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Reforming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o Practic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CES.2023.119421, PDF, HTML, XML, 下载: 225  浏览: 27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玉刚, 巩金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黑龙江 大庆;金永玲, 殷丽华, 郭永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学研联合培养改革策略Rural Vitaliz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Joint Training Reform Strategy
摘要: 我国正处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三项行动”的关键;人才是产业兴旺的“顶梁柱”。我国高等农林院校针对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改革。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特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逐步探索和改进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了有利于龙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导向式联合培养策略,对于助力龙江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Abstract: 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realiz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three actio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talent is the pillar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social demand, ou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eformed personnel training steadily. Being aimed at character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i Longjiang, Hei 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formed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guided joint training strategy that benefi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i Longjiang by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joint training pattern abou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gradually, which can provide a strong talent guarantee for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i Longjiang and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高玉刚, 金永玲, 殷丽华, 郭永霞, 巩金壮. 农业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践行乡村振兴战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863-286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9421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我国“三农”问题依然突出,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短板 [1] 。在中共十九大,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农业发展思想为理论渊源,以国内外形势、战略实施条件和我国乡村发展现状为现实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加快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措施 [2] 。其中高质量人才的推动和引领,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 [3] 。可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农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历史使命 [4] [5]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到:“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6] 。为了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各个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国家战略的“上位需求”与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下位需求”不能相互协调发展的矛盾。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人才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进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改革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是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制约因素

黑龙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2021年粮食总产量7541万吨,喜获“十八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和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这方面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目前,研究生毕业到农场或地方就业比例下降,在实践中生产技术、服务意识和科研精神缺乏,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为适应新形式、新战略的需要,汲取多年的研究生经验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不协调因素,探索改进措施。

第一“学”方面,由于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黑龙江大部分高校吸引不到高层次顶尖人才,自身培养的人才又严重流失,导致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年轻教师缺乏三农情怀,导致学生专业自豪感差,三农意识薄弱,从而严重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二“研”方面,学校与企业长期战略合作机会较少,教师科研经费不足等因素制约,导致校所、校企等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差、作用发挥不充分,严重抑制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影响了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效果。

第三“产”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脱节,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办校60余年形成了扎根垦区,依托垦区,服务龙江的办学特色。但是,目前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新三农以及现代化大农业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是思想的桎梏,其次是实践的成效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所以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大型农场,农村或企业生产创新的需求。

3. 产学研联合培养改革措施

3.1. 实施课程改革,深化农业类硕士研究生“乡村振兴”战略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农林院校学生作为与三农联系紧密的专业型人才,与乡村建设密不可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学农不爱农,毕业后脱离农业,对现代农村发展没能肩负起应有的担当,对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淡薄 [7] 。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将思政教育列入培养方案并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施研究生课程改革。首先利用思政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人才发展的意义。其次,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理论培训、组织教师现场观摩、典型经验交流、思政案例汇编等学习活动,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贯通能力。目前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三农”思想等思政课程4门。2021年学校设立首批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7项,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1门和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4个,推动专业课程、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实现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课程改革使校园成为学生了解农业、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窗口,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学生对三农的认识 [8] 。

3.2. 开展支农、支教等系列乡村行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三农意识

谭畅等提出以“课堂理论教学 + 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共享平台 [9] ,构建高等“三农”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让涉农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有些高校陆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了以下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第一,走进农场开展“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时代”研究生实践专项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一年级和二年级研究生集体参加农场生产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开发建设成就,引导和鼓励研究生“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把学问做在黑土地上,把事业立在黑土地上”。

第二,建立“农家科技小院”,与农户零距离对接。近两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大庆市红岗区、大同区、肇州、林甸及嘉荫县等地区与种植户建立科技小院,导师和研究生通过科技小院平台与农民密切对接,例如在林甸科技小院推进了谷子等杂粮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在红岗区、大同区及嘉荫县的科技小院推动了瓜菜及中药材的安全绿色生产,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融合,使学生实践锻炼接地气,实践价值得以体现,增强了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和本领。

第三,“送科技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校、县、乡、村多级联动协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有机融合,同时增强学生对三农的理解和热爱,逐渐将热爱升华为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自觉行动。

第四,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计划大学生支教团计划,每年3~5名获得保研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满足边境地区人才需求。

第五,做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学校每年选派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特派员30~40人次进驻黑龙江省各个县市开展技术推广,项目帮扶和指导服务等工作。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秋菊老师“三区”人才科技服务5年,使玉鹅种养生态农业产业模式落户农庄,带动了乡村区域养殖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产业致富。三区人才计划推进高校教师支持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对农业生产实践瓶颈问题和人才需求的了解,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3.3. 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发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不断拓宽研究生校内外实践教学路径,强化校内 + 校外实践轮训管理,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实施1 + 1与2 + 2的实践模式,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理论学习1年,实践基地实训1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趋向,实践基地根据其生产特点,实现基地和学生二者双向选择,同时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考核制度,保证实践质量,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有国家级实践基地2个,省级基地3个,校级基地17。不仅实践基地数量增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也促进了基地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的不断提升。

第一,继续深入学校与农场的合作,发挥“高校 + 大型农场”实践轮训优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才培养始终立足于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需求,被誉为“垦区黄埔”,北大荒所是研究生科研和实践的主战场。应对农业发展趋势和挑战,学校和农场共同努力,改变合作路径,探索基地发展模式,将“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青年导师和学生定期进入基地进行“训练–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充分利用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开展试验示范项目,通过“研究立地项目,培养落地人才,产出益地成果”,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创新。

第二,挖掘校企合作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院企协同育人。为扩大学生实践锻炼的选择范围,提高学生在黑龙江本地企业就业的机会,各个学院也启动了院企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项目。以农学院为例,与“大庆启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肇州县老街基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实施“高校 + 地方企业”轮训实践,联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近几年为肇州县老街基绿色食品产业园玉米绿色生产、高粱新品种选育、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各个高校发展情况不同,地方经济需要不同,关于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改革举措也会有所不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提出更加积极的、开放的、有效的以及适于地域特色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10] [11] ,继而产业才能振兴,经济才能振兴。

3.4. 协调校内外资源,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做好创新项目规划设计与运行

根据地方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创新需求,高效利用校县、校乡和校企共建平台,进行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培育,引导学生以三农问题驱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使创新能力培养与服务三农意识贯穿创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学校逐渐完善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立项要求和管理规范,逐年加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2021年共立项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122项,较2020年以前增加20%以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2021年起农学院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首次设立院级研究生创新项目20多项,将大型农场、企业、基地、乡村、科技小院等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聚焦在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上。随着创新项目支持力度的增大,研究生创新成果也不断增加,2021年取得创新业绩成果72项。

3.5. 采取“学生送出去,专家请进来”的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

为培养农业高端人才,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更好的平台,跟进更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拟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瓶颈问题。第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我校8名研究生导师获批“现代农业”专业方向联合培养项目,加大研究生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第二,大力推进与国内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目前,合作培养单位科研院所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海南热科院及其他各研究所等。目前植物保护专业学术型研究生45人,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培养4人,广东省动物研究生联合培养1名,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培养1名。借助研究生联合培养,将校外导师和相关领域专家请进校园座谈或讲座,专家进校频次更多,开拓了校内导师和学生科研思路,加强了校内校外导师交流与合作,使研究生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3.6. 以乡村振兴战略意识引导,改变学生创业就业方向,逐步形成导向式就业模式

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院、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联合引导作用。第一,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学院领导、相关领域专家、专职辅导员以开展讲座和座谈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引领。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起来。第二,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思政”使学生深入感知农业院校研究生的使命和担当,使振兴乡村的思想在学生潜意识里萌动,逐渐生根发芽。第三,充分调动导师的就业引导作用。加强导师岗位能力培训,导师实践能力培训等,让导师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创新思想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设计学生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满足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第四,开设研究生就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及就业指导讲座,通过分享典型校友就业创业案例,让研究生更深入了解三农,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发挥专业特长,做到精准帮扶就业。第五,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各类“行业–专业–就业”分析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增强研究生行业意识,提高研究生就业求职能力,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4. 改革成效与展望

近几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学校、学院、导师、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由上到下的联合引导作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农场、乡村企业等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协作,多形式、多方位交流,形成了适应新战略、立足现代化大农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育人成果显著,“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及培育基地,“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获得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如今学校13个科技小院“落地生花”,将研究生的课堂挪到田间地头,培养研究生60余人,推广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刺五加仿生态栽培等技术30余项,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狮白鹅与生态种养科技产业扶贫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62个县。经过小院师生的不断努力,小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取得实效,年均带动地方创收3000余万元。截止2021年,仅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已累计落地研究项目50项,经费183万元,师生累计服务人次数394人,累计服务天数1864天,累计示范推广面积4.53万亩,建立示范基地2个,开展农技培训42次,累计培训人员3215人。近几年,研究生就业率高于93%以上,在农场、乡镇、农业相关领域就业学生占比90%以上,为农场以及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展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成效。

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产学研联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今后还要继续发扬与农场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同时需要继续加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验室、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共建与共赢,增加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强生产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践基地的运转效率和成果产出率,使科研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教育服务能力充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支持 [12] 。另外,完善校外导师聘用及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实训能力,将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基地和校外导师打造形成“理论+实践”的综合体,加强联合培养质量。希望通过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改革,继续为国家、地方和行业企业提供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也使高级人才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更为突出。

项目基金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编号:SJGY20220490,SJGY2020048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编号:HXKC202103,KCSZ202204)。

参考文献

[1] 廖彩荣, 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 16(6): 795-802.
[2] Liu, Y.S. and Li, Y.H. (2017) Revite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Nature, 548, 275-277.
https://doi.org/10.1038/548275a
[3] 卢玉光.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束缚与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 2020(8):104-105.
[4] 李振陆, 叶琦, 尹江海. 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3): 10-14.
[5] 向松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三个核心问题[J]. 财经问题研究, 2020(9): 1-5.
https://doi.org/10.19654/j.cnki.cjwtyj.2020.09.001-4
[6] 新华网.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06/c_1124967725.htm, 2019-09-06.
[7] 周桂菊, 易启洪. 农林院校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研究[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7(2): 33-37.
[8] 张成凤, 方建斌.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研[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3): 28-33.
[9] 谭畅, 刘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建设[J]. 农技服务, 2019, 36(9): 118-120.
[10] 王凯欣.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的作用探究[J]. 科教文汇, 2019(32): 18-19.
[11] 王芳, 李源, 过薇. 产教融合创新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江南论坛, 2019(11): 36-38.
[12] 张帅.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