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CLASS 2018的实证分析
The Impact of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on Their Choice of Elderly Care Methods—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LASS 2018
DOI: 10.12677/ORF.2023.135459, PDF, HTML, XML, 下载: 201  浏览: 1,613 
作者: 钱 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社会经济状况养老服务The Elderly Selection of Elderly Care Methods Socio-Economic Status Elderly Care Services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了解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老龄化挑战的养老政策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聚焦于中国的老龄化现状,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本研究将为养老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见解,以应对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讨其他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和偏好。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people’s life expectancy continues to exten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which has sparked global attention to an aging society.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the socio-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on their choice of elderly care metho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ormulating elderly care policies that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aging and providing person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article selects data from the 2018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CLASS),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aging situation in China, and uses a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on their choice of elderly care method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elderly care decision-makers and researcher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n aging society. Future research can continue to explor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ow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elderly.
文章引用:钱岑. 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CLASS 2018的实证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4575-4584.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5459

1. 引言

全球范围内的老龄化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一方面,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导致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另一方面,低生育率和人口减少等因素也导致老龄人口相对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老龄化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加剧。中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涉及社会养老保障、医疗资源分配、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来应对。

在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中,社会经济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教育水平、个人总收入和职业等方面,反映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在生活水平、社会参与度和经济活动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也会对其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在中国,由于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养老被视为养老的首选和核心支持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1] 。

因此,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养老决策的影响,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政策和提供适应老龄化挑战的养老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问题,为养老服务的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2.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学者们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旨在深入理解老年人在面临养老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

首先,年龄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方式 [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他们更希望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同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其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面临养老选择时,健康状况是他们最关注的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与身体健康程度有极大相关性,大约有80%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选择独立生活,且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可度有限 [3] 。良好的健康状况使老年人更有能力选择独立生活,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通常能够自主进行日常生活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需求,并享受独立生活带来的自主感和自由度。因此,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独自生活,享受独立的生活方式。

其次,文化程度也对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可能缺乏对其他养老方式的了解或信任,更倾向于依赖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料和支持。同时,文化价值观对养老方式选择也有一定影响,一些文化背景下强调家庭责任和尊重老人的社会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农民相对其他职业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方式。其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相对不足,家庭在提供照料和支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研究者发现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度过晚年。具体而言,与配偶和子女合住的城镇老年人、仅与子女合住的农村老年人以及独居的老年人在抑郁症状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4] ,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则显示出较低的焦虑水平 [5] 。

再者,职业地位也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老年人在退休前所从事的职业对其经济状况、社交网络和个人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一些职业可能拥有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得老年人在退休后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而经济因素在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这是普遍共识。研究表明,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有能力选择更高级别的养老方式,如入住高质量的养老院或享受个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是因为他们具备足够的经济资源,能够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并享受更好的护理和服务。相反,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可能面临经济限制,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惠或家庭支持为主的养老方式。收支状况决定了家庭用于养老的经济或物质的多寡,而家庭规模则影响到家庭的抚养比 [6] 。此外,某些职业可能为老年人提供了广泛而稳定的社交网络,例如在高级管理职位上工作的人员可能建立了广泛的商业关系和社会联系。这种社交网络可以为他们提供社交支持和社会资源,使得他们在选择养老方式时更有选择余地。

综合以上文献内容,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个人总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与养老方式选择存在一定关联。高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独立生活或高档养老院等高质量养老方式,职业地位的提升可能使老年人有更多的经济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而个人总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增加老年人选择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假设:

假设一(H1):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二(H2):老年人的职业地位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三(H3):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

3. 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项目,并选用了2018年的调查数据。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我们研究问题所需的全部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通过这些详尽的问卷内容,我们能够获取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处理前样本数量为11,419份,在对所有样本进行处理后,剔除数据不全面、数据异常、数据不规范、“拒绝回答”等情况的无效样本,最终共收集到8100个有效样本量。

3.2. 变量和测量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社会经济状况”和“养老方式”进行如下定义。

首先,“社会经济状况”是指个体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综合地位和条件。笔者主要考虑了三个重要的方面来衡量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分别是教育水平、个人收入和职业地位。教育水平是指个体在教育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历程度,它反映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通常用最高教育程度来表示,例如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等。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往往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资源获取能力。个人收入是指老年人通过工作、退休金、养老金、投资收益等途径获得的经济资源,它反映了个体在经济方面的状况和能力。个人收入可以包括工资、退休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个人收入高的老年人往往有更多的经济支配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且有更多选择养老方式的机会。职业地位是指老年人在工作生涯中所从事的职业,它反映了个体在职业领域中的地位和社会认可程度。职业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往往享有更多的工作权益和社会地位,拥有更好的经济状况和养老选择的机会。

其次,“养老方式”是指老年人选择的生活和护理安排,以满足他们在老年阶段的生活需求。养老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家庭养老——老年人选择在家中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和照顾。这种方式常见于老年人有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支持和照顾的情况下。社区养老——老年人选择在社区中居住,并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设施满足他们的生活和护理需求。机构养老——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院、疗养院或护理院等专门的机构,以得到全面的长期照护和医疗服务。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更高级别护理和专业医疗支持的老年人。

养老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老年人的个人需求、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和个人偏好等多个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表1所示,本文研究的因变量是养老方式选择,以问卷中“今后您打算主要在哪里养老?”这一题项体现。将这道题的回答进行处理归纳后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选项。自变量选取了教育水平、从事职业、个人收入三个指标来进行分析。通过问卷中的“您的文化程度是?”了解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并将该问题的答案设置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1、2、3、4)。通过问卷中的“目前您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及“您在停止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活动之前是做什么的?”了解老年人退休前或目前的职业情况。在对两个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后,根据不同的职业对样本进行赋值(1 = 农、林、牧、渔民;2 =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3 = 商业/服务业/制造业一般职工;4 = 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5 = 专业技术人员;6 = 国家、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通过问卷中的“过去12个月,您个人的总收入是多少?”了解老年人的个人收入情况。根据数据的收入水平将样本分为三个档次:2000元及以下、2000~10,000元、10,000元及以上。本文的控制变量选取了老年人的性别(1 = 男性、0 = 女性)、年龄、婚姻状况(1 = 已婚、0 = 无共同生活的伴侣)、健康状况(1 = 很不健康、2 = 比较不健康、3 = 一般、4 = 比较健康、5 = 很健康)、同住人口数量(取值范围为1~8)这五个变量来进行衡量。

Table 1. Selection and types of variables

表1. 变量的选取及类型

注:“—”表示连续变量。

3.3. 分析方法

在统计分析方法上,首先对包括性别、年龄等在内的所有控制变量及包括教育水平、职业情况、个人收入情况在内的所有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由于本研究中的因变量养老方式选择属于三分类变量,无法采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而多项logit回归模型在解释离散因变量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拟合不同的逻辑函数来预测每个分类的概率,为每个养老方式选择提供概率估计。此外,本研究假设了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对养老方式选择均会产生影响,多项logit回归模型的系数可以更为直接地解释这些因素对养老方式选择概率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助于理解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因此本研究选择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来探究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最后,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同住人口这五个变量的基础上,再次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以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采用Stata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显著性检验中以p值小于0.05作为统计显著性的临界值。

4. 研究发现

4.1. 描述性统计

文章首先对样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如表2表3所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方面,超过了90%的老年人选择了居家养老,这说明在现阶段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的主流养老方式。接受调研的老年人年龄大多集中在60~79岁这个年龄段之间,年龄的平均值为71.5岁,已婚的老年人占比更多,超过了2/3。在健康状况自评中,大部分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比较健康或者一般,标准差为0.872,总体身体素质较为良好。与老年人同住的人口数量集中在2人以内的占比将近达到65%,3~5人的占比为34.48%,同住人口为6人以上的样本数较少。在自变量方面,将近2/3的老年人教育水平大多是小学学历及以下,其次是初中学历。受访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文化水平的差距较大。从事农、林、牧、渔民及商业/服务业/制造业一般职工的人数较多,这两类职业的人数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农、林、牧、渔民的人数达到了总人数的一半,这也可以推测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退休后个人收入的区间不会很高。在个人总收入方面,受访老年人过去12个月的个人总收入的均值为9603.6元,大部分老年人的总收入集中在2000~10,000元这个区间内,标准差为15467.6,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Table 2. Sample characteristics (N = 8100)

表2. 样本特征(N = 8100)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esearch variables

表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回归分析

本节采用Stata14.1软件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统计结果显示,Log likelihood值为−1928.6315,卡方检验为250.79,P值为0.000,模型相对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

根据表4表5中的数据可知,以居家养老为基准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意愿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的几率是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1.24倍,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几率是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1.6倍,得到了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显著结果(p < 0.05),印证了“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这一假设。在职业情况方面,老年人职业地位越高,选择社区养老的几率是居家养老的1.32倍,选择机构养老的几率是居家养老的1.27倍,说明职业情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p < 0.001),与假设二“老年人的职业地位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相符。而个人总收入的相对几率为1,即与基准组(居家养老)相比,个人总收入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与假设三“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越高,其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可能性越大”不符,说明老年人个人总收入的高低与其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必然关系。

另外,对于选择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回归数据显示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但随着职业地位的升高,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比例更大。这可能说明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机构养老的服务和设施可能更感兴趣和接受。他们可能更有意识地选择机构养老,相信机构养老能够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护理和服务。而职业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可能在工作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交网络,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社区的联系和社交活动,选择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与社区中的朋友和社交圈保持联系,并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和支持。

在控制变量方面,男性相对于女性选择社区养老的几率为0.81,这表明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社区养老。男性则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方式,但差异并不显著。年龄每增加一岁,选择社区养老的几率是居家养老的1.01倍,选择机构养老的几率为0.94倍,说明年龄对于养老方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已婚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几率为1.4倍,这表明相对于未婚或其他婚姻状态来说,有配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而与之相反的是,这类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相对几率仅为0.47倍,说明较少的已婚老年人会选择机构养老。这很大程度上与已婚老年人通常有一个家庭支持系统有关,该系统中包括配偶和可能的子女,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上的支持和照顾。这种家庭支持可能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选择社区养老,因为他们可以依靠家人的支持和关怀。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机构养老作为备选方案,当家庭支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才会考虑。从健康状况来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选择社区养老没有必然关系,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选择机构养老成反比,这意味着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养老方式而非机构养老。最后,同住人口的数量也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直接关系,选择社区养老的相对几率是居家养老的0.93倍,且选择机构养老的几率为0.81倍,这表明有较多同住人口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而非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表4. 回归结果

Table 5. Elderly care mode selection model

表5. 养老方式选择模型

注:括号里的数字为标准误。

*p < 0.05,**p < 0.01,***p < 0.001 (双尾检验)。

5. 总结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探索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否会对其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通过使用多项logit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教育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这一结果可能反映了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可能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储备,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养老方式的特点、优势和劣势。他们更能够权衡各种选择,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高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可能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加重视,并较有意识地进行规划和准备。这类老年人会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福利和生活质量,愿意主动探索和尝试各种养老方式,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提供更全面和专业服务的机构养老或社区养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期望。

其次,职业地位也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随着职业地位的提升,老年人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高职业地位通常与较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就业和更丰富的经济资源相联系。这使得他们能够更轻松地承担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经济成本,并享受更多的服务和福利。例如,他们可能能够选择高品质的机构养老设施或居住在社区养老的高档住宅区,以满足其对舒适和便利性的需求。同时,高职业地位的老年人可能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进一步支持他们选择更高档次的养老方式。此外,选择更高档次的养老方式也可能受到社会对职业地位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高职业地位的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以维持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然而,个人总收入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总收入的高低与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可能存在如下原因:1) 个人总收入只是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其经济状况和财务能力。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偏好、文化价值观、社会支持网络等。个人总收入作为经济因素之一,可能在养老方式选择中的权重相对较低,被其他因素所掩盖。2) 除了个人经济能力外,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还受到养老服务的供给和可获得性的限制。如果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服务在某个地区不够发达或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即使个人收入较高,他们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因此,个人总收入在养老方式选择中的影响可能被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所弱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对养老方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高教育水平和高职业地位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这一结论为我们理解老年人养老决策提供了一定的洞见,对于养老服务的改进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其他因素,以及如何提供更全面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和偏好。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梁宏. 大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变迁(1998-2017)——以广州为例[J]. 南方人口, 2020, 35(5): 1-14.
[2] 初炜, 胡冬梅, 宋桂荣, 等. 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12): 836-838.
[3] 高晓路, 颜秉秋, 季珏. 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274-1281.
[4] 王憓. 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5] 吕林, 杨建辉, 吕牧轩. 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7): 3343-3344.
[6] 林宝.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 广西社会科学, 2010(5): 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