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hen You Are 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OI: 10.12677/CnC.2023.113045, PDF, HTML, XML, 下载: 389  浏览: 857 
作者: 张一帆: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当你老了》叶芝翻译鉴赏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en You Are Old” Yeats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摘要: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本文以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经典情诗《当你老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袁可嘉译本、冰心译本与傅浩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译文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Abstract: Translator is an indispensable subject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mean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Taking the classic love poem “When you are old” by the famous Irish poet Ye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Yuan Kejia, Bing Xin and Fu Hao, and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translator gives full play to hi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张一帆.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J]. 国学, 2023, 11(3): 284-289.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3045

1.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不能直接进行文化交流,而译者则为双方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就是说,没有译者这一角色,就没有翻译活动。而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关注的对象往往都是原文和译文,通常是以原文为主体,在原文的基础上追求尽可能优秀的译文,很少会有人把目光聚焦到译者身上。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学研究正式发生了“文化转向”,这才改变了译者长期以来“被忽略”的这一状况。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概念是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中正式提出的,该书表示,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远不止语言问题,还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讨论与研究。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把传统翻译研究的关注对象扩展到原文和译文以外的更广阔的翻译世界中。因此,译者也自然成为了翻译研究的关注对象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再处于翻译研究的边缘地位甚至完全被忽视。

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就会包含很多译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也是如此。对于同一篇原文,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另外,翻译过程中的其他主观因素也有很多,译者很可能会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经济背景、性别因素、文化素养、个人习惯等而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最终得到的译文也有所差别,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译者决定了对同一原文本会呈现什么样风格的译本 [1] 。

2. 叶芝及《当你老了》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爱尔兰的灵魂。叶芝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爱情的浪漫和梦幻,又有民族的激情与热烈,但都带着“叶芝”的名片。

1889年,24岁的叶芝初见茅德·冈,仅此一面,叶芝就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并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多次向她求婚但都被拒绝,即便如此,这份爱情也从未改变。在叶芝的一生中,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来自这个叫茅德·冈的女人 [2] 。诗人叶芝征服了一个时代,却未能获得最爱女人的芳心,但也正是这种爱而不得的复杂情感,激发了叶芝在诗歌方面的创作灵感,造就了叶芝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这也是为什么茅德·冈在晚年写信给叶芝说:“世界会因她没有嫁给他而感谢她的。”1896年,爱而不得的叶芝为茅德·冈写下了这篇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当你老了》。

该诗情感真挚、韵律动人、诗句优美,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为传诵,可以说是叶芝最负盛名的爱情诗代表作。如此名作,自然吸引了不少翻译家进行翻译,译文众多,参差不齐,而笔者主要选择了袁可嘉、冰心和傅浩三位翻译家的译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对这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鉴赏,探讨不同译者在面对同一原文本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技巧。

3. 中译本对比分析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袁译: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冰译: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傅译: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本诗第一段不同于一般爱情诗那样对爱人的青春美貌进行大肆赞美,而是想象诗人心爱的姑娘已经年迈,睡意昏沉地在炉火边打盹,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袁可嘉的译文基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无论是old, grey, full of sleep,还是nodding by the fire,都直接译出原文意思,而且遵从原文的语序不做更改,笔者认为这与袁可嘉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袁可嘉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一生既经历过战乱时期,又见到过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状态,而且也享受过和平发展年代,那么他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会更加倾向于在译文通畅优美的基础上保留原文韵味,以使中国人能够多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用词也比较简单朴实,保持了原文“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的风格;原文中的“nodding”有昏昏欲睡的意思,袁译为“打盹”,十分符合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营造出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叶芝和茅德·冈之间的感情是很曲折复杂的,叶芝对她的感情由爱恋到愤怒,最后又变为遗憾,即便如此,诗人还是请她“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请她回忆自己的曾经,“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也能让中文读者生动地想象到茅德·冈年轻时那迷人的模样;其中,“回想”重复了两次,不仅是一种诗歌的手法,也是一种翻译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

冰心基本也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但用词方面会更加讲究,这与她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冰心的文学成就很高,她将第1行翻译为“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都采用了汉语的四字格形式,笔者认为更具有诗意的美感,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汉语的用词喜好,体现了冰心作为文学家的遣词造句水平和对中国读者的了解程度。“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描绘出了一幅年迈的茅德·冈坐在炉边读书的画面,十分具有画面感,“倦”字的使用也体现出了译者极高的文学素养。此外,冰心作为三位之中唯一的女性译者,情感表达往往会更加细腻,细节描写也会更加充分,“追梦”“柔美的神采”“深幽的晕影”这些词的使用就体现了女性译者心思细腻的特点,具有比较强的文学性,美感十足。

傅浩版本的译文有着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诗歌每行的长度保持一致,看起来非常工整。而其原因可能是傅浩毕业于北大英语系,北大浓厚的人文环境使他对文字的研究颇深,有着很高的文学追求。傅译的美感不可否认,但在笔者看来,或许是为了追求字数长短的一致,而在选词方面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因此这一段的翻译读起来有一种硬凑字数的感觉,比较生硬,不如另外两个版本流畅自然,在平和的文字中吐露真情。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袁译: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冰译: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傅译: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本诗第二段是叶芝对爱情的直接描写,许多人都爱她青春时美丽的容颜,而叶芝的爱则更加深刻,爱的是她像朝圣者一样的灵魂和她衰老的脸上的皱纹。

对于这一段的翻译,笔者认为袁可嘉的译文是最佳版本。第1行中,笔者认为将“moments of glad grace”译为“青春欢畅的时辰”翻译得尤其好,展现出了茅德·冈青春时意气风发的潇洒模样。第2行里的loved翻译为“爱慕”,就比简单的一个“爱”字更优美动人;“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中间用逗号隔开,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缓缓诉说的感觉。第3、4行中pilgrim Soul直译为“朝圣者的灵魂”,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诗的独特味道。朝圣(pilgrim)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带有一种虔诚的意味。在诗中pilgrim Soul象征着茅德·冈为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而献身的坚定信仰,既为诗歌增添了一丝宗教的圣洁感,又暗指诗人爱的忠贞不渝 [3] 。changing face指的就是逐渐衰老的脸,sorrows“悲伤,伤心事”在诗中应该是指岁月留下的痕迹,即皱纹,这两处都将具体含义补充了出来,帮助读者理解。

冰心的翻译也是很优美的,她将loved翻译成“爱过”,暗示许多人对于茅德·冈的爱都是表面的、浅显的,年轻时爱慕她的美貌,但美貌终有不复存在的一天,那么当她步入年迈之时,爱情就随之消失了,而只有叶芝对她的爱是与众不同且深刻的。这里也同样体现了冰心作为女性译者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和处理,这种充分且准确的细节描写为译文增色不少。第1行译文中的“片影”以及第3、4行译文中的“惟独”“哀戚”“岁月的留痕”可以反映出冰心的文学素养极高,具有很强的汉语运用能力,译文很适合水平较高的中文读者阅读。

傅浩这段的译文仍然很工整,将“glad grace”译为“风韵妩媚”同样很好地表现出茅德·冈在叶芝心目中光彩夺目的形象。与上面两个版本不同的是,译者将第3行中的pilgrim Soul意译为“灵魂的至诚”,并没有直接保留原意“朝圣者”,而是将pilgrim在宗教中赋有的那种虔诚的深意翻译了出来,属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加深了读者的理解,而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又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微妙的联系。傅浩生于1963年,其创作黄金期在21世纪之后,也就是翻译研究已经发生了“文化转向”,这一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人民也因此有了更强的文化自信,同时,译者的自我意识觉醒,不再觉得国外传来的就一定是更好的,因此傅浩在面对某些不那么好理解的国外文化中的概念时,会将其适当的中国化,使译文读起来更有中国的味道。第4行“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选词也比较高水平,突出了叶芝的爱是多么深刻,即使渐衰的脸上有了愁苦的风霜,他对她的爱也始终不会改变。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袁译: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冰译: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傅译: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本诗第三段又回到第一段的场景,在炉火旁,年迈的茅德·冈读完叶芝为她所写的诗歌,不禁叹息他们之间爱情的消逝。

袁可嘉的译文完全还原了原诗营造出来的景象,没有省略任何细节——红光闪耀的炉子燃烧地正旺,通过对比,更加衬托出了两人之间爱情消逝的感伤。后两行描写了爱情是如何消逝的,“它缓缓踱着步子”和“隐藏着脸庞”将爱情拟人化了,仿佛爱情是一个鲜活的人,逐渐走远,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动态美。

冰心第三段译文进行了省译,省略了一些细节描写,因此画面感和情感表达相对没有那么强烈,不能很好地将读者代入这个场景。但第3、4行“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读起来很连贯,连续使用三个“怎样”突出了疑问的语气,仿佛是对爱情的质问,也表达出了对爱情消逝的深深遗憾。

傅浩的译文也还原出了原诗营造出来的景象,不过傅译将Love具象化为“爱神”的形象,改变了原文的喻体形象和美学价值,用不同的喻体来描述“爱”这个抽象的事物 [4] 。“爱神如何逃走”生动描绘出了爱神在群山巅漫步闲游、逐渐离去的画面,此处也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但笔者认为袁可嘉的处理更好,爱情并不是突然离去,而是有一种缓缓离去、若隐若现的感觉,对原诗的情感把握更加到位。此外,“爱神”是西方的表达,常见于西方神话传说中,可见这里更加顺应的是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毕竟原诗就是英文,因此中文读者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4. 结语

总的来说,三位名家的译文各有千秋,但由于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性别、时代等的不同,他们的译文自然也有不同的侧重方面,有所舍去,也有所保留。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笔者整体上更加欣赏袁可嘉的译文,与原诗一样,都是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热烈的爱慕之情,尽管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但也很好地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传递出了原诗的意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冰译和傅译就不如袁译,三位译者的译文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译文,多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译者身上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燕. 《简∙爱》双译本译者主体性探析[J]. 海外英语, 2023(9): 59-61.
[2] 邹创. 浅谈《当你老了》中的爱情[J]. 现代语文, 2015(3): 56.
[3] 陈晶. 叶芝情诗“when you are old”汉译本评析[J]. 海外英语, 2013(5): 172-174.
[4] 陈钧平. 从认知翻译观视角浅析译者主体性——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 2023(16):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