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心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Group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9489, PDF, HTML, XML, 下载: 301  浏览: 2,436 
作者: 陈 凯: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群体心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Group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各种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体现了网络的双重性,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在享受海量信息丰富视野的同时,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生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抑郁心理、“低欲望躺平”心理等心理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群体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基于群体心理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引入权威教育因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利用群体心理效应,开展网络媒介素质教育;三是构建预防机制,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provides a broad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virtuality, complexity,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various network information reflect the duality of the network. College students, as one of the main groups using the network, will inevitably be affected by various bad network information ecology while en-joying abundant information and enriching their vision. The result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conformity psychology, depression psychology, “low desire to lie flat” psychology,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feasible to carry ou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group psychology. The second is to use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effect to carry out network media quality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o build a prevention mechanism and carry out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凯 (2023). 基于群体心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9), 3895-390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489

1. 群体心理概述

1.1. 群体心理学的起源

群体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基本理论由两种理论共同构成,一是法国群众心理学家吉布里尔·塔尔德、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理论,二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力多比”理论。塔尔德对群体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其《模仿律》中所创设的模仿理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一书,首次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以及群体行为的作用,并且勒庞凭借此著作享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马广超,2014)总体而言,勒庞的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他指出,当个人进入了群体,那么个性就会因为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而真正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群体心理作出解读的是弗洛伊德。他在《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中,提出了“情绪联系”和“认同作用”这两个集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1.2. 群体心理的主要特征

1.2.1. 一致的认同感

人类社会存在各种类型的群体,依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大致分成几大类。一是大群体与小群体;二是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三是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四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五是参照群体与隶属群体;六是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但是无论怎样划分,群体成员所具备的认同感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不会改变的。群体心理就是普遍存在于各个群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群体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与心理倾向。群体成员对于自己群体的目标认知一致,认同群体的规范和标准,并由此自觉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行动。当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时,群体成员的意见通常都会趋于一致。当然,这种一致的认同感往往存在于小的群体中,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正式群体,群体成员间的直接交往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群体领袖的威信力不足时,这种一致的认同感会更为削弱。除此之外,群体成员间的认同感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当个人情绪低迷或者焦虑不安的时候,更易于接受群体成员的影响。

1.2.2. 强烈的归属感

群体成员在认同群体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产生是以群体能够给予个体感情上的依靠为基础的,在群体中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群体的归属感。在群体中,成员对于一些重大事情和原则性问题,都有共同的认识和评价,这有助于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加深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自觉地思考自身能够为群体做些什么,同时渴望群体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个施展能力的空间。当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并非总是强烈的,只有当群体受到表扬和奖励或者是面临巨大压力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才会表现的尤为强烈。

1.2.3. 整体的排外意识

排外意识即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群体成员对于群体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必然会对其他群体产生排外意识。从心理上讲,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群体看成是“内群体”,而将其他的群体看成是“外群体”,并且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更有价值。(张云,2001)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考察群体间冲突的试验,验证了群体的整体排外意识的特征,认为群体的独立性可能导致群体成员的排他意识,特别是小群体表现得更为突出。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现状

2.1. 从众心理

大学生群体在年龄、教育背景、所处环境等方面很相近,因而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王瑜,2019)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大学生群体学习、娱乐场域,但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也催生了一个集复杂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快餐式”的发展容易导致大学生浮于表面的认知,对于一些信息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最终导致理解偏差,造成虚假传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期,对于一些虚假信息也难以辨认,最终会导致“人云亦云”,盲目地相信和认同虚假信息。此外,大学生使用的社交主流媒介主要是微博、微信、QQ、小红书等,在这种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以一个虚拟的ID存在着,大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找到同伴进行倾诉缓解心中的压抑,为满足自己娱乐的需要,大学生会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游戏群并且带动周围的同学效仿这一行为,这种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满足大学生的娱乐、减压的需要,但是如果不能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度,那么就会造成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而忽视学业,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抑郁心理

在虚拟网络中,信息具有承载量大、多元化、碎片化程度高等显著特征,这些信息的获得简单快捷促使人们过分地依赖于网络,造成主体“异化”的风险。(葛园,韩璞庚,2023)特别是一些价值观扭曲、带有人身攻击性、甚至恶意捏造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和扩散,最终导致主体的抑郁心理。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人数较多的群体,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抑郁心理。一方面,网络上公布的就业形势严峻、升学率逐年走低的信息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不乏一些升学机构为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买通网络平台获得流量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就会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低升学率打破,部分大学生会感到自信心受挫、对未知的未来充满迷茫,抑郁心理便会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场域,其传播的信息归根到底还是源自现实这一实体,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近年来,各种带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性别歧视等社会风气的事件层出不穷,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的舆论和反响。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如,享乐主义的传播会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导致高物质需求和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大学生阳光积极心态的养成。

2.3. “低欲望躺平”心理

目前学界主要将“低欲望躺平主义”划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其属于亚文化范畴,还有一类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立面范畴。其实,“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经历了躺平–躺平主义–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体现了高需求与低满足两者间的矛盾。”(先濛逸,刘恒新,2023)当前,各种网络热词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榜,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微博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难免会陷入海量的信息和热词泥潭,“低欲望躺平”一词便是微博的衍生物。首先,“低欲望躺平主义”体现了大学生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升学的社会现象时,选择逃避世界的客观性,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性。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马克思,恩格斯,2012)部分大学生受“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影响,在面对现实困难时选择逃避的态度,采取“躺平”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其次,大学生“低欲望躺平主义”是娱乐主义人生观。该主义主张以娱乐的方式对待生活,消解了人生的严肃性,其所宣扬的是一种带有消极意味的得过且过的人生观。此外,“低欲望”表面呈现的是一种对消费主义的抗衡,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当前一些大学生盲目地从众性消费、虚荣地超前性消费、炫耀地符号性消费等异化消费现象是其真实写照;最后,“低欲望躺平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观。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于时事政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学生对历史事件表现出一种非理性认知,这也表明大学生政治素养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认知存在偏差。“低欲望躺平主义”作为佛系文化的新样态,导致大学生对一切事物采取淡然处之的态度,其本质是对国家和民族政治认同感的偏移。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境外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渗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境外思潮不断渗透,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一定的冲击。和主流官方媒体相比较而言,各种泛娱乐化的网络表达更能凭借其多元性、直接性的特征深受学生群体的喜欢,这消解了官方媒体在网络舆论中的重要地位,最终导致官方媒体不断边缘化。网络话语表达的条件限制较为宽泛,不少境外势力利用网络手段渗透高校,给青年学生群体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观念。此外,部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其他领域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现如今,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知之甚微,但对于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是逢节必过。除了在过节方面,在娱乐方面也存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盲从,有调查数据显示,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电影中,美国影片占70%,而中国大陆、港台片不到20%。在生活方式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越来越过度,部分大学生也难以抵制诱惑,沉浸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西方思潮中。面对这些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板块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到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将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权利”。(于影,董孝宇,2023)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加上网络信息的获取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高校学生都倾向于从网络渠道检索、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都是有待商榷的,这也会导致学生在解读信息的时候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网络传播降低了学生这一话语权客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部分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利意识泛化,话语表达具有盲从性。从表面上来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关注时事热点。但从深层来看,他们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能力,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他人的关怀较少,责任感和正义感较低。因此,需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4. 群体心理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4.1. 引入权威教育因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心理学家勒庞认为权威是影响群体头脑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指出:“这种控制力使我们的批评能力完全瘫痪,让我们的灵魂中充满了惊讶和敬畏”。(勒庞,2011)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低欲望躺平”心理的现状,高校要积极引入权威教育因素,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回溯历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历史记载了无数革命烈士的伟大事迹,对大学生起着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应设立党史主题课程,同时讲解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的历史故事,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的伟大精神谱系,让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学会审视自我,正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如,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突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每一期按照不同的红色主题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内容,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于一体的学习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立足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课堂中融入当今社会极具正能量的典型事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一章就围绕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那么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核心内容选取社会有关正能量案例进行授课,除此以外,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合理运用群体心理学的隔板效应理论,增设交流互动的环节,通过交流大学生能寻找到和自己持同样价值观的群体,因而也更容易加深自己对新知识、新观点的接纳,这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利用群体心理效应,开展网络媒介素质教育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张定红,2006)当前,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而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分析应对能力不足,因此,亟需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处于群体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群体心理学中将这种来自同伴的压力称之为同侪压力。因此,高校应利用同侪心理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对待网络信息。首先,成立网络信息小组,提高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增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的辨别力和批判力;其次,将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引入高校思政课程,同时坚持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选用精品课程和教材,使学生能够理解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实际应用,将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位学生。慕课作为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等优势,因而给更多学生创造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当前一些高校能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慕课的优质课程,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海量的网络信息为人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渗入,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通过参加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认知,减少过分依赖网络信息的行为,从而更易于接受理论教育的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

4.3. 构建预防机制,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群体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丧失自主权,具有成为“网瘾”、“网虫”的倾向,其本质是一种对网络依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为个人思想道德上的缺陷,最终引发大学生学业下滑、身体机能下降、人际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手段关键是预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制定合理的群体规范,同时,需要克服消极的群体压力,主动制造积极的群体压力。第一,强化网络意识的教育,使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动机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人们的网络心理素质;第二,采取有效手段预防网络成瘾,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合理使用网络的规章制度,通过正式的课程教学、技术培训等帮助大学生群体提高自主运用和掌握网络的能力;第三,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针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以及迷茫、困惑等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引导学生缓解困惑和焦虑的心理,并学会正确地获取、整合、利用信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继成立了集心理素质教育、个体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5.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当教育主体使用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学生群体中各种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演进过程中,就是要将教育视角回归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内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因此,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情绪、道德等展开探讨,不仅有助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更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的养成,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葛园, 韩璞庚(2023).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及其优化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8), 61-63+90.
[2] 勒庞(2011).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学研究. 哈尔滨出版社.
[3] 马广超(2014). 群体心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4] 马克思, 恩格斯(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5] 王瑜(2019).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群体心理应用研究. 科教文汇(上旬刊), 16(4), 27-28.
[6] 先濛逸, 刘恒新(2023). 大学生“低欲望躺平主义”的表征、溯因和破解策略.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0(3), 88-93.
[7] 于影, 董孝宇(20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42(7), 134-136.
[8] 张定红(2006). 从大学生沉迷网络谈网络素养教育. 企业家天地, 31(3), 159.
[9] 张云(200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