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Breakthrough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DOI: 10.12677/AE.2023.139999, PDF, HTML, XML, 下载: 290  浏览: 39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景舒: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突破路径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reakthrough Path
摘要: 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应用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则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趋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相对滞后的教育技术,以及“单向灌输”旧模式与“双向互动”新模式之间的鸿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探索与其思想政治素养相适应的突破路径,促进国家、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多维联动。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在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将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media technolog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ave a more direc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behavi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latively lagg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gap between the old model of “one-way in-doctrination” and the new model of “two-way interaction”, ideological educator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path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among the country, ideological educat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By utilizing internet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will not only obtain valuable and indepth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als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文章引用:周景舒.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422-64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999

1. 引言

“互联网+”,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以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1] ,由此观之,传统领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优势,以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互联网+”的影响力迅速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特别强调了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这些重要指示和政策文件显示出党和国家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一段时期以来,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迎来突破。然而,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技术滞后、新旧模式更替断层等问题却日趋凸显。如何帮助大学生群体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互联网思维,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也就成为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

2.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势

信息技术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变革,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已形成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信息技术的变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从来都是耦合在一起的,以泛在化、算法化、融合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加速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进程。” [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

2.1. “互联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交流渠道

一方面,互联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渠道。这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教师授课和教材阅读等方法,相对有限的学习渠道限制了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加多元,极大地拓宽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渠道。在线教育平台、网络课程、开放式在线课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提高了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教师传授知识,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而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开放、互动的教育环境。在线讨论、社交媒体和博客等平台为教师和受教育者提供了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平台,受教育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深度。新的教育形式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例如,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境技术、在线模拟实验等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工具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和情况,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评估。

2.2. “互联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以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多个方面实现了丰富化。

首先,“互联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广泛和多元。借助网络平台,受教育者可以接触到更多来源广泛的教育资源,包括新闻报道、专家观点、学术研究等。他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观点和思潮,拓宽思维视野,提升思辨能力。多元化的内容呈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互联网+”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更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远超传统媒体,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紧跟时事和社会变化。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最新资讯、政策和研究成果,及时回应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社会现实并进行深入思考。受教育者也可通过在线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随时随地获取教育内容,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这种及时更新和灵活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与时代和受教育者需求接轨。

2.3. “互联网+”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

首先,“互联网+”的即时传播性特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智能终端设备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无论是在家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在公共场所,只要有网络连接,人们就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种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触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实现了传播范围的广泛覆盖。

其次,“互联网+”的交互性传播特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一方面,互联网实现了自身与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使得教育资源更加生动、直观,能够更好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发其共鸣和思考。另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传播。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在线讨论、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教育资源的传播中,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动态的传播社群,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

最后,“互联网+”的全球性传播特点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国外的学者、专家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互鉴。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开拓了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界限,实现了全球化传播。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三大挑战:一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和主体认知的模糊错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增强;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与教育技术滞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尽人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断层,新旧教育模式未能实现有序衔接。这些困境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寻找解决方案。

3.1. 主体层面:认知模糊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增强

如今,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聚集平台,各种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发酵和蔓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缺乏对复杂性的系统把握,因而供给上往往是片面的、自发的、碎片化的,缺乏整体的系统设计和全面的对象覆盖。” [4] 信息的大量涌入极易模糊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的方向性和边界性,面对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价值观的侵袭,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面临着认同错位和信仰迷失的困境。这种模糊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风险丛生。

互联网开放性和低门槛的参与机制极易引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导致个体在网络参与中表现出失规失范、泄愤放纵、对权威的质疑、丑化和消解等行为。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进行网络参与时常为极端、激进或具有冲突性的言论和行为所裹挟。这种不成熟的个体表达一旦被别有用心之徒利用和操纵,将会加剧网络空间的混乱和冲突。此外,大学生对传统权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质疑和否定行为也在网络环境中频繁出现。这种由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将会产生互联网时代的自由泛化现象,导致社会秩序动荡和价值观念混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3.2. 技术层面:人才不足与技术滞后,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发挥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动融于信息技术集群的效能治理,让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更为强劲。” [5] 虽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扩大覆盖范围、提供便捷性和互动性方面具有优势,然而专业人才缺乏和技术滞后却限制了其发展潜力的充分释放。

首先,专业人才的匮乏阻碍了数字载体的构建。就现有的数字载体而言,交流互动机制不健全以及跨学科合作与综合应用不到位等困窘依然存在。一方面,健全互动机制的缺失使学生的意见和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跨学科合作与综合运用的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限制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发展。交流互动机制与跨学科合作平台都有赖于专业人员的建立与开发,而现有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先进网络意识和专业技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其次,技术滞后使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步履维艰。当前技术设备更新速度过慢,设备类型单一的积弊悬而未决。数字设备更新速度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窘在信息差和数据鸿沟面前无所遁形。设备类型单一,平台的界面设计和视觉呈现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学生的创新性。凡此种种,不仅使高校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长期处于落伍状态,而且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

3.3. 模式层面:新旧模式断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未能实现有序衔接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灌输式”模式,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受教育者得以拥有更多主动权去接触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在新旧模式更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惯于沿用旧模式,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角色,新旧模式之间隔阂仍在,使得“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旧模式的打破未得到足够重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导着教育过程,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通过自由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得了多元化的思想观点,旧有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变得僵化和无效。然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警惕这一新变化,未能对自身角色和教育方式做出适时调整,仍固守旧模式,导致新旧模式更替的过程中出现了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新模式的建立也存在诸多误区。由于缺乏对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缺乏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资源的界面设计、更新速度、互动体验等方面难以匹配时代要求,而且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抑制了其在新模式构建中的参与度。同时,由于对网络舆论和信息安全管理不当,从而导致误导和虚假信息传播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使新模式的实施收效甚微。

4.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种种困境,不仅需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善用数字载体,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主动参与新模式的构建。通过多主体间的有效联动,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

4.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思想的顶层设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6]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认识社会、把握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技术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延伸,不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凌驾” [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了居心不良之人滥用网络平台、传播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甚至散布极端言论的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引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坚守正确的道义底线,引导广大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内化与外化。

其次,重视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素质的另一重要阵地,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创新为要,内容为王” [8] 的原则,对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投入足够关注,并努力掌握网络空间舆论主导权。为此需要国家健全教育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培育精品课程,提升课程质量,化解技术障碍,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资金的投入可以用于高校研发和建设高质量教育平台,购买先进的服务器设备和软件系统,以提高网站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资金支持对培育优秀教育内容和精品课程大有裨益,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资金投入还可用于推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师资培训和专业支持,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使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4.2.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善用数字载体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坚持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9]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者,更是引导受教育者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引路人。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挖掘数字载体的教育潜力。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悉各种在线资源和工具的应用,利用互联网精心设计和组织网络课程,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灵活运用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在线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次,积极转变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角色。通过积极倾听受教育者的声音和意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作者和推动者,推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工作者网络技能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积极学习和交流的参与,将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强大支持。只有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我们才能够实现“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为培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4.3. 转变自身角色,主动参与新模式构建

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他们以其个体表达和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关键一环,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在推动自身学习效果提升的同时,也可以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大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字资源,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主动学习,在与他人进行讨论与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加强思想交流。其次,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作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受益群体,学生在将自身学习需求与兴趣点表达出来的同时,不仅可以满足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而且也将促进整个“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最后,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和反馈。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即时的反馈机制,将自身想法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做出贡献。

5. 总结

“长期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领域、一种形态而存在的。” [10]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是昨日黄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和积极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课题。

创新是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需要我们用心而为、大胆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开展在线学习、社交互动等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此外,专业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培养具备网络素养和教育专业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把握大学生需求和心理特征,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需求,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兰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课题“网络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DXCSZZX-2022008。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 经济日报, 2015-07-05(05).
[2] 赵玉枝, 胡树祥.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拓展新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9): 130-136.
[3]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4] 谢玉进, 赵玉枝.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1): 149-153.
[5] 唐登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回溯与系统性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84-89.
[6] 习近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2013-08-20/2013-09-20.
[7] 卢岚.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6): 59-64.
[8] 闫研, 陈凡. 网络媒介技术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137-144.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0] 谢玉进, 王苗.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9): 23-28.