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摘要: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得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教育成效的影响更是深远。本文首先强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再结合笔者的观察和反思列举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学科属性和学校性质给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该把握的原则,最后结合本校大学英语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思政路径与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也可为如何有效地针对大学英语进行课堂思政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is a critical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education performs its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is even more profound. This article firs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hen, based on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it list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fter that, 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of English and the College, it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inally, it combine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author’s college to provide specific ideologi-cal-political paths and methods, hoping to better guide teaching practice. It can als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classroom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English.
文章引用:张硕.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556-656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21

1. 引言

从宏观角度看,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到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再到2019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再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的界定和定位日益提高。而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思政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正如《纲要》所言,“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因此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学科角度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所有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非常广的受众对象,且该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深入了解国外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又要聚焦其人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辩证看待西方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心态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做好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科属性,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意义重大,需认真对待且自觉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但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原因是下一节讨论的重点。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可以两个角度进行概括:一是认知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认识层面,首先,虽然“教书育人”的理念我们都耳熟能详,但“课程思政”这一术语对广大教师来讲是相对新的概念,因此学界对对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一致的定论,较为主流的理解是分别将课程思政界定为一种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等(沈妍斐2023) [1] ,对术语理解不清晰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相应的偏差,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导致不但学生的品德修养没有提升,反而丧失了学科应该达到的语言及知识技能,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学科育人没有达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目的,反而出现“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的现象(胡杰辉2021) [2] 。

对课程思政认识的不清和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不分问题,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出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清晰,思政的内容脱离文本,比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个单元的题目为Understanding Science主要讨论公众科学观以及如何培养公众的科学观,而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明确本单元的思政目标,且导入用中国的古四大发明和新四大发明,引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但并没有讨论什么是科学、大众对科学的态度等,脱离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此种设计会导致导入时间过长,学生的语言及知识技能得不到训练的问题;第二是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模块独立,各部分呈线性排列,形成所谓“盖浇饭”式课程思政,典型的做法就是将“课程思政”独立列为小标题单独讨论,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课程思政的隐性特点,因此机械地将课程思政添加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是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没有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教师便很难了解思政的效果,也不利于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升思政在价值引领方面能发挥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知和实践两方面,且由于认识的模糊或偏差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出现思政目标不明确,思政内容脱离原文,思政方式机械化以及缺乏有效的思政评价反馈机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的目的,需要结合大学英语的学科属性以及学校的特点,把握如下基本原则。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原则

本文基本赞同徐锦芬(2021) [3] 所阐述的英语课程教学素材中思政内容建设应遵循的总体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本文认为以上原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以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具体而言,该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思政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所处的真实社会文化环境,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等(徐锦芬2021),指导原则较为宏观。而结合实践,本文认为以学生发为中心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关于学习和认知的理论讨论较多的有两种,一是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从下到上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后三个目标体现学习的高阶性,这也是对一流课程的要求;二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从实践层面看,本文认为在课堂目标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思政目标的高阶性,而应该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不同素养,且注意渐进性,如此才让学生有所得、逐步树立学习信心,不断地向高阶层次发展。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重点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针对郑州财经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英语的态度既有期待(期待更好地提升英语、好奇大学英语会怎样呈现)又有担忧,尤其是那些高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大一新生还面临着专业认同、学科认同等问题,因此在思政时应注意结合文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学科的认知等。

就学科属性而言,徐锦芬(2021)提出要“在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目标中增加道德维度……品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目标凸显英语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平等包容的文化价值观。”本文认为这些原则可以进一步细化,方向之一就是将语言理论方法运用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中,深入讨论语言背后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力量,同时也加深其对外来人文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宏观上“课程思政要与学校类型、定位相结合,体现办学特色”(徐锦芬2021)的说法值得肯定,但具体到每个班级的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首先要考虑学生所在专业,以学生专业素养为出发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把握的思政原则可以归纳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找准方向、锚定目标、了解学生并结合学科特点,才能做到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4.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法与路径

基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遵循的原则,本文认为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可以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展开,更好地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以课程文本为基础,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语言点方面的思政。词汇学习是学生的一个痛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深入分析某个或某类词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例如以词汇为切入点。“朋友圈”的英语为moments,而这一表述反映出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英语“朋友圈”直译为“时刻”,反映出英语的“个体”特点,展示的是自己的“时刻”,而汉语则翻译为“朋友圈”,强调“集体”,因此,通过两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比,更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特点的深刻理解。

其次,结合文本特点,化“点”为“线”,鼓励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从文章发展脉络启迪学生思考。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了解英语”为例,文章认为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与英语的包容与兼收并蓄密切相关,文章重点讲述了英语如何从一个小岛的语言发展成国际语言,其中的过程始终贯穿吸收外来词汇的主旋律,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在英语发展的过程中,包容开放的重要性。因此,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又是什么,然后再结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以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如此,也实现了从“线”到“面”的概括与升华。

最后,为了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贯通,还需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坚定政治导向,密切关注国家新发展,比如国家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粮食安全、流行疫病、国际传播等领域的知识,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讲那些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聚焦“小事儿”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课程思政不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挖掘,也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角度切入,立足文本、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本文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下,做好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认知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反思。宏观层面讲,如果每个学科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明确思政目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紧密结合教学班特点,点线面结合,不断学习探索课程思政的新途径新方式,定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妍斐.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3): 1047-10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3166
[2]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3]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