中心,按照高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张付丽,20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促进二者实现更加有效的结合,更好的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4.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本依据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状态的追求就集中体现在他阐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就是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各个方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当中的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创造前提,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和落脚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高校开展智育的前提条件,更是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心理基础,体现美育的基本内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最终又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理论依据方面的重合性,使得二者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并进一步开发出适应、解决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的新内容。

4.2.2.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指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出发研究常规心理学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里程碑式的理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对正常、健康的普通人进行心理建设,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修补和抢救。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弥补了以往心理学领域的许多不足,改变了以往从悲观的人性出发探讨心理问题的情况,看到了人性的积极层面。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始研究如何帮助人们形成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直接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根源上掐断心理健康问题成长的路径。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也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建设高校学生健全向上的人格,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地基。

4.2.3.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奥苏贝尔将学习的动机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主要是指个体在掌握和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时产生需要由此形成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主要指个体为了赢得一些地位或者名次即渴望获得他人尊敬而形成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人关心、关爱或者产生友谊的基础上形成的内驱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将三种内驱力融入高校课堂,实现更好的融合教学。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向学生提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4.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实现相互促进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和价值导向。践行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方向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和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前提,另一方面也是个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及学科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保证其发展道路的正向性。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与思想政治元素的结合能进一步扩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功能,建设融合教育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突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重视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等层面的研究,为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两者在更深的层次进行融合,帮助高校学生塑造积极的认知策略,有效排解不良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主观体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5.1. 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在新的历史方位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结合新时代新背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华丽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历史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大理论贡献。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贯穿始终的主线必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此贯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以其目标为直接依据的,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进行,包括:学生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情感教育、性格教育等多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和精神内涵;在现实层面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前,江西省各高校实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联盟计划,用心理健康教育承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组建讲师团、开展主题讲座等方式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在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交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元素,帮助高校学生在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构筑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

5.2. 立足高校教育主体,打通融合发展渠道

显然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隶属于高校教育的主体范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即高校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以教为职责的主要承担者,要根据学科教育的目标开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也就是高校教师群体和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其心理健康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会对最终的两种教育融合效果以及课程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张付丽,2023)。要从教育者出发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创发展举措,协同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要充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保证自身教育的质量水平以及教育效果,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内容全过程的融合创新,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生活交往的过程当中,头脑和方式要十分灵活,能够机动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理论内涵、方式方法等积极因素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平时管理。要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教育的效果去实现塑造高校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目标,推动学科教育融合发展。最后,高校要积极培育复合型教师。为更好的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各大高校可以积极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2021年中国矿业大学将心理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为了更高效、高质量的开展两门学科融合教学,中国矿业大学组成专业团队进行授课,开展教师培训;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统一教材,统一课件。在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思政要点,先从教师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继而开展教学。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既能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融入教学过程,将二者实现开放式结合,充分扩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来说,在复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针对高校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心理学和思政专业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既懂心理学,又能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师,进一步提升我们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实现针对性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合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高效融合保障后备力量。

5.3. 依托互联网开展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教育领域也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形式,值得引起我们对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既关乎我国教育政策以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又与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个人主体性自由全面发挥密切相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元素的结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调动各路平台资源。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创发展的线上阵地,通过高校学生常用的各种网络应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江苏省建立高校网络思政平台“苏共享”,并且不断实现平台的更新改版来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科学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构建新的互联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让广大高校的学生群体能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当中辨别真伪,自觉剔除有害信息,又能够持续不断地接收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元素的内容,不断接受积极健康思想的灌输,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作用高校学生,于无形中塑造高校学生的人格。指引高校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缓解压力,稳定情绪,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和学习。

5.4. 拓宽教学实践,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真正的做到从实际出发,切实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党和国家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突破口,力争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打开新的局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融合思想政治元素,设身处地的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层面来说,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通过积极有效的各类心理健康时间的开展,唤醒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营造浓厚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对该问题的重视。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心理中心一直立足学生主体,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开展各种主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排解情绪,关怀学生心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通过各种创新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知识和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的作用,使学生个人品格能够各方促进下不断优化完善。同时提高高校学生抵御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能力,增强高校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的承受能力,实现高校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深刻认知,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效用。

6. 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二者融合发展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是我国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要求。新时期,要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多种途径,更好的实现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充分挖掘两门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学科教学特点。要实现二者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助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渗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符合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的融合,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品行兼具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治芳(2020).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必然逻辑与关键支撑. 教育科学论坛, (36), 22-25.
[2] 单雅欣, 刘金辉(2020). 论“三全育人”, 视域下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2(4), 25-31.
[3] 丁相程(20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现代商贸工业, (19), 232-235.
[4] 谷丹(20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探索——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教育理论与实践, 42(26), 65.
[5] 蒋明敏, 何旭(2022). 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及应对. 传媒, (11), 81-84.
[6] 潘丽华(2022). 浅析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文教资料, (20), 116-119.
[7] 孙小南(202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42(36), 114-115.
[8] 张付丽(20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大学, (18), 125-128.
[9] 周悦, 仝其宾, 胡杨(2020).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智库时代, (15), 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