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古运河滨水景观空间更新设计——以常州古运河(西瀛里段)为例
Waterfront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of Ancient Canal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A Case Study of Changzhou Ancient Canal (Xiyingli Section)
DOI: 10.12677/Design.2023.83246, PDF, HTML, XML, 下载: 339  浏览: 702 
作者: 陆得慧, 吴冬蕾*: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滨水景观设计古运河地域文化地域性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cient Canal Regional Culture Regionality
摘要: 本文开篇从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的联系出发,介绍了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根据常州市古运河(西瀛里段)滨水景观的设想,进一步分析了地域文化下的滨水景观应该如何建设。目的是为今后的滨水景观设计提供更多创新性、人文性的设计灵感,希望历史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进一步使滨水景观设计更好地为人们的实际需求服务。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en i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further anal-yses how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should be constructed under regional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vision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Changzhou City Ancient Canal (Xiyingli sec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more innovative and humanistic design inspiration for fu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hoping that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an be well continued, and further make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better serve the actual needs of people.
文章引用:陆得慧, 吴冬蕾.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古运河滨水景观空间更新设计——以常州古运河(西瀛里段)为例[J]. 设计, 2023, 8(3): 2059-206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46

1.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的相关性

1.1.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相辅相成

文化是滨水景观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的点缀,滨水景观设计将是空洞的、虚无的,没有人情味的。同样,地域文化是众多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地域经过长期的、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特定文化,它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人文、建筑、景观环境、民俗风情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它深深地蕴含在滨水景观之中。地域文化进入滨水景观设计,使滨水景观呈现其地域独有的魅力,它是一个景观环境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远区别于其他景观环境的。地域文化性不是一个“普遍性”而是独有性的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千城一面”景观现象的出现,它给滨水景观设计创造带来不竭动力,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更具历史承载性 [1] 。

同样的,滨水景观的存在也使得地域文化由“虚幻”的内在感受转化成真实是的物化体验,将文化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成为当地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它将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活动、思想和情感,让该地区的独有文化内核得以呈现。因而,了解一个地域的滨水景观也会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 [2] 。

换句话说,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属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联系。地域文化强烈的影响着滨水景观设计的形成,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可以让地域文化被更多人所认可。二者的融合使城市景观更具地方特色,使今之中国景观设计更能扎根于我们脚下这片沃土。良好的人文景观可以吸引更多人群,进而提升城市的总体竞争力。

1.2.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活跃的景观空间,因为它是城市水陆地带的交汇,它们的景观特征远区别于其他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的特点,而且它们是复杂多变的。然而,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更迭,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趋于雷同化,设计手法也呈现单一化,也就很容易产生“千城一面”现象 [3] 。改善这种情况的一个方法是引入当地本土文化。

近年来,本土文化进入中国景观设计领域,为中国的本土设计增添了新的视角,也为滨河景观设计的提升做出了贡献。首先,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它可以为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灵感来源。譬如,可以利用良好的人文符号、民风民俗、特色历史建筑及雕塑等结合设计立足于当下,形成本地区独有的人文景观 [4] 。其次,地域性是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最深刻的理解,它能够使冰冷的设计更深入人心,拉近景观设计与人的距离,从而增进群众的参与度。最后,则是它独有的文化性,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诞生,将其本身的历史性、地域性、独有性加以传播与继承,形成城市品牌效应。

2.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2.1. 历史文化的合理应用

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快捷方式是通过其历史和文化。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至今没有断代的文明,它经过漫长的演变与进化,以至于,今人仍能够从一栋栋古建、一幅幅古画和历史街区中感受着古老的文明史。中华大地辽源广阔,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各地文化的形成。例如,像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域被认为是北方文化区,而长江中下游一带称为江南文化区,此外还有岭南文化区、四川文化区等等。每个地区都有各自深远的文化,但想要呈现地区文化性,并不意味着过度使用,任意使用,忽视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5] 。文化资源的应用一定是因地制宜的,合乎人们情感的,并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滨水景观设计,不能过度开放、跨线开发。

2.2. 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

深得人心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尊重自然环境的,并应可持续地利用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的馈赠,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设计只会加大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设计也很难成功。因而,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当地地理环境现状,做到充分的实地考察、勘测,在最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更多合理化设计,一定程度下可尽量减少设计,少动土,综合运用场地现有资源。对于当地植物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运用,要以本土树种优先 [6] 。设计者可选用本地所产材料,以土生土长的气息打动人民之心。同样,自然资源的应用并非是刻意的、表面化的、大工程的,它应该是注重细节的,在无形中给人以自然之态,人文之貌,例如它可以是场地的自然铺设或竹子制成的座位和凳子。

3.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古运河滨水景观设计

3.1. 常州市地域文化概括

3.1.1. 历史文化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今天我们可以回顾其城市近3000年的文明史。自春秋始,吴王在此封邑,常州开始其2500年的确切发展史,它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常州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像在常州市武进区考古发现的“淹城遗址”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古代民居活动的遗存,其开始建造是在春秋时期,距今约27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淹城的建造者和其建造的意义,文学界至今仍未解开。淹城遗址也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它构成了常州市独有的历史文化 [7] 。

3.1.2.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两岸有许多建筑和桥梁,有时也称其为“母亲河”。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京杭大运河见证了城市的兴衰与更迭,与周围居民构连了深厚的感情。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在隋朝时期基本完成,在唐宋时期扩大,至元朝时形成联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其发展至今未断联。航运是运河的最主要功能,常州段运河贯穿整个城市,连通着整座城市的交通枢纽,与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随着城市的经济、旅游业等发展需求,如今,其航运功能已大大减弱,今日之运河更追求其景观观赏等休闲功能,成为城市的一项地标性景观。运河沿途孕育了美丽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譬如有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街区等等 [8] 。常州人民自古依靠运河而生,运河文化所形成的无形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常州人民心中,进而形成了常州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生生不息。

3.2. 西瀛里段总体概括

3.2.1. 场地区位分析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属于平原地区,整体地势地貌良好,区域内河流众多,水纹良好,其经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此项目场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中的古运河西瀛里景观带。

3.2.2. 场地交通分析

场地位于常州市的市中心,其西侧为古运河滨水景观带,场地主道位于城市的次干道,地理位置良好。同时,地铁2号线经过此地,游客通达性较为便利。

3.2.3.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场地周围区位呈现以商业区为主,居住区与商业区混合的业态分布。周围设施大多以娱乐性为主。因此此次设计则要结合周围地标性建筑功能和形态,控制提升滨江建筑风貌,与景观结合,塑造活力、多维度的滨河景观。并且场地地处常州市中心,人流量较大,周围区块也以商业区为主,主要类型为大型商场主。临靠居民住宅区,居民对公园有游览、休闲的需求,其中以中老年人、儿童为主 [9] 。

3.3. 西瀛里段景观现存问题及优势

3.3.1. 现存问题

1、文化体现层面

项目所在地拥有明城墙、古运河等历史文化遗产,周边拥有像篦箕巷、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可谓是文化资源丰富,但场地并未很好的营造文化氛围,也未很好的应用场地文化资源来呈现多姿多彩的常州地域文化。因场地本身便为历史印记,若过多明显的植入文化,又过于刻意甚至产生设计堆砌现象,引起人们反感,也很难产生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 [10] 。

2、视线观赏层面

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其沿江堤岸形式单一,没能给游客带来多样的观赏角度。因场地内有一城墙,其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游客观赏视线,无法与沿岸运河景观带起到沟通的作用,形成了孤立的景观带。

3、人的需求层面

对于城市景观,人的需求往往是置于首位的。场地位于市中心,但因其周边环境的竞争,可替代性过高,也因场地文化性单一等问题,其竞争力度不足,常常呈现人流量较低。最明显问题是,场地活跃度不高。场地人群类型基本分为儿童、中年人及老年人。对于不确定性过高的儿童,这一类人群渴望游乐、宽敞的空间,需一定的游乐空间,供其施展 [11] 。同样对于大多数为上班族的青、中年一代,其更多的时间在周末及晚上,结束一天的繁忙,他们更渴望安静、休闲的空间,需要一定的健身休憩区,以放松身心及陪伴家人为主。而对于时间较为宽裕的老年人,其出行时段充裕,但因其生活大多枯燥乏味,缺少陪伴,因此其对静态休憩场地要求更高,例如,打牌、跳广场舞等娱乐需求。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及习惯,能够更好的设计景观。因而,作为人文性质的景观,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3.3.2. 现存优势

1、区位优势层面

场地位于市中心,运河中心地带,且对接市区最繁华商业区桥头堡,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乎是人群的必经之地。场地周边临靠居住区,居民日常活动也会经过此地,确保了一定的人流量。场地在整体区位上占有一定优势,保有一定量的固有人群。

2、文化资源层面

场地位于的常州市拥有丰富的底蕴文化,有被列为“实际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也有饱经历史风霜的明长城以及众多民俗文化,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给予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土壤。其场地自身也是文化场所,在当地人心中具有一定历史印记。

3.4. 设计策略

3.4.1. 设计主题解读

项目以“古运生生”为主题,寓意着古老的运河在时代的更迭下仍能焕发新机,象征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一个地域的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它不会消失殆尽只会在一次次更新中生生不息。滨水景观改造旨在唤醒原有运河景观公园,使其更能为当下人服务的同时让地域文化得以繁衍。因而,本项目从“运河”“新”“共享”三个维度出发,使其成为活力、创新和开放的新运河景观街区。

3.4.2. 设计目的解读

整体目的为改造使原有场地更具有活力,形成标志性地域景观,吸引人群前往,让人们能够更充分了解常州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拉动周边商业区(曾经的人们心中市中心)经济,让附近城市居民能够更好的享受运河沿岸景观,带动城市整体旅游业发展。

Figure 1. Site function chart

图1. 场地功能图

3.4.3. 场地总体评价

首先,从空间上来看,街区功能单一化,空间功能单一化。其次,从生态上来看,植物配置单一化。最后,从人文上来看,场地景观与当地历史人物不协调,滨水景观与运河基本无接触。

3.5. 设计规划

3.5.1. 设计推演

针对原场地空间尺度把握不够,场地重点景观不突出等问题进行删繁就简,放大景观亮点,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角度思考整体规划,运用特色园路将整个场地贯连。最初设想,加入过多节点设计,让整个园区显得过于繁琐,也不利于对运河周边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最终设计中,将场地南侧的游憩场地删去一部分,改为阳光草坪,将儿童游乐场地放大,扩大其活动区域。考虑到视线影响,整个场地在竖向设计上不会超过城墙高度,保证两岸视线观赏。

3.5.2. 功能分析

从园路分析、节点布置及视线方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场地功能(图1)。

3.5.3. 空间策略

1、栈桥景观空间策略

原场地沿岸景观单一,未能很好的与运河发生关联,因此在结合现有城墙,运用红色构筑物与其交相呼应,在视觉上形成对比(图2)。

Figure 2. Trestle view

图2. 栈桥景观

2、音乐台空间策略

参考南京音乐台造型,在驳岸利用原本场地2米高差做出休憩空间(图3)。

Figure 3. Music stand space

图3. 音乐台空间

3、儿童游乐区空间策略

原场地未设置明显儿童活动区,而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是一个场景中最活跃群体以活力动感为抓手,对场地进行游乐性设施的改造,增强景观周边商业区,活力增加人流量(图4)。

Figure 4. Children’s play area

图4. 儿童游乐区

4、平行宇宙镜像装置

因时代的变化,传统景观设计应与时俱进,也为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而将互动装置设于其中,以镜面反射作为设计原理,探究其在景观中的更多应用,形成有趣的景观装置,增强体验感。该装置为镜像装置(图5),利用光的镜面反射原理,因地制宜的利用了运河水面,使游客产生视觉差,犹如是在平行宇宙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它的原理是强光照射下,物体形成镜面反射,(见图:镜面反射成虚像) (图6),形成景观装置,在运河内看到自己的镜像。

Figure 5. Parallel universe mirror installation

图5. 平行宇宙镜像装置

Figure 6. Mirror reflection into an imaginary image shows the diagram

图6. 镜面反射成虚像显示图

5、就地性策略

场地设石凳座椅,石凳结构为顶部混凝土浇筑或大理石铺贴,坐基为碎石,就地取材,节省物料的同时传递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3.6. 整体效果图

1、场地平面图(图7)

Figure 7. Site plan

图7. 场地平面图

2、场地鸟瞰图(图8)

Figure 8. Aerial view of the site

图8. 场地鸟瞰图

3、场地夜景图(图9)

Figure 9. Night view of the site

图9. 场地夜景图

3.7. 项目总结

总而言之,因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继而造就了不同于他处的常州市地域文化,而文化总是深刻体现在当地的人文景观中。基于对常州本土文化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陈出新,站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打造新时代的城市滨水景观。以希望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构建滨水景观设计 [12] 。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中较为活跃的区域,人们渴望亲近水、触摸水,因而在设计策略中将人的感受放在前位,保护和传承区域内现存历史遗址,运用廊架等抬高视线手法使人们更多角度的观赏、触碰到文化的痕迹。

4. 结语与展望

城市滨水景观是一个区域内地域文化的积淀和城市发展的物的体现,它向着今人展示这这片土地的古今变化史。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乡的变迁,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景观差异也越来越小,设计师和建造方常常因现实等因素,进入雷同性模仿,使得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枯燥无力,很难引起人们共鸣,并且有些设计师喜欢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常常会造成不伦不类的现象 [13] 。因而,应充分考虑将本土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当中,创造出专属的人文景观特征。

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的演变,若总是被同质化驱逐,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应是为千千万万子孙后代而谋,它从来不是简单的设计师个人喜好而为之的,它一定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为大多数人设计的,为文化的可持续传承而存在的。设计前期之所以要进行大量调研,也是为能更好地理解场地的地域文化等要素,景观设计只有充分与地域文化结合,才能更好地走进人的内心需求。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杨潇, 胡旻, 柴晓钟.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品鉴, 2019(30): 268-269+305.
[2] 徐任璐. 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J]. 现代园艺, 2019(6): 61-62.
https://doi.org/10.14051/j.cnki.xdyy.2019.06.042
[3] 吕晓洁. 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7(10): 98.
https://doi.org/10.14051/j.cnki.xdyy.2017.10.087
[4] 刘丹青. 地域文化背景下天津滨水景观的空间设计研究——以海河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7.
[5] 陈兴照. 基于地域文脉视角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大连星海广场改造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6992/d.cnki.gdlqc.2021.000218
[6] 陈杨.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鹤壁市淇河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117/d.cnki.ghenu.2022.000048
[7] 米海燕. 常州地域文化研究数据库的构建[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 31(3): 4-8.
[8] 胡亚芳. 基于地域特征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以绍兴镜湖新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9] 曹秩乾. 中国北方城市滨水景观亲水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鲁迅美术学院, 2021.
https://doi.org/10.27217/d.cnki.glxmc.2021.000092
[10] Wu, B.N. (2002) Analysis of Waterfront Environ-ment Design.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24-327.
[11] Liu, Y. and Li, T.S. (2009)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A Case Study of Waterfront along Weihe River in Xianyan.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4, 192-196.
[12] 王莉莉. 湘江沿岸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3): 215.
[13] 柏凤. 余杭区丁山湖滨水景观地域性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