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故事融于BOPPPS教学模式构建——以《八仙过海》为例
Multi-Modal Stori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BOPPPS Teaching Model—Taking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9388, PDF, HTML, XML, 下载: 174  浏览: 280 
作者: 石岩芳: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多模态BOPPPS教学模式《八仙过海》Multi-Modal BOPPPS Teaching Modal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
摘要: 民间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作为胶东海洋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海洋文明,更是海洋文明的传承。文章选取民间神话故事《八仙过海》,尝试进行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构建,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以视听说多模态方式向留学生展示该故事,让留学生了解胶东区域民间文化故事,向留学生展示不同阶级层面的人对于“和合”精神以及和谐社会的美好期望与守护,展现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在跨文化语境中描述文化、解释文化、比较文化从而达到评价文化,试图让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Abstract: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 as a part of Jiaodong Marine culture,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rine civilization, but also inherited the Marine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lk myth story Eight Immorities Crossing the Sea, tries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BOPPPS, excavat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story, presents the story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 multi-modal way of audio-visual narration, and enables them to understand the folk culture story of Jiaodong region. To show the students that people of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ood expectations and protection for the spirit of “harmon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how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ocean. Culture is described, culture is explained, culture is compared in the cross-cultural context, and culture is evaluated, so as to all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文章引用:石岩芳. 多模态故事融于BOPPPS教学模式构建——以《八仙过海》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644-26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9388

1. 引言

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受到时空、文化语境等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文化教学的困境,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来应对。相较于较为成熟的语言教学模式开发,文化概念的延展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使文化教学难以形成一套固定化的可实施教学模式。近些年文化教学偏向实用、细节层面,呈现出一种“动手做”、工艺化、体验以及娱乐化教学的倾向。不可否认,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体验并不能让其真正了解一些事物背后的文化含义,也未能让学习者于短期内掌握某种工艺技能,从体验层面上来讲,文化课堂中剪纸这类活动,学生难以单独完成一件成品,无法获得文化成就感;从概念层面上,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物质层面,未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加之,部分教师对于文化内核的归纳、概括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也让文化教学流于表面。

如何就线上线下课堂展开文化教学,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BOPPPS作为一种注重“参与式学习”与“反馈”新兴教学模式,一改传统课堂所使用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五大教学环节,通过导入、目标或者成果、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以及总结六部教学法,更加注重实现目标导向,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从理论意义上来看,BOPPPS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标。

2. 多模态理论与BOPPP教学模式

2.1. 多模态理论

Kress和van Leeuwen表示多模态包括写作、静态图像、手势、姿势、演讲和音乐等多种符号学资源,是一种基于符号产品设计所采用的多种不一样的符号模式。最初,李站子将多模态这一概念引入,他指出多模态是一种通过多样化符号代码传递信息的方式 [1] 。继其之后,张永生、张德禄、朱永生等人相继提出关于多模态的相关概念,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2] 综合而言多模态即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模态中的两种或多种,通过语言、图像、声音与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的一种方式。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用听觉来获取信息,教学方式主要是单模态的,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利用空间、身势动作、图片、音视频、网络与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和渠道来调动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使各种模态补充、强化、协同以达到最优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即多模态教学模式 [3] 。1996年New London Group引入多模式教学概念,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介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语言的加工和习得。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该理论能够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已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除外语教学以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也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有所运用,王祖嫘通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观摩和分析研究证明多模态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有利于教学的 [4] 。多模态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级别、语言要素、语言技能教学中的多模态应用与协同。总体来说,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个体获取信息的速度是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及个体对信息的接受与吸收的速度与容量也是不同的,多模态融合是有意义的。

2.2. 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教师教学技能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 Workshop (ISW)项目,ISW是一个国际公认的组织,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践,旨在加强教师计划、教学、反馈和批判性反思的技能。该名称BOPPPS即由不同教学阶段的英单词首字母组合而成。BOPPPS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导入(Bridge-in)、成果或者目标(Outcomes or 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 Post-assessment)以及总结(Summary)六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课堂应用,不仅能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动建构性,且能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帮助教师自我成长。

导入(Bridge-in)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端,旨在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建立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要性,有时候明确“目标”与“动机”可以帮助学生集中于课堂上的关键部分。要注意的是,导入环节短而精要,一般可以采用与本课内容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抛出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与过往学习过的知识相连结。成果或目标阶段需要明确学习意图,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上应获取的知识与价值。前测最重要的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门课程中,学习者已经学会或者了解了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兴趣偏好,暴露出个人优劣,帮助教师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步伐,从而更贴合学习者的水平。参与式学习是整个教学模式的主干部分,通过有目的性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参与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部分最重要的是互动与讨论,比如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学习讨论等等。后测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习得应掌握的内容,基本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简单的选题进行测试,更高层次的思考性问题、技能测试以及态度或者价值观的测试评估。最后部分是总结,让学习者思考归纳在整个闭环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说整个教学闭环相互独立又息息相关,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兼顾“参与式学习”与“反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测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且能够通过有效反馈改善课堂。

2.3. BOPPPS和国际中文文化教学

2011年BOPPPS教学模型引入中国,在多个行业领域内得以应用,受到各大高校的认同。李爽、付丽调查国内高校BOPPPS教学模式发展,将该理论在国内应用时期分为三个时间段:2011~2014年为引入期,2015~2016是发展期,2017年至今是成熟期。成熟阶段的BOPPPS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物理、化学、英语等多项学科,该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被大力推广 [5] 。相较于传统教学,其模式关键因素有三:一是模型强调和关注明确并可达的学习目标;二是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三是模型强调教学过程的反思。依照转化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理论,恰恰是上述几个关键元素构成了学生深度参与和完成转化学习过程所必须的基本要点。

近些年,该理论被引用至汉语课堂,刘婷、孙亚婷、钟超群,张新珍、杨楠、王琪以及洪小玲等学者将BOPPPS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课堂并进行实践 [6] - [12]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BOPPPS模式的优越性,一方面,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基础的BOPPPS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参与式学习;另一方面,该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模块化,非常适用于新教师,可以帮助新教师有效把握课堂。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表明其在应用上具备一定的优越性,进而试图将其应用于国际中文文化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

3.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路径

BOPPPS教学模式下导入(Bridge-in)、成果或者目标 (Outcomes or 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 Post-assessment)以及总结(Summary)六个阶段所形成的完整教学闭环可以帮助老师检测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其中六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可以依据教学情节灵活调整。

3.1.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

前期主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其认知与心理特征不同,除了解学习者年龄外,要了解学习者当前汉语水平,是零起点、初级还是中高级水;了解教学对象文化背景等基本信息,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礼仪禁忌等。总之,在教学前期应尽量了解教学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向其他教师询问、翻阅研究学生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基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宜的课程。

师生作为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参与者,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向母语非母语的二语学习者,不同于国内中小学教学,学习者国别、年龄、认知水平等并不均衡,这些客观条件都是他们学习的影响因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其次就是备教材。所谓备教材,指对教学材料的准备,面临的其中一大困难在于如何将教学知识转换为教学语言,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八仙过海》这一神话故事为例,对本国人而言是寥寥数语便可以讲完的故事,故事可以归纳为:相传从前吕洞宾、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共八位神仙,为了渡过东海,踏险浪、战恶魔、各施法术和本领,最后终于到达了彼岸——蓬莱仙境。但是针对来自不同国别的留学生,这样高度概括的文本内容显然是不合理的,其中涉及到的名称、仙道职称以及他们使用的法器等等都是带有文化涵义的词汇,难以理解。从认知以及信息的承载量来看,势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改写,用更简单的文字去描述这个故事,甚至可以考虑用英语来翻译这个故事。国际中文教育是一种建立在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基础上的语言文化教育,目前从国别、数量、类型、年龄层等方面看,文化教学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放下“用中文教文化”的执念,有助于初级水平的中文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文化内容,值得尝试 [13] 。

3.2. 教学内容具体设计

3.2.1. 导入

导入Bridge-in是教师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八仙过海》为例,可以在导入阶段播放该故事微课,以音视频的形式吸引学习者,调动其感官参与学习。

3.2.2. 成果或者目标

该阶段要明确学习者学习目标,即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了解怎样一种价值观。以《八仙过海》为例,要分别叙述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以及文化态度这四方面的总目标以及具体的分级目标。以《八仙过海》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解该故事与当代生活的联系,理解文化行为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观念、以尊重、宽容、共情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文化间的差异,超越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

3.2.3. 前测

该阶段教师应了解学习者已知部分、学习者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活跃表现,基于此决定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是否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进行调整。以《八仙过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年龄、国别、汉语水平,是否听说或了解该故事等。

3.2.4. 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谨慎计划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以期实现课程目标。以《八仙过海》为例,在这一环节学生用文字和画图制作故事封面、学生用表演艺术重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可以让学生自创、重写故事结局、等形式参与活动。

3.2.5. 后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教师了解学习者在本课获得了什么,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确认学习者有无理解性偏差。学习者自我反馈是否学习到新知识,接下来那部分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的。以《八仙过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习者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3.2.6. 总结

总结是师生双方进行的总结反思活动,教师对整个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发现此次教学中好的部分继续发扬,不好的部分进行修整;学习者总结本课学习内容。以《八仙过海》为例,师生双方对此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反思。

可以说,通过不同形式向学生展现这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参与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3.3. 教学实施与反馈

3.3.1. 教学实施

以《八仙过海》为例,针对该故事的讲解和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语言和文化。一方面包括故事文本、人物介绍等语言知识点的讲解。第二部分文化部分主要在于文化点的提炼,像是故事中的仙道文化,其中神仙的身份职责,以及不同国别海洋文化等文化对比,可以借助开放式讨论进行,需要明确故事中的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全球语境、探究话题,并基于此形成性单元评估与总结性单元评估。

设置此次课程是两个课时,课时一主要解决语方面知识性问题,解决文本中的生词、语句问题,让学生对这一故事有整体把握。课时二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交流课,其中的参与式学习为主体部分,可以请大家讨论并解决相关问题并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式学习的方式,例如故事新编、体演表演、圆桌讨论以及任何学生可以想象进行的形式。教学实施主要依据前测、成果或者目标、导入、参与式学习、后测以及总结部分进行,各部分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基于教学目标基础尝试让学习者概括故事的内核,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件事情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所以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经验。要学会创造,善于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已的方法去实现目标。不过反过来讲,方法有很多,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有很多,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语言背后的文化义由学习者自我归纳以后可能与本国归纳之义并不相同,我们的学习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令人期待的答案。

3.3.2. 教学反馈

Hattie和Timperley将反馈定义为由中间人员(像是教师、同专业同行、书籍、父母、网络、经验等)基于一个人的行为展现或者理解提供的行为或者信息反馈,教学反馈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一个把握,还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反馈的实践与思考,更是改善教学的重要参考。John Hattie关于“Feedback”的研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积累了798份研究、13396位学生样本,综合评定有效值为0.62。“Feedback反馈”无可厚非地成为了众多教学策略中对学生学业表现最有力的影响之一,且研究发现教师提供反馈的水平参差也是其教学影响因素中变异性最强的一项。反馈之重要不言而喻 [14] 。要进行多维度的教学反馈,可以请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录课进行评判,除此以外,教师自评,学生互评都是整个反馈环节中的重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更全面地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针对不足进行改正。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此类文化课程很感兴趣,但讲述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会磨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到不同文化故事中的演绎不同但其实质向善、向美的内核是一致的。除此以外,要注意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教学语言问题。(2) 抽象文化展示问题。(3) 学生互动问题等。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尽量面面俱到,但也要有应对突发问题的心理准备。

4. 未来实践与展望

中国历史悠久,神话故事作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意义极为丰富的一部分,文章从多模态以及BOPPPS模式概念出发,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构建,进行神话故事教学。理论上能够向学习者宣扬胶东地域文化,是学习者了解区域文化的渠道之一,也能帮助学习者尽快融入新的文化氛围。实践上能够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通过不断实践检验,探索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艳艳, 李战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9-59.
[2]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9, 30(4): 15-20.
[3] 姜艳艳, 刘宾. 对外汉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分析[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88-92.
[4] 王祖嫘. 论美国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多模态话语[J]. 民族教育研究, 2016, 27(4): 124-129.
[5] 李爽, 付丽. 国内高校BOPPPS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 2020(2): 19-22.
[6] 刘婷. BOPPPS教学模式在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
[7] 孙亚婷. BOPPPS教学模式在高级汉语阅读线上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 2022.
[8] 钟超群, 张新珍. BOPPPS模式在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中的应用研究——以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S1): 78-80.
[9] 杨楠. BOPPPS模式在中级汉语听说课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10] 王琪.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22.
[11] 洪小玲.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中级汉语综合课线上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安阳: 安阳师范学院, 2022.
[12] 张建勋, 朱琳. 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7(11): 25-28.
[13] 王学松.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教学实施路径[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2(4): 4-9.
[14] Hattie, J. and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 81-112.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2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