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名之临床意义探析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rescription Names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DOI: 10.12677/TCM.2023.129415, PDF, HTML, XML, 下载: 253  浏览: 469 
作者: 匡振坤:黄岩区中医院内科,浙江 台州
关键词: 《伤寒论》方名配伍特点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Prescription Name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摘要: 该文章通过探究仲景《伤寒论》方名,更好地掌握经方的精华,为临床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伤寒论》中方剂的命名有许多特点,现根据临床运用经验,归纳总结,共有以下特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escription names in Zhongjing’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o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lassic prescription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naming of prescriptions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xperienc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文章引用:匡振坤. 《伤寒论》方名之临床意义探析[J]. 中医学, 2023, 12(9): 2772-277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9415

1. 引言

仲景《伤寒论》的地位在中医界,不言而喻,全书共有方剂112首,大多为后事医家所传用。方证辩证为该书之精髓。该书成书年代较早,笔记皆雕刻于竹简之上,要求言简意赅,方名的选取尤为重要。《伤寒论》一书强调方证辨证,认为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经方运用的灵活性高,实用性强,若方证对应,则效如桴鼓。方名对于认识和理解经典,运用经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故笔者望通过探究仲景《伤寒论》方名,更好的掌握经方的精华,为临床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伤寒论》中方剂的命名有许多特点,现根据临床运用经验,归纳总结,共有以下特点。

2. 中药方剂命名规律

2.1. 以中药命名的方剂

2.1.1. 单味中药命名的方剂

以单味中药命名的方剂有23方:即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吴茱萸汤,附子汤,茵陈蒿汤,桔梗汤,黄芩汤,黄连汤,猪苓汤,麻子仁丸,甘草汤,葛根汤,瓜蒂散,乌梅丸,炙甘草汤,文蛤散,白头翁汤,猪肤汤,苦酒汤,烧裈散,白通汤。

2.1.2. 两味中药命名的方剂

以两味中药命名的方剂有19方:即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牡蛎泽泻散,茯苓甘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汤,桂枝附子汤,柴胡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旋覆代赭汤,麻黄升麻汤。

2.1.3. 两味以上中药命名的方剂

以两味以上中药命名的方剂有16方:即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枳实栀子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1.4. 中药加减命名的方剂

以中药加减命名的方剂有15方: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2.2. 以功效命名的方剂

以功效命名的方剂有16方: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小建中汤,理中丸,半夏散及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抵当汤,抵当丸。

2.3. 以症候命名的方剂

以症候命名的方剂有11方: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散,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

2.4. 以颜色命名的方剂

以颜色命名的方剂有2方:白散,桃花汤。

2.5. 以用量比例命名方剂

以用量比例命名方剂有5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枣汤。

2.6. 以神话四象方位命名的方剂

以神话四象方位命名的方剂5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真武汤(玄武汤)。

3. 讨论

以中药命名,个人认为以单味中药命名,则该药的药证即为该方方证的关键点,若以多味中药则此方证中必定兼顾该方所涉及的药证,但仍有主次顺序,而非杂乱拼凑。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文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中厚朴主治腹胀,胸满,生姜药证为恶心呕吐,半夏药证为降逆止呕,甘草药证为形瘦肤枯,胃气耗伤,人参药证为气液不足。笔者认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除具有腹胀满外,还应有恶心呕吐,口渴等临床表现,根据综合药证运用该方效果显著。再以小柴胡汤为例,柴胡为君药,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善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四肢逆冷或兼默默不欲饮食者。黄煌老师认为柴胡类方的运用,必有柴胡的药证,即上述的临床表现,且多为“柴胡人”,兼具“柴胡脸”或“柴胡带”,即外观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晦暗,或青黄色,缺乏光泽,肌肉坚实,脉弦;伴有“柴胡带”的胀痛、酸痛、感觉异常,肿块等。有是证用是药,可见其方证与药证的统一 [1] 。单味中药组方,如甘草汤,简洁明了,治疗咽痛。全部药命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黄煌老师指出“干姜舌”,即舌苔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如照一层粘液 [2] 。附子主脉沉微,主痛症,黄煌老师指出该脉为“附子脉” [2] 。故运用干姜附子汤必具有干姜药证及附子药证。以某一基础方增加(药物或用量)或减去命名的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子。厚朴辛温,可下肺气、消痰而平喘,杏子苦温,苦泄降气 [1] 。治疗桂枝证伴胸满腹涨、咳嗽、喘息、痰多者。加减中药方剂的命名体现了张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思想。综上所述,《伤寒论》中以中药命名的方剂,药证即为方证运用的抓手,掌握好药证则可在临床上更快速、高效的运用经方。

“理中”、“承气”、“抵挡”、“泻心”、“救逆”、“建中”皆为功效之名,理中汤“理中者,理中焦”因其方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治疗中焦脾阳亏虚、寒湿内盛之太阴病的主方,故名“理中”。承气汤类方有通里功下之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可使实邪去而闭结通,胃肠之气舒顺和降,故以“承气”名之。又以其攻下效猛力峻者为大承气汤,力弱效缓者为小承气汤,最缓者为调胃承气汤。抵当汤由破血逐瘀峻药组成,主治下焦蓄血重证,用之可直抵病所而荡除瘀热。故以“抵挡”名之。建中类方,通过调和气血、阴阳、脾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实质在于振奋中焦,化生气血,故约“建中”。救逆汤为仲景治疗误用火法发汗致损伤心阳、心神浮越而烦躁惊狂不安之证而设,因本证属火劫致逆为病,故方名“救逆汤” [3] 。

“四逆”“陷胸”皆为症候之名,四逆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以四逆为名,则是以所治证候特征,结合功效、药物、剂型等命名。四逆汤回阳救逆,温里散寒,主治阴盛阳微之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脉沉微细。通脉四逆汤破阴散寒,通脉救逆,主治阴盛格阳于外,里真寒外,假热之重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两者药物配伍关系未变(都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只是药量大小有异主治病证轻重不同。四逆散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主治肝胃气滞,阳郁不宣之四逆证,且采用散剂,故名“四逆散” [4] 。“陷胸”因其主治邪热与痰水结聚于胸中之结胸证,故名“陷胸”。张仲景又根据证候轻重、病位大小、作用强弱、剂型等,而区别为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等。

白散为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因以白饮送散服药,凸出白饮的重要性,故曰白散。桃花汤是说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原剂量1/3,按1:1比例合方,主治表郁日久,症状较轻之证,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以小发其汗,两方各半共奏祛风解表之功效。

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又称四象,汉族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四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青龙为东方神兽,属木,色青,主发散而应春令,且龙可行云布雨,故青龙汤具有辛温解表,化饮之功效,故名“青龙汤”,寓散邪行水之意,大青龙汤发汗力峻效猛,小青龙汤发汗力稍弱。白虎为西方神兽,属金,色白,应秋令而主肃杀,白虎汤辛寒清热生津,可治疗阳明热盛、炽阴耗津之大热、烦渴、大汗、脉洪大,犹虎啸风冷,凉生暑消,故名“白虎汤”。真武为北方神兽,属水,色玄,功专司水,真武汤温补脾肾之阳气而宣利水湿,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故名“真武汤”。因本书年代久远,且多为手抄版,故朱雀汤恐有丢失。

参考文献

[1] 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9: 71-79.
[2] 黄煌. 张仲景50味药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
[3] 阴倩雅, 杨鑫杰, 窦志芳, 李艳彦.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之方药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2): 958-961.
[4] 吕英. 《伤寒论》四逆汤方名分析及临床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7): 1343-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