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变迁中的彝族传统建筑构造与环境适应性——以新平县磨皮村土掌房为例
Observ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Changing Y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Building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Taking Tuzhangfang, Mopi Village, Xin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摘要: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的建筑特色别具一格。但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新平县磨皮村彝族土掌房,通过观察土掌房的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细部及建筑材料,思考土掌房的建筑构造与环境适应性关系,并从土掌房现代变迁的影响因素着手,探讨土掌房的保护措施与传承。研究表明土掌房在选址、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上顺应山地环境、因地制宜、融入自然气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灵活的建筑空间,并就地取材,采用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优势,对于发展现代生态建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Abstract: Yunnan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s in China. The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are rich and colorful, and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each ethnic group are uniqu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day,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impacted the characteristic dwellings of ethnic minoritie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uzhang Hous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Mopi Village, Xinping County. By observing the site selection, architectural layout, architectural detail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of the Tuzhangfa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the Tuzhangfang is considered. And starting fro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odern change of Tuzhangfang, we discus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inheritance of Tuzhangfan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uzhangfang conforms to the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ite selection,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details, adapt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tegrates into the natural climate, saves land resources, makes full use of flexible building space, and uses local materials, using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uilding materials. The outstanding ecological advantage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buildings.
文章引用:余芸芬, 黄晓玉, 王明香, 林锦屏. 观察与思考变迁中的彝族传统建筑构造与环境适应性——以新平县磨皮村土掌房为例[J].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23, 11(3): 128-134. https://doi.org/10.12677/ULU.2023.113018

1. 引言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和河谷地带,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1] 。作为传统民居建筑,在岁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土掌房,部分学者从土掌房的建筑构造特征进行探讨。如刘伟、徐晓童等从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构造出发,探讨了土掌房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2] 。吴昊,辛林岭等对新平县漠沙镇竜村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傣族土掌房融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突出了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的结论 [3] 。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土掌房与不同环境的适应机制,如张涛,刘加平等通过对云南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研究总结得出了其生态性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热工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与普通砖房建筑热工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对这一传统民居形式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估 [4] 。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于土掌房的现代化改造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吴昊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竜村委会南薅村为例,就现代化影响下南薅村土掌房的传承方式进行探讨,以其为保护和传承傣族土掌房提供参考 [5] 。

在现代化的浪潮之下各个民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毫无疑问现代化的成果已经惠及了所有民族,带来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6] 。然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冲击着少数民族的民俗、民居。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实地调研了彝族土掌房保存较好的新平县磨皮村,通过观察土掌房的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细部及建筑材料,思考土掌房的建筑构造与环境适应性关系,并从影响土掌房现代变迁因素出发,探讨土掌房的保护措施与传承。

2. 研究区概况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乡磨皮村居民委员会位于新平县城西南北面,处于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北面。山峦叠嶂、清溪长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村委会驻地尼黑达位于东经101˚01'48''、北纬24˚01'48'',平均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512毫米,距新平县城仅有20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磨皮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村里共389户1634人,其中彝族占90%左右,是彝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其花鼓舞和吃花酒文化相继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有耕地1440亩,林地48639.50亩,种植有烤烟、甘蔗、芒果和柑橘,土地流转程度高达75%左右,流转的土地都用于柑橘的种植,土地流转由当地村民与相关企业直接对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3. 土掌房建筑特点与环境适应性

在新平县磨皮村,依据“从整体到局部,从下到上”的观察逻辑,对其彝族土掌房的建筑特点进行了观察,发现土掌房在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细部及建筑材料等方面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存在紧密关系。

Table 1. The display of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Tuzhangfang of the Yi people in Mopi Village

表1. 磨皮村彝族土掌房建筑特点展示

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坡度,选在坡度相对平缓的地方,且与民族信仰密切相关。彝族奉行亲近自然、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伦理意识,形成彝族“有林、近水、向阳”彝族村寨选址三要素原则 [7] 。因此磨皮村土掌房背靠神树,分布在近水、向阳的地方,形成背靠山林、远望河流的聚落景观。

在建筑布局上,磨皮村土掌房利用地形的高差调整建筑空间布局,依山而建,灵活取势,布局自由灵活,不违背自然,以求天人一体共居 [8] 。磨皮村土掌房中,人畜混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彝族认为人与耕牛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动物、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建筑细部上,如表1,磨皮村土掌房一楼多为接待室、厨房,二楼多为卧室与储藏室,有的土掌房还带有小院子,可以停放农具、摩托车、收获的农产品,也有的家庭隔一半闭合留一半敞开,或是做一个小的卫生间,在一楼与二楼之间会有一个用木头制成的楼梯。不同于南碱小组的土掌房,磨皮村的土掌房没有阳台,因为磨皮村多种植柑橘,而南碱小组以种植有水稻等农作物,因此南碱小组的土掌房大多二层平面与一层相比,均有一块矩形的平台留出,用于家中平时晾晒稻谷,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

在建筑材料上,磨皮村村民采用就近取材的方式,节约建筑成本,保留原有的施工技艺,外墙都用泥土、柴草、松叶夯成的砖砌筑而成,结构简单造价低,隔热保温性能好。土掌房房顶用栎树做立体三角体大梁,再在梁上盖上瓦片或石棉瓦封顶,因为磨皮村所处平均海拔达到1360米,每年降水量多达1512毫米,降水量较大,这种具有立体三角体的房顶有利于雨季的排水问题。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uzhangfang and its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图1. 土掌房建筑构造特点与环境适应性关系图

综上,如图1,磨皮村的土掌房在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细部与建筑材料上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存在紧密联系,选址主要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地理位置相适应,建筑布局主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生产、生活习惯相匹配,建筑细部主要与生产、生活习惯相适应,建筑材料主要与当地气候环境与民族信仰相互融合。

4. 土掌房现代变迁及影响因素

磨皮村土掌房在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正在走向消失,土掌房的数量相比以前大幅度减少,当下在磨皮村是一座座的小楼房,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的扶贫计划。土掌房的逐渐消亡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是每个家庭所向往的,但在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现代化安全、舒适的住房标准。因此,住房改造成为了扶贫工作中重要内容,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被逐渐被改建成舒适、理想的新型建筑,如普洱孟连县佤族的茅草屋、西双版纳傣族的吊脚楼。磨皮村也不例外,之前的民居逐渐改造成干净、整齐的现代小楼房,土掌房在改造的进程中也难以幸免。

2) 现代文化的冲击。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在外面接受到了新的文化,再回到家乡时会将外来文化与当地的文化有机交融。一方面,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形成土掌房是“贫困”象征的观点,因此,当地村民也偏向于将土掌房改为现代小楼房。另一方面,土掌房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已经具备空调等先进设备,因此土掌房逐渐被现代小楼房替代。

3) 建筑材料的减少。土掌房的逐渐消亡还有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建筑土掌房需用很多木材,而国家对木材砍伐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进行树木的砍伐,因此修建土掌房的木材受到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因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为泥土,在雨水的冲刷下,土掌房的建筑质量存在问题,需要不停的修缮。在实地调研时发现磨皮村中较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没有财力和精力对土掌房进行修缮,为此,使得当地村民不得不考虑将土掌房改建成现代小楼房。

5. 土掌房的保护措施与传承

土掌房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少数民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居住方式和建筑样式,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奋斗历程 [2] 。我们应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加强对土掌房的维护,提高土掌房的安全性。在调研中发现,磨皮村的土掌房大多年久失修,早已成为危房,要对其进行加固;土掌房室内空间中多是昏暗无光,要通过适度扩大窗户面积、合理选择开窗位置等方式改善采光与通风;要通过更换破旧门窗、家具等做法,提高舒适度;合理规划室内空间,人畜分离,创造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土掌房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风俗习惯,是村落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当地居民对土掌房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情感上对其都有较高的认同感。因此在土掌房的保护中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特点,尊重当地居民情感,充分挖掘民族历史,应该定期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赛、展览、演出,传承优秀的彝族文化,吸引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如租客、民宿体验者、写生人群和旅游者参与其中,与当地村民不间断的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外来人群对当地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当地村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3) 可以将土掌房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对土掌房进行“里变、外不变”的现代化改造,“里变”指在土掌房的内部装修中融入现代化因素,建议将黄色的墙面改为用白粉,可以将水泥地板改为瓷砖铺地,木质爬梯改用水泥和瓷砖修造,屋内家具更换为新家具,增强房屋现代感;“外不变”指保留土掌房原来的颜色基调,房屋的外部墙体仍然用泥土覆盖,同时在土掌房的外墙都画上具有当地彝族文化元素符号,比如花腰鼓等,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吸引游客,同时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

4) 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如VR技术,VR技术充分利用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技术,借助计算机使人对处于虚幻世界的事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数字信息技术从虚拟数据走向视觉感知的重要成果,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娱乐、医疗等多个领域 [9] 。在乡村文化传习馆中加入VR技术,可以增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对土掌房的体验性,使人们体验到独特的乡土文化,感受独特的自然风貌。还可以在土掌房现代化改造的基础上,将土掌房改为独具彝族特色的民宿,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人们来关注土掌房这种居住模式,来投资保护土掌房。

5) 土掌房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发展的基础,要丰富当地的产业,提高种植业的质量,形成“产业 + 文化”的文旅发展模式。一方面,借助与企业的合作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柑橘品牌,还可以建设相应的柑橘采摘体验园区,吸引游客进行柑橘采摘体验;另一方面,开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业与和特色餐饮业,可以创建高校实习实训写生基地与文化考察基地,少数民族建筑的学习培训专题研究,将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拉动经济,传播文化。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磨皮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工程的建设,如村落医院、学校、村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等,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

总之,土掌房在选址、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上顺应山地环境、融入了当地的自然气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灵活的建筑空间,并就地取材,采用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优势,对于发展现代生态建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在对土掌房实施保护与传承时,我们应与时俱进,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关系,使传统民居精华得以继承和发展,建造出符合自然地域气候特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生态建筑。

6. 感受与思考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大幅度的恢复与发展,2017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极大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磨皮村作为其中的缩影,我能真切感受到在几十年间的变迁。磨皮村已从昔日人迹罕至的小乡村成为美丽磨皮、富裕磨皮,交通便捷了,家家户户住上小楼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却是少数民族文化逐渐的失传,彝族磨皮村土掌房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不能仅仅采用被动的保护措施,保护只能减缓其消亡的速度,不能使其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因素紧密结合,在不丢失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涵义的情况下,在少数民族文化烙上新时代的印记,赋予其新时代文化的涵义,使其文化熠熠生辉,吸引更多的人去保护与传承。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建筑风格的传承并不相悖,“传统与现代无论在时间上或意识上都是一个连续体,不能硬划出一道鸿沟来。” [10] 只有勇于“打开传统的库藏,以现代意识为准衡,重新做一次估评,使暗淡的宝藏重现光辉,以激发先天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而不是以人家的现代为现代。” [10] 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当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正确方向。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苏斐然, 毛丽红.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5): 107-112+134.
[2] 刘伟, 徐晓童, 南天. 彝族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土掌房建筑的建造特点及传承研究[J]. 中国民族美术, 2018(2): 26-29.
[3] 吴昊, 辛林岭, 杨明珠. 滇中傣族土掌房融合及建筑特征探析——以云南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竜傣族土掌房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7): 194-196.
[4] 张涛, 刘加平, 王军, 张琪玮. 传统民居土掌房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 建筑科学, 2012, 28(4): 76-81.
[5] 吴昊. 滇中傣族土掌房的现代化改造——以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南薅村为例[J]. 艺术科技, 2019, 32(1): 29+31.
[6] 周大鸣, 秦红增.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J]. 民族研究, 2002(4): 30-36+107.
[7] 江道元. 彝族民居[J]. 建筑学报, 1981(11): 53-64.
[8] 杨甫旺. 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2): 67-71.
[9] 于雪, 朱云飞. 基于VR技术的红色历史资源数字化开发策略[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3): 59-64.
[10] 贺陈词. 建筑上的“传统”与“现代”问题[节录] [J]. 世界建筑, 1982(2):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